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合集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严峻,呈现出土地流失、农田缩减、土地荒漠化等表现。

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了解并挖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我团队顺利开展了一项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全境,涵盖了城乡耕地、旱地、滩涂、沼泽、林地、山地等。

2. 调查方法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实地勘探、遥感技术、网络地图、专业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地形图、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江南、东北等地区。

其中,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坝上地区、沼泽地等是我国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的代表性类型。

(2)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土地流失、耕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地肥力、水资源等的差异性,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针对以上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此次调查重点提出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

2)推进耕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升耕地利用率和产值。

3)完善耕地资源管理法规,加强耕地利用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生态破坏。

5)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股份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增加农民收入。

6)借助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精度和效益。

三、调查结果1.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和勘测,我们初步估算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23亿亩,其中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土地保障。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在保证大项目用地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做好耕地开源节流工作,加大开发、整理和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力度,才能有效破解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的难题,有力的保证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整个工作过程,得到了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和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这项工作。

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落实经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技术组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⑴任务来源因项目需要,经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由黑龙江省国昌土地测绘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本次双鸭山市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⑵工作背景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自2003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

同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一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

另外,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中还包含了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地方统计的耕地数据。

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也急需要界定其每一地块的准确位臵,并加以标注说明。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较好土壤质量和较高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耕地的更新和补充。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从5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首先,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资源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通过地形、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潜在的后备资源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划分。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选定的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点采集工作。

我们对土壤质量、地形特征、水分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周边的农田利用情况、水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后备资源点的耕地潜力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我们对一部分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旨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我们在试验区域选择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等,并进行了多次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改良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第四阶段,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对后备资源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可能无法代表全国情况。

其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后备资源点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可能有些可行的措施未能得到验证。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篇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这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县为统计单位,以二次调查和202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

同时,各地要以2023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辖市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类型、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进行上图入库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

对于在二次调查中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

据介绍,所谓“不稳定耕地”,就是指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上一轮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于2023年,十多年来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1引言耕地后备资源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前提下,利用开发土地、复垦农田等相关措施对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废弃地进行改变,或者是利用对已经划定但是还未整理的农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耕地逐渐向建设用地转换。

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假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耕地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也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适量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此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

2耕地后备资源概述耕地后备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开垦的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复垦采矿的用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1.区域概况 (1)1.1区域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 (1)1.3自然、社会条件 (1)1.3.1自然条件 (1)1.3.2社会条件 (2)1.4土地生态环境 (2)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2.工作综述 (4)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2.2工作依据 (5)2.2.1 法律法规 (5)2.2.2 相关政策 (5)2.2.3 技术规范 (6)2.2.4 相关成果 (6)2.3工作过程 (6)2.3.1 工作准备阶段 (6)2.3.2 调查评价阶段 (7)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2.3.5 数据入库阶段 (8)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2.4取得成果 (10)2.4.1调查评价特点 (10)2.4.2调查评价成果 (11)2.4.3成果应用价值 (11)3、技术方法 (14)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3.1.1技术路线 (14)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3.2.2调查核实 (22)3.2.3上图标注 (23)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3.3.2调查核实 (24)3.3.3上图标注 (24)3.4成果质量检查 (24)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26)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28)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28)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28)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28)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28)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29)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29)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0)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0)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0)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1)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31)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32)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32)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35)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35)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5)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36)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36)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36)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37)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7)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38)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38)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38)6、经验及体会 (40)7、开发利用建议 (42)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42)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43)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43)1.区域概况1.1区位条件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 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 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万亩。

2009年,XXX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因此,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进行调查评价。

1.1.3 工作目标本次调查评价旨在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 工作依据本次调查评价依据以下规定: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6)《土地基本术语》(GB/T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 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暂无明显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活保障,合理评价和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目标区域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观察、样本采集和现场测量等方法,获取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坡度、水源等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卫星、航空影像等遥感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图和影像解译软件,快速获取大范围内的耕地信息和变化趋势。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将耕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相关数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评估。

4.统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三、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评估:根据土地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和生物特征,进行土地质量的等级评估。

