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国土资综[xx]155号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为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现将《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办理。

(此件不予公开)xx年六月二十二日主题词:国土资源后备资源方案通知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年6月23曰印发1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与任务(一)目的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任务1、调查以xx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比例尺和上图指标为标准,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为参考,结合自然坡度、土质土壤、灌溉水源、水分条件、地质地貌、交通状况、环境影响等条件,调查全省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含未变更为未利用地的废弃园地,不包括滩涂)、可复垦为耕地的废弃建设用地。

2、建立数据库以xx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gis技术,依据外业调查记录,完成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入库,建立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3、图件制作以xx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落实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边界,制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布图。

4、汇总利用数据库和gis软件,对入库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面积量算和汇总。

5、分析根据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对照各类资料,分析评价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6、报告编写编写省、市、县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7、检查验收各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完成,经县级自检、市级验收后,将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各项成果上报省厅。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一、引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则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必要性。

1. 农业发展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后备资源的评价尤为重要。

2. 资源保护,耕地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障其可持续利用。

3. 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可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实施方案。

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土壤质量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以建立全面的耕地资源数据库。

2. 评价指标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包括土地肥力、水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以全面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和潜力。

3. 评价方法的选择,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进行综合评价。

4. 评价结果的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短板,为后续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四、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意义。

1. 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五、结论。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实施方案应当科学合理,为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重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实施方案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实施方案是至
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资源调查、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

要全面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需要对土地
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其次,评价指标的确定至关重要。

评价指标应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潜力、
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生产潜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优劣势和潜力。

然后,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是关键。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其中定性评价主要通过专家经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而定量评价则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手段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实施步骤的规范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评价工作应按照科学、规范、系统
的原则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具体实施步骤包括确定评价范围、收集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和编制评价报告等环节。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地评价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的完善,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优劣势,为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重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为保证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评价对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为:国家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

对不在国家下发底图范围内,因局部小气候、灌溉条件等因素,地方认为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土地,经省级统筹,可以进行补充调查评价。

二、评价要求本次调查评价数学基础参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通过调查评价,将每项评价指标信息矢量化并标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评价图斑每一指标均需要赋值。

同一图斑评价结果出现部分宜耕、部分不宜耕时,以面积超过50%的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分割图斑。

三、技术路线(一)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

国家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地类图斑,与生态保护红线、年降水量、年积温和地形坡度等数据叠加,形成耕地后备资源内业评价初步结果,以县为单位,制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并下发各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等10项指标进行评价,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条件:后备资源地块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外,或开发是否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具体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内、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发地质灾害三个级别。

2.地形坡度:后备资源地块地形坡度是否小于25°。

具体分为≤25°、>25°两个级别。

3. ≥10℃年积温:后备资源地块是否位于年有效积温大于1800℃的区域。

简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流程

简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流程

简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该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调查和评价,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土地支撑。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全面了解全国各地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为粮食生产提供可靠的土地储备。

2.任务:(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通过地面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和类型。

(2)评估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结合土壤质量、水源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确定其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利用方式。

(3)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其利用率。

(4)制定区域性耕地后备资源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规划,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步骤与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地理分布,确定调查的省份和区域。

(2)地面实地调查:派出工作组,对各地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实地勘查和调查,确定土地面积和可利用程度。

(3)遥感技术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面积、难以实地调查的地区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和分类,补充完善调查结果。

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质量、水源情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2)评估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如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利用方式。

3.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1)政策制定: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求。

(2)建立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工作的落实。

(3)培训和宣传: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相关部门和农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田被划为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资源的减少和荒废。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必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明确后备资源的质量和规模,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方案旨在制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实施方案。

二、调查评价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a.利用遥感技术对耕地资源进行监测和影像解译,确定潜在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b.对已经荒废或者退耕的耕地进行调查,评估其可恢复回归耕地的潜力;c.对其他可能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如农田水库溢出区、农村生活废弃地等。

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a.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质量评价;b.评价农田可开垦的程度和成本,并确定其开垦潜力和经济效益。

