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 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 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 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康有为
变法的具体
条例
富国:发行钞票,修筑铁路,发展机器轮船, 开矿,铸制银币,兴办邮政。 养民:务农—发展新式农业;恤工—兴办工 业;惠商—振兴商务;恤穷—抚恤穷黎百姓。 教民:重点则是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劝 办 报,奖游学,翻译西学。 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改官制,重外交,令士 民公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名曰 “议郎”,以备皇帝顾问。 ——《流血的维新:戊戌变法》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割地 赔款(两)增开通商 口岸
其他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 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 了中日《马关条约》。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戊戌变法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1.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

2.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

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有: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4课 戊戌政变(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4课 戊戌政变(1)
第4课 戊戌政变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背景:新政措施的施行 2.新旧势力双方
守旧势力:慈禧太后
维新力量:光绪帝
3.措施:
人物
措施
旧 慈禧 势 太后 力 为首
新 光绪 势 皇帝 力 为首
解除翁同龢军机大臣职务;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荣禄暗中勾结守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
革职两尚书四侍郎; 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拉拢掌握军队的袁世凯; 游说列强,但落空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 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一、对比分析主要的宗教改革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他主张
马丁·路德
路德教
(1)“因信称义” 简化仪式、神职人员
(2)全体信徒皆教士 可以娶妻、蔑视权威
(3)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影响地域 德国、北欧
(1)《圣经》权威至高无上(2)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
加尔文 加尔文教
法国、英国等
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生活节俭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也 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3)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44.缺)真陷正享有民主的只有少数人。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戊戌变法第一》课件

《戊戌变法第一》课件

结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 先河,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 影响
戊戌变法影响深远,引领了后 来的革命运动和改革开放。
观点的分析和总结
戊戌变法虽面临挑战,但为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 献。
结语
1 政治和经济的挑战
戊戌变法在处理政治和 经济问题上面临着重重 困难。
倡导平等教育,推动女 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外国传教士的活跃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
3 制造业和文化技术
发展
传播基督教和西方文化。
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文
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
新工艺和产品。
统计数字
统计戊戌变法的影响 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政治体制僵化 经济落后 社会保守
分析数据对比 改革后的社会变化 政府决策效率提高 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风气开放
4
和选拔。
改革行政体制,引入联席会议模式, 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
经济改革
实行新法主义
引入新的法律体系,促进法 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推行工商业、交通、 文化事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工商业和交通事业 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繁 荣。
洋务运动的兴起
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 动中国工业和军事的现代化。
社会改革
1 女子教育的兴起
《戊戌变法第一》PPT课 件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本课件将介绍戊戌变法的概述、内容和影响。
戊戌变法概述
什么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的是1898年பைடு நூலகம் 起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为什么要发起戊戌变 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 对国家强盗侵略的反抗, 希望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 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 二 、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 二 、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终于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呼吁实行变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和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光绪帝采取猛进政策诏令各官署,应办诸事,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

[深化认知]变法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2)表现: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④袁世凯倒向慈禧一边。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政变之后,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深化认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总结(七)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总结(七)

构建知识 网络
归纳主题 要点
研习考题 考法
第一步:审题意 第(1)问注意审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知识”,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是指材料一、
二。
第二步:抓关键 第(1)问,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究其实,无
一人过问”、“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向商民收取巨款,
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第(2)问,除旧触动了官员的既得利
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
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
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
构建知识
归纳主题
研习考题
网络
要点
考法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 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 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构建知识 网络
归纳主题 要点
研习考题 考法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 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 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益,也使百姓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所以,改革需要除旧布
新,更需要拿出改变现状的勇气。
第三步:扣知识 清末历史阶段特征
构建知识 网络
归纳主题 要点
研习考题 考法
参考答案 (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 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 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 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2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2 Word版含答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____________》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________。

2.表现(1)经济侵略——以____________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______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______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______。

④开采______。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____________”。

②美国提出“____________”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①原因a.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

b.各地的____________。

②应变措施:____________。

③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____________更加激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人士发出“____________”的呼声与主张。

③清政府允许____________。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____________。

(3)存在问题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____________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②民族工业面临国内____________的压迫。