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等指标。

2.农田水资源评估:评估农田的水源状况,包括地下水资源、降水量、山区水源等,并对其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3.地形和坡度评估:通过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评估区域内的地势起伏和坡度情况,确定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块。

4.土地利用现状评估:通过土地利用图和遥感影像,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社会经济指标评估:通过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评估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评价结果根据以上调查和评价的指标,得出以下结果:1.耕地质量较好,土壤肥力高,具备较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地下水资源充足,降水量适宜,农田水资源保障相对较好。

3.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坡度适中,适宜农业生产。

4.土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但存在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

5.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升。

五、建议措施1.加强农民的土地资源认知和科学利用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无删减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无删减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了解其现状和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目标、方法、调查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说明。

2. 目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了解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和可开发潜力;- 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3. 方法为完成目标,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3.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我们派出专门的调查团队,根据预设的标准和指标,对各地进行采样调查,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3.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机会,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3.3 资源评估结合工作组的专业知识和专家的意见,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情况、土壤营养状况等。

3.4 结果报告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撰写本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决策者进行汇报。

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方法、中间结果和最终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 调查结果经过前期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多的优质耕地后备资源;- 西部地区存在较多的荒漠化土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部分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受到水源供应不足、土壤退化等问题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后备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

5. 结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土地荒漠化;- 加强对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保障耕地后备资源的灌溉需求;- 加强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管理,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肥力水平;- 提高农民对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教育。

6. 总结通过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我们对其现状和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了解当地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全面、准确地调查,深入了解耕地的质量、面积、利用率等指标,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市下属县的耕地资源。

2. 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农场等地,了解耕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等,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

(2)数据采集与分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调查方法,采用GPS定位技术、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收集、分析、处理和整理实地调查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耕地面积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其中水田X平方公里,旱地X平方公里。

2. 耕地质量经过实地走访和土壤采样分析,发现耕地质量较好,土壤层深厚、肥沃,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3. 耕地利用率据调查统计,耕地利用率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4. 耕地保护与规划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在耕地保护和规划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耕地的合理利用,减少因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耕地破坏。

(2)根据调查数据,科学规划耕地资源,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3)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品种,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调查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我们对当地的耕地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为下一步的耕地保护工作和耕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将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为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五、参考资料(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调查数据来源等)六、附录(此处可附上调查问卷等相关材料)。

1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提纲

1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提纲

附件1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提纲
技术报告是地(市)或省(区、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汇总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区域调查评价成果精度与质量的反映与评价,以阐明耕地后备资源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权威性,技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

阐述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各阶段作业情况及其实施效果。

分阶段叙述:准备阶段、室内作业、外业调查、数据建库、图件编制与调查评价报告编写等。

二、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控制。

包括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调查评价环节的质量与精度、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精度的综合分析、调查成果的验收及成果的质量评定情况以及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补救措施。

调查评价成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

本区域成果汇总的方法和过程。

包括数据统计汇总与分析、文字报告的撰写等情况。

四、技术方法的创新及建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决策和发展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垦的耕地,包括未开垦的土地以及当前被改造后恢复的土地。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决定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目的1.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发现和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开发利用性,为未来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3.评估土地开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三、调查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土地开垦情况,分析土地的开发历程;2.地面实地勘查,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核实和调查,比对实际情况与文献资料;3.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空遥感图像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4.开展问卷调查,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

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相关政策和现有数据,确定调查范围为本地区的所有待开垦土地;2.查阅文献资料:对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土地的开发历程;3.实地勘查:成立调查小组,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实地勘查,记录土地质量、地理位置等信息;4.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航空遥感图像和卫星影像,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分类和评估;5.问卷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6.数据整理和分析:将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

五、调查结果1.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各项调查,我们发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XXXX亩;2.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根据实地勘查和遥感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较好,适合农业生产;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4.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和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和地方政府对耕地后备资源的需求很高,希望能够开垦更多的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评价和调查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进一步了解目标地区土壤质量、现有农业生产情况和潜在的农业发展可能性,为农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目标地区的耕地资源储备区,共选取了5个典型地块进行了实地调查。

