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笔记摘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文化领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既受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发,又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思路。
本文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进行探析,以期深入理解其对当代社会文化现实的启示与批判。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1.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研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关注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而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在文化转向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试图通过文化分析来理解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2. 文化批判和社会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还表现在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探究上。
他们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改变会影响到社会的变革,因此需要对文化进行批判,以实现社会变革的目的。
3. 文化政治经济学的建立。
文化转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借鉴现代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试图通过对文化、政治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当代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兴起,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而且通过广告和媒体的宣传,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其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通过媒体和娱乐产业的宣传,大众文化成为了社会主流文化,但其中却充斥着商业化、消费主义和粗俗化的内容,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负面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一直是该学派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转向的反思入手,探讨了文化批判的方法与途径,并分析了文化转向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文章还就消费文化与文化批判展开讨论,并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在我们强调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思想,为当代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文化批判、社会实践、消费文化、当代社会、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概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中,文化转向和文化批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
文化转向的概念指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文化现实时所进行的认知和重新定位,以及对文化问题的新思考和探讨。
而文化批判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对当代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揭示其中的阶级、权力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和矛盾。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文化批判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挑战。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文化的本质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探讨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也应当关注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现实问题,为社会变革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转向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转向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的重新思考和质疑上。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文化的变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意识到,在当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 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的自觉。(主张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是20世纪初西方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体现于 市民社会地位的不 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国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另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 出质疑,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 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以卢卡奇和葛兰西尤为突 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领域,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作用日益凸显,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
传统的经济唯物主义视角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当代社会的复杂现象,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焦点转向了文化领域,并试图通过对文化批判的探索,深化对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认识。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性,并表现出一种不断更新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文化观念与实践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也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的挑战。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如何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并通过文化批判揭示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进行深入探析,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领域,提升其理论的现实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是当代理论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它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延伸,也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批判理论成为了思想界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文化分析视角和批判理论框架。
通过对文化转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我们探讨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是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马克思主义传入西方国家,并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取得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西方学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发展路径。
在20世纪中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开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和重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向文化领域拓展,关注文化生产、符号意义等问题,形成了文化转向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涵盖了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个学术流派。
这些理论观点对西方文化批判和文化转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当代社会文化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字数:237】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联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联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和美国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
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文化产业、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反映了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角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其中一些流派专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转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着眼于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而文化研究则关注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以及如何反映和塑造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和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揭示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联系更加密切。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批判和转向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他通过对潜意识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指出了文化的符号、象征和意义的重要性。
