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变化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面积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面积的变化规律3.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2.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3.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面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在于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预备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和提供相关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现。
预备知识包括面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面积。
步骤二:自主探究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和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步骤三:问题解决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提交。
评估重点在于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面积变化规律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2.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八、教学资源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2.相关练习册和试卷3.在线资源,如视频、图片和网站等。
九、教学后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面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些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长方体展开图中每个面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比较、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资源: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和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想用彩纸把这两个立体图形包装起来,但是不知道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把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算出来,就是至少要用的彩纸)2、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1)如果我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
(2)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展开图是这样的,(课件出法展开图),和你想的一们吗?(3)请同学们用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标出6个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水果箱、魔方等,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讲解概念: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表面积的意义。
3. 演示计算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 公式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资源: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2. 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练习题: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课后作业:(1)长方体:长2cm,宽1cm,高3cm。
长方体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表面积教案
教案:长方体表面积
目标:学生能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长方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强调长方体由6
个矩形面组成。
3. 公式推导: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长方体,并根据其特点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表面积 = 2(长 ×宽 + 长 ×高 + 宽 ×高)。
4. 计算练习: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长方体,让他们计算其表面积。
例如,长方体A的长为5cm,宽为3cm,高为4cm,计算其
表面积。
5. 实际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一间房间的长为6m,宽为4m,高为
2.5m,计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油漆来涂刷房间的墙壁。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解决一些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如某个物体的包装盒需要多大的纸
张来包装等。
7.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练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评估方式:
1. 计算练习成绩:通过检查学生的计算练习题的答案和过程,评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实际问题的解答: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中。
3.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数学上册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平面图、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尝试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表面积公式,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是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尝试研究其他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 组织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的表面积知识。
3.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表面积知识的理解。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出示
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
的纸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
的纸板?
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
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
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
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
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
纳一下吗?
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
再乘2就可以了?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
纳一下吗(长×宽+长×高+
宽×高)×2。
(师板书)
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
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
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
: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
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
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
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
的。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
纳一下吗?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
×6。
(师板书)
练习十三第1题。
练习长方
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
体评析。
练习十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物体的表面积。
3. 能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表面积的概念。
2.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物物体等。
2. 学生准备: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使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物体,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表面。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表面积?请想一想并给出你的答案。
步骤二:讲解1. 解释表面积的概念:表面积是指一个物体所有外部的面积总和。
2. 使用投影仪展示例子,并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步骤三:训练1. 找出教室中的一些物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计这些物体的表面积并进行计算。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计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表面积的。
步骤四:拓展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表面积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某个纸箱的表面积是多少?一块纸可以覆盖多大的表面积?2.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表面积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归纳出本节课的关键点。
课后作业1. 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练题。
2. 思考并记录三个与表面积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
以上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的内容。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标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其表面积。
2. 新课讲授:
- 定义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 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长方体表面积= 2×(长×宽 + 长×高 + 宽×高)
- 正方体表面积= 6×边长×边长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测量长、宽、高,然后计算表面积。
- 分享计算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巩固练习:
- 设计一系列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5. 小结与作业: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探索。
四、教学反思
- 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和提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理念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理念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代慧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36、37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加空间观念,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的长方体,10包面巾纸(长方体)。
教学过程:一、感受变化,导入新课1.生活情境:师随手碰翻乱放在讲台上的一堆作业本。
师:哎呀,现在可是一团乱啊!整个讲台都被本子占去了,谁来帮老师整理整理?指名一生上前整理。
提问:现在感觉怎样?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谈话:是啊,这样一整理,讲台上可宽敞多了。
追问:刚才他是怎样整理的?当两本书重叠在一起时,哪里消失了?(书与书的底面重叠在一起,就减少了一部分表面积)2.设疑并揭示课题: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发生在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表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导入以故意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表面积变化”的实际存在及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引入到了活动探究的场景。
】二、提炼变化,发现规律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蒙雅琴上课用的表面积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36—37页。
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前几天放假了,同学们记得是什么日子吗?学生:中秋节教师:中秋节是个传统的节日,在这节日里我们要赏月,吃月饼,对吧?不过蒙老师的妈妈吃月饼口干,要买老酸奶,蒙老师要把这四盒老酸奶打包拿回家,你觉得怎么样包装会比较合理?其实包装有它的窍门所在,到底有什么窍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表面积的变化。
二、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三、拼拼算算,寻找规律。
1.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同学们,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1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6平方厘米)我们把两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些长方体都看成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你们同桌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刚刚老师听到同学们说有变的,没有变化的,哪个同学帮老师理一理,什么不变,什么变?(表面积变化,体积不变)哟,你不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吸取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真是我们班的数学达人。
把两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变化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生: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两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形表面积的和少了2平方厘米。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表达,教师根据情况再提出相对应的问题。
老师:减少的是哪两个面的面积?为什么减少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手拿两个正方体演示给学生看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了几次?减少了几个面?出示表格,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板书结果。
