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新)下册教案:6.3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数学6.3《实践与探索》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阅读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练习、应用与拓展等几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后,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2.能够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几何基本知识的掌握;2.难点:如何将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际问题案例;3.学习资料;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读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练习等部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问题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平面几何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说课稿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说课稿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探究法、合作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组选取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行四边形性质进行解决。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熟练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路线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的问题,如购物问题:小明和小华一起去商店购物,小明买了2件商品,小华买了3件商品,他们一共花了150元。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6章一元一次方程6.3实践与探索3教案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6章一元一次方程6.3实践与探索3教案
实践与探索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
律;
教内 学容 目要 标求
通过对“工 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指导,反馈测评。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重点 难点
重点 :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总结 1.分析题意 2.提出问题 3.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打一份材料,甲用 16 小时,乙用 20 小时,若甲打印 6 小时后,乙 反 馈 接着打印需几小时?
作 业 完成习题册内容
反 思
教学流程
教学 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复 检 1.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应用 问题。
导入 预习
例 1:一件工作,甲独做需 30 小时完成, 由甲、乙合做需 24 小时 完成 。现由甲独做 10 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 做要几小时完成?
展示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 5 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 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
学生小组展示例 1 教学流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小条测评,个别辅 导
练 习 方程。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 3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 5 天完成,两人合作 几天完成?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说课稿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说课稿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深、数学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而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的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展示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知识运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 6.3《实践与探索》教案3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 6.3《实践与探索》教案3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

《实践与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回顾1.一件工作,若甲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单独做,再交流纠正.二、探索1.出示教材问题3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尝试把问题补充完整.教师引导,巡回观察,选取典型性问题.2.共同讨论小X 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①师傅、徒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1146,) ②此题中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可以看作为1)③怎样列方程?(146+=x x ) ④这个方程是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师傅的工作量+徒弟的工作量=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表看法.3.共同探讨李老师给出的问题:(1)欲分配好报酬,则应知道什么?(师傅、徒弟两人的工作量)(2)欲知工作量,且已知工作效率,则可怎样计算工作时间?设师傅工作时间或徒弟工作时间为x 天.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解答,然后交流.(3)进行分析、列出方程、解答此题.设徒弟做了x 天,则师傅做了(x -1)天,则有1164-+=x x ,解之得:x =3..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1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12,所以两人各得报酬225元. 教师巡回指导. 4,若将原题改为:学校校办厂制作一些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1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由徒弟先做5天,然后两人合作完成,得到报酬12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取一两个同题让全班同学讨论.三、巩固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先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需几小时完成?若设剩下的乙独做需x 小时完成,则:10111302430()+-=x . 让学生分析112430-表示的意义. (2)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3024+=x .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15130243024()+-⨯+=x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題?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2第1题.。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概率初步、统计初步、立体几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初步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立体几何的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几何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对立体几何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图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数学6.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提前制作好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例题和练习题等。

2.教学素材: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3.学生活动材料: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同时,教师给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记住这些重要的数值。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6.3 实践与探索 第1课时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6.3 实践与探索 第1课时

6.3 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相等关系,然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简单应用题,并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2.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的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教学难点】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我们学过一些图形的相关公式,你能回忆一下,有哪些公式?【教学说明】回忆一些图形的有关公式,为本节课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相关问题,找等量关系起到帮助作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如果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解:(1)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宽为2/3x厘米.根据题意,得 2(x+2/3x)=60解这个方程, 得x=18所以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宽为(x-4)厘米,根据题意,得2(x+x-4)=60解这个方程, 得x=17所以,S=13×17=221(平方厘米).(3)在(1)的情况下S=12×18=216(平方厘米);在(2)的情况下S=13×17=221(平方厘米).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当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其面积最大,此时其边长为15厘米,面积为225平方厘米.讨论:在第(2)小题中,能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平方厘米?如不能,怎么办?如果直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平方厘米,则如何才能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呢?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不能直接设面积为未知数,则需要设谁为未知数呢?那么设未知数的原则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我们知道长是多少,根据宽比长少4厘米求出宽,然后就能求出面积.所以现在应该去求出长方形的长或者宽.如果设长方形的长或宽为未知数,其实问题就跟原来的第一小题一样.这体现了要把新问题转换为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探索:将题(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即长宽相等),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教学说明】让学生积极动手计算,得出:面积会变为222.75,224,224.75,225平方厘米,即面积越来越大.【归纳结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在长和宽相等的情况下最大;如果可以围成任何图形,则圆的面积最大.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6cm,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cm,宽增加2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求长方形的长?2.现有直径为0.8米的圆柱形钢坯30米,可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多少根?3.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4.将棱长为6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5.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精确到0.1毫米,π≈3.14).6.有一梯形和长方形,如图,梯形的上、下底边的长分别为6cm,2cm,高和长方形的宽都等于3cm,如果梯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图中所标x的长度是多少?【教学说明】图形面积之间相等关系常作为列方程的依据.7.有A、B两个圆柱形容器,如图,A容器内的底面积是B容器内的底面积的2倍,A容器内的水高为10cm,B容器是空的,B容器的内壁高度为22cm.若把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问:水会不会溢出?【教学说明】经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在等积类题目中是如何找等量关系的.【答案】1.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长方形的宽为(13-x) cm.依据题意,得方程x-1=13-x+2解得:x=8答:长方形的长为8 cm.2.解:设可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x根.依据题意,得方程3×0.22πx=30×0.42π解得:x=40答:可足够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40根.3.解:设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x cm .依据题意,得方程100×5x=20×20×20解得:x=16答: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16 cm.4.解:设量筒中水面升高了x cm .依据题意,得方程12x=6×6×6x=18答:量筒中水面升高了18cm.5.解:设圆柱形水桶的高为x毫米,依题意,得π·(200/2)2x=300×300×80x≈229.3答:圆柱形水桶的高约为229.3毫米.6.分析:本题有这样一个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我们只要用已知数或x的代数式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就能列出方程.解:由题意得(6-x)×3=[(2+6)×3]/2解这个方程,得6-x=4,x=2.答:x的长度为2cm.7.分析: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如果水高不大于B容器的内壁的高度,水就不会溢出,否则,水就会溢出.因此只要求出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的水高.本题有如下的数量关系:A容器内的底面积=B容器内的底面积的2倍倒前水的体积=倒后水的体积设B容器内的底面积为a,那么A容器内的底面积为2a,设B容器的水高为xcm,可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解:设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的高度为xcm,根据题意,得2×10=1×x,解得x=20(cm).因为20<22,即B容器内的水高度不大于B容器的内壁的高度,所以水不会溢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第16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五、教学反思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求解的过程,解方程往往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列出方程,列方程最关键的是如何挖掘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等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一般利用几何变形前后的体积相等的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学会运用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之前的学习内容有很好的衔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组,并通过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学会运用方程组求解工程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运用方程组求解工程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方程组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工程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准备好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程组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工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实践与探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实践与探索预设课时:9 实际完成课时:集体教案个人教案和为5080元。

