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严峻,呈现出土地流失、农田缩减、土地荒漠化等表现。

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了解并挖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我团队顺利开展了一项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全境,涵盖了城乡耕地、旱地、滩涂、沼泽、林地、山地等。

2. 调查方法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实地勘探、遥感技术、网络地图、专业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地形图、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江南、东北等地区。

其中,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坝上地区、沼泽地等是我国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的代表性类型。

(2)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土地流失、耕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地肥力、水资源等的差异性,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针对以上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此次调查重点提出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

2)推进耕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升耕地利用率和产值。

3)完善耕地资源管理法规,加强耕地利用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生态破坏。

5)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股份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增加农民收入。

6)借助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精度和效益。

三、调查结果1.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和勘测,我们初步估算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23亿亩,其中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土地保障。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在保证大项目用地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做好耕地开源节流工作,加大开发、整理和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力度,才能有效破解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的难题,有力的保证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整个工作过程,得到了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和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这项工作。

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落实经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技术组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⑴任务来源因项目需要,经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由黑龙江省国昌土地测绘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本次双鸭山市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⑵工作背景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自2003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

同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一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

另外,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中还包含了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地方统计的耕地数据。

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也急需要界定其每一地块的准确位臵,并加以标注说明。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1.区域概况 (1)1.1区域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 (1)1.3自然、社会条件 (1)1.3.1自然条件 (1)1.3.2社会条件 (2)1.4土地生态环境 (2)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2.工作综述 (4)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2.2工作依据 (5)2.2.1 法律法规 (5)2.2.2 相关政策 (5)2.2.3 技术规范 (6)2.2.4 相关成果 (6)2.3工作过程 (6)2.3.1 工作准备阶段 (6)2.3.2 调查评价阶段 (7)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2.3.5 数据入库阶段 (8)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2.4取得成果 (10)2.4.1调查评价特点 (10)2.4.2调查评价成果 (11)2.4.3成果应用价值 (11)3、技术方法 (14)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3.1.1技术路线 (14)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3.2.2调查核实 (22)3.2.3上图标注 (23)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3.3.2调查核实 (24)3.3.3上图标注 (24)3.4成果质量检查 (24)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26)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28)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28)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28)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28)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28)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29)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29)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0)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0)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0)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1)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31)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32)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32)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35)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35)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5)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36)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36)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36)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37)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7)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38)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38)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38)6、经验及体会 (40)7、开发利用建议 (42)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42)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43)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43)1.区域概况1.1区位条件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较好土壤质量和较高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耕地的更新和补充。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从5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首先,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资源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通过地形、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潜在的后备资源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划分。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选定的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点采集工作。

我们对土壤质量、地形特征、水分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周边的农田利用情况、水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后备资源点的耕地潜力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我们对一部分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旨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我们在试验区域选择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等,并进行了多次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改良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第四阶段,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对后备资源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可能无法代表全国情况。

其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后备资源点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可能有些可行的措施未能得到验证。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1.区域概况 (1)1.1区域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 (1)1.3自然、社会条件 (1)1.3.1自然条件 (1)1.3.2社会条件 (2)1.4土地生态环境 (3)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2.工作综述 (5)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5)2.2工作依据 (6)2.2.1 法律法规 (6)2.2.2 相关政策 (7)2.2.3 技术规 (7)2.2.4 相关成果 (8)2.3工作过程 (8)2.3.1 工作准备阶段 (8)2.3.2 调查评价阶段 (9)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11)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11)2.3.5 数据入库阶段 (11)2.4取得成果 (13)2.4.1调查评价特点 (13)2.4.2调查评价成果 (14)2.4.3成果应用价值 (15)3、技术方法 (18)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8)3.1.1技术路线 (18)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9)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9)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9)3.2.2调查核实 (29)3.2.3上图标注 (30)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31)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31)3.3.2调查核实 (31)3.3.3上图标注 (31)3.4成果质量检查 (32)3.4.1成果检查容与方法 (32)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34)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36)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36)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36)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36)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37)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37)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9)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9)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9)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41)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41)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42)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42)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45)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45)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5)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46)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46)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46)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47)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7)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48)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48)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49)6、经验及体会 (51)7、开发利用建议 (53)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53)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54)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55)1.区域概况1.1区位条件XXX位于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活保障,合理评价和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目标区域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观察、样本采集和现场测量等方法,获取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坡度、水源等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卫星、航空影像等遥感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图和影像解译软件,快速获取大范围内的耕地信息和变化趋势。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将耕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相关数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评估。