这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使他们开始深入探讨文化现象的心理本质和心理特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需要进行深入批判和剖析。
他提出了“传播权力”、“文化产业”、“审美化媒介”等概念,揭示了文化现象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内在联系,为文化批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
福柯的权力知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权力不仅表现为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还表现为文化和知识上的操纵。
他通过对知识生产、权力构造和话语权分析,揭示了文化现象与权力制度的深刻联系,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审视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福柯的权力知识论等学说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使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和批判有了更为深刻的突破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其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社会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强调文化现实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化现实是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其根源在于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他们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时,首先要从其历史渊源和社会动力出发,阐释其内在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揭示其历史的矛盾和发展的矛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强调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
他们认为,文化现象不仅是社会意识的产物,更是社会权力的工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1. 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过程中,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焦点。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意识到,文化和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
文化转向要求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来看待。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中,对文化生产和再现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控制和垄断问题,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中,对文化生产过程和文化再现过程的分析成为了一个热点。
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化生产和再现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文化的本质和变迁规律。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中,对于跨学科与跨文化问题的探讨日益增多。
过去,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文化问题,而在文化转向中,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1. 文化批判的对象。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中,除了对统治阶级文化的批判外,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成为了一个热点。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和大众意识形态是受到统治阶级文化的影响和控制的产物,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中,批判的对象逐渐从统治阶级文化扩大到了整个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中,对批判方法的不断探讨和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主要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通过揭示文化现象的虚假和谬误来进行批判。
而在文化批判的转向中,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从多种角度和层面来进行文化批判,不再局限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文化批判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领域,也对全球文化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经济分析和阶级斗争,逐渐转向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研究。
这是由于20世纪后期“后工业社会”、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和政治分析力度不足的反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和流通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条件,对文化的批判具有被认识为“文化批判”的重要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突出地在于它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
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文化则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
但是,由于现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因此,对文化的批判和研究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文化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这种实践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权力和认同紧密相连。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中,关于权力和认同的理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认为权力是在文化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而认同是这一过程中对于权力的接受和认可。
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中的权力和认同展开了深入的批判与探讨。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把目光关注到权力问题。
文化研究者如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权力不是一种实体或个别政治制度内的一种特定规则,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机制。
福柯以“监狱”为例,认为监狱是物质的实体,但所展现出的权力却不是可视的、明确的。
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发生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组织。
文化制品的产生就是权力施加的结果。
从这些制品中,观众可以感觉到自己不久的历史、美学和人类关系的概念。
其次,文化中的认同问题也被大量地讨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同并非是自然的、固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建构。
文化批判不应该仅关注文化作品和艺术,而是关注文化中的认同,并通过对于这种认同进行批判和研究,以了解人们是如何被文化所塑造和影响的。
文化生产所产生的认同通常表现为性别、阶级和种族等方面的束缚和限制。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可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呢!咱们先来说说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简单来讲,它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和文化的一种理论。
但它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又有点不太一样,它更注重从文化、意识形态这些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
比如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里,会特别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
就像我们看一本小说,如果只是看个热闹,可能就只注意到故事好不好玩,人物可不可爱。
但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眼光来看,就得想想这小说里谁在说话,谁的声音被压制了,谁掌握着话语权。
我给您讲个我自己的经历吧。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叫《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开始我就被那华丽的语言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吸引住了。
但后来我学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再重新看这本书,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发现小说里的盖茨比,虽然很有钱,举办了那么多豪华的派对,但在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里,他始终是个局外人。
那些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根本就看不起他。
这背后反映的不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权力的不平等吗?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再比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还会关注文学作品是怎么塑造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
有些作品可能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像电影《泰坦尼克号》,大家都觉得是个超级浪漫的爱情故事。
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看,我们能发现电影里展现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
女主角露丝来自上层社会,但她却感到无比的压抑和束缚;男主角杰克是个穷小子,却充满了自由和活力。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对比,不就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吗?还有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比如说,同样是读《哈姆雷特》,有人可能会觉得哈姆雷特的犹豫是他性格的弱点;但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道德困境时的一种挣扎和思考。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1. 卢卡奇- 物化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人的异化,人被物所统治。
