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高校内隐态度是指学生们在校园中内隐的文化心态,它不仅可以表现为言语和行为,还可以表现为被动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宗教信仰。
隐态度的发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技能以及终身经历。
在高校里,学生使用内隐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自然情感,他们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表情、声音、动作、想法等。
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拒绝参与社交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内心臆想,担心受到他人的怀疑和指责,不敢发出自己的言论。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对政治和宗教的分歧更加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在某些集团中受到抵制。
同时,内隐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正面的情绪表达和专注能力。
内隐态度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技巧,在实现任务中,他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相对更好地完成作业。
综上所述,内隐态度在高校中具有重要性及重要影响。
高校本身应加强对学生内隐态度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内隐态度来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学术学习、职业发展及社会融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隐社会认知
1 实验性内隐自尊
指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来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 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由角色扮演所导致 的某种偏好倾向。 (2)单纯所有权(Mere Ownership):指个 体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 的倾向。 (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 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3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 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 (1)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人们对事件结果归因 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找原因,而 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 (2)内隐攀附和疏离(implicit affiliation and rejection):对于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 吸引力的人的现象。 (3)转移的自尊: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 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因为是通过提高表扬者的可靠 性来进一步支持自尊。
2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
指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 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 似的观点时,这个人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 (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 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 越容易被接受。 (3)决策后效应: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 物会给出较高评价的倾向。
对IAT测验机制的质疑
(1)Karpinski和Hilton提出的环境联结模型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 model)认为IAT反映了 社会文化中两个概念的联结强度而非个体的倾向性,是在 测验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背景知识而非个人真实的信念 (2)Rothermund和Wentura提出了“图象—背景非对 称”理论(piciture-backgroud asysmetric theory),认 为在分类任务中决定反应速度关键在于样例刺激自身的 “突显性”(salient)。陌生或负性的刺激对被试更具 “突显性”——更“图象”化,熟悉且正性刺激相对“背 景”化。在相容任务中,被试只须对两个“图象”作同一 反应,而对两个“背景”作另一反应,只是在区分“图象” 和“背景”,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就相对复杂,需耗 费更多时间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J X X 0 ) 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 才支持计划( C T 0 一 65 。 教 0 A L09 , 5 N E 一 6 O7 )
5 8
心理学探新
20 09年
态度与内隐记忆 中“ 内隐” 的涵义相 同, 则意味着内 隐和外显态度作为态度结构存在于记忆 中。但是 ,
一
度, 则是以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来区分两种态度; 前 者是基于 自动加工 的态度 , 而后者则是经过动机思
考或命题加工的态度 。 由于 内隐态度 与外显 态度 的提法较早 , 国学 者 我
也习惯用此称谓 , 因此, 将内隐态度、 间接测量态度和 自动加工态度统称为“ 内隐态度” 。希望通过介绍对 这三种表述方式的理解 , 来分析内隐态度之“ 内隐” 的 涵义 , 并期望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探讨有所借鉴。 1 内隐态 度 的意识 性
是现有的研究却无法证明个体在间接测量中接触评 价对象时 , 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态度。其二, 如果 内隐
自我报告法获得的态度 , 个体可 以意识 到对态度 的 测量 , 而后 者则 是通 过各 种 间接方 式来 测量 态度 , 被
试可 能意识 不 到对态 度 的测量 。 自动 态度 与控 制态
第 2 卷 9 总第 10期 1
心理学探新
PY S CH0 0 CA ㈣ L GI L D R 耵O A N
20 O 9焦
第 2期
内隐态度之“ 内隐" 的涵义
佐 斌 张 陆 叶 娜
( 中师 范大学 心理学院 , 华 武汉 40 7 ) 309
摘
要: 内隐态度 , 又称 为间接 测量 态度或 自动加 工 态度。很 多学者认 为 内隐态度是 无 意识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潜意识是指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下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心态状态。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导力量,但往往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加难以察觉。
