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合集下载

自-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自-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A、思潮1.“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前者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后者指《现代》的苏汶。

1931年至1932年左联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胡秋原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阿猫阿狗文艺论》中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后来,他又在《勿侵略文艺》等文中直接或间批评左翼文坛。

左联的《文艺新闻》对其进行批评。

苏汶自称是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了《“第三种人”的路》等文。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文章与他们展开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2.革命文学论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中,夸大文学的宣传作用而忽视其艺术特征,并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否定。

从而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这是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扩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了作家当时的思想觉悟。

3.“左联”“中国在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丁玲,周扬等。

创办《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

其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6年宣布自动解散。

4. 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

由潘公展,朱应鹏等国民党组织,军官,文人组成。

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并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5. 两个口号论争1935年,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开展国防文学运动。

为了补救“国防文学”的不明了性,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意见,1936年4月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A、思潮1.“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前者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后者指《现代》的苏汶。

1931年至1932年左联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胡秋原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阿猫阿狗文艺论》中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后来,他又在《勿侵略文艺》等文中直接或间批评左翼文坛。

左联的《文艺新闻》对其进行批评。

苏汶自称是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了《“第三种人”的路》等文。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文章与他们展开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2.革命文学论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中,夸大文学的宣传作用而忽视其艺术特征,并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否定。

从而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这是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扩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了作家当时的思想觉悟。

3.“左联”“中国在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丁玲,周扬等。

创办《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

其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6年宣布自动解散。

4.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

由潘公展,朱应鹏等国民党组织,军官,文人组成。

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并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5.两个口号论争1935年,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开展国防文学运动。

为了补救“国防文学”的不明了性,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意见,1936年4月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序言:中国现代文学讲义这门课程,对于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大家的对外汉语专业,我觉得它是一门拓展课。

培养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的教师,增强你们的文学素养,并加深对中国文学和国情的了解。

提高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

(一)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时间概念。

新文学概念时间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概念上讲是指1917一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

从1949以后到现在的文学叫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一门课。

30年前言:现在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但一般说来,还不被整个学术界所认可。

新文学概念: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学发展到五四时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和过去的文学不一样。

主要有两点:1、从内容上描写现实。

或书写个人的情怀,而且特别关注社会、民生。

2、从语言上看白话文。

这是新文学的性质。

这就叫新文学。

由此也开启了一个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讲它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特点(与时代革命紧密结合)。

左倾陈旧,现在的教材多数不这么提了。

(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不是一个晚上就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两点:1、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渐推进的结果(包括外国影响)。

2、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我们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这里先停停。

(三)分期分三期。

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27-193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37-1949)过去叫:这里,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文学的分期。

因为政治和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文学。

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不同,文学的状况也不同。

这也是我们讲课的分段顺序,多数的文学史都是分三期讲述。

先讲文学史,包括,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思想的论争,文艺理论的建设等等。

后份文体、按流派讲作家作品。

(四)教学1、先说说教材和教材的使用。

文学不是1+2=3。

一本书一个说法。

有研究型、有教学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20世纪中国文学》 教学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  教学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全稿)现代部分(1917~1949)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4、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初中语文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要求1、以科学理论和理想为指导,依据有关对现代文学的论述,不断吸收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现代文学的历史作用,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艺术成就。

2、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文学史又讲作家作品,实行以“史”为序,以分析、讲解作品为重点,力求使现代文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重要作家作品相结合。

3、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讲述、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文学史知识,作家生平、思想、代表作和基础理论,由教师讲述,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对于一般作品特别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则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讲解现代文学作品和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4、尽可能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现代文学的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术空气。

三、课时及考核安排20世纪中国文学[上编](1917——1949)教学时数共10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4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每周4学时。

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

课时按章分配:引言2学时,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4学时,第五章4学时,第六章2学时,第七章5学时,第八章5学时,第九章6学时,第十章6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6学时,第十三章4学时,第十四章4学时,第十五章6学时,第十六章4学时,第十七2学时,第十八6学时,第十九5学时,第二十章5学时,第二十一章2学时,第二十二章4学时。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2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