(4)影响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____________,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_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4.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右图说明()①偿还外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为偿还外债而增加税收激化了社会矛盾③外债、税收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④外债是清政府增加税收的重要原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7.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6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要点二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 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 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 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 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的 “ 明治维新 ” 与中国的 “ 戊戌变 法”在时间、变法取向、主导思想上都非常相像……“百 日维新”的失败, 表面看似乎是一个“中国老太婆”改变 了中国此后的方向和命运,其实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 思考: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 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三、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 大。 2.积极影响: (1)传播了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 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变革”成为一股潮流。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 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 速到来。
要点一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 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 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 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2)针对中日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 些因素? 提示:(1)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 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 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顺应时代潮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有远 见卓识;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件

NEWS
1894年的中国
万 寿 无 疆 疆 无
社会花絮
一 人 有 庆 庆 有
1894 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 60 岁生日 。当时有一副对 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 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当时,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 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 ,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 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 成了辛辣的讽刺!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学堂
梁启超 谭嗣同
上海 湖南 天津
《变法 通议》《时务报》
《仁学》 《天演论》 《国闻报》
严复 陈宝箴
湖南
时务 学堂
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想一想: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 哪些作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 作用: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
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NEWS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甲午 战败 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 制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 戌 变 法
一、戊戌变法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2)康、梁的维新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重点精讲]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 【答案】不同: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 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 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 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 本输出占第一位。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1)财政危机 • ①原因: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洪各涝灾地害 的
______________的发实业展救国。
• ②爱国工商人民士间设发厂 出“__________”的呼声与
主张。
厂矿企业
• ③清政府允许__________。
•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__________。
• (3)存在问题
• 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
廉及价商其品____________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
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
了什么?
• 参考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方式:分而治之。
• (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 救民族危亡。
• 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 始进入中国,进行经济掠夺(资本输出)。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景导入
•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这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 过渡,世界领土基本已被瓜分完毕,它们把 瓜分矛头指向中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 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 危机。
• 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一些颇 具规模的厂矿企业,苏州的苏纶纱厂就是其 中之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6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67张PPT)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
法国启蒙思想:
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 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 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 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 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 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 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1898年上海英文版的《字林西报》载:“激进 的改革举世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令人憎恶的闭 关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改革了那个愚蠢的 自称为世界第一的教(育投影制)度。第三:不以中国文明 自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的一系 列措施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 根本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 了!”
720
2800
法国 420英里
1530
美国 300英里
(截至1898年11月)
Ó¢ ¹ú ¶í ¹ú µÂ ¹ú ± È Àû ʱ · ¨¹ú ÃÀ ¹ú
不仅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
还把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到那里。
能使中国富强!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 好的政治制度!必 须进行政治改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 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被誉为“岭南奇才” 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 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原富》
诏令废除八股后,大学士刚毅立即跳出来反对,说: “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光绪帝明确回答: “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 议为?”刚毅并不示弱,仍说:“此事重大,行之数百 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光绪帝愤怒至极,厉声喝 道:你难道想阻挠我吗?刚毅这才无话可说。退出时, 他还不死心,居然打出慈禧这张王牌,说:“此事重大, 愿皇上请懿旨。”

选修一 第3讲 中国戊戌变法

选修一 第3讲 中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2)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4)地主阶级(清政府)
新政 “预备立宪”
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 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1895年 北京 《中外纪闻》 (康、梁) 《强学报》 (康) 《时务报》 (梁) 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强学会 (文廷式)
戊 戌 变 法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甲午战 败赔款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意义:
(1)从背景看,变法运动以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是爱国的。 (2)从内容看,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趋势,是进步的。 (3)从过程看,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维新派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
中国的狂潮。 2、准备工作: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宗旨、具有近代政党性质的救亡团体
3、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 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内容: 5、评价:
内容:
类别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 颁布新法 识分子参与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开放程度,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图解历史】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5.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是民族危亡的国家生存状态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

【结构图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题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1.史料一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所面临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图。

2.史料二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大借外债。

3.史料三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据史料二说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

3.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外部因素(1)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迅速强大,使先进的中国人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内部因素(1)思想渊源:早期维新派产生,要求抵抗列强侵略,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4)社会根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答案 C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解读材料信息,体现的主要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 B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4.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5.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解析A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B和C不符合史实。

D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答案 D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 C7.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

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

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材料三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1)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第(2)问,第一小问中对东亚的影响抓住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对大清王朝的冲击可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

第(3)问,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三,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

答案(1)影响: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2)对东亚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对世界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政府在对日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主要是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④的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 A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