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
一般的预算约束是指下级政府的收支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指标,上级政府会依据该指标对下级政府进行管理约束,但在中国,政府承担了太多的职责,在具体落实时很容易超出目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同时又不违反预算指标,只能向下级政府谋求突破,这被称为逆向软预算约束,这种约束表现为征收苛捐杂税或者利用政治压力向迫使企业捐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我们的激励体制中,政府官员为了在3-5年任期内取得政绩以升迁只能追求短期政绩,此时就必须突破预算限制来实现各种宏大目标,而突破预算约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经过一定时期才能表现出来,于是官员可以借着此空档期大手花钱而不必考虑后果。
读《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的一些笔记
《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部探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著作,作者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我国国家治理的现状在《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书中,作者首先对我国国家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作者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作者提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缺陷和不足之处。
作者在深入剖析我国国家治理现状的也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精准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客观、真实的我国国家治理“大数据”报告。
二、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沿革在《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中,作者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
作者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的阶段。
作者对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和近现代的民主革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制度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制度逻辑。
通过对我国国家治理历史沿革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内在规律。
三、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在《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书中,作者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作者指出,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凸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内在逻辑。
作者深入剖析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制度架构和“事与法”、“上与下”等制度逻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进行深入研究,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
四、我国国家治理的未来展望在《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书中,作者对我国国家治理的未来展望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合理分析。
作者指出,当前我国国家治理正处于一个深刻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历史阶段,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指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逻辑。
它是由政府、法律、组织、程序等要素所构成的。
制度逻辑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政府的权力合法、公正和高效,并为国家治理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靠的框架。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制逻辑: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解决社会矛盾。
2. 民主逻辑:国家治理应当依靠全民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政府的代表性、权威性和责任性,保证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公众的监督。
3. 专业逻辑:国家治理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4. 合作逻辑:国家治理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5. 治理逻辑:国家治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和行政行为,保证政府的公正和廉洁,提高服务和治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种建立在法治、民主、专业、合作和治理基础上的,能够保障政府权力合法、公正和高效的制度体系。
这种逻辑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书评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书评
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推进国家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过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进而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过程。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制约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发展,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就明确了一体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从而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发展。
二是注重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坚持定向推进。
保持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战略定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坚持重大改革的“于法有据”,即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及一系列具体制度,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政治方面,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包括宪法和法治原则的建立和实施、政府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等。
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
法治原则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政府组织的建设和运行,建立了权责清晰、职能分明、监督有力的机构体系,保障政府工作的高效、廉洁和公正。
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通过选举、问责、审查等方式,使政府的权力行使得到广泛民主和有效监督,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理。
经济方面,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包括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产权保护和合同法律制度等。
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和建设,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产权保护和合同法律制度,保障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合理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保障了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方面,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完善。
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保障了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
社会管理的完善,通过建立法律和行政管理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
文化方面,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包括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包括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的保护和传播、文化教育的推广等。
文化传承的制度安排,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文化创新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整合等。
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制度
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制度
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2.依法治国。
中国国家治理强调依法治国,坚持把国家政权依法确立、维护、行使。
中国有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建立了一整套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机构,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中国国家治理注重科学决策,强调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和民意,推行民主决策。
同时,中国还注重各级领导干部的实干精神和决策能力。
4.权责一致和权力制约。
中国国家治理推行权责一致原则,强化权力制约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权力运行规则、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等方式,保证权力行使公正、透明、规范。
