品牌的哲学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牌的哲学内涵
古来论天下事,莫不言势、术、道。
第一、明确卓越品牌之“道”
所谓品牌,就是超出用户支付成本之外对用户产生的额外价值。这里的额外价值,可以是某项增值服务,某个好心情,某种归属感。根据Trout的《定位》理论,品牌就像是刀片,切入了用户的心智模式当中,当人们谈论这个品牌时,就会唤起内心的某个联想。
对于商家来说,品牌是一项资产,具体包括三方面:
1、首先,品牌是用户资产。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不同方面的衡量标准,优秀的品牌更能刺激用户的反复购买。品牌就像是一个雷达,不断发出针对消费者诉求的某个信号。
2、其次,品牌是财务资产。品牌在不断发出质量保证的信号的同时,也具备了足够的溢价能力,这是人们对于品质付出的一种额外代价。品牌的溢价能力使商家具备了更大的利润率。
3、最后,品牌还是一项文化资产。品牌的唤醒作用,带给商家无法用数字估量的心理价值,并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由品牌文化凝聚起来的一群人,既是品牌商家的用户池,更是品牌的口碑传播者和品牌理念的布道者。其意义就不是单纯以具体的经济数值可以估量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商的战争,永远是品牌之间的战争,是对用户心智空间的一种争夺。
一个好的品牌,必须有三个基础。
1、产品永远是核心和王道。产品质量就是品牌的背书。
2、渠道是品牌的血管。如果将品牌营销理解为空袭,那么渠道控制就是肉搏战。我们每天无不在经历品牌的肉搏战。举个平时的例子,有次我们几个朋友聚餐,我们点百事可乐,但是老板告诉我们,他们没有百事,只有可口可乐,问我们是否可以。我们说可以。在这次关于可乐的心智争夺中,百事可乐占了认知的上风,但是最后的赢家是可口可乐。
3、口碑是品牌的外衣。近几年随着facebook、twitter、pinterest、path等社交网络的兴起,社会化营销成为一个热点。正如《facebook效应》一书中所述,社交网络是建立在“分享型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当某个个体用钱包对某个品牌某样产品进行投票后,她的分享欲将促使她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表达对这个产品的感受、使用的体会。来自熟悉的人的口碑,是最好的广告。社会化营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好各种口碑,将这些口碑形成一种合力从而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真正成功的品牌?根据我的理解,好的品牌至少是让人容易记忆的品牌。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品牌管理团队的运营能力,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1、合格品牌:能够明确传递产品面的信息。典型代表是神舟(性价比高,但是无法让人感知优良的服务)。
2、优秀品牌:除了传递产品信息,还代表了一定的服务水平。典型代表是DELL(同样是追求性价比,但是挖掘出个性化配置PC的服务理念)。
3、卓越品牌:除了产品过硬,服务过硬,还能让用户产生某种情感。典型代表是:Thinkpad(保证数据安全,同时彰显品位和追求)。如果要给卓越品牌下一个定义,我的理解是:让用户成功。
第二、把握卓越品牌之“势”
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德鲁克也将管理归结为两点: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做事。把握好事物发展的趋势,善于借势,才能游刃有余。君子善假于物,所以才能致千里。我们从零售业的各个形态也可以看出这中间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商业阶层是商人和小贩。商业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信息不对称前提下,通过流通,比如空间转移、时间转移等,从而获得价值增值并产生利润的过程。所谓“行商坐贾”,最开始的商人都是提着货郎担、走街串巷销售产品的。而小商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了足够的资本金,就可以盘下一个固定的店面,进行类似于品牌化的运营了。
中国现代商业出现的第一个形态是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市场中的从业人员主要由个体户组成,产品也主要以非规模化的运作进行销售。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产品的丰富,人们对一站式购物产生了极大需求,于是慢慢开始出现了supermarket,产品的竞争开始过渡到对有限货架的争夺。随后,GMS(大型百货)出现了,产品的竞争除了货架,还有稀缺的店铺。店铺的稀缺性,导致产品对品牌的依赖性不大,那时候,有店铺就能卖东西。再然后,shopping mall出现了,商业物业除了解决购物需求,还能提供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此时,产品也开始进入品牌争夺阶段。最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产品的销售渠道更为广泛,货架是无限的,这时,产品的竞争正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互联网不像传统的线下商店。电商是赚慢钱的,他是零售的一个渠道,更要命的是因为开在网上,如果不砸广告,就是一个孤岛,没人知道。这个不像线下门店,你知道或者不知道,他都在那里,牌子竖着,不做推广还会有些自然流量,总有些路过的、好奇的或者等人的,会进店里来逛逛。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做“上网入口”,就是对用户习惯的争夺,其实质就是基于用户心智模式上的品牌卡位。而电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做好上网入口的争夺,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商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品牌的战争也开始出现了三种新趋势。