4.统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三、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评估:根据土地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和生物特征,进行土地质量的等级评估。

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等指标。

2.农田水资源评估:评估农田的水源状况,包括地下水资源、降水量、山区水源等,并对其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3.地形和坡度评估:通过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评估区域内的地势起伏和坡度情况,确定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块。

4.土地利用现状评估:通过土地利用图和遥感影像,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社会经济指标评估:通过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评估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评价结果根据以上调查和评价的指标,得出以下结果:1.耕地质量较好,土壤肥力高,具备较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地下水资源充足,降水量适宜,农田水资源保障相对较好。

3.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坡度适中,适宜农业生产。

4.土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但存在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

5.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升。

五、建议措施1.加强农民的土地资源认知和科学利用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1.区域概况 (1)1.1区域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 (1)1.3自然、社会条件 (1)1.3.1自然条件 (1)1.3.2社会条件 (2)1.4土地生态环境 (3)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2.工作综述 (5)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5)2.2工作依据 (6)2.2.1 法律法规 (6)2.2.2 相关政策 (7)2.2.3 技术规 (7)2.2.4 相关成果 (8)2.3工作过程 (8)2.3.1 工作准备阶段 (8)2.3.2 调查评价阶段 (9)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11)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11)2.3.5 数据入库阶段 (11)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2)2.4取得成果 (13)2.4.1调查评价特点 (13)2.4.2调查评价成果 (14)2.4.3成果应用价值 (15)3、技术方法 (18)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8)3.1.1技术路线 (18)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9)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8)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8)3.2.2调查核实 (29)3.2.3上图标注 (29)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30)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30)3.3.2调查核实 (31)3.3.3上图标注 (31)3.4成果质量检查 (31)3.4.1成果检查容与方法 (31)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34)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36)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36)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36)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36)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36)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37)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37)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9)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9)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9)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40)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40)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41)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42)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45)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45)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5)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46)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46)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46)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47)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7)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48)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48)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48)6、经验及体会 (50)7、开发利用建议 (52)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52)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53)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54)1.区域概况1.1区位条件XXX位于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了解当地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全面、准确地调查,深入了解耕地的质量、面积、利用率等指标,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市下属县的耕地资源。

2. 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农场等地,了解耕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等,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

(2)数据采集与分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调查方法,采用GPS定位技术、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收集、分析、处理和整理实地调查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耕地面积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其中水田X平方公里,旱地X平方公里。

2. 耕地质量经过实地走访和土壤采样分析,发现耕地质量较好,土壤层深厚、肥沃,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3. 耕地利用率据调查统计,耕地利用率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4. 耕地保护与规划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在耕地保护和规划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耕地的合理利用,减少因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耕地破坏。

(2)根据调查数据,科学规划耕地资源,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3)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品种,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调查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我们对当地的耕地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为下一步的耕地保护工作和耕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将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为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五、参考资料(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调查数据来源等)六、附录(此处可附上调查问卷等相关材料)。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附件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录前⾔⼀、概述(⼀)数据库建设背景(⼆)XX县基本情况(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四)⽬的(五)主要作业依据⼆、技术准备(⼀)硬件与软件环境(⼆)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三)数据库建设⼈员技术培训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资料收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法、指标、宜耕性评价(三)新增耕地(四)建⽴数据库(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四、项⽬成果及质量情况(⼀)外业成果(⼆)评价成果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成果质量检查过程六、成果应⽤与效益(⼀)成果应⽤(⼆)主要效益七、经验及体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前⾔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的、⼯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时间,⼯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国⼟资源,科学实施国⼟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态⽂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安全,根据部重点⼯作安排,部署开展新⼀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