2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

2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

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

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

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

“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

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11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A. 《望舒草》B. 《微雨》C. 《为幸福而歌》D. 《食客与凶年》2 、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A. 《家》B. 《骆驼祥子》C. 《阿Q正传》D. 《子夜》3 、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A. 曹禺B. 欧阳予倩C. 丁西林D. 田汉4 、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A. 郑敏B. 冯至C. 卞之琳D. 绿原5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A. 《李家庄的.变迁》B. 《三里湾》C. 《山乡巨变》D. 《传家宝》6 、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A. 1923 年B. 1928 年C. 1933 年D. 1935 年7 、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A. 《超人》B. 《人生哲学的一课》C. 《边城》D. 《春风沉醉的晚上8 、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A. 语丝社B. 莽原社C. 沉钟社D. 弥洒社9 、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A. 《风波》B. 《幸福的家庭》C. 《明天》D. 《离婚》10 、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A. 2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B. 3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C. 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D. 40 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2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二十年代小说(二)鲁迅

二十年代小说(二)鲁迅

、主题
抨击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 弊害;批判麻木愚昧的国民性; 表现启蒙主义的特征;对将来怀 着坚定的信念,寄寓着热烈的希 望。
、狂人形象
这个狂人,是一个反封建主义者,一 个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 形象。是一个受尽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 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恐怖的人,是 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到精神上的苦刑而开 始觉醒和反抗分子。他喊出了反封建势力 和否定封建道德伦理和思想的极端革命的 声音,其言行包涵着真理和正义。狂人形 象具有象征意义。
年月,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 京,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先 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 教篇》等论文。还翻译许多外国作 品,并和周作人合著《域外小说 集》。开始了文学活动。在当时, 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 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 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阿人物形象:
()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 有的贫苦农民。
()其次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 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 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阿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 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 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 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 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 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 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
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
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
-鲁 迅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
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资料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资料
o 胡适:“老弟啊,你在治学上道听途说,拾人牙慧,终无大成,希望你能加以改 正。”
o 梅光迪:“足下以强硬来,弟自当以强硬往”。 o 胡适:“罢了罢了。”
四、论争知识点
• 论争本质
o 学衡派不赞成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也不 欣赏顽固守旧人士的盲目排斥西化,而主张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性,是对传统 的改造、完善和发展。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只是 对传统的解读和对西洋文化的选取不同,它们应该是 相互辅助的。
• 教材评价
o 他们留学西洋,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 崇中国的古圣先贤,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明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观,行批评之职 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五、论争反思
• 如何评价此次论争
o 在新青年派那里,更多地看到了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 “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地方,因此他们把中国古代的“学 术”、“政治”、“道德”、“文化”一起打包,并把精力用在了统统 “推翻”、“打倒”、“废除”上。而“学衡派”同仁们则更多地看到 了传统文化积淀的不易,因此必须注重提炼、维护、发展和建设。譬如 以对孔子的态度而言,学衡派更多地看到孔学中“仁”之质地,新青年 派则更多地非难孔教中“礼”之束缚。
o 鲁迅:“你真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啊。”
三、论争重现
• 胡适与梅光迪
o 梅光迪:“我的立场是很明确的诗歌白话化绝不可行。其次,文学革命是要的, 但是一个慎重漫长的过程,与我辈没有希望。文化清理工作已经够乱了,激进的 做法只会有害无益。胡适老友啊,你致力于思想与学问之研究,就不必搞什么诗 歌改革,瞎折腾。”
三、论争重现
o 鲁迅与胡先骕
• 鲁迅:“文化是“人的文学”,人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文化权,而非精 英所有。”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o 吴宓:“吾惟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故于今之新文化运动,有所訾评耳。新文化运 动,其名甚美,然其实则当另行研究,故今有不赞成该运动之所主张者,其人非必反对 新学也,非必不欢迎欧美之文化也,若遽以反对该运动所主张者,而即斥为顽固守旧, 此实率尔不察之谈。” o 鲁迅:“我在《估学衡》一文中,揭穿了学衡派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你们这 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 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
梅光迪
•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中国 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学衡》杂志的创办 人之一。 • 1909年,梅光笛、胡适二人经过胡适族人 胡绍庭介绍认识。在留学期间,一直有书 信往来。双方对于复兴古学、孔教、文学 革命都有相当的探讨。(见《梅光笛致胡适 信》等)。
吴宓
•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 著名 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 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 “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 《吴宓日记》等。 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 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吴 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 建我们民族的自尊”。 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吴宓却在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 “昌明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 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 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正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主张 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 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 提问:如何过渡、衔接?
二、五四文学革命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蔡元培
❖ 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 部随后迁至北京。
❖ 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 原则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 1.兴起:
❖ 1915年9月,陈独秀主 编的《青年杂志》在上 海创刊(第二卷起,易 名《新青年》),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阵地。
2.组织与参与者
❖ 蔡元培、 陈独秀 ❖ 胡适、周氏兄弟、 ❖ 李大钊、钱玄同、 ❖ 刘半农等
3.平台
❖ 渠道:北京大学、 《新青年》
5、周作人
❖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发表,提出以 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
❖ 《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 1919年1月创办了《新 潮》月刊,致力于提倡 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 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 提问:五四运动的学生 领袖?
❖ 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 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 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 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 国。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 自学


