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2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水循环 (2)
欧洲西部地形图
莱茵河 多瑙河
欧洲西部地形图
塞纳河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更 新 陆 地 水 体 , 提供水资源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2013年干涸的永定河某河段
2017年初,国家发 改委官网公示了永定河 生态恶化状况:由于流 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 河道断流,近10年主要 河 段 年 均 干 涸 121 天 , 年 均 断 流 316 天 , 致 使 永定河生态系统严重退 化。
干涸的永定河
一场暴雨后,北京“看海”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示意图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过程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
等
水 过程及类型
1.更新陆地水体,提供水资源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1.试根据水循环的原理, 解释城市内涝发生的原 因。
干涸的永定河
一场暴雨后,北京“看海”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2.城市内涝的治理思路 是什么?具体治理措施 有哪些?
3.1 水循环(第2课时)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图3.2 水循环示意图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想一想:水循环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北京湾的地理环境?
北京
蒸
降
蒸腾
水
发
蒸 发
下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2)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大部分的表面都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命运转所必需的。
通过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1. 水循环概述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在不断循环中转化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并通过降雨、蒸发和融化等过程重新进入大气层或其他水体。
这种循环使得水可以不断被利用和再生。
2. 水蒸发和凝结过程水蒸发是指液体水由于受热而变成气体形式,进入大气层中。
凝结则是指由于气体中含有足够多的湿度,使得其中的水蒸气凝聚成小颗粒从而形成云朵。
3. 降雨和径流过程当大气层中云朵中的水凝结成足够大的水滴时,就会形成降雨。
降雨可以落到地面上形成地表水,也可以渗入土壤中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可以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4. 冰川和融化过程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冻结水体。
当气温升高时,冰川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淡水。
5.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础。
它不仅为动物、植物和人类提供了饮用水,还起着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水资源分布1.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体中。
世界上一些大型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黄河等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于地质层中,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储存。
地下水资源丰富,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主要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来源。
3. 冰川和冻土融化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储量很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淡水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融化,这可能导致未来淡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
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并减少对于非可再生水源(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 0 69.0 30.92 0.05 0.04 0.003 100
2.5%
97.5%
淡水 咸水
29.9% 0.9%
0.3%
冰和永久积雪
地表淡水
68.9%
地下淡水
土壤水、沼泽 水和永冻土
• 不同层圈其水分含量、分布及物理化学状态不同,可以区 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 分布于大气圈到地壳的上半部的水; 分布类型: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 物理状态: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液态水为主。 化学状态:以自由水分子形式存在; 深部层圈水 分布于地壳的下部到下地幔之间的水; 物理状态:高温高压,压密的气水溶液; 化学状态:多以离子态或矿物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2 地球中水的循环
从大气圈到地幔的各层圈的水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根据循环的途径、速度和深度等,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Geological Cycle)
➢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它与岩浆活动、岩 石重结晶、沉积成岩等地质活动有关,它 主要表现为伴随地球物质的运动、转移、 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水分循环。 ➢具有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循环周期 长)的特点。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有助于分析地壳浅 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 源、预测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具有重 要意义。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定义:是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之间的水分交换。 特点: 是一种直接循环,即浅部层圈中水分子的直接转换; 具有循环速度快,循环途径短,交替迅速的特点。 分类: 大循环:海洋—陆地之间,受控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 小循环:陆地—陆地,或海洋—海洋,受局部气候影响, 可调控。 水文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 水文循环的意义 水质净化、水量更新再生;
地球的水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以固定的方式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融化、蒸发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水源始终得到补充,同时也保持了水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利用。
地球的水循环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蒸发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当太阳能照射到水面时,水中的分子会吸收太阳能并逐渐升温,达到一定温度后就会发生蒸发现象。
蒸发水汽会逐渐上升,形成云层。
2. 云的形成和降水当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时,由于温度的变化,水汽会逐渐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卷云、积云和层云等。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现象,如雨、雪、冰雹等,将水带回到地面。
3.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降水在地面上形成径流,其中一部分径流直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会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的方式补充地表水,并逐渐与地表水相互交换和混合。