活动二:用若干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师: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出示课件)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1.4人一组合作,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这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长方体表面积展开教具生: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刀教学过程: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师:(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复习回顾长宽高前后左右上下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如粉笔盒、药盒等),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工人师傅会关心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1、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吗?(生:6个面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重复)同学们说要6个面加起来,现在老师只看到了3个面,另外几个面是什么样,你知道吗?你有办法让我一下就看到6个面吗?(生:把长方体展开)你们知道这些长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吗?现在就请大家利用准备的长方体看看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想象展开后的图形)2.动手实践,展开准备好的长方体组织学生展示不同的展开图。
(这些图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表面积,是吧?)大家知道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吗?现在大家在没剪的那个盒子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然后与剪开的图形作对比,在展开图上标出6个面。
师提问: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回答:剪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相等的面?师: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一、教案标题:探索表面积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表面积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形状物体的表面积。
3.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理解表面积随形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引入新课(约5分钟)
-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表面覆盖的区域如何度量,引入表面积的概念。
2. 讲解新知(约20分钟)
- 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实验活动(约30分钟)
- 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观察和记录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讨论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4. 巩固练习(约15分钟)
-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表面积,进一步巩固对表面积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 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家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实践表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五、教学反思
-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便于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六、参考文献
列出本教案中引用或参考的相关书籍、论文或其他资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媒体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学生归纳: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方体的概念,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 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二、教学重点1. 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原理和规律。
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原理和规律。
2. 熟练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图片或实物。
2. 教师制作的课件或黑板。
3. 学生用品:笔、纸和计算器。
五、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长方体的性质,并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探究让学生自己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提供一些提示和思路。
提示1:如何确定长方体面积的数量?提示2:认真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想想如何表示它们的面积?提示3:仔细考虑长方体各个面积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 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尝试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提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为:2×(长×宽+长×高+宽×高)。
4. 解答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和解答。
提示1:大家遇到哪些困难,要如何解决?提示2:公式的应用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提示3:如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5. 实例练习教师可提供一些实例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6. 思考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探究和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策略,并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六、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还养成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教学目的:〔一〕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二〕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考虑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和长方体外表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才能和初步的空间概念。
〔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概念和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探究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老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直揭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师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二复习准备:〔投影出示题目〕三学习新课:〔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意义。
1、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问: ①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面? ②我们把它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③假如要使六个面一眼全看到,有什么方法?(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2、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老师指导学生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让学生将剪开的纸盒展平、合上,再展平,观察原来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平后各在什么位置,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老师注意订正。
3、老师选一个展开图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学生在展开图上指出原长方体的.各个面。
4、学生和剪长方体的方法一样剪开正方体,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原正方体的6个面,老师注意订正。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教学目标1、与技能了解并熟记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的面数,熟练计算长方形面积。
2、知识与方法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几种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提高空间构想思维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方体有哪些特点: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2、长为3、宽为4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2。
3、长为10、宽为8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80。
4、边长为5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5。
二、新课引入1、计算这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填写下列表格。
2、你能想出别的方法计算上述展开图的面积吗?3、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如何计算?(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4、总结归纳(1)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5、练习在下面的长方体展开图上,先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再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单位:cm)说一说,如何得到这个长方体的面积。
(×+×+×)×=cm2解:15121531232522三、例与练例一:做一个长54cm、宽50cm、高95cm的洗衣机包装箱,需要多大面积的硬纸板?(×+×+×)×=cm2解:545054955095212580答:洗衣机包装箱需要12580cm2的硬纸板。
例二: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
(单位:cm)(×+×+×)×=cm2108841042304886384××=cm 2例三:制作一个棱长为35cm 的正方体无盖玻璃鱼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 解:353556125××=cm 2答:鱼缸至少需要6125cm 2的玻璃练习:淘气的房间长3.5m 、宽3m 、高3m 。
除去门窗4.5cm 2,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解:3.5333.53323.534.545(×+×+×)×-×-=cm 2答:这个房间至少需要45cm 2的墙纸。
长方体表面积优质教案
长方体表面积优质教案篇一: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教学设计篇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设计(张辉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3,34页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取更多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教学方法:问题合作探究式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思维导图、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展开图、剪刀等。
教学过程:课前拓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以精美礼品盒引入课题。
问:礼品盒是什么形状?求至少所需的包装纸就是求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同时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先观察,然后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积。
2、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长分成三组,分别是4条长、4条宽、4条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对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充满探究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
课前拓展与课中探究的衔接方法与策略:创设情境,问题切入的教学策略。
由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课前拓展与课中探究的衔接自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课中探究:1、设疑自探:(1)展开长方体表面积,分别标明“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学生动手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
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
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
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进行分层弹性要求,在完成表格时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例题:想一想,将两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3.交流讨论:用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选择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为什么?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
(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
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
三、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包装:将三盒巧克力(买二送一)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
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2.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每种拼法各减少了几个面?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
【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拓展视野。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五、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有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