第三节 文学革命的论争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斗争
❖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 成立于日本东京。
❖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中国现代文学2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2期末考试重点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4左联的主要成就: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3.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2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3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4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意义: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1京派2论语派3新月派4“自由人”5“第三种人”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健康”、“尊严”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概观:广义的海派包括民国初年的包天笑、周瘦鹃等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二、三十年代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现代派),四十年代对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均有继承的徐訏、张爱玲、无名氏等新海派。

广义海派的很难说是一个流派。

它受到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洋场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时髦而畅销的都市文学、租界文学、洋场文学。

海派的小说最基本的艺术思路有两条:一条是编织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一条是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法新感觉派狭义的海派指新感觉派,中国的新感觉派是在日本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它的酝酿,从一九二八年九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算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光迪
•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中国 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学衡》杂志的创办 人之一。 • 1909年,梅光笛、胡适二人经过胡适族人 胡绍庭介绍认识。在留学期间,一直有书 信往来。双方对于复兴古学、孔教、文学 革命都有相当的探讨。(见《梅光笛致胡适 信》等)。
吴宓
•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 著名 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 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 “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 《吴宓日记》等。 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 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吴 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 建我们民族的自尊”。 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吴宓却在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 “昌明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 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 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正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主张 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 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三、双方论争主要人员
• 新文学阵营
o 陈独秀 o 胡适 o 周作人 o 鲁迅 o 李大钊
• 学衡派
o o o o o 梅光迪 吴宓 胡先骕 刘伯明 柳诒徵
新文学阵营主要观点
•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胡适、周作人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主张“人的文学”,形成了以与鸳鸯蝴蝶派和学衡 派相对立的新文学阵营。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
一、小组简介
• • • • • • • 小组简介 发言人及其各个人所扮演角色 ——梅光迪 ——鲁迅 ——吴宓 ——胡先骕 ——胡适
二、论争情况背景
• 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的前行始终绕不开中与西、 旧与新的矛盾。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路 径的争鸣更是趋于白热化。 • 2、 1922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行将停刊之际,《学衡》 在南京创刊。以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为代表的学衡派 同仁相对于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新青 年派,形成了激进与保守相抗衡的两个文化阵营。
• 如何评价此次论争
五、论争反思
o 在新青年派那里,更多地看到了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 “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地方,因此他们把中国古代的“学 术”、“政治”、“道德”、“文化”一起打包,并把精力用在了统统 “推翻”、“打倒”、“废除”上。而“学衡派”同仁们则更多地看到 了传统文化积淀的不易,因此必须注重提炼、维护、发展和建设。譬如 以对孔子的态度而言,学衡派更多地看到孔学中“仁”之质地,新青年 派则更多地非难孔教中“礼”之束缚。 o 学衡派并不形式地反对新文化运动,而是主张对古今中西文化在全面、 透彻研究的基础上衡量其价值,以推进真正的新文化运动。着眼于不同 的思想史视角,学衡派和新青年派双方各自都以为找到了解决中国文化 出路的灵丹妙药,相互辅助。
o 将白话作为文学的正宗,诗和文都白话化。 o 让平民获得平等的文化权。
o 文学进化论新文化运动强调文学是趋时而进,每个时 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因而提出“不摹仿古人”。 o 新文化运动的拥趸者倡言“打倒孔家店”。
学衡派主要观点
•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文学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 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o 认为文言优于白话,觉得白话是“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 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o 关于中西文化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 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 o 强调文化只属于社会精英,或否认旧文化在客观上的不平等。 o 否定文学新旧之分,否定文学的进化观念。文学创作就是对 前代文学的借鉴、吸收和传承。 o 强调诸子学均有其价值,并且彼此间有深刻的交互联系。强 调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应当给孔子一个科学的 评价。
o 吴宓:“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 的自尊。我们都留学国外,受到过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并不是一味的守旧啊。”
o 鲁迅:“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你却在介绍西方 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昌明国粹’,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你应该认 清事实,你的主张只会使你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 o 吴宓:“我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 文化,正是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我不惧怕,我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我 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 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并不是要为自己立一家之言,而是试图将民族文化放在世界 文化的视域内,去寻求一种普遍的、做真学问的道路。” o 鲁迅:“你真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啊。”
• 并撰写了《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章,倡导 朴茂、求实的学风。 •
柳诒徵
•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 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 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 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 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 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 • 宗师。
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 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 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 的学术滥觞。 柳诒徵著述极丰,其力作有 《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 史要义》等,而“把史学与 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 色”。 • 诒征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 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 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 杂志、《国风》半月刊、 《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 • 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 於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四、论争知识点
• 论争本质
o 学衡派不赞成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也不 欣赏顽固守旧人士的盲目排斥西化,而主张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性,是对传统 的改造、完善和发展。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只是 对传统的解读和对西洋文化的选取不同,它们应该是 相互辅助的。
• 教材评价
o 他们留学西洋,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 崇中国的古圣先贤,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明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观,行批评之职 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三、论争重现
• 胡适与梅光迪
o 梅光迪:“我的立场是很明确的诗歌白话化绝不可行。其次,文学革命是要的, 但是一个慎重漫长的过程,与我辈没有希望。文化清理工作已经够乱了,激进的 做法只会有害无益。胡适老友啊,你致力于思想与学问之研究,就不必搞什么诗 歌改革,瞎折腾。” o 胡适:“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和时代看齐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不可改 变的呀,中国俗话文学是中国的正统文学,应该“用白话替代古文,活工具替代 死工具”,这样才可助国家昌盛啊。 o 梅光迪:“哎呀,你怎么那么固执呀,一二年来,由少数人之提倡曰有新文学之 产出,于是旧文学大为之震撼,至‘新文学家’后旧文学为死文学,为谬种流传, 则多属无稽之谈啊。” o 胡适:“不是我固执啊,这是时代之需求呀。” o 梅光迪:“你的想法与做法“似觉新奇而美,实则无永久价值”,于艺术上是降 格以求,与文化上是“以暴易暴”。 o 胡适:“既然改革是大家都认同的,那么不去尝试与实施,只限于纸上谈兵、阔 论是不行的。我送你的打油诗是我坚持的立场。” o 梅光迪:“哈哈,“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命 者,足下诚毫健哉!”。 o 胡适:“老弟啊,你在治学上道听途说,拾人牙慧,终无大成,希望你能加以改 正。” o 梅光迪:“足下以强硬来,弟自当以强硬往”。 o 胡适:“罢了罢了。”