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野外地质勘查,对选定地块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2.土壤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分析,采集了目标地块的土壤样品,并进行了土壤质量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等。

3.耕地利用调查,对目标地块的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农业生产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土地类型和土壤质量:目标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土壤质地较为松散,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土壤pH值偏酸性,这对一些作物的生长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2.土壤肥力:目标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耕作潜力,速效养分含量普遍较高,但还需注意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

3.农业生产情况:目标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农田多数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评价与建议1.发挥土壤优势,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手段,使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推广科学种植方式。

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轮作、间作等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加大耕地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结论本次调查评价结果显示,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提升空间。

通过适当的土壤调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目标地区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说明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情况,并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及建议,以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调查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的耕地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农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掌握以下信息:- 当前耕地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 耕地质量状况及土壤肥力评估;- 耕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

3. 调查方法3.1 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耕地信息。

通过面对面访谈和方式访问等方式,我们向农户了解他们的耕地面积、种植作物、施肥情况等信息。

3.2 数据收集此外,我们还从相关部门和农业统计数据中心获取了一些耕地资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农业用地面积、土壤质量评估结果等。

3.3 实地考察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耕地资源情况,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走访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我们对耕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4. 调查结果4.1 耕地面积和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目前本地区总耕地面积为公顷,其中平原地区占比约%,山地和丘陵地区占比约%。

耕地主要集中在城市附近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一些偏远山区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

4.2 耕地质量状况我们对部分耕地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估,结果显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

约%的耕地土壤pH值适宜种植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标准要求。

然而,也存在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不足、缺乏某些矿质元素等问题。

4.3 耕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查显示,本地区耕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其中最主要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种植新的作物,如果树和蔬菜等。

5. 建议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土壤肥力调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提高耕地质量;- 提倡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鼓励农户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避免单一作物过度种植导致土壤衰退;- 推广农业技术和先进种植模式,引导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部分地区耕地流失、荒芜,耕地资源紧缺日益突出,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分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1. 通过对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各地区耕地分布、利用状况和规划。

2.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勘察,了解各地耕地的质量、土地类型、水资源状况、种植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3. 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各地区的耕地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和评价,准确划分出各类土地类型和适宜的耕地资源。

三、调查结果1. 耕地总面积2019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853亿公顷,其中优质耕地面积为7,523.5万公顷,中等耕地面积为9,100.8万公顷,较差耕地面积为5,937.7万公顷,总体耕地资源丰富。

2. 耕地利用和规划情况通过对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收集和分析,发现一些地区耕地利用率低,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偏低。

同时,也存在部分地区存在耕地面积不足,将来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3. 耕地质量和生产技术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各个地区的耕地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各不相同,一些地区的耕地肥力较好,水资源状况良好,适宜发展大田作物,而另一些地区则耕地质量较差,水资源缺乏,适宜发展果树、茶叶和牧草等。

4. 耕地适宜性评价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各地区的耕地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和评价,准确划分出各类土地类型和适宜的耕地资源。

结果表明,广大农村地区的耕地资源利用率存在普遍的低效率,与现代化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分析和建议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1. 要加强耕地保护,对耕地流失和占用实施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特进行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XXX市XX区、XX县、XX乡镇,共涉及XXX 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调查方法1. 现地实地调查:根据现场实地考察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采集土地相关信息。

2. 空间遥感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数据。

3. 统计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

四.调查内容1. 耕地数量与利用状况调查1.1. 统计区域内耕地的总面积、耕地面积分布情况 1.2. 耕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分析1.3. 耕地的质量等级评估2. 耕地质量评估2.1.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2.2. 土地肥力评价2.3. 土地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3.1. 潜在可开垦耕地调查3.2. 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3.3. 土地改良前景分析4. 耕地利用建议4.1. 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4.2. 探讨耕地的合理利用模式和方式4.3. 提出耕地扩大、耕地改良等相关建议五.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根据以上调查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本地区耕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优质耕地占比XX%,次优质耕地占比XX%,中等耕地占比XX%,一般耕地占比XX%。

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表明,本地区土壤质量整体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3. 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主要原因为过度耕作和不当施肥等。