5.科学管理和创新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倡导科学管理,注重改革创新,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中国通过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说,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依法治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权责一致、权力制约、科学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原则,以实现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治”关系逻辑
#制”#治$关系逻辑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虞崇胜摘要:制度与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两个核心关键词。
把握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就是把握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精准把握“制”“治”关系逻辑,既要保持制度优势又要超越制度优势,既要重视治理效能又要超越治理效能,实现制度优势向“善制”的转换、治理效能向“善治”的转换,并且将“善制”与“善治”结合起来,以“善制”推动“善治”,又以“善治”促进“善制”,进而实现“更好的制度”和“更好的治理”的有机联动,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成功实现。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善制;善治作者简介:虞崇胜,政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2-0044-1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两个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关键词是:“制度”和“治理”&据统计,在《决定》中,“制度”一词共出现222次,“治理”一词共出现83次。
何以要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这两个关键词是什么关系?这两个关键词将如何发展?这是事关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成功实现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摆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根本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了这两个关键词一“制度”与“治理”关系逻辑,就是把握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能够顺利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道与治道关系讨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与治理关系,有必要回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道与治道关系。
中国有着丰富的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pdf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pdf
中国实行的是以依法治国为理念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其核心思
想在于以宪政方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宪法为根本法,以民主制度
为政治基础,以立法习惯和内外宪法关系为政治环境,以全面平等的
国家治理模式为宗旨。
宪法制度的高度统一和发挥关键性作用,是构建中国大陆国家治
理制度逻辑的基础。
中国宪法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及全球化背景下的
治理理念,以实现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强化国家安
全与保障人民幸福安宁的目标。
宪法体系的建立,涉及政府组织的建立,国务院的设立,人民法
院的开办,宪法执行和监察机构的建立等,为宪法所确定的具体治理
机制建立严格的程序机制。
另外,依宪法建立的政治制度还涉及国家内部政治体制,例如党
代表大会制度、中央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宪法法院制度等,这些制度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主体性以及政府职能责任的体现。
此外,国家规范性制度也是国家国家事务治理的重要逻辑。
在规
范性制度上,国家实行科学法制,将法律作为规定和管理行为的根本
源泉,建立和完善体现国家法律规范性的监督体制,比如国家安全部、国家社会保障部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套结构严密、体系完备的国家治
理逻辑。
它将法治、规范性、政治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
的治理模式,为国家未来的繁荣做好政治治理准备。
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
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是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体系,它的本质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
首先,中国国家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领导力量,它通过自身的组织和领导力量来掌控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领导机制,它具有非常强的指挥和决策能力,一旦作出决策,如同“山呼海啸,势不可挡”,可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其次,中国的国家制度以一种复杂的分权模式为基础。
在中国国家制度中,除了共产党的领导之外,还有国家各级机构和行政部门,如国务院,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
这些机构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权力,他们可以对共产党的决策提出反对或者提出意见,从而使整个决策和实施的程序变得更加严谨和合理。
第三,中国的国家制度还体现了一种稳定、和谐的治理逻辑。
在一个国家中,要保证社会的稳定,必须要有一种有效的系统来管理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国家制度就是这样一种系统,它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四,中国的国家制度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城市化、信息化等等,这些变化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中国的国家制度必须要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管理办法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应该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领导机制,以及一种基于分权和稳定、和谐的治理系统,同时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这种复杂而又高效的治理逻辑,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以中央的领导为核心,不断完善全国以及共享的两
个级次的统一的制度体系,在上下级互动协调的形式中,实现统一的政治控制和有效的人民自治,从而推动国家治理和民主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上改革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之一,被赋予了促进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使命。
一方面,中国国家机构秉持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校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看重人才
培养和学科建设,强调师资培养理念,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实现开放式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国家采取控制措施,深化改革,实施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形成功能多元、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中,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得到了有效实施。
改
革开放之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使命就被发起;科技创新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家相关政策、法律体系更新改革,不断提高高校运营质量。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以中央的领导为中心,开展上下级的协调合作,实施
有序的治理制度。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蓄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力量,激发各高校的创新活力,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人民利益共同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逻辑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上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
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体现在政治领域、决策实施中的协调统一和权力受控上。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之上的。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面发展。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人民的支持和满意度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引,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基础上的。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制度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路径。
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
五、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的。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深化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全面民主、广泛参与、全面依法的制度环境中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既要注重科学决策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又要注重民主决策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确保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七、坚持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的。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适应国家治理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内容提要】本文以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为主线,从国家治理模式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当代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稳定重复的重大现象——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制度逻辑。
