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置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26)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28)
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28)
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28)
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28)
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28)
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29)
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29)
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
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
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0)
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0)
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0)
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1)
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31)
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32)
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32)
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35)
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35)
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5)
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36)
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36)
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36)
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37)
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7)
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38)
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38)
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38)
6、经验及体会 (40)
7、开发利用建议 (42)
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42)
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43)
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43)
1.区域概况
1.1区位条件
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市域内分布有西沙河、索泸河、东沙河、清凉江古河道及清西干渠。
1.2行政区划
XXX隶属于河北省XXX,辖3个街道、6个镇、6个乡:XXX,距省会石家庄108千米。
1.3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1.3.1自然条件
(1)气候
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一月平均气温-1.4℃,四月平均气温16.2℃,七月平均气温26.8℃,十月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2℃。
≧0℃积温4936.3℃,≧10°积温4449.7℃。
年日照2716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498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早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约200天。
(2)地形地貌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26.5m至30.1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坡降约为1/7000,局部地区有缓岗、洼地、道沟、坑塘等微地貌形态。
(3)水文
XXX主要河流有索泸河,境内流长20.5公里;西沙河,境内流长17.2公里;清凉河,境内流长15.9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旱季干枯。
XXX属少雨、干燥区。
全年平均总径流量0.711亿m3,其中地表自产0.138亿m3,外地客流0.573亿m3。
地下水资源欠缺,地下20-60 m,有条带状的浅
层淡水,可用水资源0.86亿m3,矿化度下雨2 g/L,补给条件好,可开发利用。
地表以下60-140 m为咸水体,难以利用。
碱水体以下为深层淡水,矿化度小于12 g/L,该深层淡水遍布全市。
(4)土壤
XXX土层深厚,质地适中。
土壤有潮土、风沙土、盐土三个土类,草甸风沙土、潮土、脱潮土、盐化湖土和草甸盐土5个亚类,9个土属,19个土种。
土质以沙土、沙壤质、轻壤为主。
市域土壤以潮土为主;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土壤多砂性,水利条件差,土壤相对贫瘠;东部为盐碱土区,部分盐化,虽种植粮棉,但产量不高;中部为壤质潮土,土层厚,排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全市的主要粮棉菜产区。
(5)自然灾害
XXX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霜冻、干旱、暴雨、连阴雨、干热风等。
1.3.2社会经济条件
2012年XXX总人口为47.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4 %;农业人口39.0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1.96 %。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1.460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498亿元,增长20.3%;全部财政收入 2.2039 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8 元,增加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2 元,增长10.1%。
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实惠增多、城乡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1.4土地生态环境
XXX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围绕疏浚水脉、延伸绿脉、传承文脉下力气,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使了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疏浚水脉。
该市在加快推进南宫湖综合开发工程的同时,投资1.4亿元,打造环城水系工程。
该工程分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内环水系河道总长18公里,外环水系总长29.3公里,河道最宽处可达200米,最窄处28米。
目前,东段工程已栽种常绿乔木132棵、落叶乔木626棵、灌木124棵、花卉957平方米;南
段工程和西段工程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延伸绿脉。
今年该市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两侧绿化带各宽100米,省道、县道两侧各宽50米的标准建设通道绿化带,涉及道路总长214公里。
目前,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植树212万株。
在城区绿化方面,投资1.2亿元,启动了总面积为58公顷的五大绿化工程,规划街头绿地34块,确定了21个创建园林单位,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2012年XXX土地面积86326.29hm2,其中农用地面积69857.26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92%,建设用地面积12108.41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03%,其他土地面积4360.62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5%。
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63147.70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90.21%;园地1631.4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33%;林地面积1980.53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83%;其他农用地面积3244.39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4.63%。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0773.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43%;交通水利设施用地945.6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4.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55%。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136.7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9.83%;城镇用地面积1990.6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8.48%;采矿用地面积146.0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36%;农村居民点占用面积8637.1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0.17%。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中水域990.9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3546.93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1%。
2.工作综述
2.1工作任务
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XXX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紧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在保障大型项目用地的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红线,基本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但耕地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能仅依靠“节流”加以解决,还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准确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依据。
XXX2003年完成了上一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但经过多年的土地整治活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轮调查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通过调查、评价等手段,重新掌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在开源节流,维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为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有耕地尤其是多年来通过土地开发所形成的位于生态脆弱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耕地,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价工作,掌握该类耕地的利用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查清“不稳定耕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也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组成内容。
XXX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河道防洪泄洪区控制范围内和影响区域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进行了调查统计,该类耕地的利用对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调查,通过实地核实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
入库,为“不稳定耕地”的后续利用提供参考。
此外,XXX第二次土地调查确定的耕地资源中,还有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统计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
通过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查清其位置、数量、质量条件,可以为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因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2014]13号)文件精神,XXX决定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工作。
2.2工作依据
2.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2004年8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12月24日);
(3)《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2月22日);
(4)《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3年3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0)《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1998年12月27日);
(11)《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5年5月27日修正)。
2.2.2 相关政策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
(2)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冀国土办发[2014]37号);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
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
(4)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二调新增耕地调查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2]50号)。