在充分利⽤第⼆次全国⼟地调查、⼟地利⽤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好⼜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性,特撰写本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从11⽉始⾄12⽉底⽌,历时2 个⽉,11⽉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作,12⽉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决策和发展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垦的耕地,包括未开垦的土地以及当前被改造后恢复的土地。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决定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目的1.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发现和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开发利用性,为未来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3.评估土地开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三、调查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土地开垦情况,分析土地的开发历程;2.地面实地勘查,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核实和调查,比对实际情况与文献资料;3.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空遥感图像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4.开展问卷调查,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

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相关政策和现有数据,确定调查范围为本地区的所有待开垦土地;2.查阅文献资料:对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土地的开发历程;3.实地勘查:成立调查小组,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实地勘查,记录土地质量、地理位置等信息;4.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航空遥感图像和卫星影像,对待开垦的土地进行分类和评估;5.问卷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对农民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看法和需求;6.数据整理和分析:将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

五、调查结果1.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各项调查,我们发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XXXX亩;2.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根据实地勘查和遥感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较好,适合农业生产;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4.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和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和地方政府对耕地后备资源的需求很高,希望能够开垦更多的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耕地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战略储备,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本报告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和分析。

2. 调查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未利用或潜力较大的土地资源,为合理规划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 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面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各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遥感数据等相关资料,为后续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2. 遥感影像解译: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对潜在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

3. 地面实地考察:选择具有潜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土地的实际状况和利用潜力。

4. 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5. 结果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6. 建议提出:根据调查结果和评估分析,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质量经过调查评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达到了X万亩。

其中,X%为可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X%为需要进行改良和治理的土地。

4.2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X省、X区和X市等地。

其中,X省的耕地后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总量的X%。

4.3 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后备土地投入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

5. 建议与措施基于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⒈背景介绍⑴调查目的在保护农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为了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以确保国内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⑵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各个省份的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城市和乡镇。

⒉数据来源与采集⑴数据来源●农村耕地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土地调查数据⑵数据采集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当地耕地的利用情况和耕作方式●实地勘察,采集农田面积、土壤质量等相关数据●核对部门提供的土地规划数据,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⒊调查结果⑴耕地数量及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耕地数量为X万亩,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⑵耕地质量评估对调查采集到的农田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评估耕地质量。

结果显示,大部分耕地质量良好,但仍存在少量地块土壤质量下降的情况。

⑶耕地利用类型及方式根据农民访谈和现场调查,耕地利用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种植、蔬菜种植和果树种植等。

耕地方式主要有传统耕作和现代化耕作两种方式。

⒋问题与建议⑴存在的问题●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较低,导致耕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个别地块土壤质量下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部分农民对现代化耕作方法了解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宣传⑵建议措施●鼓励土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壤修复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开展农民培训,推广现代化耕作方法⒌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和总体规划数据●考察调查问卷和样本数据⒍法律名词及注释●耕地: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耕地后备资源: 指未被利用的可供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评价和调查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进一步了解目标地区土壤质量、现有农业生产情况和潜在的农业发展可能性,为农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目标地区的耕地资源储备区,共选取了5个典型地块进行了实地调查。

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野外地质勘查,对选定地块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2.土壤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分析,采集了目标地块的土壤样品,并进行了土壤质量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等。

3.耕地利用调查,对目标地块的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农业生产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土地类型和土壤质量:目标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土壤质地较为松散,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土壤pH值偏酸性,这对一些作物的生长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2.土壤肥力:目标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耕作潜力,速效养分含量普遍较高,但还需注意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

3.农业生产情况:目标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农田多数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评价与建议1.发挥土壤优势,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手段,使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推广科学种植方式。

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轮作、间作等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加大耕地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结论本次调查评价结果显示,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提升空间。

通过适当的土壤调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目标地区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报告应以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素材,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论述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潜力,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与措施。