【关键词】权威体制国家治理制度逻辑国家—地方关系一、现象与思路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微观上来看,诸多基层问题——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力,变通与共谋等——急药慢攻,反复治理,但仍痼疾难除、去而复来。
这些问题各有其独特的场景,它们发生的形式、实际内容各异,节奏每每不一,若分门别类或许可以逐一论道其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进而言之,是不是有一个理论视角,一个大的思路,可以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以期越树木而见森林,溯溪流而求渊源?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上述种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均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统观念制度——受到了多重挑战:科层制度承担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一统观念制度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难以为继。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个涉及组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其中包括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管理的机制等方面。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首先,中国政府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和分权结合。
在中国的政府组织中,中央政府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同时又授权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行政权力。
这种集中和分权的结合,使得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级政府的工作,避免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并确保了国家治理的一致性。
其次,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作与调控的双向互动。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政府的调控,为市场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与此同时,政府也从市场中获得了动力和资源,同时通过政府企业的存在,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监管。
第三,中国国家治理的机制是基于社会共识和社会合作的。
中国政府通过与社会各方面的对话和协商,建立起一种基于共识和合作的决策机制。
这种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意,并通过合作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还体现在公共管理机制上。
中国政府通过对公共事务的规范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了制定和实施政府政策的程序、权责清晰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
这些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保证公共事务的高效运行。
总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个涉及组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其中包括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管理的机制等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的协调和管理,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和制度逻辑。
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
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
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的领导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在治理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的领导、依法治国、推进行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等。
其中,加强的领导是治理逻辑的核心。
中国共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最终决策权和领导权。
的领导能够确保制度执行效力,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国家安全。
同时,加强的领导也包括了加强的纪律和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的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
依法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中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使法律成为治理的基础。
推进行政制度改革也是治理逻辑的关键。
中国政府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目标在于提高政府效能和公信力,强化政府管理责任,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也是治理逻辑的核心。
中国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从制度上加强监督,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系,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和侵害人民利益。
总之,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加强的领导,依法治国,推进行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多方面的措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pdf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pdf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篇富有深刻洞见和独到分析的政治学著作,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列举和分析:
1、制度的稳定性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稳定性。
这得益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和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中国制度是多元化的,这使得它能够适应各种形势,即使在外部环境变幻万千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稳定。
2、制度的民主性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强调中国的制度是民主的。
虽然在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中,人们一般认为绝对民主制度是最好的,但中国制度却展现出了原则上的民主性,比如代表制度和共识式决策等。
3、从宏观到微观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论证了宏观治理与局部治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强调宏观和微观治理的结合,它使国家治理体系具备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全面的覆盖面。
4、开放型制度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型的。
中国的制度当然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外部
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吸收和融合其他
国家制度的经验。
总结: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作为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析著作,提供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分析和全面研究。
它向我们
阐明了中国制度的多样性和民主性,揭示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稳健性,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和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和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建立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之上,理念为人民主体、全面依法治国、宪法至上、权力有限、
公开透明、民主协商、容错纠错、稳中求进。
这种制度的逻辑是,坚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人民根本利益,依法治理,实现治国
理政的一系列目标。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人民是主体,政府是服务者。
政府在履行
其职能时,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并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则
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法律
是权利的庇护者,是对权力的约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
关等法律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权力的行使必须有限制,中国实行
权力分立制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公开透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政府在推进各项工作时必须公开透明,增强公众监督和参与度。
民主协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广泛协商,在政
策制定、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和看法,确
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容错纠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针之一,对
于决策失误或操作不当的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追责或纠正。