三、调查评价方法1.遥感技术调查a.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耕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解译,识别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b.结合地面实地调查数据,验证和修正遥感结果。

2.土壤质量调查a.采取无损技术和野外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壤理化性质、肥力状况等调查;b.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质量。

3.水资源调查a.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水源保护区等;b.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水资源利用潜力。

4.气候条件调查a.收集当地气象数据,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气候适宜度;b.利用适宜性模型,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气候条件评价。

5.经济评价a.结合土壤质量、水资源和气候条件,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垦潜力和经济效益;b.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投资和收益进行评价。

四、工作步骤1.项目准备阶段a.确定调查评价区域和规模,制定工作计划;b.组织调查评价人员和技术团队,确定各项工作职责;c.着手收集和整理所需的遥感、土壤、水资源和气候数据。

2.调查阶段a.利用遥感技术对耕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解译;b.开展土壤质量、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的调查;c.组织人员对已经荒废或者退耕的耕地进行实地调查。

浅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基本情况及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浅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基本情况及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和新增耕地 调查 , 落 实到地块 , 上 图入 库 。 数据库标准 的新林区耕地后备 资源评价综 备资源的面积、 类型 、 权属和分布情况 ; 结合 利 用 国家下 发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 进一步完善二 建设 国家 、 省、 市、 县各 级调查评 价综合数 合数 据库。建设完 成后 , 通过后按成果 上 次土地调查“ 据库 , 为下一步耕地 的开发 与利 用奠定基 质 量检查软件进行 检查 , 不稳定耕地 ” 成果 ; 补充开展新 增耕地调查 , 落实到地块 , 上图入库。本次调 础, 为科 学制定相关耕 地保护政 策提供决 报要求逐级上报 。 ( 五) 成 果 质 量 检 查 查{ 介 采取实事求是、 全面科学调查 、 数据多 策依据 。
浅 谈 耕 地 后 备 资 源 调 查 实 施 方 案 基 本 情 况 及 调 查 评 价 技 术 方 法
口 沙 莎


基本情况
干部河 湿地保护 区 ; 耕地 质量等级评 定等 成果统一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 的质量检 资料 ( 省国土资源厅 ) , 数据真实 、 可靠 。
查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括 : 数据完整性 、 逻辑 一致性 、 空

技术标准 和工作 要求 ,开 展补充调查 , 料; 地类一致陛检查 ,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地 价单元参评指标 中 , 有任何 指标项不符合
宜耕条件的 , 划分为不宜耕 , 其余为耕地后 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析评价。在 国土资 类信息与变更调查数据库该图斑地类对 比, 是否有疑问 ; 屙 I 生内容检查 , 检查属性是否完 备 资源 。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 源厅 国土资源局 的统一部署下 , 成立耕地 规范, 是否对应评价区指标要求。 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 工作领导小组 , 负责耕 整 、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 HB T C ” , 分类型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不宜耕土地

《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21〕13号)-2021-4-23》

《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21〕13号)-2021-4-23》

《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2x〕13号)-202x-4-23》第一篇: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2x〕13号)-202x-4-23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202x-04-29地籍管理司国土资厅发〔202x〕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xx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部机关相关司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评价的目标与任务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

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2x]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主要任务包括:(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2x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1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集成与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7.编制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问题建议等内容。
8.结果应用:将调查结果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中,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五、调查内容
1.耕地类型:包括水田、旱地、园地、林地等,对各类耕地进行详细分类和统计。
2.耕地分布:确定各类耕地的分布范围和占比,分析其空间布局和优势区域。
3.问卷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向农民、农业合作社等相关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和存在问题。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土地利用图和分析报告。
四、调查步骤
1.编制调查计划: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区域和时间。
2.组织调查人员:召集专业人员组成调查队伍,分工协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耕地质量:采集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和水源等指标数据,评估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潜力。
4.耕地问题:调查存在的耕地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污染等,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六、调查时间和范围
本次调查将于××年×月开始,预计历时×个月。调查范围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耕地。
七、人员和预算
本次调查将由××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调查人员包括专业土地管理人员、遥感技术人员和数据分析师等。根据调查范围和工作复杂程度,预计需要资金×万元。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一、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关键问题。为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和潜力,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需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本文将就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阐述。
二、调查目的
1.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分布,为农业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核查实施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核查实施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核查实施方案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文件要求,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核查目标国家统一组织,对地方报送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检查地方上报的调查评价成果是否存在瞒报、虚报和其他错误的情况,要求地方对存在问题的成果进行核实整改,确保成果的真实、准确。