4. 冰雪消融和融化地球的水循环还与冰雪和冰川的消融和融化相关。
当气温升高时,冰雪会逐渐融化,形成水体,其中一部分水体会流入海洋、湖泊和河流中,一部分水体会渗入地下,在地下水系统中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能的辐射、大气层的状况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等。
水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地球的水循环也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例如,当水蒸汽在大气中凝结成云和降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从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水资源开采和污染等,地球的水循环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些人类活动破坏了水循环的平衡,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地球水循环的干扰,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蒸发
地球上70%的表面是水,其中97%是海水。
当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水分子吸收太阳能量,并逐渐蒸发成水蒸气。
蒸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植物的叶片上。
降水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并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会不断凝结和碰撞,最终足够重以至于从云中落下。
这就是降水,包括了雨、雪、冰雹等形式。
蓄水
降水后,水可以被地面、土壤、岩石和植被吸收。
这些水分会逐渐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部分降水也会形成湖泊、河流、冰川等。
这些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了蓄水过程。
流动
蓄水后,水会通过地下河流、地表河流等方式向更低的地势流动,最终返回到海洋。
在流动过程中,水会携带着气候和岩石颗粒,对地表和地质结构产生影响。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个连续而不断的过程,它决定了全球的气
候和环境。
这个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够得以再利用,在维持
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 提示:请注意避免抄袭和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我们鼓励自
主创作和简明扼要的表述。
04-水循环
2、小循环 、
•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 地与大气之间。 地与大气之间。 (1)海洋小循环 •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 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 降水两大环节 蒸发与 两大环节。
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 (2)陆地小循环比海洋小循环复杂得多,并且内部存 在明显的差别。 在明显的差别。 •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也有自海洋 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一般规律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 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因而水循环强度具有自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 •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那么自身 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可以促进 地区小循环。 地区小循环。
大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
内流区 小循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海
陆
1、大循环 、
•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 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垂向交换 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 横向交换 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海面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情况正好相反, 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降水大 于蒸发; 于蒸发;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 在横向交换过程中,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要多于陆地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 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最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浩瀚的海洋
奔腾的江河
平静的湖泊
皑皑的冰山雪岭
飘浮的云彩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 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 变化的具体形式。
水循环示意图
请大家观察图2-41 水循环示意图,填写空格中 所经历的物态变化
珍贵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珍贵的水资源
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而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10%还不到!这说明,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 宏伟的三峡工程利用水来发电 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着,这说明地球拥有大量的水,而且,水即使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他最终还是会回到地球表面,那么, 为什么人类还会面临“水荒”呢? 请大家观察图2-41 水循环示意图,填写空格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 京杭大运河是南北航运的“黄金水道” 地球上淡水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冰川和地下水,他们的总和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京杭大运河是南北航运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是南北航运的“黄金水道”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而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10%还不到!这说明,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 宏伟的三峡工程利用水来发电 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地球上淡水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冰川和地下水,他们的总和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 请大家观察图2-41 水循环示意图,填写空格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 同时,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正面临危机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常常为寻找水源而四处奔波 而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10%还不到!这说明,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 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着,这说明地球拥有大量的水,而且,水即使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他最终还是会回到地球表面,那么, 为什么人类还会面临“水荒”呢?