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内隐态度,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利用这种力量。
一、内隐态度的定义与特点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心理中存在的无意识的偏好和倾向,它可能与我们外显态度所持有的观点相矛盾。
与外显态度不同,内隐态度往往是经过长期的记忆和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它深藏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被察觉和识别。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外显上宣称自己对平等主义持有正面态度,但在内隐态度中却存在一定的种族偏见。
二、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影响虽然内隐态度存在于潜意识中,但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隐态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我们的行为倾向,甚至能够主导我们的决策过程。
研究表明,内隐态度对于一些具有情感性质的行为更为敏感和重要,并且往往会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对相关的行为做出反应。
三、理解内隐态度的形成内隐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等。
早期的社会化经验以及环境刺激对于内隐态度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也会对内隐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些形成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四、利用内隐态度调整行为表现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可以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干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内隐态度,并通过自我观察和行为改变来调整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
此外,积极的社会互动和情感体验也能够对内隐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内隐态度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种族歧视、性别偏见、隐性偏见等问题往往源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通过对内隐态度的认知和调整,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减少和消除不公平的行为。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引言:态度是指个体对事物或观点的评价或心理倾向。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侧重于外显态度,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的态度。
然而,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潜意识中的非自觉态度的影响,这就是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始终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一、内隐态度的理论基础1. 非常态度理论:非常态度理论由康普·法索一手提出,认为内隐态度是一种非常态态度。
非常态度是指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所转变。
比如,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常常是不自觉的。
2. 联结性网络理论:联结性网络理论认为,内隐态度是由于特定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而形成的。
这种联系强度可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重复经验形成的。
当个体面对某一对象时,激活对象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大脑中的联系强度即表现出个体的内隐态度。
二、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1. 隐性联想测试(IAT):隐性联想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衡量内隐态度的实验方法。
该测试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概念的关联速度来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
比如,被试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字面意思(如“好”、“坏”)分类一系列带有不同属性的符号,其反应时间可以反映被试对这些属性的内隐态度。
2. Priming实验:Priming实验是通过在被试面前暴露特定的刺激来改变被试的内隐态度。
实验中,被试在接受某种任务之前,会暴露于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刺激,这些刺激可以影响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的内隐态度。
比如,被试在进行购买决策任务之前,暴露于与购买相关的刺激,可能会增加被试对购买的积极内隐态度。
3. 脑成像技术研究: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大脑活动与特定内隐态度之间的关联。
研究发现,大脑的情感区域和认知控制区域在内隐态度的产生和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内隐态度实验报告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态度,即个体通过自我报告、行为表现等方式表现出的态度。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为了揭示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2. 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3. 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AT)作为实验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种族类词:白人、黑人、亚洲人等;(2)情感类词: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3)属性类词:与种族类词和情感类词相对应的属性词。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组进行内隐联系测验(IAT),对照组进行无关任务;(3)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情绪和行为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
1. 实验组在IAT测试中,对种族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显著快于属性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说明实验组被试存在内隐态度;2. 实验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中,与外显态度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显著高于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内隐态度确实存在,且对个体情绪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3. 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关。
