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与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与区别一、地得的用法地得是汉语中常见的副词,它可以在动词后面加上去表示程度或状态。
地得通常用于修饰动词,表达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方式、情况或程度。
具体来说,地得有以下几种用法。
1. 描述动作方式地得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动作是如何进行的方式。
它通常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动词+地+得”的结构。
例如:“悄悄地跑得很快”中的“悄悄地”就是描述跑步方式的副词短语。
2. 表示结果状态当地得修饰一些表示过程性或变化性动作的及物动词时,它可以表达这个动作完成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
例如:“打扫干净了地面”中,“干净了”就表示打扫完成后地面呈现出整洁的状态。
3. 强调程度或限制范围当地得修饰形容词时,它可以强调这个形容词所表达的特质或品质的程度,并且还可以限制这个特质或品质所涉及到的范围。
例如:“高兴地笑得很开心”中,“高兴地”既表示人的笑容是以高兴为基础的,又加强了笑容很开心这个程度。
二、地得与的区别虽然地得和的都是常见的副词修饰语,但它们在用法和功能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得和的的区别。
1. 用于不同的词类地得通常修饰动词,可以描述动作方式、表达结果状态或强调程度;而的则更多用于修饰名词或形容词,起到补充说明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2. 目标不同使用地得时,目标是修饰一个动作或状态,并突出其方式、情况或程度;而使用的时候,目标是对名词进行补充说明或对形容词进行加强。
例如:“他悄悄地跑得很快”中,“悄悄地”修饰跑步这个动作;而“漆黑的夜晚里繁星闪烁”的“漆黑的”则是对夜晚这个名词进行了补充说明。
3. 独立性不同地得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独自出现,需要与动词结合构成副词短语;而的可以单独使用,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他跑得很快”中,“跑得很快”是地得修饰动词“跑”的结果;而“漆黑的夜晚里,繁星闪烁”中,“漆黑的”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夜晚”。
4. 强调意义不同地得修饰语通常强调方式或程度,突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情况;而的则更多用于强调形容词和名词所表达的特点或品质。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本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的地得三个字的区别与用法顺口溜

一、“的”、“地”、“得”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1. “的”字是最常见的一个汉字,它有多种用法。
“的”字可以表示名词所有关系,如“我的书”、“朋友的家”等。
“的”字还可以表示主谓关系中的定语,“红色的衣服”、“美丽的花朵”等。
另外,“的”字还可以用来构成形容词性的定语,“高的建筑”、“干干净净的衣服”等都是“的”字的用法。
2. “地”字通常用来构成副词性的定语,“安静地读书”、“快速地奔跑”等。
3. “得”字通常用来表示程度或者结果,“跑得很快”、“写得很漂亮”等。
二、“的”、“地”、“得”字的区别1.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语境和意义来判断这三个字的使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还是会出现混淆的情况。
2. “的”字用来标志名词、形容词性的补语或定语。
例如:“晴天的彩虹”、“干净的玻璃”等。
3. “地”字用来标志动词、形容词或者整个小句作状语。
例如:“悄悄地离开”、“高兴地笑”等。
4. “得”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用来修饰动作的结果或者程度。
例如:“跳得高”、“跑得快”等。
三、学习困难和技巧1. 对于一些语法困难的学生来说,区分这三个字有时候会让他们很头疼。
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字的使用。
2. 可以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字的区别。
比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然后再进行讨论和纠正。
3. 还可以通过一些记忆技巧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字的用法。
比如可以编写一些顺口溜或者歌谣,让学生跟着朗读,这样既能帮助他们记住这些字的用法,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总结和展望1. “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虽然有些复杂,但只要多加练习,相信大家都能够掌握好这些字的使用。
2. 我们也要意识到语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的得地三个字的区别与用法

的得地三个字的区别与用法
一、的得地的区别:
1、“的”前面的词通常用来修饰和限制“的”后面的事物,以显示“的后面的事物是怎样的。
2、“得”后面的词通常用来补充“得”之前的动作。
3、“地”前面的词一般用来描述“地”后面的动作,并显示“地”后面的动作是怎样的。
句子的不同结构
1、的:结构形式是形容词(代词)十的语十名词。
2、得:结构形式是动词十得语十副词:
3、地:结构是副词十地十动词。
侧重点不同
1、的:仅限于过去使用。
2、得:这意味着动作已经完成了(更常见于早期的白话文)。
3、地:专注于想法或行动的活动领域。
二、的得地的用法
1、“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三个的地得分别的用法及区别

