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第五单元 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循环》教学反思
《水循环》教学反思《水循环》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3、教学过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水循环教学反思6篇
水循环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port material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循环教学反思6篇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好符合自己教学情况的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水循环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公开课《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学习新课1.找水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⑵学生交流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⑵学生交流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⑵学生讨论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张莹一、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还”引入本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对此,我的理解是: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要求不强调水圈过程、老教材中的河流补给知识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应该来说,这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部分。
可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此分析去进行。
这是因为: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水圈,给学生一个大的空间概念;强调水体类型,为以后学习水资源的短缺做铺垫;河流的补给,是水循环的构成部分,更是大气对水文的影响的表现,这点在以后地理教学中用的特别多。
反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以几句话归纳完毕,其中的一些要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如,在学习地貌时,可以强调流水地貌中的侵蚀地貌和搬运作用、沉积地貌等,若在此处教学,反而不符合学情。
二、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水循环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物理水循环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探索物理水循环的优质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2. 掌握水循环中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 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投影仪;2. 实验材料:水、容器、加热器、冰块等;3. 学生实验器材:量筒、温度计、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水循环是怎样发生的吗?”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水循环的理解。
探究活动:1. 学生观察实验: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他们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学生实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课件和示意图,向学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强调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巩固练习: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说水循环是地球上的自然循环?”;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和总结水的相态转化规律。
知识讲解环节中,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和示意图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巩固练习环节中,学生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提高了他们对水循环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课后反思
《水循环》课后反思《水循环》课后反思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课后反思,就是在每节课后授课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思考。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所上的这节课的课后思考。
课后反思应该是经常的,应该在每节课后都写上自己对自己这节课的小结―课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
由此可见,反思,特别是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当然也就包括课后反思。
反思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有效措施。
思则活,活则深,深则透,透则新,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的得失,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的环境、教学的对象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所不同。
每节课下来,教师就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思考,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相反,如果不重视课后反思,没有课后反思的意识,即使是有10年、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10次、20次重复,也不可能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长进,也只能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
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和时效性。
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反思一:充分备课。
我备课时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紧紧抓住“课程标准”进行恰当的教材处理;依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侧重处理,删减或填补,理性调整;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当然,我认为传统的讲授法也不能扔掉并适当安排课堂练习。
“水循环”教学设计
参考内容
一、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地理求知欲。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体 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和任务驱动学习的思路。
二、导学案设计说明
4、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思考、去实践。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5、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如阅读课文的方法、讨论问 题的习惯等等。
1、在拓展延伸部分还应加大些 力度,可以更多的生活实际。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学生板书的不规范、学生作 图的准确性不高等等。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出示思考题):“如果地表的植物都被破坏了,会 出现什么后果”?(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指出破坏植被会造成严 重后果)因此我们要保护植被,爱护环境!
(三)巩固与延伸: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播放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大家能不能 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我们怎样节约用水?(学生自由回答)(板书:节约用 水人人有责)师: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学 生自由回答)(板书:珍惜每一滴水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四)课堂小结。
1、认识水的三种形态。
师: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水的三种形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
师:你们能说说哪些是固态,哪些是液态,哪些是气态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知道水是怎样从这三种形态互相转化吗?如果不知道的话,没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研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中去找答案吧!(学生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实验做完后)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实验 中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课, 看看书中的插图和说明,再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
《水循环》教学反思 (精选8篇)
《水循环》教学反思(精选8篇)《水循环》教学反思 1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一课中,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气孔是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书本中一些很专业的名词学生本来就难以明白,如果教师的讲述过于平淡直白,就更加索然无味。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件事,远比听到,看到一件事要深刻的`多。
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呢?于是我又想到了“动起来”这一招。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叶片的结构,了解了气孔的形态结构之后,我便让学生分组设计情景表演——“我是叶片上的小气孔”,学生们纷纷讨论开来,并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方式。
他们用两个人手拉手围成了一个“ 气孔”,然后由一名解说员进行解说,一步步引导其他同学认识气孔的“内壁”和“外壁”,用小纸片或者另一个同学扮演二氧化碳和水份从“气孔”里通过,不仅表演了“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还讲述了气孔运动的原理。
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展示。
在讲述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时,我又列举了很多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
例如用“夏天里沾水的手更凉快”来理解蒸腾作用能带走热量,使植物不至于被阳光灼伤;用“吸饮料”的例子来解释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的动力等,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上述事例的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将生活问题生物化,加大生物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让学生从生活到课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记忆起来更深刻。
《水循环》教学反思 2本节课,基本达成了目标,与同学互动也较多,基本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用黄河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水循环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并据此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我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一类循环的主要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地球上的水循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反思(一)
地球上的水循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反思(一)科学教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和重要性•理解水循环是地球上的自然循环之一•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教学准备•幻灯片或教材•模型或实物示例•水循环的图表或流程图教学步骤1.引入水循环的概念–使用幻灯片或教材,介绍水循环是地球上的自然循环之一。
–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水循环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2.解释水循环过程–使用图表或流程图,详细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水循环中的四个主要过程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3.观察示例–展示一个盛满水的碗,并使用喷雾瓶喷在水表面上,模拟蒸发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水从碗中蒸发的过程,并解释蒸发的意义和影响。
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湖泊、河流或其他水体进行观察。
–让学生观察降水、地表径流或其他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5.水循环关键词汇–教授关键词汇,如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冷凝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