已知利息税税率为20%,问当时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多少?教学反思:集体教案个人教案第3课时:实践与探索3一、预习案:1.工程问题主要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2.由这一公式你还能说出它的两个变形公式吗?各队合作工作效率=各队工作效率之和全部工作量之和=各队工作量之和3.一项工作甲单独完成要4天,乙单独完成要6 天,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乙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1. “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2.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如果徒弟先做1天,然后再师徒一起合做,还要几天可做完?3.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现在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做,完成后共得报酬450元,请你来帮他们师徒二人按各自完成的工作量分配报酬。

二、课堂训练:1. 某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甲先做4天后,乙加入合作至工程完成.问乙加入工作几天后工程完成?2. 班级里有一笔卖废纸的钱,准备买些小文具用品用作班级活动时的奖励,若单买铅笔可购20支,单买圆珠笔可购12支.后来班长用这笔钱两种笔都买了,铅笔比圆珠笔多4支,钱正好用完.问铅笔和圆珠笔各买了几支?3.挖一条长为1210米长的水渠,由甲施工队独做需要11天完成,乙施工队独做需要20天完成,现在甲、乙两施工队从两头同时施工,挖完这条水渠估计需几天?三课后作业:1.甲、乙两输油管向油轮注油,甲管独注需60小时,乙管独注需120小时,问两管同时注油多少小时可注满油轮的?一、目标修订二、导入方式、导入语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说课稿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说课稿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他们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对工程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程问题的本质,教授他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程问题的本质,如何教授他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我也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工程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讲解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行程问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行程问题的解法,以及能够运用行程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行程问题的生活情境与数学模型的转化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行程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行程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行程问题的生活情境与数学模型的转化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探究,发现中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行程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行程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火车通过隧道”等,引导学生对行程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行程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如:问题1: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为3 km/h,家到学校的距离为2 km,小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学校?问题2:一辆汽车以60 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 min,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行程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解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行程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几何图形的性质探究、几何图形的构造与应用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该单元的第二个课时,主要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与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三角板、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3.小组讨论问题及其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如自行车三角架、金字塔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稳定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地面上搭建一个稳定的三角架?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积变形和储蓄问题”是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1实践与探索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等积变形的概念,学会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可能在理解等积变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等积变形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等积变形的概念理解。

2.如何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积变形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等积变形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用于呈现和讲解等积变形的知识和方法。

3.准备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某农场有一个长方形鸡舍,现将鸡舍的形状改为平行四边形,但面积不变。

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这一变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出等积变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讲解等积变形的概念和方法。

解释等积变形是指在平面几何中,将一个图形的形状变换为另一个形状,但面积保持不变。

然后,通过PPT展示几种常见的等积变形方法,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等积变形方法,将PPT中给出的一个长方形图形变换为平行四边形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实践与探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
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

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从而列出方程
四、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
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5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在本章6.l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蓄,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蓄所产生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

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

问题2、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你能否列出较简单的方程?
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储蓄、商品利润等实际问题,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中的问题3。

分析:
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刘提出什么问题?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

(略)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
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
[“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
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略)
解方程得x=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