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1. 史记: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内容包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2.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的历史。

春秋采用简练的叙事方式,主要用年代和事件来记载历史,而较少涉及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3. 史论:史论是唐代刘知几所著的史书,叙述了从远古到唐代初期的历史事件。

史论采用了批判性的立论方式,对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评述和分析。

4. 史书:史书是古代的史书体裁,以编年体或纪事体的形式,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史书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制度、君臣之间的往来和各种事件。

5. 纪传体:纪传体是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来反映历史。

纪传体一般分为纪事和传记两部分,纪事用来记载历史事件,传记用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个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史书体裁,它们各有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三大体例

史学三大体例

史学三大体例一、年代体例年代体例是一种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它以年代为基本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将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和排序。

通过年代体例,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活动时序。

年代体例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起一个时间线,将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通过对时间线上的事件和人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使用年代体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所使用的年代是准确的,不要出现错误的时间信息。

其次,要将事件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避免混乱和错位。

最后,要注意将不同年代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地域体例地域体例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它以地域为基本单位,将不同地区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和分析。

通过地域体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地理背景和地域差异。

地域体例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地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揭示出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使用地域体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地域范围,不要涉及过于广泛或过于狭窄的地区。

其次,要将不同地域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寻找其共性和差异。

最后,要注意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避免过于孤立地研究某一地区的历史。

三、主题体例主题体例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它以主题为基本单位,将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和研究。

通过主题体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某一特定主题在历史中的表现和影响。

主题体例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某一特定主题在历史中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主题的内在规律和历史的深层次意义。

在使用主题体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主题范围,不要涉及过于广泛或过于狭窄的主题。

其次,要将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得⼀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名《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按年、⽉、⽇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法.其优点就是给⼈以明确得时间观念,⽐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

弥补⽅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得⼀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种形式,以为⼈物⽴传记得⽅式记叙史实.即以⼈物活动为中⼼记载历史,就就是为⼈物⽴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

《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

⼆⼗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题,为⼀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便阅读。

它创⽴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种体裁。

正史的体例

正史的体例

正史的体例
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主要体例记载历代帝王世系和盛衰兴亡的史书,通常包括本纪、列传、志、表等部分。

正史的体例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以纪传体为主:正史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2. 分卷编年:正史按照时间顺序分卷编年,每卷记载一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注重史实:正史以史实为准,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的记载和评价。

4. 内容丰富:正史不仅记载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地理、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5. 体例严谨:正史的体例严谨,结构合理,文字简练,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总之,正史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纪传体为主,注重史实,内容丰富,体例严谨,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2009-6-14 13:56提问者:sjyazzy|悬赏分:10 |浏览次数:925次2009-6-15 02:02最佳答案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

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

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史学体例

史学体例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

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各有什么优缺点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有哪些区别?记住了,涨知识

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有哪些区别?记住了,涨知识

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有哪些区别?记住了,涨知识
古人记录历史事件时,会用到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这三者有哪些区别呢?
•体裁不同
1.纪传体是通过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是由司马迁创建的一种史书体裁,以《史记》为起始;
2.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来记述历史,以孔子修订的《春秋》为起始;
3.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记述历史,以《国语》为起始,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撰写。

•记述重点不同
1.纪传体是通过某一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活动,来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

也就是说,纪传体的重点是历史人物;
2.编年体的重点是时间,严格按照年、月、日来记述历史事件。

具体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些什么样的事,有点类似于大事记;
3.国别体的重点是各个诸侯国,主要记录在某一个诸侯国中,相关人物的言行活动。

•优劣势不同
1.纪传体记述的范围更广一些,有利于突出某些历史关键人物。

但与此同时,往往会造成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夸大;
2.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可以清晰地体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

但却不能全貌展现某一历史事件,从而使某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淹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
3.国别体注重真实历史的记录,相对比较客观,但各家学说都有,思想主题会显得纷杂。

而且因为以各个诸侯国为单位记述,有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事件,难免会重复记录。

当然,对于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这三种记述历史的史书体裁,我们后人也不应该吹毛求疵。

这世间的事物,总是有利,则必然有弊。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认为,举一利,不如除一弊的原因。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中国传统史学的

中国传统史学的

中国传统史学的
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许多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史学的主要特点:
1.编年体例:中国传统史学采用编年体例,即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载。

这种体例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时间节点,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

2.重视史论:中国传统史学非常注重史论的研究和撰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和总结,使得对历史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同时,史论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3.秉笔直书:中国传统史学秉持“秉笔直书”的原则,力求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避免对历史事件的歪曲和捏造。