稳中求进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表现之一,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与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各个方面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和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
全面依法治国、宪法至上、权力有限、公开透明、民主协商、容错纠错、稳中求进等基本原则,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书评 -回复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书评-回复题目: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书评导言:《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书是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和理论分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考察,深入剖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并提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
本文将逐步回答该书的主要观点、作者的核心观点、作者的论据和验证方法以及对该书的评价。
通过对该书的评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主要观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通过对中国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系统分析,提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
该书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依法治理的治理模式。
这种制度逻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经验总结。
作者认为,这种制度逻辑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以的领导为核心的制度设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核心观点: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种“顶层设计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既注重中央委的集中领导,又注重地方各级委的分级负责,体现了整体性和分权合作的关系。
在这个制度逻辑下,中央政府起到决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则承担具体实施和责任追究的任务。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种“问题导向、目标驱动”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中国国家治理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三、作者的论据和验证方法:在论证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时,作者依据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全面观察,提供了更准确和客观的论据。
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
通过对各级政府机构的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同时,作者还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梳理和比较,确保了理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指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国家治理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国家治理能够科学、高效、规范地进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首先,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坚持党的领导。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其次,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国家治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权益,使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国家治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第三,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依法治国。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第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坚持政府公信力。
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要行为主体,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担当。
第五,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强化监督体系。
健全监督机制和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健全党内和国家机关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遏制腐败行为,保证国家治理的廉洁性和效能性。
最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是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摘要]现代国家建设必然包含两个历史行动:一是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前者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决定性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定是在既定国家制度框架下展开,与国家制度体系保持内在的有机统一。
任何国家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达成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展开,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中国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应聚焦于基础制度建设。
基础制度建设的成败决定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
[关键词]国家制度;国家治理;国家建设[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5-0006-06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历史来看,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三种政治形态:即先秦的封建时期、秦之后的中央集权专制时期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每一个形态所创造的新结构、新治理与新秩序,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与动力。
第一种和第二种政治形态都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内生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而第三种形态,即当今中国政治形态,实际上是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冲击的结果,虽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并非自我内生和转化的产物,它与中国既有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联性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建构与创造。
实践表明,如何在现代化转型中有效建构现代政治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从今天中国发展的水平与态势来看,中国虽然在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上也经历过曲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其中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现代政治形态。
换言之,现代民主共和虽然不是中国内生的,但却是中国自主建构起来的。
正是这种自主建构,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逻辑、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
这决定了中国今天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是基于中国发展的政治逻辑与现代文明要求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内容提要】本文以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为主线,从国家治理模式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当代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稳定重复的重大现象——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制度逻辑。
【关键词】权威体制国家治理制度逻辑国家—地方关系一、现象与思路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微观上来看,诸多基层问题——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力,变通与共谋等——急药慢攻,反复治理,但仍痼疾难除、去而复来。
这些问题各有其独特的场景,它们发生的形式、实际内容各异,节奏每每不一,若分门别类或许可以逐一论道其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进而言之,是不是有一个理论视角,一个大的思路,可以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以期越树木而见森林,溯溪流而求渊源?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上述种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均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统观念制度——受到了多重挑战:科层制度承担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一统观念制度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难以为继。
面对这些困难压力,一系列应对机制应运而生: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以及逐级代理制的动态平衡,政治教化的礼仪化以及运动型“纠偏”机制。
具体说来,逐级代理制度导致中央与地方的松散关联,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灵活变通和共谋缓解了这一矛盾;而教化活动的仪式化,虽然对重建一统观念制度无回天之力,但对于维系国家象征性权威,却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机制成为中央政府不断规范基层灵活性的边界、强化中央与地方纽带的重要手段,使得这一体制在不断调整与波动中走下去。