6.小组讨论与总结–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到的现象。
7.知识巩固–分发练习册或作业,让学生回答与水循环相关的问题。
8.总结与评价–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或意见。
拓展活动•邀请专家来学校讲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安排学生进行水循环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参观水处理厂或自然保护区,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示例和实地考察,对水循环的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然而,一些学生在理解关键词汇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兴趣。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例如让学生模拟水循环过程,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移动和交流来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流动路径。
小学科学_第五单元 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蒸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
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有关的内容标准,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善于观察和发现,自主建构科学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敢于对蒸发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学会采集数据,学会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尊重证据。
整个探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法要点1、教法:为学生再现生活情景提供必要的条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关于蒸发现象的诸多科学知识。
2、学法:学生亲身体验并搜集证据,自主探究“蒸发”现象;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整个过程都要细心观察,善于动脑,有所发现。
活动准备1、课前观察⑴一杯20ml的水放置几天后会有什么变化?⑵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2、分组活动材料⑴学生准备:小镜子、手帕⑵教师准备:温度计、棉纱、烧杯、瓷盘、试管夹、玻璃片、玻璃棒、吹风机、支架、酒精灯、火柴、水活动过程一、情景再现,提出问题谈话: 水是生命之源。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导入
1. 请同砚们回想一下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谈谈你们对水资源的看法以及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二、进修内容
1. 进修水循环的观点和原理,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流动等。
2. 探讨水循环受到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3. 分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讨论如何珍爱和勤俭水资源。
三、进修方法
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 通过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 通过教室练习和思考题,稳固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寻找更多关于水资源珍爱和利用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2. 组织参观当地水资源珍爱设施或活动,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珍爱的认识和行动认识。
五、教室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珍爱的必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问题,积极参与珍爱和勤俭水资源的行动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导学安排,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为未来的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祝大家进修愉快!。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
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难点: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2)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淡水资源等。
3.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 课后作业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意义。
(二) 教学难点: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导入问题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系吗?问题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目的: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阅读课本59页的文字及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问问题1:水循环的概念。
问题2:能量来源。
问题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问题4:水循环的类型。
学生1:水循环是指谁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式和物理状态的。
变化。
学生2: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次之。
学生3: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学生4:类型,根据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提炼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上填出水循环的环节(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本60页的文字,并讨论回答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反思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反思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次接触地理知识的一课。
作为地理老师,我对这一课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和教学设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对水循环一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水循环的概念理解并不深刻。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水蒸发、凝结和降水这几个关键词,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过程并不能准确描述。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水循环的原理进行讲解。
通过生动的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他们对于如何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不清楚。
在水循环一课中,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没有具体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我将给出详细的实地观察和实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和记录方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听和看,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
这与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讲授和示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还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水循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
他们对于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教育。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我对水循环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原理的讲解、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加强水资源教育,我相信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理解和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会得到有效提升。
地球上的水循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地球上的水循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反思--文档内容仅供参考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关于水循环的教学执行过程: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中关于水循环的内容。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引入主题:在开始时,我使用了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问题引入水循环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让学生思考:水是如何从地面上消失然后再次出现的呢?概念解释:我通过图表和图示,详细解释了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入水体。
我使用了简单的词汇和生动的例子,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个阶段的概念。
互动体验: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他们分别扮演水滴,跟随着不同的阶段移动,从而实际体验了水循环的循环过程。
案例分析:我给学生讲解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如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雨林的湿度调节。
这些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还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小结与讨论:在课堂结束前,我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问题。
这一环节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交流。
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本次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
他们对水循环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各个阶段。
小组活动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水的转化过程,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对案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深入的问题。
良好效果:引入活动引发兴趣:通过生动的引入,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对水循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
互动体验加深理解: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的模拟,加深了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理解。
案例应用提升实际意义: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水循环的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了他们对水循环重要性的认识。
改进建议:巩固练习加强记忆: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理解,但为了确保他们能够长期记忆和掌握水循环的内容,可以布置一些练习和小作业。
关注个体差异:在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时,应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水循环教学反思【范本模板】
水循环教学反思篇一:水循环>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分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注意学生学习要领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
《蒸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
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有关的内容标准,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善于观察和发现,自主建构科学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敢于对蒸发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学会采集数据,学会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尊重证据。
整个探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法要点
1、教法:为学生再现生活情景提供必要的条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关于蒸发现象的诸多科学知识。
2、学法:学生亲身体验并搜集证据,自主探究“蒸发”现象;学会与
同学合作,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整个过程都要细心观察,善于动脑,有所发现。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
⑴一杯20ml的水放置几天后会有什么变化?