的、地、得是我们写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汉字,口语交流中我们不用区分这三者的用法和区别,但是在语文基础知识考察以及写作当中我们就一定要注意这三者的用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它们的区别以及用法,欢迎大家阅读。
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说明
1、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白勺“的”字。
如:我爱勤劳的妈妈。
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
2、在句子中,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土也“地”字。
如:他积极地回答问题。
句中的“回答”、“下”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地”字。
3、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双人“得”字。
如:地被扫得很干净。
句中的“扫”、“笑”都是动词,后面要用“得”字。
“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地扫得怎么样?地扫得很干净)。
举例
“的”
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绿绿的草原、皎洁的月光、当头的烈日
“地”
认真地看、仔细地瞧、飞快地跑、快速地奔跑、努力地学习
“得”
洗得干净、刷得干净、摆得整齐、写得漂亮、玩得开心。
的地得区别及用法

“的”、“地”、“得”的区别及用法一、概说在中文中,“的”、“地”和“得”是三个常用助词,它们在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重叠。
掌握它们的正确用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文本通顺流畅、避免语法错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的、地、得的用法“的”的用法:●用作定语标记:表示所属或特征。
例如,“我的书”(表示所属)、“红色的苹果”(表示特征)。
●用作主语或宾语的一部分: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主语部分)、“我喜欢吃水果”(宾语部分)。
“地”的用法:●用作状语标记:表示方式、程度或状态。
例如,“他慢慢地走”(方式)、“他非常开心”(程度)、“她微笑着回答”(状态)。
●在成语或习惯用语中固定使用“地”:如“不闻不问”、“自由自在”等。
“得”的用法:●用作补语标记: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程度或可能。
例如,“他跑得很快”(结果)、“她高兴得跳了起来”(程度)、“他做作业得心应手”(可能)。
●在特定句型中用于强调:如“V+得+adj./adv./n.”的结构,用以强调某个状态或结果。
三、的、地、得的区分1.从语义角度看:“的”更多地强调属性或归属,“地”突出行为或状态的特征,“得”则侧重于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2.从语法结构看:“的”通常紧跟在定语后面,如“美丽的花”;“地”通常紧跟在状语后面,如“认真地做事”;“得”则紧跟在谓词后面,如“走得快”。
3.特殊情况:“在……上”、“在……下”等结构中,“的”和“地”的用法较为特殊,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例如,“在党的领导下”中的“的”表示所属关系。
四、如何正确使用1.熟悉各种语境和句型:要想正确使用“的”、“地”、“得”,必须熟悉它们在不同语境和句型中的用法。
多读多写,积累语感。
2.注意书面与口语的区别:在口语中,“的”、“地”使用较为随意,但在书面语中需要更加规范。
特别是在正式文体中,应严格遵守语法规则。
3.避免常见错误:如“跑得飞快地”、“高兴得很”,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应分别改为“跑得飞快”、“高兴得很高”。
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口诀