例如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失去了对劳动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 这种物化现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的意识领域,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 总体性范畴- 强调社会是一个总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反对将社会现象孤立地看待。
比如不能只研究经济现象而忽略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阶级意识-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
2. 葛兰西- 文化霸权理论- 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统治社会,还通过文化手段实现统治。
例如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媒体等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这种统治秩序。
- 强调知识分子在建立和维护文化霸权中的作用。
有机知识分子能够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大众的文化相融合,从而巩固统治。
- 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领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等。
在西方社会,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争夺文化霸权的重要场所。
3. 柯尔施-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
这些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 批判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只注重经济决定论,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革命的总体性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 启蒙运动原本是为了摆脱神话和迷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走向了反面。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也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
- 文化工业理论,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工业化生产。
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成为了标准化、模式化的商品,失去了真正的文化内涵,并且对大众起到了麻醉和控制的作用。
西马文化批评
这两种功能最终汇成一种“总功能”,即为社会维护现状的功能。“文化工业” 生产的图式化替代了反思,文化产品所呈现的虚拟“现实”替代了现实,这一 切使主体无法真正地想象一种理想性的“现实”,更不要说对他所处身于其中 的社会进行实际的批判了。程序化、同一性的艺术,已经成为现有社会维持 自己再生产的必要工具。
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 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 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 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他是这样一种科学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 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一 卢卡奇 :历史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资本主义、“物化”与“异化” 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在马克思那里被定义为“异化”(Entfremdung, alienation)。卢卡奇在解读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将“异化”的原因归结 为“物化”(Vergegenständlichung, Reification)
三、对“意识形态”与“宰制总体性””存在。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总体性公式,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 生产方式造成了新的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即科技操纵的大规模生产和 “参与型”的管理方式通过工人阶级的日常实践而控制了工人阶级,新的生 产条件使得工人认同与自己的现有生存状况,使外在的压迫日益内化在人的 生活方式之中,直接阻止了人的真正的自由发展。其次,“意识形态”作为 “大众文化”而存在。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之中,大规模的文化生产,总是能 够以不断复制主流价值观和能被大众接受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品的方式, 操纵和控制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和无处不在的传媒把有助于现存社 会结构继续存在的价值观内化为被统治者的心理意识,使人丧失独立的判断 能力,也因而丧失批判和否定的能力,成为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缺乏革命 意志的“单面人”。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的意见,“意识形态”本质 存在样态就是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的“启蒙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为主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们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作文化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对人类自由、平等和尊严的侵犯,因而提出要进行文化革命,以期消灭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各种侵害。
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转向和重新思考。
文化转向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更多地重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而非仅仅关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因此对文化的批判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大众文化的普及,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他们认为,文化不仅是对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也是人们表达个性和情感的途径,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试图在文化领域中寻找潜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文化转向也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重视。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更加关注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他们认为,文化并不是统一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元的。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生存方式,值得被尊重和保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对文化认同和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试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和统治阶级文化的批判上,着力于揭露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类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更加重视对文化自身的批判,致力于揭示文化中的各种弊端和缺陷。
史上最全批判学派知识点笔记!从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再到媒介环境学派
物化后果:客观上以商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体及其物际关系支配着生活世界和社会的运作过程,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个过程。消解人际内容,淹没人的主体性。主观上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自主性同人自身活动的分离状态,主体的活动已对象化为外在的力量,与主体自身相对立。 物化本质:以物为中心物役人的过程,物的本质结构、内在机理和运作规则偕越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人的思想、颠覆人的价值、侵蚀人的主体性的过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工人作为生产主体的被物化和被分解。
批判学派
梗概: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
批判:1.对奴役人、操纵人、控制人的现代传播的批判性揭露和分析;2.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的批判与扬弃。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
1.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 2.一战中得到极致体现的欧洲文明危机
【卢卡奇】Ceorg Lukacs
创始人;匈牙利人;西马圣经:1923《历史与阶级意识》
总体性
理论源流:总体性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收的理论精华,卢卡奇试图恢复总体性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位置。 理论含义: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性,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之特殊性的存在。作为本体论原则,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具体的总体性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总体来把握。
理论特征
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理论重心转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诸如心理、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并将之视为一个总体,认为支撑现代社会的既非经济,也非政治,而是人类文化总体的辩证运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批判与转向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意义进行引言,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转向和批判观点。
首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然后分析了霍克海默和吕凯恩等学者的文化批判理论,探讨了他们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
