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此节内容分两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首先,教材从复习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得失氧角度)入手,通过2CuO ↑反应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化学反应分类不够全面,从而转+C == 2Cu + CO
2
入从化合价和电子得失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最后还设计了“学与问”,讨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的介绍了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最后,教材还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遵照大纲的要求,严格把握教材的深广度。注意与初中化学的合理衔接,使化学学习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
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
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五、教学流程图
【练习与思考】
Fe + CuSO
4 = FeSO
4
+ Cu
2Na+Cl
2
= 2NaCl
H
2+Cl
2
= 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练习、思考、交流学生通过分析、比
较,归纳出化合价
升降是氧化还原
反应的外部特征
及判断依据,培养
学生的观察、思维
能力和形成规律
性知识的认知能
力。
从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探究2】:在氧化还原反
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
质原因是什么?(阅读教材36
页)
教师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
电子对的偏移)
以NaCl、HCl为例,
从微观的角度分
析。
学生思考、做笔记
从微观角度来认
识氧化还原反应
的实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
整理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探究3】:氧化还原反应
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氧化还
原反应?
Cu+Cl
2
=== CuCl
2
CaO + H
2
O === Ca(OH)
2
思考、归纳、整理以练习归纳四大
基本反应类型与
氧化还原反应之
间的相互关系,掌
握化学反应的不
同分类方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