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任务的来源、背景,调查的目的、意义,工作起止时间、开展和完成情况;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其他必要说明。

简述本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辖区总面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等。

对本地区水资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包括周边可用水资源条件、灌溉条件、水利工程等状况。

二、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民族、人口与劳力、科技文化及其区位特征等。

三、耕地后备资源综述与评价
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过程、评价方法、成果质量
控制;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分布特点等。

四、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包括区域年降水情况,地下水现状及利用状况,地上水现状及工业、农业等用水状况、可灌溉范围、水源地或大型水利用工程名称及年可用水量。

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与制约因素分析
对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总体分析,对影响后备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需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方针、对策等。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特进行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XXX市XX区、XX县、XX乡镇,共涉及XXX 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调查方法1. 现地实地调查:根据现场实地考察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采集土地相关信息。

2. 空间遥感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数据。

3. 统计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

四.调查内容1. 耕地数量与利用状况调查1.1. 统计区域内耕地的总面积、耕地面积分布情况 1.2. 耕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分析1.3. 耕地的质量等级评估2. 耕地质量评估2.1.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2.2. 土地肥力评价2.3. 土地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3.1. 潜在可开垦耕地调查3.2. 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3.3. 土地改良前景分析4. 耕地利用建议4.1. 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4.2. 探讨耕地的合理利用模式和方式4.3. 提出耕地扩大、耕地改良等相关建议五.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根据以上调查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本地区耕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优质耕地占比XX%,次优质耕地占比XX%,中等耕地占比XX%,一般耕地占比XX%。

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表明,本地区土壤质量整体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3. 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主要原因为过度耕作和不当施肥等。

4. 对于潜在可开垦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开垦和改良的潜力较大。

5.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合理管理耕地资源,注重土地质量保护和改良工作,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附件1. 地图:包括详细的调查范围和耕地分布图2. 数据表:包括土地面积、质量评估表等相关数据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2.《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3.《耕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某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次调查工作的背景是为了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工作涵盖了某地区全境的耕地资源情况,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

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对样本地块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及农户的访谈,获取了全面的耕地资源数据。

三、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该地区总耕地面积为10000公顷,其中有70%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20%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10%的耕地用于生态农业和其他用途。

在耕地利用强度方面,该地区约有60%的耕地利用率较低,仅占用了20%的耕地面积,存在浪费现象。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部分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存在一部分农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利用这些土地资源。

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土地利用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五、通过对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我们了解到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发现了潜在的改进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1.区域概况 (1)1.1区域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 (1)1.3自然、社会条件 (1)1.3.1自然条件 (1)1.3.2社会条件 (2)1.4土地生态环境 (3)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2.工作综述 (5)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5)2.2工作依据 (6)2.2.1 法律法规 (6)2.2.2 相关政策 (7)2.2.3 技术规范 (7)2.2.4 相关成果 (8)2.3工作过程 (8)2.3.1 工作准备阶段 (8)2.3.2 调查评价阶段 (9)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11)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11)2.3.5 数据入库阶段 (11)2.4取得成果 (13)2.4.1调查评价特点 (13)2.4.2调查评价成果 (14)2.4.3成果应用价值 (15)3、技术方法 (18)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8)3.1.1技术路线 (18)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9)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9)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9)3.2.2调查核实 (29)3.2.3上图标注 (30)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31)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31)3.3.2调查核实 (31)3.3.3上图标注 (31)3.4成果质量检查 (32)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32)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34)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36)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36)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36)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36)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37)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37)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38)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9)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9)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9)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41)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41)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42)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42)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45)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45)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5)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46)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46)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46)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47)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47)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48)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48)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49)6、经验及体会 (51)7、开发利用建议 (53)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53)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54)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55)1.区域概况1.1区位条件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市域内分布有西沙河、索泸河、东沙河、清凉江古河道及清西干渠。