接着详细阐述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文化批判观,探讨了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态度。
最后总结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指出了其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转向的探索,及其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文化批判、霍克海默、吕凯恩、阿多诺、本雅明、影响、当代文化研究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意义要求以及格式要求等。
以下为您所需的内容:引言2. 正文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主要包括对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化工业的崛起、文化产业化和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强调文化作为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力量。
也开始探讨文化如何受到资本主义逻辑的渗透和侵蚀,以及如何被用作控制和操纵大众意识的工具。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角色和价值。
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潜在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批判来呼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2 霍克海默的文化转向理论霍克海默的文化转向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的自治性、文化的再生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
文化的自治性意味着文化有自己固有的逻辑和规律,不受其他力量的干扰和控制。
文化的再生产强调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循环和持续性,即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化层面上批判了现 代社会各种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
意识形态批判( )
技术理性批判
( )
文化批 判对象
大众文化批判
(
)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 )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
与现存社 会关系
批判理论
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中,把现存 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 社会当作“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 社会制度理解为系统的过程。是一 下来。 种批判现实的活动,是一种针对现 缺少对现存的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 存社会、超越传统分工的批判活动。 表现为单纯的“知识理论 以纯粹的智力劳动来维护现存制度 的再生产过程。 抽象的孤立的个人 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把一切概念、范畴凝固化。 是一种科学知识,一种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 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 证实它们是不真实的,必须加以否 定。 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定关系中 的个人 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 社会,看到运动和变化。 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 定的理论。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种批判性的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第二节变造和 发挥: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文 化批判理论
一、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二、以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一、推动西方革命的文化批判 二、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第一节基于社会矛盾 运动的文化定位
第二节基于资产阶级 社会的文化审视
第三节基于人的生存 方式的文化关切
第四节基于未来发展 目标的文化进路
的武器”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批判的思想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批判的社会历史基础
一、对近代文化批判精神的否定和超越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变革的批判进路
一、“批判的武器”: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维度 二、“武器的批判”:文化批判的革命实践取向
第一节探索和 运用:列宁关 于文化问题的
批判性思考
目录分析
第一节文化理 论研究的问题
意识
第二节文化的 批判与批判的 文化
一、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义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辨析 三、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概念 四、实践论文化概念的深层意义
第二节唯物史观的 形成及其批判立场
的变革
第一节文化批判的 思想前提和社会历
史基础
第三节 “武器的 批判”结合“批判
一、对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 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三、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 四、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 五、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树立 六、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
读书笔记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种批判性的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Biblioteka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种批判性的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 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三、作为精神生产过程的文化
一、文明的过度发达: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 二、文明的对立冲突: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 三、文明的内部压迫: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 四、文明的对外推行:资产阶级社会的世界历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逐渐发生了文化转向,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批判。
这种文化转向不仅带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复兴,也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变革的焦点之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关注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用,探讨文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领域,促进文化理论的发展,解释当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针对这一背景,本文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进行深入探讨,从文化理论、批判方法、代表人物和主要论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揭示其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重要性在于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指导研究者的工作重点和内容,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转向并分析其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论题,进一步探讨其现实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旨在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拓展研究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为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扩展与拓展,揭示其在文化批判中的潜在可能性和新领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文化转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文化转向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文化的改变来促进社会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变得更加重要,马克思主义也与文化领域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强调文化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他们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产品,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要想实现社会变革,就必须从文化领域入手,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信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接纳了弗洛姆、马尔库塞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论后,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被用来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
要想推动社会变革,就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使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
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开始着力探讨民族文化和跨文化问题。
