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戊戌变法
选修1:戊戌变法

展农工商业
(3)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在
各地成立中小学
(4)在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
3、对变法法令内容的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③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
2、“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康南海自编年谱》描述:4 下诏鼓天下之气, 月15日“电到北京,吾先知 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 迁都定天下之本, 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 练兵强天下之势, 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 之,……各直省莫不发愤, 变法成天下之治。 连日并递,章满(都)察 院。……时以士气可用,乃 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 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 都、变法三者,……遍传都 下,士气愤涌。”
官督商办、官办
商办 官督商办、官办
19
63 18
16208
12465 5345
77.6%
70% 30%
资料 :变革太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断了
许多人的生路。三个月进行两百多件任务,
消化不良。康广仁说: “规模太广、志气太
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 ‧ ‧而
上又无权” 。
例3、戊戌变法在历史上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 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必 修 三
从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先进的中国 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阶段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
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平说历史·2014届】选修1 戊戌变法

②从直接割地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合力绞死中国龙
时局全图
③门户开放: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
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Milt败
列强资本 输出掀起 瓜分狂潮 封建自然 经济进一 步的瓦解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基础)
一 人 有 庆
万 寿 无 疆
劫难中的抗争
——1898戊戌变法
(1)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脚踏朝鲜,剑指满清
①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政治性贷款 修筑铁路 开采矿山 开设工厂 开设银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梁启超
思想核心是倡 民权;用进化 论阐述君主立 宪取代君主专 制的必然性;
严复
用进化论原 理阐明维新 变法的必要 性;系统介 绍西方近代 文化第一人
谭嗣同
冲决纲常礼 教网罗的维 新勇士。
著 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译《天演论》 《仁学》
主 张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 主张 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1898年9月19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四 戊戌变法第 101 天
这一天,康有为找到伊藤博文寻 求帮助,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果 断舍弃了光绪帝。
1898年9月20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五 戊戌变法第 102 天
凌晨,康有为逃到天津,登上了英 国的轮船。光绪的日子可以想象,这 是他亲政的最后一天了,而此时的他 又陷入了无奈与惆怅……
1898年9月15日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2、国内形势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 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 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 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 势力范围 占地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1)政治:甲午战败,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郑观应(塑像)
主张: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 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意义: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19世纪末)
姓 名 著 作 主 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四、变法的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具有软弱性和 妥协性, (3)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仅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措施过于急进,缺乏全盘考虑;脱离群众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西方科技的 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 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措施过于猛进,导致新旧矛盾迅速激化 ;(从减小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变法的阻力看,措施不宜过快,过急)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废除八股,设立学堂, 文教方面: 出国留学,翻译书籍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 学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岳麓版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ppt课件

文学才华
谭嗣同也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 文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 美。
光绪皇帝
变法的支持者
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 改革方案,并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软禁生涯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直到去世。
历史地位
虽然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没有实现全面的政治改革,但他的支持和 推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结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资 本主义的渗透,中国经济 结构开始发生变革,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思想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 文化发生冲突,一些有识 之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
国家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面临着空前的 民族危机,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清政府的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裁汰 冗员、改革官制等,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宣传民主思想,为中国政治制度的 民主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01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
教育改革思想
梁启超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张,强调培养新式人才,推动国家现代 化。
文学成就
除了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文学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随 笔、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谭嗣同
激进的维新派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 进派代表,他主张迅速变 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 宪。
英勇就义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 选择以身殉国,他的英勇 事迹激励了无数后来的革 命者。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堂巩固: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
戊戌变法
二、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理论宣传)1895.4 2、发展——维新实践 (报纸、政治团体,办学堂) 3、高潮——百日维新 (政治实践)1898.6 4、结局——戊戌政变 1898.9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启超等维新派人物 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 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 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 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主 张
托古改制 ,打着孔 子的旗号 ,宣传资 产阶级改 良思想
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用 进化论阐述 君主立宪取 代君主专制 的必然性;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 主张 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戊戌变法
【归纳】背景:
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矛盾, 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根本):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 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兴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 思想基础:西学传播和维新思潮的兴起。
共同 ①倡变法; ②兴民权、行立宪; ③废“八股”、倡西学、改 主张 教育;
维 新 思 潮
照 片
姓名 著作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严复 译《天演论》
宣扬“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社会 进化论思想。“系 统介绍西方文化的 第一人”、“精通 西学第一人”。
谭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思 想,批判封 建纲常礼教 和专制君权 。
割领土 开口岸 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 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 业资本总数的22.4%;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 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70%,而官督商办、 官办企业仅占30%。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马关条约》的 春帆楼原址
戊戌变法
一、背景条件
【回顾】《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必修一)
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 危害
赔巨款
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 入)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 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 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 民族危亡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 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 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 1000家。
想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加深; 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
【回顾】维新思想何时产生?主要代表及其主张? (必修三)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 派中分化出来) 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进行商战; (政)建立君主立宪制; (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 张变革体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 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王韬 郑观应
戊戌变法
2. 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照 片
姓名 康有为 托古改制,打着 孔子的旗号,宣 传资产阶级改良 思想 梁启超 思想核心是倡 民权;用进化 论阐述君主立 宪取代君主专 制的必然性; 严复 谭嗣同
著 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主 张
译《天演论》 《仁学》 宣扬“物竞天 以资产阶级自 择,适者生存”由平等思想, 的社会进化论 批判封建纲常 思想 礼教和专制君 权。
戊戌变法
【回顾】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间及原因? (必修二)
产生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②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初步发展 ①时间:甲午战争后 ②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戊戌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中外纪闻》 康有为
《强学报》 《时务报》
1895年、北京
康有为 1896年、上海 梁启超主笔 1896年、上海
两个组织
名称 强学会 保国会
地点
创办人 成员组成 备注
1895年、北京
文廷式
1898年4月、北京
康有为
各省旅京维新志士 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外国传教士, 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官员支持 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 宗旨:“保国、保种、 保教”
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春 (2)内容: 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 B、变法——引进西方的议会政治制度。 (3)意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折点) 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 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发展——维新实践
戊戌变法
三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