2020-2021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 1.使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形 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 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2.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输送和转换, 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3.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
【学与用】
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径?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
水循环
概念 类型 意义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
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B ) A.珠江 B.塔里木河 C.松花江 D.长江 【读图分析】该河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 给方式应为冰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2、3题。 2.乍得湖流域( D )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B ) A.流域面积缩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5.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
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B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6.不透水面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C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下列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解析】第(1)题,由水循环示意图可看出丁→甲→ 丙→丁之间的循环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故为 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 送、降水等环节,使陆地淡水得到不断的补充,同 时促使物质和能量在四大圈层之间、海陆之间进行 迁移和交换。第(2)题,由图可看出b1、b2、b3分别 属于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中的降 水,其中海上内循环的降水量占海洋总蒸发量的 90%。第(3)题,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应属 于地表径流环节,对于地表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可以 通过修建水库来调节,空间分布不均可以通过跨流 域调水来平衡。
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3
雷达探测
利用云、 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RSI
地下分水线
RGI
△W
RGO RSO
2.2
1
河流和流域
概念
河流(River) 一 河流(River)
河流可分为河源、 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与在其中的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 河流长度(河长L 河流长度(河长L)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 km计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计。 3 河流横断面 如图2 所示。 如图2-2所示。 4 水系及水系形态
(1)水系 (1)水系 由干流、 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 水库、 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 系统,成为水系。 系统,成为水系。
(2)水系形态 (2)水系形态 羽毛状 扇形 平形状 混合形
图 2 | 3 水 系 示 意 图
4
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 和流域面积F之比: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和流域面积F之比:
4
气象卫星云图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三
降水特性描述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过程
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较多,比较可靠,常是其他蒸发计 算的基础。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
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3.5.1 水面蒸发 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3.5.3 气象卫星云图
气象卫星按其运行轨道分为极轨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 目前地球静止卫星发回的高分辨数字云图资料有两 种:(1)可见光云图—其亮度反映云的反照率。反 照率强的云,云图亮度大,颜色白;否则,色调灰暗。 (2)红外云图—反映云顶的温度和高度,云层温度 越高,其高度越低,发出的红外辐射就越强。
每日8时至次日8时 降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记式
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记录纸上记录下来的雨 量曲线是?? 它既表示雨量大小, 又表示降雨过程的变 化情况。
翻斗式
由感应器和信号记录器组成。
雨水—翻斗一侧—接满 0.1mm—倾倒—接通电 路—记录器控制自记笔记 录雨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4.0mm/min以内
(4)气旋雨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旋涡。气流自四周向中心辐合后, 再转向高层,引起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水汽因动力冷却而致 雨,…。
在低纬度的海洋上形成的气旋,称为热带气旋。 我国气象部门对气旋的分类:按气旋地面中心最大风
速大小分。 低压区(位置不定、最大风力<8级) 热带低压(位置确定、最大风力<8级) 热带风暴(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 台风(>12级)
3.1 形式
水文学(黄锡荃)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24
2.2 水量平衡
2.2.1 水量平衡概述 • 定义
o 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 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 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 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I
S
I−Q=∆S
Q
质量守恒原理
25
2.2.1 水量平衡概述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水量平衡是质平衡方程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P陆+R’地表 + R’地下 −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外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R地表 − R地下− E− T =∆S
闭合内流流域平衡方程: P陆− E− T =∆S
34
作业
•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别写出鄱阳湖及鄱 阳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并注明方程中 各符号的含义。
桦树
9
43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供水条件
蒸发
土壤特性
动力学及热力 学因素
44
供水条件
• 不充分供水 • 充分供水
o 水面蒸发 o 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
o 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45
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
• 动力学因素: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梯 度
o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o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o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35