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及其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及其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和高速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愈加引人关注。
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以沉迷网络游戏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的强烈依赖、失去对现实的兴趣、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过4%的青少年存在网络游戏成瘾问题。
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往往与个体的内隐态度有关。
内隐态度指个体不自觉地认为某个对象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态度不乏于表面上的信念和意识,但并不一定会被明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了解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对于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网络游戏成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及其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干预网络游戏成瘾的有效手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检测方法与数据分析;(2)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3)针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采用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干预手段,并比较其效果。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步骤如下:(1)制定合适的问卷调查工具,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进行检测和分析。
(2)招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作为实验参与者,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探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
(3)针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采用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干预手段,并比较其效果。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干预网络游戏成瘾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如下:(1)建立针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检测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探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特点。
(2)探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内隐态度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并验证内隐态度对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
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浅谈消费者内隐态度的研究与现状
浅谈消费者内隐态度的研究与现状消费者内隐态度是指消费者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消费对象的喜欢抑或不喜欢的感受、思考和行为。
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消费者内隐态度的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消费者内隐态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初步的梳理。
标签:消费者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内隐社会认知一、引言在消费者研究领域,态度是最令研究者和营销人员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原因是态度对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预测能力。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通过外显态度来预测消费者行为的。
George katona 开创了将态度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的先河。
Howard & Sheth(1969)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其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态度模型开始被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之中,例如态度多属性模型(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
费雪宾(Fishbein 1967)模式是被应用较多的一个理论,Ajzen & Fishbein(1977)将费雪宾模式加以扩大,形成了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Bagozzi & Warshaw(1990)在合理行动理论中增加了许多新的中介变量,以更好的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回顾过去的用态度来预测行为的文献,大多基于两个共同的假设:第一,消费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第二,消费者会采用某种方式,报告出这些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概括说来,就是能够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外显态度。
从而使营销人员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态度,进而预测消费者的行为。
但这两个假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遇到了挑战。
测量出的态度与消费者真实行为之间的差距总让研究者们感到困惑。
Roefs & Janssen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直接调查中,消费者回答说不考虑购买对身体有害的高脂肪高热量产品,但利用内隐测量技术得出的结论却表明:很多消费者认为,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能够被接受,因为他们有助于抵抗日常生活的压力。
内隐态度研究综述
极 和 消 极 两 种 , 愉 快 的/ 烦 的 。 目标 词 和 属 性 词 之 间 有 如 厌
下来 的一种无 意识 痕迹潜在 地影 响个 体对 社会 客体对象 的
目前测量 内隐态 度常 用 的方法 是 内隐联想测 验 (A ) IT
验、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 。当对象与评价可接 近性
(mp c soii et及其变式 G A ( o n— s c - I l iA sc tnT s) it ao N T G / og A s i o oa