这种原则强调了史家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保证了史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关注政治史:中国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关注点使得中国传统史学在政治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水平和价值。

5.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史学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分析,中国传统史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传统史学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成为了世界史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书的三大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的三大体例

《国语》《战国策》

东林书院
2.典制体:

《通典》《通志》
体 《文献通考》《唐会要》家!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史书的体例
张荣靖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 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 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 最发达。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目 录



编 年 体
《 春 秋 》 拓 片
一、编年体的概念及特点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基本体例之一,它是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 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 叙事重复。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 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也不易于写出 同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 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往往详 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这些都影响 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二、纪事本末体代表作
《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南宋史学 家袁枢很喜欢《资治通鉴》,但却 “苦其浩博”,于是别出心裁,以 事为纲以类排纂,将《资治通鉴》 中千余年的历史事迹,按时间顺序, 分编为239个题目,“每事各详起迄, 自我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 尾”,撰成《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1.国别体:
二、纪传体史书的代表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 《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 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 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一百 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历时14年而 成。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中国古代的史书与编年体史

中国古代的史书与编年体史

中国古代的史书与编年体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史书和编年体史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形式,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

本文将从史书和编年体史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展开叙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史书与编年体史的定义史书是指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按年代顺序编排的专门著述。

而编年体史,顾名思义,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历史著作,主要关注于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

两者都是古代历史学家运用文字语言编纂的重要历史文献形式。

二、史书与编年体史的特点1. 系统性:史书和编年体史都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和结构组织的,力求全面、系统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

2. 客观性:这两种文献形式都倾向于客观记录历史真相,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史书和编年体史通常通过收集、整理史料,并以客观立场分析、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

3. 博采众长:史书和编年体史往往汲取各个历史学派的成果,包括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等,从而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洞察社会现象、揭示历史规律。

4. 留意表达:作为一种文字记载的形式,史书和编年体史的语言表达十分注重准确、简洁、通用,以便各类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涉及专有名词或古代文化时,往往会附上解释或注释,避免产生歧义。

三、史书与编年体史的代表作品1. 史书代表作品:《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历史著作,以其独特的体例和优秀的文学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资治通鉴》是唐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在历史学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2. 编年体史代表作品:《春秋》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著作的总称,包括规模庞大的《史记》、《后汉书》、《宋史》等多部作品。

四、史书与编年体史的价值史书和编年体史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采用的体裁,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事。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政治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

编年体之后兴起的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史事。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什么是纪传体。

《史记》开篇是“本纪”,记录历代帝王的言行;之后是“表”,以表格的形式开列诸侯、将相、名臣的名字;之后是“书”,记录国家的典章制度,后来的正史改称“志”;之后是“世家”,记录诸侯以及特别重要的人物的事迹;最后是“列传”,介绍帝王诸侯之外值得记录的人的事迹。

本纪、世家、列传的设置,清晰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自《史记》之后,后世历代正史均采用纪传体,因此纪传体俨然成为不可动摇的传统。

民国初年修《清史稿》,编修者无一例外主张沿用纪传体,众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具体的篇目:一派认为仿《明史》的体例安排篇目;一派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清代历史呈现了很多与明代历史不一样的特点,“史例自因时而变”,以更多篇幅书写清代历史中的新因素,并且注重大众的生活,而非帝王将相的家事。

这两派意见,最后以前者取胜。

纪传体虽然影响极大,但编年体亦未消亡。

到了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书采用的便是编年体,而且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这其中便有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什么是纪事本末体?如果说编年体以时间线索为中心、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那么纪事本末体便是以事件为中心。

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以时间线索编排史事虽然简洁,但一些事件横跨几年乃至十几年,其记载分散在不同年份中,很难使读者掌握事件全貌,容易读了这一年忘了下一年,纪事本末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国三大史书的比较与研究

中国三大史书的比较与研究

中国三大史书的比较与研究中国三大史书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三部最著名、也是最权威的史书。

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还对后来的文化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三大史书进行比较和研究,探究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的贡献。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通史之一,作者是司马迁。

《史记》分为八十卷,共五十四篇,第一篇是纪传体的《太史公自序》,最后一篇是杂记。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既有史官的记述,也有诸侯、将帅、名士等的传记,将史料、传闻、奇闻异事和学术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

《史记》的特点在于其广泛的信息来源,追溯到夏、商、周的战争、社会状况和文化,并对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详尽的记述。

《史记》的纪传体史料广博,史官客观书写,文笔简练,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的经典。