虽然这一系列机制缓和了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但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不兼容甚至冲突,衍生了其他始料未及的后果,因此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第一,国家建设在集权与放权、名与实,“失控”与“纠偏”的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摇摆转换,对已经负荷累累的权威体制造成不断的冲击振动;稍有不慎,则可能酿成局势动荡。
第二,这一体制的制度逻辑限制了制度创新和可能抉择的空间,使得法制、科层理性、专业化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只能畸形生长,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投下更大的不确定性阴影。
本文旨在进一步阐述和扩展讨论上述立论和有关命题。
我用图1简要概括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本文的相应结构。
我把这些现象依序归纳为三类:第一,有些现象是“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基本矛盾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的体现——特别是组织制度和观念制度的维系机制;第二,另外一些现象反映了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应对这一矛盾的治理机制;第三,还有一些现象则是这些治理机制所衍生的后果。
下面的讨论也依序从三个层次逐一展开。
我首先分析阐述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然后讨论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演化出的三个应对机制,即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之间动态关系,政治教化的礼仪化,运动型治理机制;最后,讨论这些应对机制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以及由此所生的诸种现实困境。
这里有必要对本研究的分析视角略加说明。
第一,本文主要是从组织学的角度讨论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关系,其内在的矛盾和相应的制度逻辑。
矛盾者,相对而连接之关系也,所以理应置于一个整体之中以观之。
第二,这一分析思路不是也不可能解释以上所列各类现象的方方面面,也不欲穷尽所有的影响因素。
文中涉及到的各类具体现象及其原因已有大量研究文献;本文倚重和借用这些研究成果,而着眼于从一个特定理论视角——组织理论与组织治理——切入,揭示这些现象之间的稳定关联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
最后,本文的讨论分析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层次来认识理解上述矛盾,即从国家建设、国家治理和中央政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和由此衍生的应对机制。
这一视角有利于我们透视上述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这些现象作合理性与否的价值判断。
二、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一个深刻的矛盾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面临着竞争生存的压力,面临着所属疆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
不同国家因其面临环境生态、统辖规模和治理模式的差异,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每每不同。
简言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国家治理模式决定了其政治运行特定的优势、负荷、困难和挑战。
而国家治理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常常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着深刻关系,有着明显的途径依赖性(Levi,1988; Tilly,1975)。
国家治理模式有两个主要线索: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关系,一是国家与民众间关系。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一种关系,即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关系。
中国国家的权威体制和疆土规模,使得这一关系成为勾勒中国国家治理框架最为凝重的笔墨。
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权威一统而治,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造就了一个幅员辽阔、多元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性经济与社会。
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区域和属地间虽有经济、文化和人口迁徙的交融联系,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通过国家的行政体制和官方观念统辖在一起的。
在这一特定的国家治理模式下,权威体制将中央政府与辽阔的国土、数千里的疆土边界、不平衡发展的区域、多样的文化制度、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和危机,以及数以亿万计民众的生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尽管在20世纪初,这一治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但其内在矛盾在随后的政体迭换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不仅于此,“在民族平等、公民权利和人民国家的合法性宣称之下,现代国家在‘革命’、‘解放’和‘合法权利’等名义下将个人重新组织到国家主导的集体体制之中,从而赋予现代国家对于个人的更为直接的控制权”(汪晖,2003:96)。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央政府依赖什么样的组织机制来维系其权威体制呢?这是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其兴亡成败与未来演变与这些组织机制抉择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息息相关。
这也是我们认识分析权威体制治理模式的切入点。
权威体制的核心是中央统辖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紧张和不兼容集中体现在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内在矛盾。
在这里,权威体制的核心是中央政府(广义上)对广大国土的统辖权,体现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其政策指令意图、在资源和人事安排上统辖各地的权力。
有效治理指政府在不同领域或属地管理中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有效性,尤其体现在基层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完成自上而下的资源动员任务、公共产品提供、解决地方性冲突等等。
这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是:权威体制的集中程度越高,越刚性,必然以削弱地方治理权为代价,其有效治理的能力就会相应减弱;反之,有效治理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地方政府治理权的增强,常常表现在——或被解读为——各自为政,又会对权威体制产生巨大的威胁。
从组织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一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统辖的内容或治理的范围;二是资源和权力的重心所在。
统辖的内容越多越实,或治理的范围越大,资源和决策权越向上集中,那么,治理的负荷就会越沉重,其有效治理程度就会越低,此时两者间矛盾主要体现为集权下的死寂呆板;另一方面,从国家视角看,权力下放、管理范围缩减,会加强体制内有效治理能力,但此时两者矛盾则更多地体现在偏离和失控的情形中。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轻则体现为两者之间的紧张、不协调,重则表现在两者间的互为削弱,甚至直接冲突和危机。
在当代中国,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多扮演了一个积极主导者的角色,承担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力图置政府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心,治理范围大大扩展,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状态。
如此,权威体制和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诱发了一系列的应对机制和随之而来的诸种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权威体制始终生存在统一与分裂、集权与失控的矛盾之间,而中央权威与地方属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这一体制的核心所在。
②有关中国国家建设的组织制度安排,上到政府机构设置,下至基层官员的选拔和流动制度,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是诸多学术领域长期关注的课题,已有大量的研究积累和颇为一致的结论。
③从国家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的政治过程,我们的问题是:如此负荷累累的权威体制是如何维系的?从本文关注的制度逻辑来看,以下两个机制尤为突出:第一,一个严密有序的科层制组织制度贯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政策意图,从而确保不同属地与中央政府的步调一致;第二,以认同中央权力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制度,在政府内部官员和社会文化中建立和强化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
④简言之,维系权威体制的两个核心组织机制,一是科层制度,二是观念制度。
前者涉及到中央政府及其下属各级政府机构间的等级结构;后者则表现为国家与个人(官员、公民)之间在社会心理、文化观念上的认同,体现在政府内外、全国上下的共享价值上。
对于两个制度的分析为我们解读权威体制提供了线索。
(一)国家的科层组织制度现代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其基本特点表现在权力关系明确、等级层次有序的组织结构,通过专业化人员和正式规章制度来贯彻落实自上而下的政策指令,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⑤这一制度的基本核心是:中央政府拥有行政统辖规划的权力,特别体现在人事安排和资源调配上的权力。
在人事安排上,通过自上而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设计来周密完整地覆盖不同区域、部门和领域,从而确保科层制国家的一统性(Landry,2008;Schurmann,1968;周黎安,2008)。
例如,中央政府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拥有集中权力:公务员进入、考核、选拔、提升、流动,有着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定。
在资源安排上,中央政府有着极大的权力集中、动员和调配资源;而随之而来的自上而下的资源再分配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政府与各地区、社会(城市居民或农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