t nTs ) i ak 。 o
高的时候 , 态度易于提 取 , 至 达到 自动激 活的程度 。而另 甚
外的一些态度 由于联结 较为松散 , 以被提取 。 难 美国心理学 家 Gen a rew l d和 B n g 在 分析 了大 量文 献 aai 的基 础上提 出了一个新 的研究领 域— —内隐性 社会认知 , 即 过去经验的痕迹虽不能被个 体意识 到或 自我报 告 , 但对个 体
当前 的某些行为仍 然会 产生 潜在 的影响 。进 而提 出内隐
态 度 (m HiAtu e) 概 念 , I p c ttds 的 t i 即过 去 经 验 和 已有 态 度 积 淀
3 1 内隐联想测验 .
G en a (9 8 等人 提 出 内隐联 想测验 , 通过计 算 rew d 19 ) l 是 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 ( 目标词 与属性词 ) 之间的 自
度 与内隐态度能共存 于人 的记忆 中, 出现双 重态度时 , 内隐 态 度是被 自动激活的 , 而外 显态 度则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 动机才能从记忆 中检索 出来 。当人们检索到外 显态度 , 并且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黄霞妮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ST-IAT、SC-IA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和SA-IAT。
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T以及BIAT。
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
内隐态度测验
内隐态度测验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内隐态度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 IAT的原理:内隐态度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内隐态度测验的步骤1.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2.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3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按J)4.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5 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使用5减去3就能得出内隐态度。
基本原理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呢?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浅谈消费者内隐态度的研究与现状
、
在消 费者 研 究 领 域 态 度 是 最 令 研 究 者 和 营 销人 员感 兴 趣 的 话 题 之 一 ,原 因是 态 度 对 行 为具 有某 种 程 度 的 预 测 能 力 。但 在 以
ere 所 谓 行 为 导 向 D SB hvo Oi td D S 是 一 个 全新 的角 度 往 的研究 中,大都是通过外显态度来预测消费者行为的。G og S (ea i r ne S ) r e a a开创 了将态度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的先河 。o r Seh o H wa d& ht 即行 为 科 学 角度 来 研 究 对 决 策 过 程 的 支 持 .其 主 要 研 究 对 象 是 ktn
的取 得 . 分 布 决策 支持 系 统 成 为今 后 D S的 一个 重 要 发 展 方 向 。 使 S 3 智能 决 策 支 持 系 统 ( S I S) D D S为 解 决 半 结 构 化 与 非 结 构 化 的 决 策 问 题 提 供 了有 力 的 S
浅 谈 消 费 者 内 隐
支持系统是专门为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一种信息 系统 , 它强调支 将费雪宾模式 加以扩大 ,形成 了合理行动理论 (hoy o Ra T e r f e- 持的概念 , 支持”而不是 ” 是 代替” 人的决策主体 。D S 也 是 ★ snd Aci ) ao z S oe t n 。B g zi& W a hw (9 0 o ra s 1 9 )在 合理 行动 理 论 中
妍
天津 对 外经济 贸 易职业 学 院
要]消费者 内隐态度是指 消费者 无法 内省识别 ,或者 无
/t X, J 口 . 用 自然 语 言 处 理 系统 接 入 问题 处 理 系统 .然 后 由 推理 机 在 法精 确 - , 的 过去 经验 的痕 迹 。这 种 痕迹 调 节 着个 体 对 消 费 对 象 应 模型库 、数据库 、方法库及知识库 中进行搜 索推理 , 获取相关决 的 喜 欢 抑 或 不 喜 欢 的 感 受 、思 考和 行 为。作 为 消 费者 行 为研 究领 策信 息 。 域 最 前 沿 的课 题 之 一 ,本 文讨 论 了消 费者 内 隐态 度 的 研 究 背景 ,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摘要】:态度历来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过去20年间,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研究经历了重大的范式转变,研究者更为重视个体社会认知加工中的无意识过程的作用。
相应于这种范式转变,态度研究者提出,态度可以因为外界环境中线索的存在而自动激活,这一过程可以迅速发生并难以控制,也勿须耗费个体的认知资源。
此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也发展了许多内隐测量技术以有效探测个体的内隐态度。
本研究采用当前主要的内隐测量技术IAT以探究态度的内隐形成及改变过程、内隐矛盾态度现象,以及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可能调节因素。
在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对内隐态度的界定、内隐态度的主要测量技术、内隐态度形成的评价性条件反射(EC)范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分析及其所蕴涵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论和同一论思想、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调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概括和梳理。
在对当前主要态度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果,构建本论文的研究体系。
论文实验部分由五个研究组成,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实验探讨了内隐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第三个实验探讨了内隐矛盾态度现象,第四和第五个实验探讨了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
具体研究如下:实验一通过阀下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探讨态度的内隐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中性目标刺激和不同属性的刺激材料配对多次呈现,可以导致个体对原先中性目标刺激的评价发生变化,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识参与,从而支持了态度可以内隐形成的观点。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考察态度的内隐改变过程。
研究发现,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射处理,尽管个体的外显和内隐偏见仍然存在,但是强度有所降低。
该研究为偏见减少或消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三对(内隐)态度的本质进行探讨。