1.2行政区划XXX隶属于河北省XXX,辖3个街道、6个镇、6个乡:XXX,距省会石家庄108千米。

1.3自然、社会经济条件1.3.1自然条件(1)气候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一月平均气温-1.4℃,四月平均气温16.2℃,七月平均气温26.8℃,十月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2℃。

≧0℃积温4936.3℃,≧10°积温4449.7℃。

年日照2716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498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早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约200天。

(2)地形地貌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26.5m至30.1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坡降约为1/7000,局部地区有缓岗、洼地、道沟、坑塘等微地貌形态。

(3)水文XXX主要河流有索泸河,境内流长20.5公里;西沙河,境内流长17.2公里;清凉河,境内流长15.9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旱季干枯。

XXX属少雨、干燥区。

全年平均总径流量0.711亿m3,其中地表自产0.138亿m3,外地客流0.573亿m3。

地下水资源欠缺,地下20-60 m,有条带状的浅层淡水,可用水资源0.86亿m3,矿化度下雨2 g/L,补给条件好,可开发利用。

地表以下60-140 m为咸水体,难以利用。

碱水体以下为深层淡水,矿化度小于12 g/L,该深层淡水遍布全市。

(4)土壤XXX土层深厚,质地适中。

土壤有潮土、风沙土、盐土三个土类,草甸风沙土、潮土、脱潮土、盐化湖土和草甸盐土5个亚类,9个土属,19个土种。

土质以沙土、沙壤质、轻壤为主。

市域土壤以潮土为主;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土壤多砂性,水利条件差,土壤相对贫瘠;东部为盐碱土区,部分盐化,虽种植粮棉,但产量不高;中部为壤质潮土,土层厚,排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全市的主要粮棉菜产区。

(5)自然灾害XXX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霜冻、干旱、暴雨、连阴雨、干热风等。

1.3.2社会经济条件2012年XXX总人口为47.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4 %;农业人口39.0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1.96 %。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1.460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498亿元,增长20.3%;全部财政收入2.2039 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8 元,增加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2 元,增长10.1%。

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实惠增多、城乡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1.4土地生态环境XXX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围绕疏浚水脉、延伸绿脉、传承文脉下力气,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使了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疏浚水脉。

该市在加快推进南宫湖综合开发工程的同时,投资1.4亿元,打造环城水系工程。

该工程分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内环水系河道总长18公里,外环水系总长29.3公里,河道最宽处可达200米,最窄处28米。

目前,东段工程已栽种常绿乔木132棵、落叶乔木626棵、灌木124棵、花卉957平方米;南段工程和西段工程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延伸绿脉。

今年该市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两侧绿化带各宽100米,省道、县道两侧各宽50米的标准建设通道绿化带,涉及道路总长214公里。

目前,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植树212万株。

在城区绿化方面,投资1.2亿元,启动了总面积为58公顷的五大绿化工程,规划街头绿地34块,确定了21个创建园林单位,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2012年XXX土地面积86326.29hm2,其中农用地面积69857.26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92%,建设用地面积12108.41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03%,其他土地面积4360.62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5%。

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面积63147.70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90.21%;园地1631.4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33%;林地面积1980.53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83%;其他农用地面积3244.39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4.63%。

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0773.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43%;交通水利设施用地945.6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4.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55%。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136.7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9.83%;城镇用地面积1990.6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8.48%;采矿用地面积146.0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36%;农村居民点占用面积8637.1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0.17%。

3.其他土地其他土地面积中水域990.9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3546.93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1%。

2.工作综述2.1工作任务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XXX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紧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在保障大型项目用地的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红线,基本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但耕地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能仅依靠“节流”加以解决,还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准确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依据。

XXX2003年完成了上一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但经过多年的土地整治活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轮调查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通过调查、评价等手段,重新掌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在开源节流,维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为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有耕地尤其是多年来通过土地开发所形成的位于生态脆弱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耕地,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价工作,掌握该类耕地的利用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查清“不稳定耕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也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组成内容。

XXX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河道防洪泄洪区控制范围内和影响区域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进行了调查统计,该类耕地的利用对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