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后世影响
o 学衡派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古今中西一切文化,不趋时尚,认为新文化 不能作西方近代文化之别名,学问之道当博极群书,并览古今,兼综中 西,融会贯通。这些观点既维护了中国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又充分体现 了世界主义倾向。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我们应给以恰当的评 价。
三、论争重现
• 鲁迅与吴宓
o 吴宓:“吾惟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故于今之新文化运动,有所訾评耳。新文化运 动,其名甚美,然其实则当另行研究,故今有不赞成该运动之所主张者,其人非必反对 新学也,非必不欢迎欧美之文化也,若遽以反对该运动所主张者,而即斥为顽固守旧, 此实率尔不察之谈。” o 鲁迅:“我在《估学衡》一文中,揭穿了学衡派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你们这 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 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
• 并撰写了《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章,倡导 朴茂、求实的学风。 •
柳诒徵
•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 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 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 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 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 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 • 宗师。
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 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 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 的学术滥觞。 柳诒徵著述极丰,其力作有 《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 史要义》等,而“把史学与 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 色”。 • 诒征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 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 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 杂志、《国风》半月刊、 《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 • 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 於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四、论争知识点
• 论争本质
o 学衡派不赞成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也不 欣赏顽固守旧人士的盲目排斥西化,而主张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性,是对传统 的改造、完善和发展。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只是 对传统的解读和对西洋文化的选取不同,它们应该是 相互辅助的。
• 教材评价
o 他们留学西洋,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 崇中国的古圣先贤,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明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观,行批评之职 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三、论争重现
• 胡适与梅光迪
o 梅光迪:“我的立场是很明确的诗歌白话化绝不可行。其次,文学革命是要的, 但是一个慎重漫长的过程,与我辈没有希望。文化清理工作已经够乱了,激进的 做法只会有害无益。胡适老友啊,你致力于思想与学问之研究,就不必搞什么诗 歌改革,瞎折腾。” o 胡适:“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和时代看齐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不可改 变的呀,中国俗话文学是中国的正统文学,应该“用白话替代古文,活工具替代 死工具”,这样才可助国家昌盛啊。 o 梅光迪:“哎呀,你怎么那么固执呀,一二年来,由少数人之提倡曰有新文学之 产出,于是旧文学大为之震撼,至‘新文学家’后旧文学为死文学,为谬种流传, 则多属无稽之谈啊。” o 胡适:“不是我固执啊,这是时代之需求呀。” o 梅光迪:“你的想法与做法“似觉新奇而美,实则无永久价值”,于艺术上是降 格以求,与文化上是“以暴易暴”。 o 胡适:“既然改革是大家都认同的,那么不去尝试与实施,只限于纸上谈兵、阔 论是不行的。我送你的打油诗是我坚持的立场。” o 梅光迪:“哈哈,“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命 者,足下诚毫健哉!”。 o 胡适:“老弟啊,你在治学上道听途说,拾人牙慧,终无大成,希望你能加以改 正。” o 梅光迪:“足下以强硬来,弟自当以强硬往”。 o 胡适:“罢了罢了。”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小组简介
• • • • • • • 小组简介 发言人及其各个人所扮演角色 ——梅光迪 ——鲁迅 ——吴宓 ——胡先骕 ——胡适
二、论争情况背景
• 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的前行始终绕不开中与西、 旧与新的矛盾。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路 径的争鸣更是趋于白热化。 • 2、 1922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行将停刊之际,《学衡》 在南京创刊。以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为代表的学衡派 同仁相对于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新青 年派,形成了激进与保守相抗衡的两个文化阵营。
三、论争重现
o 鲁迅与胡先骕
• 鲁迅:“文化是“人的文学”,人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文化权,而非精 英所有。” • 胡先骕:“周先生此言差矣,文化应该是属于社会精英的,“人类禀赋 永无平等之时”,“不齐者生命之本性”,文化上的平等主意,将使 优秀者不能获得充分的教育,国家将会因此停步不前。” • 鲁迅:“文学应该趋时而进,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古人的那一套已经 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了,模仿古人是不会有进步的,你这样固执守 旧怎会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应该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希望 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为了文化的发展, 应该从“打倒孔家店”开始。” • 胡先骕:“我在反对新诗上写下的《评(尝试集)》已从7个方面说 明它的价值与效用的负性。留学西洋归来,中华文化在心中有着深厚 的地位,我深崇中国古圣先哲,中国文化理应是国之本位,持“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之立场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均有其价 值,而孔子正是中华文化之先师,应尊崇。” • 鲁迅:“既然如此,待时间检验吧。”