在矛盾态度研究和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基础上,以IAT作为探测手段,提出了内隐矛盾态度这一概念,认为个体可能同时存在着对同一对象的积极和消极评价,且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内隐测量技术加以有效侦测。
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杨贝贝(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一、内隐态度的概念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态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稳定性和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
关于态度的结构,有两种主要的争议,一是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要素;另一类是一元论,主张态度是指对客体的评价性的赞同或反对的情感。
Greenwald和Bana在圆园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大量关注,研究者由此得到启发研究态度,形成了对内隐态度的研究热潮,强调个体经验及先前态度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现象怎样影响当前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其测量方式和态度改变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反思,这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该理论认为外显态度是能被人们意识到的,能报告出来的态度,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自动激活的。
对同一种客体,人们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它们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
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共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评价系统。
拥有双重态度并不意味着个体处于矛盾心理中,但个体对同一客体既有积极的评价,又有消极的评价。
双重态度模型激起了人们对传统态度理论的新认识及新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态度的实证研究,包括态度的测量及态度的改变技术。
二、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内隐态度的测量不像外显态度那样使用自我报告法等直接测量的方式,内隐态度的测量使用的是内隐性认知技术,包括Stroop任务、语义启动、评价性启动、无意识启动、Simon任务等。
内隐态度的测量依据是分析“对象与评价的联结”,当个体对客体与评价之间联系比较密切,可接近程度较高时,就说明这种评价是与无意识紧密相连的,几乎是自动激活的,更接近于“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内隐态度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于其中一对象或概念的态度或评价。
相比于外显态度(明确的态度),内隐态度往往更具隐蔽性和不自觉性,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的潜在态度。
研究内隐态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见的内隐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隐喻测验、内隐关联测试、皮肤导电反应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隐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一系列与目标对象相关的词汇和另一系列与态度相关的词汇的快速反应时间,来推测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内隐态度。
例如,对于测量种族偏见,实验者会让参与者将种族相关词汇和正面词汇选择同一个键,将种族相关词汇和负面词汇选择另一个键,然后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时间。
如果参与者在将种族相关词汇和正面词汇选择同一个键时反应时间较短,而将种族相关词汇和负面词汇选择另一个键时反应时间较长,则说明其对该种族持有一定的隐性偏见。
内隐关联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简称IAT)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参与者对于目标对象与一些具有积极或消极联结的概念的关联程度,从而推测其内隐态度是否与外显态度一致。
例如,对于测量个体对于吸烟的态度,实验者会让参与者通过按键判断吸烟和正面概念(如健康)或吸烟和负面概念(如有害)的关联程度。
如果参与者对吸烟和正面概念的关联程度较高,而与吸烟和负面概念的关联程度较低,则说明其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不一致。
皮肤导电反应是一种通过测量人体皮肤表面的电导性来研究内隐态度的生理指标。
皮肤导电反应认为当个体在面对一种威胁、焦虑或激动的情境下,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皮肤导电性的变化。
通过测量参与者在面对特定刺激时的皮肤导电反应变化,可以推测其对该刺激对象的内隐态度。
例如,在研究恐惧症患者对恐惧刺激的内隐态度时,实验者给予参与者一些关于恐惧刺激的图片或信息,然后通过皮肤导电反应仪器来测量参与者的生理反应。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一、IA T程序步骤次数任务描述(左上侧)标签(右上侧)呈现材料120 属性词辨析积极——消极积极或消极词汇220 目标词辨析助人——非助人助人或非助人词汇所有词汇320 相容联结任务(练习) 助人+积极——非助人+消极420 相容联结任务(测试)同上同上520 目标词辨析非助人——助人非助人词汇所有词汇620 不相容联结任务(练习) 非助人+积极——助人+消极720 不相容联结任务(测试)同上同上二、ST_IA T测量程序组块测验数量功能反应左键右键1 20 练习积极消极2 20 测验积极自我+积极3 20 测验自我+积极消极4 20 测验积极他人+消极5 20 测验他人+积极消极三、SC_IA T测量程序组块测验数量功能反应左键右键1 24 练习积极+自我消极2 72 测验积极+自我消极3 24 练习积极消极+自我4 72 测验积极消极+自我四、SA_IA T测量程序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和功能反应左键右键1 20 辨别任务自我他人2 20 初始联合任务(练习)自我他人+积极3 40 初始联合任务自我他人+积极4 20 相反联合任务(练习)自我+积极他人5 40 相反联合任务自我+消极他人五、BIA T测量程序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反应左键(非焦点键)右键(焦点键)1 20 部分1联合任务他人+消极自我+积极2 20 部分2联合任务自我+消极他人+积极3 20 重复14 20 重复2六、GO-NO-GO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和功能反应左键右键1 20 辨别任务目标类别(fruit/bugs)属性类别(good/bad)2 20 联合任务1 Fruit+good(反应) 不反应(bugs+bad)3 20 联合任务2 Fruit+bad(反应)不反应(bugs+good)4 20 联合任务3 Bugs+good(反应)不反应(Fruit+bad)5 20 联合任务4 Bugs+bad(反应)不反应(Fruit+go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2 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
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即归于某一概念词)并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如国产、进口)和属性词(如喜欢、不喜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国产—喜欢,进口—不喜欢)和不相容的(或相反的)(如国产—不喜欢,进口—喜欢)。