⑵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
2、分组活动材料
⑴学生准备:小镜子、手帕
⑵教师准备:温度计、棉纱、烧杯、瓷盘、试管夹、玻璃片、玻璃棒、吹风机、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再现,提出问题
谈话: 水是生命之源。
许多同学都喜欢玩水,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
发现和问题?(学生列举发现和问题)
课前我们进行了两项观察:⑴一杯20ml的水放置几天后会有什么变化?
⑵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你能试着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后开展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
究兴趣,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
]
二、亲身体验,认识蒸发现象
⑴观察:往镜面或手背上抹少许水,耐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⑵交流:请你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现象。
想一想水跑到哪里去了?
⑶归纳: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在任
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注意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结论进行对照,修正自己的
解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水跑到哪儿去了”这一问题,通过亲眼观
察和亲身体验试着对水的蒸发现象作出解释,并对照教科书关于蒸发的描述修正自己的解释,体会到科学概念的描述要严谨。
]
三、动手实验,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⑴讨论:在水蒸发时又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你知道吗?想知道吗?我举两个例子(出示课件):
①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一些水,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水蒸发时让我们感到凉爽?
②洗澡后,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水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发生?
⑵实验: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让它“洗澡”,观察温度是多少。
然后让温度计离开水面挂在支架上,耐心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教师计时,学生观察,每隔2分钟记录1次温度)
实验记录表
⑶交流: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知道温度计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说明了蒸发时伴随着什么现象发生?
⑷小结;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板书:吸热)
⑸联系生活:当病人发高烧时,常常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运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作出解释,体验科学探究运用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
四、设计实验,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快一些
⑴谈话: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水蒸发得快一些?请各组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想出尽量多的办法,组长同学负责记录大家的高招妙招。
⑵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⑶设计实验方案:请各组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或自己准备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想一想怎样证明给大家看。
注意设计对比实验时所用的水量都要相等。
组内同学都商量意见一致后就可以动手实验了。
⑷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注意事项:控制变量、分工合作、认真观察)
⑸交流:展示实验方法和结果。
⑹小结: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一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自主设计加快蒸发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想尽量多的方法,哪怕是异想天开的。
着力强调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到准确的结论的得出必须依靠科学的实验方法。
]
五、评价与反思
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如何评价?
⑵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回顾;二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民主、公平、公正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三是对活动中生发出的问题或疑惑,鼓励学生开展后续性的探究活动,保持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
六、拓展活动
⑴照教材第57页的方法制作“晴雨计”。
⑵调查蒸发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是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具有两重性;指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在课外继续进行动手制作,把所
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现代教育所体现的(sts)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
]
附:板书设计
20 蒸发
加热
水蒸气增大面积
有风
水
学情分析:
学生几乎每天都感受到蒸发现象,但却很少重视它、研究它。
通过对生活经验和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也能到学生感受到蒸发现象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出科学问题,采用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最后又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方法,体验到生活之中处处有学问。
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将“蒸发只发生在物体表面”和“蒸发能吸收周围的热量有降低温度作用”两个特点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学习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理解。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
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有关的内容标准,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善于观察和发现,自主建构科学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敢于对蒸发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学会采集数据,学会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尊重证据。
整个探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