二、汉书《汉书》是中国东汉时期班固撰写的史书,分为十四篇,上联“礼乐正风教文治法”,下联“科甲授受计吏部选能否”。

《汉书》是一部叙事历史,是一个围绕着汉朝而讲述故事的通史,主要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而后主要是关注了汉武帝的权力中心化。

《汉书》具有与《史记》相似的特点,都是以史实为主,以人物事件为纲,但同时《汉书》的叙述方式比《史记》更加简练、流畅,或许也更能切合时代的阅读需求。

《汉书》的时代性与便捷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部具有极高价值与影响力的著作。

三、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东晋时期范晔所撰的正史,是一部关于汉朝东汉时期 (公元25年至220年) 的历史著作。

《后汉书》分为十纪二十八本,记录了东汉朝廷的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

《后汉书》显示出强烈的特色,虽然在内容上与《汉书》有些类似,然而在史诗中加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想象内容,不同于《史记》和《汉书》的正史,更像是一部浪漫小说。

三大史书各有千秋,虽然在作品类型上有相同点,但也有很大不同。

我国古代文章体例

我国古代文章体例

1.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
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
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
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
书》。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通常有以下几种:
1. 编年体:以年代为顺序,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典型的例子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2. 论述体:以论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对历史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春秋》。

3. 传记体: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线,通过叙述人物的经历和成就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著名的史书有《左传》和《史记》中的列传部分。

4. 杂史体:对历史事件进行碎片式的记述,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特定的主题或者事件展开叙述。

著名的史书有《战国策》和《世说新语》。

5. 集大成体:将多种不同体例的历史资料整理、汇集、编写而成的综合性史书。

例如《太平御览》和《三国志》。

这些体例各有特色,以及适用于不同的历史研究和史书编写的需要。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

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

《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各朝代史书的体裁与特色

各朝代史书的体裁与特色

各朝代史书的体裁与特色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涌现了众多传世经典,也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献。

历史是一座永远不会枯竭的宝藏,而其中的史书更是历史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朝代的史书因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体裁和特色。

本文将具体探讨各朝代史书的体裁与特色。

先来看古代的史书。

古代的史书以史记和汉书为代表。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共分纪、表、志、传、书五部,体裁较为严谨。

其中,纪为编年史,表为编年表,志为地理志,传为列传,书为杂志。

《汉书》由班固撰写,是一部系统、全面的汉代史书,与《史记》一脉相承。

相较于《史记》,《汉书》体裁更为细致精细,更加强调时间线索和历史事件的关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徐震所著《新唐书》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新唐书》在编撰上沿袭《汉书》的叙事传承方式,共分纪、传、志、集、后五编。

其中传承方式和手法优于《汉书》,五编的组织更为系统。

《旧唐书》与《新唐书》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比前者更新、补充了不少内容。

到了宋代,李昉所著《资治通鉴》便成为了唯一一部横跨数朝、以年代为序的通史,成为了中国史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资治通鉴》分二十四史,体现了时间流转,同时注重史实的阐述和分析。

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历史文献之冠。

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重要的史书。

明代李时中所撰《明史》以“十二本正史”为主要依据,涵盖明朝诸多方面,是中国历史上另一部难得的通史。

《明史》在正史中算是较为优秀的一部,对于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都进行了较高程度的精细。

而清朝则以史籍的整理为一大特色,清代编制的史书有《清史稿》、《四库全书》、《续资治通鉴》等等。

同时,清朝也注重对于外部文献的整理和收藏,如《永乐大典》、《四部丛刊》等,对于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难以忽视的贡献。

以上史书在体裁、叙事手法、内容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学术成就。

史书体裁、体例的差别及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体裁特点-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史书体裁、体例的差别及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体裁特点-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史书体裁、体例的差别及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体裁特点-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把传解释为: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载之冠冕也。

由此我们可知,刘勰是把史传界定为虞夏至东晋的各体史书。

那么,史传与史传文学两者概念能否等同呢?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的体裁、体例上又各有怎么样的特点呢?一、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史传主要指的是史书,其范围包括了史传文学。

一部在整体意义上有较强文学性的历史着作才能称之为史传文学。

用郭丹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史传文学的文学性使得它不是简单枯燥地排比历史史实或机械地阐述历史变化规律,而是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解绎历史。

文学性是史传文学的内容表现的一个载体、一种方式而已。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来探讨史传文学。

中国的史传文学产生于先秦,发展于两汉,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较为长时间的不活跃状态。