2.2.3 技术规范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TD/T 1007-2003);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试行);
(7)《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2.2.4 相关成果
(1)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2)XXX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4)XXX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5)XXX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2.3工作过程
本次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自2014年9月开展,包括工作准备阶段、调查评价阶段、外业补充调查阶段、省补充调查(15-25度)、数据入库阶段、成果汇总与分析、质量检查等各阶段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
2.3.1 工作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筹建工作组、确定工作任务与范围、制定工作和技术方案、准备必要的应用物品。
(1)组织准备
由XXX国土资源局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工作、召集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责任、义务;由市国土资源局、技术承担单位组建工作组,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为了保证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与准确,划分了专业的技术小组,明确了各技术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2)资料准备
①基础工作图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上级下发的XXX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作为基础图层,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采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作为基础图层,补充行政界限、地物等地理要素,形成以1985国家高程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为基础的数字化工作底图。
②调查表格编制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需要,在充分保证科学性和使用便利性基础上,编制调查用表,并按调查组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3)技术准备
①调查队伍的培训
为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参与调查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明确各种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识别与判定方法,掌握“不稳定耕地”的特点和类型,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判定条件的要求。
②GIS平台的选定
为了提高调查评价的技术水平,方便成果的应用,确定ArcGIS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信息平台,评价指标的空间分析、地块的上图标注及成果图件的编制均在该平台下实现,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保障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为后续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2 调查评价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收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1项评价指标,指标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分别需要到国土、农业、气象、水利、环境等多个部门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具体资料内容包括:
①XXX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
②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
③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
④XXX土壤普查资料;
⑤XXX土壤图;
⑥XXX林业用地规划。
(2)“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主要包括XXX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
(3)二调新增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二调新增耕地调查所需资料主要包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1998年以来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等。
(4)资料整理
为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需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进行资料收集的同时,开展资料整理工作。
主要包括资料内容的核实、分类编号与归档,数据资料和图件资料的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资料整理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做好对资料的检查工作,确定资料是否完整,一旦发现收集的遗漏,立即反馈给具体的资料收集人员,及时查漏补缺,以节省整体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对收集整理的现有资料进行综合评判,对指标因素数据精度不足、资料陈旧、不实、不详等问题进行总结,对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分布进行预判,组织外业调查人员开展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的数据内容,实地核实“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实地核定新增耕地类型、位置和范围。
为节约时间和精力,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内容进行统筹准备,调查路线统一制定。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较小,耕地后备资源较为平缓,本次调查未进行省补充调查。
2.3.5 数据入库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
通过综合部门资料整理结果和外业补充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中。
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
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性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2)不稳定耕地
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
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3)新增耕地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已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依据参考面积和耕地图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置、范围。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4)数据库建设
对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利用ArcGIS 软件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利用国家下发的数据库质检软件进行检查,对质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复合上报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将文字成果、表格、图件和数据库成果,以及评价图层、基础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统计汇总。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2.3.7 质量检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完成后,应先由县级主管部门自检,然后再经市级复检,报省级检查。
对通过检查的,省厅将以市为单位分批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出具验收意见。
2.4取得成果
2.4.1调查评价特点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包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新增耕地调查三项工作内容,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紧、任务重
本项工作从任务布置到实施结束共计五个多月时间,工作内容涵盖了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三部分,工作范围涉及XXX辖区全部,参考资料包括国土、农业、水利、环境等诸多领域,调查范围广、数据分析量巨大,给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难度。
为此,XXX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局领导全程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并选派部门精英参与到调查、核查等工作中,为任务的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②技术方法严谨,科学性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了限制因子的方法,选择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并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划分了耕地后备资源指标区,进行了分区评价,既统筹考虑了不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特点,又能够准确判断后备资源的宜耕性。
③充分考虑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后备资源开发后对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选择了生态条件、地形坡度等多个因素,因素值设定也结合了水土保持、环境评价、农业生态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评价结果在准确反映耕地后备资源可耕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出其生态宜耕性特点。
2.4.2调查评价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形成了以下成果:
①文字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②数据库成果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数据、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数据以及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含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统计表和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分类型统计表等内容。
③评价指标数据
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收集到的资料扫描件、矢量图和电子文档等);
评价指标图层;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
④其他资料
包括检查记录以及资料清单等相关的其他资料,其他资料应在资料清单备注栏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县级自检报告;
评价指标资料情况统计表;
资料清单;
典型地类照片成果;
⑤外业补充调查成果
外业补充调查相关记录表以及现场照片。
2.4.3成果应用价值
①为科学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供依据
自1998年颁布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质量问题一直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可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数量上和质量上整体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开展,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平衡升级提供了依据。
XXX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虽然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的目标,但随着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之间的数量质量上的差距将会日益突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及时查清了家底,为占补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②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整治已成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等工作的实施更是能够将未利用或废弃的工矿或居民点用地,通过工程手段重复恢复其生态利用价值,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可在前期阶段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可直接应用到土地开发和复垦项目的效益评价、空间分布分析等工作中。
此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也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制定、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与农用地宏观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③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业务。
通过调查、评价,可准确、及时地掌握不同类型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及其变化情况,保持数据与图件资料的现势性。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精度高,数据准确,分布位置明确,对每个地块都有准确的图形与属性数据,为国土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依据,为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依据。
④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土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是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建立了XXX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