2.3 蒸发
•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 程,亦是海洋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惟 一途径。
o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o 2.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o 2.3.3 蒸发量的计算
36
2.3.1 蒸发的物理机制
•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简写为ET) 包括 蒸发(Evaporative,简写为E) 和 散发 (蒸腾,Transportation,简写为T)。
工程水文:第二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57.7 *104 45 次
12900
一年365天,所以平均
365 45
8
天完成一次循环。
由于太阳能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且时间上也有变化, 因此由太阳能驱动的水文循环导致地球上降水量和蒸发量 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有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有 多水季节和少水季节、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区别。
0
0
0
多年平均情况下
SC 0, S0 0
P RE
C
C
P R E
0
0
合并两式得多年平均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P P E E,或 P E
C
0
C
0
即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凝结、 降落)、径流
二、产生水循环的内外因及分类 1、水循环产生的内外因 产生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产生循环的内因:水常温下的三态转化,并不发 生化学变化。
2、水循环分类 按水循环的规模与过程可分为:
大循环:海洋-陆地间水分的交换
纵向交换:降水 蒸发
横向交换:通过河 流由陆地到海洋。
小循环:海洋-海洋;陆面-陆面间的水分交换。
陆面降水主要依赖于洋面上源源不断送来的水汽。即 大循环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内陆小循环起作用。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人类带来了源源不绝的水资 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例;大气中的水量S为12900km3 ,地球上一年中的降水 量为57.7万km3 。。
水是良好的溶剂,水流具有携带物质的能力。自然界许 多物质(如泥沙、有机质、无机质等以水为载体,参与 各种物质循环。
水文循环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土-植物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不同尺度。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三、水循环国内研究进展 1 水循环要素研究进展 降水研究进展:①在暴雨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有价值 的新成果,如“中国降水与暴雨季节变化”(王家祁等,1997);② 关于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 成效(章淹等,1996)。 径流研究进展: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 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唐海行等,1995),推动了超渗产流机 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 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谭维 炎等,1996);②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蒸发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谢贤群等,1997)和土 壤蒸发计算新公式(罗毅等,1997)。
若以海洋为研究水量平衡对象,某时段△t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可 写成: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陆地上水循环可区分为外流区水循环系统及内流区水循环系统,其水量平衡 方程存在两种形式:
(1)外流区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 对于多年平均而言Δs外→0,并以R=R地表 + R地下,则有 P0 = E0 + R0 式中;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 量、蒸发量、入海的地表与地下径流量。P0、E0、R0、分别为外流 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 (2)内流区基本上呈闭合状态,没有水量入海。水量平衡方程为: P内 = E内
5
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 活跃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 和社会影响作用,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1 .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本章学习内容:1.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2.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3.理解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4.简介我国的水资源、地下水概况及中国地下水分区及煤矿水害分区。
本章重难点: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与意义;水文循环的内外因条件2.1 地球中水的分布水的来源?星外说(太空)、星内说(空气密度增大:气态水-液体水)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水是一种具有超乎寻常特征的分子(地球演化积极因子),可以在冰、液体、蒸汽和超临界流体之间变化,使之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
即: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深部层圈水,如地幔的水和地核水。
1)浅部层圈水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体中的水矿物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分子或结合水(石膏)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
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约14亿Km3)。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2)浅部层圈水的淡水淡水Exp:含盐量小于0.5g/L的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极地区),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现状:人少水多、人多水少。
3)深部层圈水(了解)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岩石圈以下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
第2章+地球上的水循环1-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概述 水量平衡 蒸发 水汽扩散与输送 降水 下渗 径流
§2.1 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1、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 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 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 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 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3.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 深谷、盆地、平原等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 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 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而且还影 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的重 要原因。 4.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无论是动 物还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中大部分是水,如人体组织中70%是水。 同时,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还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 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 或凋萎、贫泛的主要因子。 此外,对于同一地区来说,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又是造 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循环强度过大,可能引 发洪水与涝渍灾害;循环过弱,可能产生水资源不足,形成旱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单元,主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形式和地理意义。
