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此外,以《烈火青春》
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新浪潮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6、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走入低谷
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好莱坞电影大举抢占亚洲电影市场,香港电影走入低谷。电影人开始反思如何救市,香港资深电影制片人施南生说“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多狠多,机遇也很多很多。这就像站在了十字路口,需要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找到正确的方向,大步向前走”1。
(二)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概述
电影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其本身承载与传播文化的能力很强。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电影的香港制造标签几乎已经衍伸成整个香港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和了解香港这个城市正是因为对香港电影的热爱。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深化与延展了香港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众多电影发烧友去香港,是为了追寻那些香港电影场景里曾经出现过的街角、咖啡屋、唐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香港电影也对内地电影文化和台湾电影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大陆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贺岁电影风潮,正是沿袭香港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而来。
(三)香港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的努力
如上文所述,97年后香港电影进入低谷,从1997年至今,深深热爱香港电影的电影人一直在寻找与探索未来香港电影的发展出路。90年代末,以导演陈嘉上为首的电影人成立救市联盟,通过演员不收费用而是加盟入股的方式拍摄电影,降低成本的同时分摊风险,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最终以失败告终。拍摄影片欠下的相关费用截止到2008年才全部还清。香港本土电影市场已经萎缩,众多优秀香港电影人开始被迫走向欧洲或好莱坞发展,另一些则实践大陆与香港的合拍片,试图分取大陆市场的一杯羹。香港赴内地合作拍片的动力主要因为内地广阔的山河美景和便利的劳务输出。加上港方在成本、利润等经济层面具有完全控制权,这些资源优势都吸引香港影界前往内地发展。二、香港电影的特色概述
产生的背景与根源不同,香港电影在文化、创作、产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1【美]大卫·波德威尔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大陆电影的特点,下文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启迪未来香港电影及大陆电影的发展。
(一)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一览
受深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厂制度、法国“新浪潮”艺术电影理念、“后现代”、娱乐主义和商业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香港电影在发行与制作上均形成独具特色的香港电影工业体系。香港本土广大的市场和活跃的观众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其成为“东方好莱坞”的基础保障,通过大规模的本土院线建设,保障了本土电影的普及。此外,录影机、VCD、DVD的出现,助推了港产片的普及。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大片场制实践失败后,独立制片业再度崛起带动发行体制变革,以“卫星制”占主导地位、以院线为支柱的电影产销秩序形成。例如,以“嘉禾”为母公司,“四维”、“许氏”、“永盛”、“威禾”、“宝禾”等卫星公司围绕其周围的模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港产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鬼马双星》等经典影片。
(二)香港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发挥
由于初期香港电影产生的奠基人大部分是由大陆流向香港的,他们对大陆本土文化的体悟相对较深,这就造成了香港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对传统文化元素颇为重视与迷恋。1920一194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也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全面、直接和持久的影响,战时电影人南来北往间的艺术交流,为上海与香港电影发展铺就了共同的精神土壤。此后香港电影新浪潮中,许多导演创作的电影都明显涉及“老上海”风格。当代香港知名电影人代表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的电影中,无不经常展现出对上海元素“风格”的怀恋。《阿飞正传》中潘迪华饰演的后母角色执着的操着纯正的上海口音,《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胭脂扣》中的南音“客途秋恨”,无不是中国元素在香港电影中的细节展现。香港回归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为紧密,香港电影人主动向大陆更厂阔的市场靠拢,这种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夜宴》、《见龙卸甲》、《赤壁》、《孔子》等两岸合拍片,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经典,将香港电影人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