的得地的区别和口诀
“的”用法
表示什么样(的)事物,因此可得出名词前用“白勺”的。
“地”用法
表示怎么样(地)做什么,“地”一般用在动词前
“得”用法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
如果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更多情况下使用“得”
用法口诀:
口诀一:
名词前面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
形动后补双人到,默记五遍脑开窍。
区别:后面跟的词语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用法不同。
口诀二: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
事物前面用“的”字,大家用心来记着。
动词前面用“地”字,可得让它紧跟着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牢记着。
口诀三: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跟着“土也”跑,
动词后面“双人(得)”,
形容词前也用“得”。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摘要:一、导语:介绍“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二、定义和用法:详细解释“的、地、得”的含义和用法1.的:表示所属关系,用于名词和代词之间2.地: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间3.得:表示结果、程度,用于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三、区别和举例:阐述“的、地、得”在实际运用中的区别1.语法功能不同2.语义内涵不同3.举例说明四、练习与巩固:提供练习题,帮助读者加深对“的、地、得”用法的理解五、结语:总结全文,强调正确使用“的、地、得”的重要性正文:【导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三种助词:“的、地、得”。
它们在汉语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们的具体用法和区别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定义和用法】1.“的”:表示名词和代词之间的所属关系。
例如:“我的书”、“她的裙子”等。
在汉语中,名词前通常要加“的”,以表示修饰关系。
2.“地”: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
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如:“认真地学习”、“快乐地玩耍”等。
在这里,“地”相当于英语中的“-ly”,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3.“得”:表示结果、程度。
用于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如:“跑得快”、“漂亮得像画一样”等。
在这里,“得”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程度,相当于英语中的“-ly”或“-fully”。
【区别和举例】虽然“的、地、得”在汉语中都属于助词,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们的语法功能、语义内涵却有所不同。
1.语法功能不同:- “的”:用于表示名词和代词之间的所属关系;- “地”:用于表示动词和形容词的方式、状态;- “得”:用于表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结果、程度。
2.语义内涵不同:- “的”:表示名词或代词的修饰关系;- “地”: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程度;- “得”: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程度。
3.举例说明:- 正确的用法:“我喜欢这本书”中的“这本书”表示所属关系,应使用“的”;- 正确的用法:“他快乐地玩耍”中的“快乐地”表示动作的方式,应使用“地”;- 正确的用法:“她跑得快”中的“跑得快”表示结果,应使用“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本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
如:①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
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
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
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
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
【见明证09-11-20日记】(二)有一次给实习生讲新闻写作,说到给文章起标题,我说标题很重要,是诱饵,勾引读者往下看。
一篇文章,标题是否出彩,跟人眼睛一样,这人眼睛长不好看,就缺少亲和力,再往下看,五短身材,弯腰驼背罗圈腿,就没人想再多看了。
为举例说明,我从旁边书架上取出四五种杂志,想找出几个好标题,再找出几个平庸标题,对比讲一讲,我一边翻一边说:“标题里最忌讳有的地得,着了过,以及副词、连词和形容词,凡是虚词用在标题上都特别呆板。
”但是一本杂志我从头翻到尾,居然每个标题上都带“的”,你们猜这是哪本杂志?还有一本杂志几乎把复句都端上来,生怕读者看不清楚。
还有一本杂志,虽然“的”数量少,但是就是没有一种诱人神韵。
合上这些杂志,我忽然感觉,原来媒体已不太重视标题。
我做报纸那时候,总编室主任反复提醒,标题要在正文改干净之后再专门改一遍,必须把标题改漂亮,每次我为起一个好标题都绞尽奶汁。
标题就这么重要。
现在不重视标题,大概跟编辑们比较忙有关。
那标题怎么起呢?其实很简单,你想想王朔小说名字都有哪些?他起标题很讲究,从两个字“顽主”,三个字“橡皮人”,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其中很多标题耐人寻味。
早期作品他还没放开,名字比较平庸,以描述性为主:比如“空中小姐”。
后来一开窍,就知道标题该怎么吸引人,比如“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谁比谁傻多少”“你不是一个俗人”“一点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给我顶住”“玩得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无知者无畏”“美人赠我蒙汗药”……王朔给小说起名很有特色:通俗、直白、有冲击力。
除“玩得就是心跳”有“得”外,一般都是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这种句式有节奏感,比较生动。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当一些介词、连词、虚词出现在句子中,就会变罗嗦,而标题最怕啰唆,如果是“××的××”这样句式,就特别呆。
如果文章中“的地得”出现频率高,就意味形容词和副词出现频率高,读起来可能花里胡哨,但是实际意思表达却打不少折扣。
有人也许会说,干吗那么较真?是,你平时说话不用这样,但是作文,就要讲究一点。
中国古代没有“的地得”,但是有“之乎者也”,所以念起来肯定挺难受,你看唐诗宋词为什么屡有佳句,就是虚词少。
还有对联,以动名词为主,取文字精华,你读起来很过瘾。
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为什么没有改《静夜思》,说是敬仰中国传统文化。
我看原诗,其实跟我们这个版本差不多,原诗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改后是这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改动不大,意思也一样,但是第一句“牀前看月光”用一个动词“看”,不仅比较形象化,也和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明月”不重复。
动词一出现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我们都可以把虚词、介词控制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一个都没有。
比如我这篇文字,除必须要出现,我在其余地方没有用一次“的地得,着了过”。
(三)“的、地、得”的用法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
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
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
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
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
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
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
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
比如。
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
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也有特殊情况。
比如:他高兴地(得)笑了。
既可以用“地”,也可以用“得”。
到底用哪一个?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
1、他高兴地笑了。
是在表述一件事情。
也即是说,你现在是要表述这件事,那就用“地”。
2、他高兴得笑了。
是在说明一件事情。
他为什么笑了。
是因为高兴所以笑了。
或这可以理解为,他高兴的结果是笑了。
若你此时是要告诉读者,“他”高兴的程度或高兴的结果,就可以用“得”。
(四)“的地得”的用法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形容词前面用“得”。
使用时,只要分清“de”后面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就行了。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修饰限制+的+名词修饰限制+地+动词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例:美丽的花、我的衣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例:紧张地进行“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例:痛苦得想哭“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
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
比如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
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
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
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
“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
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
例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
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五)的地得的用法暑假后,迎来了新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不明确,出错率太高。
因此,特给学生整理了三个字的用法。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
“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