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1. 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定义,即水在地球上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
2. 水循环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径流等基本形式。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气候、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列举水循环的主要形式,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的实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水循环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各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难点: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如何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和气候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水循环示意图相关视频资料PPT演示文稿学生实验材料(如水、容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水循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循环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引导学生思考。
2. 课堂讲解使用PPT展示水循环的各环节示意图,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特点。
结合地球仪,展示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雨季和旱季的变化。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水循环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5.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易的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地展示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可用流程图或图解的形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水文学——水循环
§2.3 蒸 发
蒸发的物理机制 影响蒸发的因素 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亦是海洋 与陆地上的水返回大气的唯一途径。由于蒸发需要一定的热量, 因而蒸发不仅是水的交换过程,亦是热量的交换过程,是水和热 量的综合反映。
一、蒸发的物理机制
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 物散发等。不同类型的蒸发,其蒸发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现 分述如下:
5.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廉价、清洁的能源,是农业的命脉、 工业的血液和运输的大动脉,它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较主要不同点是水资源具有 再生性和可以永继利用的特点。
6.水循环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水循环是水文现象的根源,没有水循环就不会发生蒸发、降水、径流。研究 水循环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水文现象的一把钥匙;是把握自然界各种水体的性质、 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研究引导了以往 水文学科的发展,指导水文学的未来,从宏观与微观双向尺度上,不断拓宽与加深 水文学科。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概述 水量平衡 蒸发 水汽扩散与输送 降水 下渗 径流
§2.1 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1、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 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 和转化过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 运动,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 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循环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
五年级上册的水循环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介绍了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以下是水循环的基本内容,供参考:
水循环的过程:
1.蒸发:太阳能使水体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升入大气中。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团。
3.降水:云团内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落下降水,例如雨、雪、雾、
露等形式。
4.地表径流:降水后,水会流向地表的低洼处,形成河流、湖泊等水域。
5.渗透和植物吸收:降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
经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水资源再利用:通过水循环,水资源得以再利用,确保了水的持续供应。
•影响气候:水循环也对地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降水量的分布和多少直接关系到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习水循环的重点内容:
•水的三态转化:学生需了解水在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水循环图解:可以通过图表或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到水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节约用水等方面。
老师在教授水循环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图表解释、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运动
• 一、水 循 环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 流等环节,下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称为水循环。地球上各类水体,通过水循环形成了一个 连续而统一的整体。水循环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分为大 循环和小循环。 机理: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规律; 2水循环的基 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3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 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通过无数条路线 实现循环和相变; 4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 但从局部地区看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陆地小循环,就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陆地上的循环过程。
二、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1. 大 循 环(全球海陆之间大循环)