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日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因而反应时越短,而不相容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自然会更长,其间的差就会更大,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总之,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相似或者在被试的记忆中有联系的时候,比两个概念不相似或在记忆中没有联系的时候反应快。
2.2 基本实验程序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 、呈现目标词,比如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国产品牌按F 键,看到进口品牌按J键) 。
2 、呈现属性词,比如喜欢和不喜欢;并让被试做出反应(喜欢F ,不喜欢J ) 。
3 、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国产品牌或喜欢F ,进口品牌或不喜欢J ) 。
4 、让被试对目标词做相反的判断(国产品牌J ,进口品牌F) 。
5 、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进口品牌或喜欢F ,国产品牌或不喜欢J ) 。
这五个阶段分别做20 次,各阶段之间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
上述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按照Greenwald,3 McGhee和Schwart(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先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 O00ms 的以3 000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和不相容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
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分数便为被试相对于不愉快的词而言,把愉快词与自我相联的程度,即内隐自尊的强度。
3.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均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一经提出,便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
Greenwald等率先(1998)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以一些典型的黑人姓氏及白人姓氏和包括积极和消极词在内的形容词作为材料,设计了一个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发现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相容部分,这说明人们更易于将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而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起,证实了种族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还发现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态度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Greenwald等(1998)还研究了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本民族和大韩民族的态度,发现了明显的内群体——外群体效应,即他们更容易把快乐的词语与具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的特征的名字相连,不快乐的词语与具有对方民族特征的名字相连,并且内隐态度间的差异比外显态度间的差异要大。
Greenwald等(1999)还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内隐自尊、组内偏差、社会同一性,发现个体当把自我词和积极的词相联系时比与消极的词相联系时要快得多,女性更为偏好女性,更倾向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且内隐自尊和组内偏差的关系受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Greenwald等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及传统的自尊量表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二者存在低的正相关。
在国内,蔡华俭等(200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如何,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联,把人文学科和女生相连,并且,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测量间相关很低,二者是相互分离的蔡华俭等(2002)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4.内隐联想测验的新进展近来研究者提出了三种IAT 测验的改变形式:Wigboldus IAT (WIAT) Wigboldus 这样用IAT ,他提供一个目标概念和两个属性概念。
比如,第一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如古兰经) 时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时按右键。
第二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揿右键。
如果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上做得好,说明对伊斯兰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
他发现,这种IAT 结果与被试的自我报告正相关。
后来用这种方法研究被试对不同食物的态度,发现IAT 研究结果与被试的行为一致。
Go/ NO - Go Association Test ( GNAT) Nosek 等介绍了GNAT 实验程序,GNAT 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 和分心刺激(噪音) ,如目标概念(水果) 和积极评价(好) 作为信号,将目标概念(臭虫) 和消极评价(坏) 作为噪音,当呈现水果和好时被试按空格键做出反应(称为Go) ,当呈现臭虫和坏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为No - Go) 。
GNAT 包括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中,被试对目标概念(水果) 与属性概念(好)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坏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2 中实验者对目标概念(水果)和属性概念(坏)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好不做出反应。
GO/ NO-GO联想任务编辑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目录2 原理▪联结原理▪信号检测论3 实验程序▪主要阶段▪实验程序设置4 实验优点概述编辑GO/ NO-GO联想任务( GNAT)是一种NosekBanaji 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IAT(内隐联想测验)的新的测试内隐性社会认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