胡先骕
• 胡先骕,植物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 胡先骕擅长旧体诗的写作, 其诗作曾受到晚清著名诗人 陈三立的肯定。他对胡适等 人倡导的新文学运动对传统 文学的批判极为反感,屡屡 撰文抨击。同时他也受到了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刘伯明
• 刘伯明(1885年—1923年),名经庶,字伯明。哲学家, 教育家。专于道家老子哲学,治西洋哲学,精通英文,并 通法文和德文,兼及希腊文与梵文。江苏南京人。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19-1923)。
三、论争重现
• 鲁迅与吴宓
o 吴宓:“吾惟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故于今之新文化运动,有所訾评耳。新文化运 动,其名甚美,然其实则当另行研究,故今有不赞成该运动之所主张者,其人非必反对 新学也,非必不欢迎欧美之文化也,若遽以反对该运动所主张者,而即斥为顽固守旧, 此实率尔不察之谈。” o 鲁迅:“我在《估学衡》一文中,揭穿了学衡派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你们这 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 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
三、论争重现
o 鲁迅与胡先骕
• 鲁迅:“文化是“人的文学”,人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文化权,而非精 英所有。” • 胡先骕:“周先生此言差矣,文化应该是属于社会精英的,“人类禀赋 永无平等之时”,“不齐者生命之本性”,文化上的平等主意,将使 优秀者不能获得充分的教育,国家将会因此停步不前。” • 鲁迅:“文学应该趋时而进,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古人的那一套已经 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了,模仿古人是不会有进步的,你这样固执守 旧怎会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应该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希望 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为了文化的发展, 应该从“打倒孔家店”开始。” • 胡先骕:“我在反对新诗上写下的《评(尝试集)》已从7个方面说 明它的价值与效用的负性。留学西洋归来,中华文化在心中有着深厚 的地位,我深崇中国古圣先哲,中国文化理应是国之本位,持“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之立场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均有其价 值,而孔子正是中华文化之先师,应尊崇。” • 鲁迅:“既然如此,待时间检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