2. 小 循 环(海洋小循环 和 陆地小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 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 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 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在水分 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 等等。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 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 系的纽带作用。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 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 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 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三、水循环的作用、效应与意义
(一)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 (二)水循环与全球气候
1.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2.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 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3.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 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水循环
每年约有505000km3的水量 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其中来 自陆地的蒸发和蒸腾水量约 71000km3,占进入大气总水 量的14%左右。与此同时, 每年又有同等水量通过降水 返回陆地和海洋。大气的贮 水总量仅有15500km3,其中 海洋上空占71%左右。这部 分贮水大约只需8天—9天就 可以全部更新一次。
地球上的水量
水体(贮水库) 江河 淡水湖 盐湖与内陆海 冰盖与冰川 地下水 海洋 (大气水) (土壤水与渗流水) 水量(km3) 1,250 125,000 104,000 29,200,000 8,350,000 1,370,000,000 13,000 67,000 占总水量的% 0.0001 0.009 0.008 2.41 0.61 97.3 0.001 0.005
水 循 环
水循环与美国水系简图
水圈的结构
•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 连续性: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水的分布, 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连续的。 • 不均匀性:水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 性一是表现在水圈的厚度各处不一,二是表现在水 圈中各处分布的水量不同。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近地面集中分布:水主要集中分布在地面附近,随着离 地面距离的增大水越来越少。 垂直分层: 水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 相态分异 : 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的有规律的变化现 象。
水 循 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的通量存在着年内季节性的与多年 年际间的变化。在冬季,大陆地表水分的净输入来自 于海洋;而在夏季,热对流是降水的主导机制,蒸发 使土壤水分耗竭并成为大气水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对 这种变化的了解,既有助于我们解释水分循环中异常 现象产生的部位和程度,也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地 表变化的环境影响。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水圈的组成
海洋水:海洋是水
圈的主体,是地球 上水的最大源地。 全球海洋总面积为 3.61×108 km2, 约占地球表面的 71%;海水总体积 约为1.37×109 km3,约占地球总 水量的96%-97%。
º £ Ñ ó Ë ®
½ µ Â Ø Ë ®
地 球 上 的 水
1 2 3 4 5 6
µ Ë ® º þ Ì Ë Ï ® º þ Ó Á º ÷ Á È Í À Ë ® Ø Ï µ Â Ë ® ù ´ ± ¨Ó ë ± ù ¸ Ç
全球水分循环示意图
水 循 环
通过降水和蒸发,海洋和陆地表面水分不断地进行交 换,10天内进行这种交换的水分总量大约等于大气对 流层中水分的总贮量;全球淡水总贮量如通过江河净排 放,大约10年之内可完成,而通过蒸发发散作用,就 只需5年。图18―1是美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 会于1986年出刊的《地圈—生物圈的全球性变化》一 书中的附图,表示全球水分循环中的主要贮库及其相互 之间水分交换的通量。
14%(CLIMAP,1976)。由于冰雪贮水参与全球水分循环的速度
十分缓慢,且由于气温低而水分循环通量也特别低,所以在冰期鼎 盛时期全球水分循环处于明显的衰弱状态,并对全球生物化学循环 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全球水分循环使水圈成为一个 开放性动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 社会生产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成 为全球水分循环开放动态系统中 的一个“站”,它除了作为暂时 停留的静储量之外,还包含水分 循环过程中的动储量。全球河流 总贮水量1250km3,而全年河流 总径流量达38000km3,其交替率 为0.032年。由此可见,水分循环 的强弱不仅与实际有效循环水量 有关,而且与循环速度有关。如 何增加实际有效水量,控制水分 循环的过程,对水资源研究就是 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有人估计, 全球广泛的修筑水库,实际上就 是增加实际有效水量,它还无意 地削弱了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 平面的上升。
ù ± ¨ ´ ë Ó ù ± Ç ¸
Ø Ï µ Â Ë ®
陆 地 水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水 循 环
水循环是贮水库水体之 间水分的往返交换,周而 复始的互补。水循环的实 施途径是水的三种物态的 更替与流动。水循环的基 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与地 球引力,以及在水循环过 程中的能量转移。全球水 分循环是地球各圈层之间 的水分交换,是最基本的 物质流、能量流及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并对天气和 气候及地貌发育起着重要 ×109km3,约占全球总水量的 97%。全球海洋表面积约3.61×108km2,约占地球表面积 的70.8%。海洋水主要通过蒸发散失,每年蒸发散失总水 量约434000km3,其中约398000km3的水量又通过降水直 接返回海洋,实际散失约36000km3,被风携入陆地上空。 这部分水量又通过江河径流返回海洋。海洋水体全部更替 一次大约需要3.7×104a。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 化,也就是在常温的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 相互转化。这使水分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其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 “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 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动创 造了条件。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从而实现了水分循环。 水分循环通过3个阶段5个环节,使天空与地面、地表 与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相互交换,使水圈内的水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 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 环节。
水 循 环
地球上的淡水大量地以冰的形式贮存 在南极与格陵兰地区。南极冰盖总体积 约23.45×106km3,折合水量约 21.50×106km3。格陵兰冰盖总体积约 2.6×106km3,折合水量约 2.38×106km3(Flint, R.F., 1971)。全球 冰川冰的总体积约25×106km3,如果全 部溶化,大约相当于海洋水层增厚65m。 冰川贮水的特点是贮存时间长,参与全 球水循环的速度十分缓慢。估计大陆冰 盖冰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03―105年。大 约距今18000年来,全球大陆冰川的总 消融量约50.72×106km3,相当于海洋 冰盖与冰川•新西兰法兰士约塞夫冰川 水层增厚132m。高山冰川冰更新一次 约需数十年到数百年,有的达1600年以 上。
水循环
地下水总量的估计值相差很大.它位于地表以下和 海底以下,大多存在于地表以下1m左右的岩土孔隙 裂缝之中。地下水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0-102年,自 然更新一次需300年左右,但部分较深层地下水可停 留1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