二、核查任务(一)内业核查。

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底图、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以及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各地报送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开展成果核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地方整改。

成果修改完善后,经省级质量检查通过重新上报。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核查。

依据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底图,对照县级技术报告中评价指标获取和处理说明,检查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图斑是否在国家下发的工作底图范围内;检查各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收集是否齐全;建立评价指标图层的处理过程和方法是否正确;结合评价指标数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检查各级统计表的逻辑一致性。

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核查。

以各省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分解面积为依据,对地方标注的“不稳定耕地”进行面积合理性审查;根据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遥感影像等相关资料,对上报标注的“不稳定耕地”进行类型合理性审查;对上报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

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核查。

以各省上报的新增耕地分解面积为依据,对地方标注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进行面积检查;对上报标注的新增耕地进行合理性审查;对上报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

(二)整改成果复核。

结合内业核查结果,对地方整改后上报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开展复核工作,检查地方是否按照核查意见进行整改,整改成果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发显得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相对可再生的、未开垦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目标和任务1.调查目标明确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后备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任务(1)搜集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国家和地方农业规划、土地利用方案、区域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和资料,了解国家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定位和要求。

(2)编制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标,制定调查方案,并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和修改,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调查区域确定根据相关要求和调查目标,选择合适的地区作为调查区域。

(4)调查内容和指标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分布、质量、保护状况等。

(5)调查方法和技术根据调查内容和指标,确定调查方法和技术,如实地调查、遥感技术、辅助分析等。

(6)调查人员培训和组织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调查方法和技术,明确调查任务和要求,并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

(7)调查实施和数据采集按照调查方案,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8)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相关图表和报告,并进行初步的解读。

(9)报告编制和汇总编制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建议等内容,并对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

(10)报告审核和发布对调查报告进行内部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领导。

三、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1.工作计划(1)搜集资料:1周(2)编制调查方案:1周(3)调查区域确定:1周(4)调查内容和指标确定:1周(5)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2周(6)调查人员培训和组织:1周(7)调查实施和数据采集:8周(8)数据整理和分析:2周(9)报告编制和汇总:2周(10)报告审核和发布:1周2.时间安排共计20周,按计划逐步完成。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1.07.02•【文号】自然资办发〔2021〕47号•【施行日期】2021.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为全面摸清全国补充耕地潜力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决定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评价目标任务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集成,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二、调查评价主要内容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为对象,分10项指标逐图斑进行评价,形成是否适宜开发成耕地(即宜耕性)的明确结论。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

在调查评价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区域内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评价分析,作出是否适宜垦造耕地的明确判断。