上古时期人们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出文学、历史与哲学等相近学科的界线,这样的文史哲不分成就了史传文学的出现与繁盛。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发展,在秦汉之后的魏晋时期,人们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期,有意识地将文学、历史等学科分离开来。

所以,先秦两汉时期是史传文学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二、史书的体裁、体例之别史传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着作,所以史传文学的体裁指的是史书的体裁。

史书体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史体,指的是史着的外部表现形式。

它侧重的是史着编写形式的外在形式。

从历史上来看,在先秦时期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中就产生出了两种史书体裁:记言、记事。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体裁。

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阙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废其一,固亦难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2009-6-14 13:56
提问者:sjyazzy|悬赏分:10 |浏览次数:925次
2009-6-15 02:02
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

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

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

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

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

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

这样,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可以在纪中找到线索;要掌握人物事迹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在传中得知详情;要获得天文地理、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查找志中的有关条目(《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志中只有纪传,体例较独特)。

总之,体例全面、纲目清楚、点线互补便是纪传体史书的第二大优点。

再次,纪传体史书写人时以本人传纪为主,但在他人传说中也能见其踪迹,有时二者互为补充映衬,使人物事迹更为丰富,形象出更趋丰满。

如,在《史纪·项羽本纪》中记项羽焚烧阿房宫欲东归之后写道:“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则写道:“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项王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顶良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平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是有了《高祖本纪》中的补充,我们才了解了项羽当时对怀王的不满和尊怀王为义帝时的虚假以及他自矜功伐的狂妄。

但是,纪传体作为一种史书体例,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痼疾。

首先,这种缺憾表现在它在选材上有时就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纪传体史书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记叙一般是散见于人物传记之中,因而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斜述就难以做到全面、完整、集中,而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时也就交待不清。

相反,对于有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时跳不过去非写不可的内容,这就势必造成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重复出现(虽然描写角度、详略时有不同)。

以《史记》写“鸿门宴”一事为例,对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描写最为详尽的是《项羽本纪》,但它却在《高祖本记》、《留侯世家》、《樊哙滕灌列传》中逐一出现,只是详略、侧重点和文字上的略有不同而已。

陈寿不屑《史记》的极力铺排,他的《三国志》又以文笔简练著称;但对这一缺陷仍无法避免。

如对赤壁之战一事,《周瑜鲁肃吕蒙列传》中记载最详,但同一史事也散见于其他人物的传记之中。

《魏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时大疫,史士多死者,乃引军退,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蜀志·先帝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蜀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南郡。

”《吴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几疫,死者大半。

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以上内容,虽互有补充,但大多重复雷同,显得繁冗拖沓,有违史书用笔经济的原则。

而这,却是被历代史家奉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无法克服的通病。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来编排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早期的编年体史书要数《春秋》、《竹书纪年》、《左传》等书(均为通史)。

汉荀悦抄撮《汉书》,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写成《汉纪》。

自此以后,断代史编年与纪传并行。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以后,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等书都用这种体例写成。

编年体史书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来写,按年编次,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材料被安排得井井有条,避免了复沓和零碎,也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前后联系。

但是,在编年体中,同一时期的几件事情往往参差错落,犬牙交互,记事就难免前后割裂,有时首尾也不能连贯,甚至有一件事相隔数卷的情况,给查阅带来极大的不便,以致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编成《资治通鉴目录》30卷以备查检,朱熹更编《资治通鉴纲目》以明其条理。

另外,这种体例以记政治事件为主,以时间一以贯之,不分项设目,因而也就不易从中把握人物的生平全貌,不易从中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文化经济等的发展源流。

南宋史学家袁枢,把《资治通鉴》分事立目,抄辑成书,称《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史书纪事本末的体裁,从此形成了三体并行的局面。

以后《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澹撰)、《元史纪事本末》(作者同前)、《左传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等本末体史书相继问世,并且在设立专题上突破了《通鉴纪事本末》只写政治、军事大事的局限,把内容扩展到了职官科举、经济水利、天文地理等方面。

纪事本末以事件为纲,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到一起,分类编篡,各篇自立标题,各详其起讫,部目分明,记事完整,始末了然。

这一体例在记事上虽然避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一些不足,但各篇目相对独立,篇目之间的连贯性较差。

人类历史本来是一条让人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长河,要想用一种体例把这条长河的主干支流、惊涛涟漪、珍珠泥沙都尽善尽美地展示给后人,看来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难怪历代史家殚精竭虑,多方营谋,不断探索,也终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案。

看来,折衷的办法只能是多体并存,互为补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