他们认为,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对话是丰富和多元文化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要想实现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转向并不仅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更重要的是文化批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批判一直是他们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文化批判主要是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和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社会的阶级性质,同时提出相应的批判性建议和实践。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并非是客观的精神产品,而是一种特定阶级的利益表达和宣传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是对普遍真理的歪曲和掩盖,是对人们自由意志和选择的剥夺和操纵。
要想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必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意识形态,并寻求更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价值和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王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1.本书的绪论部分就整体思路和采纳的论述方式进行简要的说明和介绍。
第一章实际是对两个论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评进行界定和梳理,并将社会形态作为连接点进行基本的论述。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性别”这四个最为基本的概念进行清理,对概念背后的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将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承接关系加以揭示。
-15
2.笔者认为,文学批评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文化批评则是以文本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其主要的侧重点以传统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为主,注重文本的外部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文化要素和文本环境,其分析的方式除了传统文学批评、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之外,主要融入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
-38
3.简言之,技术进步和体制变革带来社会面貌和群体交往方式的改变;而社会新的现象或问题需要法律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规范;法律的合法性以及有效实施必须依靠群体的道德提升和个体的自我约束。
-40
4.文化是由两个主要的传统所构成的互为作用的层面,即思想文化传统和制度文化传统。
-46
5.欧美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期,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命题进行了发挥、修正和改写,以寻求新的解释方式。
这一方式对中国学界而言,显然有着借鉴意义的。
-47
6.新的社会阶层往往以最为传统的方式给传统本身输入自身的价值观,使之外化为有利于自我阶层的一种传统,并再次通过传统的方式使之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60
7.社会形态受制于物化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特质。
当代社会在上述要素的作用下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个体或群体的问题均必须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思维机构中才能凸现。
(我认为还可以加上“生态”)-74
8.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被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
-75
9.-----安德森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了对比,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术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作为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得以首次进入资产阶级文化堡垒之中。
-77 10.传统的思想家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维度,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则主要关注哲学、文化和美学,这不仅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转移,而且是对上层建筑本身的再鉴定。
-78
11.实际上,以广告为标识的传媒将新商品的潜在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带入到生产者控制之中。
于是,消费者只能按照资本主义方式要求他们的那样进行被动消费,并进入循环消费系统。
-81
12.文化生产资料的高度控制和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使人们在接
受物化文化产品的同时接受产品的观念,其结果与启蒙相反,它成为束缚意识的手段,也阻碍自由个性的发展。
-81
13.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均内涵了所谓“普遍”或“中性”的社会意识,由此构成了某种社会群体在历史阶段中的“常识”和“规范”,其作用是多重的,这一功能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内部结构中,与此同时,也形成该社会群体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的外部表象。
-91
14.换言之,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意识形态的作用,其中文化领导权或霸权的功能非同小可。
而文化领导权问题的实质,则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之所在。
所以,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靠政治社会,即军队和暴力来维持的,而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他们广为宣传,从而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97
15.所有一切反抗的要素,音乐、服饰、发型、行为、言语等等,全部都被成功的转换为商业的成功产品。
就能获得最大量的商业销售。
-99
16.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17(.按照王晓升的分类,其中就有卢卡奇、戈德曼、葛兰西、乔治拉伦、曼海姆、格尔茨、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盖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赫斯特、古尔德纳、威廉斯、埃尔斯特、伊格尔顿、詹姆逊、约翰佛柔、齐泽克、拉克劳和墨菲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程度不同的重新解释、修正和改写。
-124)
18.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矛盾多元“决定”说,即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经济决定论。
-125
19.文化的这种传媒化过程是普遍的、不可逆的。
这一进程中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部分地构成了这些社会,并且部分地界定他它们成为现代的。
而且这种进程在我们身边继续发生,并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134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20.现代文化传媒化的过程与另外两种构成走向并驾齐驱:一方面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发展非资本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形式的工业组织的有关尝试;另一方面是现代国家的兴起以及用对政治机构发挥影响和增加参与为取向的群众政治运动的相应出现。
-135
21.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实际上都是某种社会群体的表征形式。
-138
22阿多诺《文化工业》阐述了,从根本上说,一个大众社会的特征,就是深受工业化后果影响的社会中显而易见的特征。
它特别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居民由于复杂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得以结成一种共同文化(东西文化的交融)------大众社会产生了一种大众文化,它在道义上和智能上都很贫乏。
尤其是流行音乐、电影、广告和电视被认为是一种集体骗局大众受骗而丧失了创造或创新的能力。
-142(受众有他自身的辨别能力。
信息的传播,并不意味着信宿就一定会全部接受和“吸收”,阿多诺在这里片面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选择,夸大了媒介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问题在于信源能否传优秀的文化内容。
)
23.在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级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所有的文化产品在其中的作用或功能是什么,所有的社会成员在这些文化产品中是如何被再现或表征的,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重点。
-157
24.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来的探讨中一般认为,“阶级”一词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的相关要素和身份意识,“在社会学中,它主要是依据经济、教育和职业等因素对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方式,但同时也指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身份意识。
主要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是作为工业社会的描述性和理论性范畴。
阶级论视社会分层为社会稳定(参见涂尔干)和社会冲突(参加马克思)的缘由。
-169
25.从人类学角度,文化显示着社会意义、价值和体制,即威廉斯所经常描述的“整体的人类生活”。
文化也往往表达一种更为有限的人类行为,即知性和想象性工作,以对人类创造性的反映加以再现。
-198 26.文化批评的兴趣点在于通过文化产品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状况,包括社会成员所处的历史境遇,进行社会文化不同层面的结构性分析,揭示问题并提供思考的可能。
-199
27.文化领域总是存在着回归,回到那些对人类生存苦恼的关注和疑问上。
尽管答案会有变化,或它们可能以新的审美形式出现。
-202 28.如前所述,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引导的文化,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的娱乐和狂欢并不能掩盖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在几乎
所有的电影、电视、广告影响中,背后均是“自愿消费”式的产业结果和利润的单向流动。
毋庸讳言,经济问题背后的社会阶级问题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以及艺术探讨方式中的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211
29.就符号的当代社会现象而言,波德里亚本人指出,“现实已经日益被符号系统所取代,这些符号系统将现实重新加以整理和取代。
相对于真实的汽车和冰箱而言,由营销和广告形式的控制性消费王国把握着人们,让他们去消费身份地位或自我认同的符号”。
这是因为商品的符号有一种社会文化的召唤功能。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