三、调查评价方法(一)“自上而下”统一底图。

为确保调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此次调查评价采用“自上而下”统筹推进的方式,由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各地在省级组织安排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对所有国家下发图斑进行内外业调查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与总体要求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与总体要求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总体思路
工作内容
1、可开垦土地调查 其他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和裸 地的类型、数量、分布、权属及质量状况。 2、可复垦采矿用地调查 采矿用地的数量、分布、权属及可复垦潜力规模。 3、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地区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 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垦适宜性评价 5、原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已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利用评价 6、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 据库。
报告撰写 —各有侧重,言之有物、注重实用、可用
3、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既是本区域调查评价和汇总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 全面总结,也是对本区域调查评价成果精度与质量的反映与评价,阐 明了耕地后备资源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权威性。包括前言、技术 方案的制定、县级调查评价、调查评价方法、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控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技术方法创新及建议等。 2、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报告应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素材,吸收相关研究 成果,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按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论述本区 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潜力,提出合理 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与措施。包括前言、基本情况、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综述与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 用潜力与制约因素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几部分。
保障粮食安全原则 生产经济性原则 限制性原则—一票否决 针对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 生态安全性原则 便利耕种原则 简单易获取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总体思路
组织与实施
牵头实施单位--省厅地籍处; 技术支撑单位--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工作责任单位 -- 各市、县级国土资源局。负责组 织实施完成本市、县的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调 查成果的预检工作以及与规划院的联系、沟通。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实施方案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工作。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 人、时间节点和完成标准。
强化技术保障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调查评价理和发布调查评价成果,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 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制定评估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结果进行客观、 公正的评估。
定期检查和评估: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数据分析:对汇总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资源分布、质量评价和开发潜力等 方面的分析。
成果推广: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推广耕地后备资源 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
下基础。
收集数据和资 料:通过多种 途径和渠道, 收集相关数据 和资料,包括 但不限于土地 利用现状、土 壤质量、水资
源状况等。
现场调查和采 样:对选定区 域进行实地调 查,包括地形 地貌、植被覆 盖、水资源状 况等,并进行 土壤、水资源 等采样工作。
实验分析和数 据处理:对采 集的样品进行 实验分析,获 取相关数据, 并进行数据处 理和分析,为 评价提供科学
评价范围:对调查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土 地资源
调查内容:后备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权属等情况
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的等级和限制因素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耕地资源逐渐减少。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调查和评估耕地后备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案。

二、调查目标1.调查目标:调查特定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了解其数量和质量。

2.调查内容:调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潜力等。

三、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土地信息,包括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等。

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可以为后续的土地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2.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地质量测量,了解土地的肥力、水分和适宜农作物的种植等因素,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估提供详细数据。

3.数据分析:通过对遥感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四、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根据耕地资源紧缺的重点地区,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调查。

2.遥感数据收集:利用卫星图像获取调查区域的土地信息。

3.现场调查: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现场调查,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土地质量测量等。

4.数据整合与分析:将遥感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5.结果报告: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调查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评估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建议等。

五、注意事项1.抽样设计:在进行现场调查时,要合理设定样点的数量和分布,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数据采集:现场调查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采集误差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3.保密措施: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如土地利用权属等,要注意对数据的保密工作,确保数据安全。

六、调查的意义与价值1.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通过调查耕地后备资源,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2.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合理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生态环境。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粮食安全,保护国家的粮食产能,有必要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为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和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二、调查与评价内容及方法1.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分布情况;(2)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等关键指标;(3)耕地后备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

2.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快速筛查和分类分析;(2)地面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3)统计数据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调查与评价流程1.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1)获取全国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影像和卫星数据;(2)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辐射和大气校正。

2.耕地后备资源分类与识别(1)根据遥感数据,利用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进行分类,将耕地后备资源与其他土地类型进行区分;(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地理位置、区域土壤类型等进行分析。

3.土壤质量评价(1)在耕地后备资源样点中进行土壤采样,包括土壤剖面采样和土壤表层采样;(2)对土壤样本进行室内实验室分析,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3)根据土壤质量指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划分。

4.水资源状况评估(1)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2)划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适宜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建议。

5.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评价(1)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可利用性评价;(2)根据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需求,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1.数据分析(1)整理、统计和分析遥感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数据;(2)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一)依法依规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一)技术路线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

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价每个图斑的宜耕性(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即评价单元中出现任何评价指标不符合耕种条件的,均评价为不宜耕,其余的则为耕地后备资源。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六、工作步骤(一)准备工作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所需的技术设备,选定作业单位。

1.资料收集:图件资料(含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开发整理规划图);数据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林业普查、农业普查、水利普查等相关资料);数据库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库);文字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调查成果);其他资料(含相关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环保等统计资料)。

2.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二)形成调查评价单元采用GIS技术或人工透图方法,将提取的调查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