4. 对于潜在可开垦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开垦和改良的潜力较大。

5.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合理管理耕地资源,注重土地质量保护和改良工作,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附件1. 地图:包括详细的调查范围和耕地分布图2. 数据表:包括土地面积、质量评估表等相关数据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2.《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3.《耕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某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次调查工作的背景是为了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工作涵盖了某地区全境的耕地资源情况,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

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对样本地块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及农户的访谈,获取了全面的耕地资源数据。

三、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该地区总耕地面积为10000公顷,其中有70%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20%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10%的耕地用于生态农业和其他用途。

在耕地利用强度方面,该地区约有60%的耕地利用率较低,仅占用了20%的耕地面积,存在浪费现象。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部分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存在一部分农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利用这些土地资源。

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土地利用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五、通过对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我们了解到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发现了潜在的改进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本次任务重,时间短,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

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公顷;核实了xx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1.4调查评价特点以及获得成果考虑到图件数字化的精确性与数字化的便利性,本次图件全部使用A1幅面扫描仪以彩色模式、300DPI进行彩色扫描,完全保证数字化所需底图的精确性与清晰度。

属性资料整理、分析整理提供建库的各种属性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看其对后续建库工作有何影响。

根据图件资料和《技术规》以及《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对缺失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5报告撰写目的和说明通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掌握xx县土地开整理复垦新增耕地潜力;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整理可行性和难以。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xx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退耕规划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资源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撰写本报告,是为了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

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容2.1准备阶段为保证全国顺利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建议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成果提交办法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通过试点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对各地进行技术培训。

2.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室作业2.2.1划分评价区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分别为I.东北区、II.黄淮海区、III.长江中下游区、IV.江南区、V.华南区、VI高原及长城沿线区、VII.黄土高原区、VIII.盆地、IX.云贵高原区、X.横断山区、XI.西北区、XII.青藏高原区。

2.2.2设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

根据各评价区耕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2.2.3 制作调查评价底图。

国家组织队伍,在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裸地(127)、工矿用地(204)等地类图斑,作为调查对象图层。

评价指标中,年积温、年降水量相关资料由国家收集,与调查对象图层叠加,标注不满足年积温和年降水量要求的图斑,制作调查评价底图。

2.2.4 收集资料和整理。

地方收集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成果和资料,获取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数据。

对有数字化条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数字化,并根据2012年正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

2.3 外业调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以县为单位进行外业抽查。

根据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

2.4 数据建库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队伍,整理调查成果,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通过后按照成果上报要求逐级上报。

数据库成果通过国家核查及最终质量检查后,由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2.5 图件编制与调查评价报告编写1.成果汇总。

以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统计汇总;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进行统计汇总。

2.成果分析。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编写调查评价报告;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类型、分布、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编写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报告。

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3.1 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3.1.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1)技术路线本次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按照实事的原则,根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省国土资源厅《省耕地后备资源监测调查工作实施要求》,以现势性强、精度高的1:5000比例尺的卫星影像图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作为工作底图,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农业普查、综合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土地整理专项规划、1:5万地形图等前期土地调查成果,按照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逐级检查、核实和汇总,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成果。

(2)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

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3)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①资料收集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有区国土局提供的二调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规数据库、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级更新报告及数据库、2012、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及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数据、报告、图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历年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项目区围)、1998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图件、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农牧局提供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分布图、测土配方资料、农业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

水务局提供的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水资源分布图(地表水、地下水)、水利工程分布图。

林业局提供的林业普查资料、生态红线区划分。

环保局提供的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土壤、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围)。

统计局提供的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气象局提供的近三年气象气候统计资料。

②确定评价指标a.评价原则根据土地属性对耕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及其对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可能产生限制的因子类型和强度,参考土地的形态和目前的开发水平以及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采取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依照可持续土地利用开发原则确定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可能性。

b评价系统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应在对区域的未利用地、毁损废弃地和需整理土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类、等、型三级划分的评价体系(表)。

③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按《TD-T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评价分等指标,将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宜耕地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并把不宜耕地划为四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