胡先骕
• 胡先骕,植物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 胡先骕擅长旧体诗的写作, 其诗作曾受到晚清著名诗人 陈三立的肯定。他对胡适等 人倡导的新文学运动对传统 文学的批判极为反感,屡屡 撰文抨击。同时他也受到了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刘伯明
• 刘伯明(1885年—1923年),名经庶,字伯明。哲学家, 教育家。专于道家老子哲学,治西洋哲学,精通英文,并 通法文和德文,兼及希腊文与梵文。江苏南京人。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19-1923)。
o 吴宓:“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 的自尊。我们都留学国外,受到过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并不是一味的守旧啊。”
o 鲁迅:“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你却在介绍西方 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昌明国粹’,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你应该认 清事实,你的主张只会使你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 o 吴宓:“我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 文化,正是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我不惧怕,我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我 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 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并不是要为自己立一家之言,而是试图将民族文化放在世界 文化的视域内,去寻求一种普遍的、做真学问的道路。” o 鲁迅:“你真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啊。”
• 如何评价此次论争
五、论争反思
o 在新青年派那里,更多地看到了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 “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地方,因此他们把中国古代的“学 术”、“政治”、“道德”、“文化”一起打包,并把精力用在了统统 “推翻”、“打倒”、“废除”上。而“学衡派”同仁们则更多地看到 了传统文化积淀的不易,因此必须注重提炼、维护、发展和建设。譬如 以对孔子的态度而言,学衡派更多地看到孔学中“仁”之质地,新青年 派则更多地非难孔教中“礼”之束缚。 o 学衡派并不形式地反对新文化运动,而是主张对古今中西文化在全面、 透彻研究的基础上衡量其价值,以推进真正的新文化运动。着眼于不同 的思想史视角,学衡派和新青年派双方各自都以为找到了解决中国文化 出路的灵丹妙药,相互辅助。
三、双方论争主要人员
• 新文学阵营
o 陈独秀 o 胡适 o 周作人 o 鲁迅 o 李大钊
• 学衡派
o o o o o 梅光迪 吴宓 胡先骕 刘伯明 柳诒徵
新文学阵营主要观点
•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胡适、周作人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主张“人的文学”,形成了以与鸳鸯蝴蝶派和学衡 派相对立的新文学阵营。
梅光迪
•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中国 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学衡》杂志的创办 人之一。 • 1909年,梅光笛、胡适二人经过胡适族人 胡绍庭介绍认识。在留学期间,一直有书 信往来。双方对于复兴古学、孔教、文学 革命都有相当的探讨。(见《梅光笛致胡适 信》等)。
吴宓
•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 著名 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 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 “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 《吴宓日记》等。 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 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吴 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 建我们民族的自尊”。 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吴宓却在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 “昌明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 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 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正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主张 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 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o 将白话作为文学的正宗,诗和文都白话化。 o 让平民获得平等的文化权。
o 文学进化论新文化运动强调文学是趋时而进,每个时 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因而提出“不摹仿古人”。 o 新文化运动的拥趸者倡言“打倒孔家店”。
学衡派主要观点
•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文学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 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o 认为文言优于白话,觉得白话是“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 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o 关于中西文化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 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 o 强调文化只属于社会精英,或否认旧文化在客观上的不平等。 o 否定文学新旧之分,否定文学的进化观念。文学创作就是对 前代文学的借鉴、吸收和传承。 o 强调诸子学均有其价值,并且彼此间有深刻的交互联系。强 调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应当给孔子一个科学的 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