1.提取调查评价对象以县为调查单位,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影像提取调查评价对象(见附表一)。

2.获取评价指标提取坡度信息、土壤信息、岩石类型信息、排水条件信息、生态用地信息,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

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

(三)外业调查利用形成的调查评价单元与遥感影像叠加,制作调查底图。

开展外业调查并使用GPS定位采样,实地核实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坡度、土层厚度、植被情况等,详细记录外业核实情况说明等,填写外业调查手簿(见附件六)。

并拍照记录调查图斑的全貌和采样点的剖面景观,外业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内业初步整理,填写采样点之记(见附件七)。

采样原则:根据地块大小采取网格法、“S”法或棋盘法布点原则取样,采样单元按每100亩采样1个,不足100亩计1个,记录采样点坐标。

(四)调查评价1.评价区域划分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科学合理的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新建县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沿江平原区(见附件三)。

2.自然宜耕性评价根据各区限制因素,进行自然宜耕性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宜耕性评价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即评价单元中有任何评价指标出现不符合耕种条件的,均划分为不宜耕地类;其余的则为自然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

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见附件四、附件五)。

3.生态安全性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是在宜耕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对周边或区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五)数据库建设外业调查评价成果经市级复查,并通过省级抽查合格后,以县为调查单位,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六)编制报告编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其耕地后备资源分析报告。

(七)成果检查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成果及文字报告成果应进行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核查、验收。

七、组织和保障(一)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2014年3月~4月)。

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调查经费、选定作业单位、收集资料等工作。

2.实施阶段(2014年4月~5月)。

内业提取图斑,外业调查核实取样,完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资源评价,建立数据库等工作。

3.验收阶段(2014年5月~6月)。

完成评审验收工作,包括编制工作、技术、分析报告等成果县级自检、市级初检、省级验收。

(二)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国家部署的一项重大的资源调查。

我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国土、财政、林业、农业、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建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孙功文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张华同志兼任,负责组织日常事务工作。

今后,除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人员变动外,领导小组其他人员如需调整,由所涉人员部门按分工原则自行接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

2.经费保障我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县级技术服务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予以保障,确保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八、主要成果(一)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调查底图、记录手簿;(二)县级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图;(三)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四)县级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汇总统计表、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五)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六)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

附件: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2.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3.新建县标准耕作制度分区表4.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不宜耕评价指标5.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记录手簿7.采样点之记附件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需要复垦才能耕种的土地。

可开垦土地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其他林地(033,《森林法》不允许调整开发的公益林、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等除外)、其他草地(043)、坑塘水面(114)、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见下表)。

可开垦土地分类表可复垦园地是废弃园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果园(021)、茶园(022)、其他园地(023)。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采矿用地(204)。

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要进行整理的村庄用地,低效利用的零散村庄和城镇用地。

可整理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中的零星地物、田坎、田间道路等土地。

附件2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1.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分为三级:无污染;轻度污染:在某些情况下,只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复垦。

重度污染:土壤遭受了重度污染,一般不能复垦。

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时,土壤污染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

2.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分为:有保障:即地下水丰富可以打井发展灌溉,或附近有常年河流或有湖泊或有水库等地面水资源,且可以分水到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发展灌溉的;无保障:既无地下水可采,又无地面水资源可以引用发展灌溉的。

3.排水条件排水条件是指积水情况和排除积水的条件,分为两级:无条件:地势低洼,会常年积水,且无排水出路,无法修建排水体系;有条件:可能有季节性积水或泛滥,但有排水出路,修建排水体系可解决积水和洪涝灾害问题。

4.土层厚度土层厚度是指从土壤表面到任何影响根系下扎的根系限制层(如基岩、铁盘等)之间的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的总厚度,分为三级:<30cm,30~60cm和>60cm。

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可客土造地时,土层厚度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

5.地形坡度地形坡度以25°为界,共分5个等级:<2°、2°~6°、6°~15°、15°~25°,凡坡度等于大于25°的,均不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