1、信息扁平化,没有组织可以垄断信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一方面,如果能掐准引爆流行的那个点,瞬间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品牌。近期火热的《江南style》,发行两个月之内,就突破了2.3亿次播放量,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好的一面说,信息化时代,品牌的建立更为容易了,只要有足够的创意和机缘,就可以迅速塑造一个大众品牌,而不需像以往那样投放大量的媒体。但是与之相对的,因为品牌建立太过容易,所以往往根基不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半年还很忙的杜甫,下半年大家都在问“元芳你怎么看”了。
另一方面,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使得品牌的负面形象特别容易传播,即使辛辛苦苦经过几十年维护起来的大众品牌,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子砸冰箱时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反面案例。
在信息扁平化时代,作为品牌,更加需要练好内功,做好产品的品质,同时做好舆情监控,一旦发现抱怨,出现及时,态度诚恳,再加上给力的语言,把每一次用户抱怨消弭于无形,以免带来更大的品牌危机。
2、渠道多样化,要注重普适的价值观。
在以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渠道是大品牌的专利。大品牌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通过购买,获得稀缺的媒体资源,从而获得品牌传播。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通过年度承包、封杀、抹黑等手段打压竞争对手,在“金钱帝国”之上建立起“品牌帝国”。目前在一线的可口可乐、P&G、联合利华等强势品牌,无不是这么起来的。
而现在,随着www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正在逐步瓦解传统渠道建立起来的垄断。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从以往以大众传媒为主的有限渠道变为手机、pad、论坛、app、大众传媒、楼宇广告等多个复合渠道。近期看到新闻说,具有80多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将从2013年开始停止出版印刷版,全面推行数字化,这也吹响了古老而庞大的媒体帝国走向变革的号角。而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发出声音的渠道更为多元。一个网站,就是一个媒体。现在甚至一个微博,就是一个自媒体。大公司再是大金主,也无法垄断所有的媒体渠道。
渠道的多样性,信息传递的扁平化,使品牌无法使用有针对性的战略来区别对待不同的目标市场。比如哈雷摩托很经典的17位平均81岁的不老骑士用13天环岛骑行的广告,不仅仅在台湾地区获得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打动了很多人。有鉴于此,品牌需要树立一种普适的价值观,要贴近人性,表达人的诉求。星巴克的价值观不仅仅在美国适用,在欧洲适用,在中国也同样适用。
3、信息碎片化,需要提供多接触点的一致声音。
信息碎片化其实也是渠道多样化的另外一个侧面。我们每天可以通过手机报、微博、论坛、新闻网站、即时通信软件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上网,在等电梯时看楼宇广告。信息量如此之多,而获取信息又如此容易,这就导致我们知识结构的改变。
人的知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数据,包括图片、文字等描述性的内容,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某种状况;第二层次是信息,当数据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经过人的初步加工以后,就成为某种信息,信息具有了初步的解释现象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知识,当这些信息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成为某种系统性的东西以后,才成为知识。知识是人类智慧传承的载体。而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人们没有时间来系统归纳和整理这些信息从而形成知识。于是,人们对于某样事物的认识也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对于品牌运营者而言,在品牌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出统一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的认识在每一个瞬间都是浮光掠影的,所以需要品牌运营商的统一规划,将这些不同的碎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记忆。毕竟,人类从学习语言开始,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
第三,打造卓越品牌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