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严峻,呈现出土地流失、农田缩减、土地荒漠化等表现。

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了解并挖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我团队顺利开展了一项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全境,涵盖了城乡耕地、旱地、滩涂、沼泽、林地、山地等。

2. 调查方法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实地勘探、遥感技术、网络地图、专业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地形图、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江南、东北等地区。

其中,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坝上地区、沼泽地等是我国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的代表性类型。

(2)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土地流失、耕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地肥力、水资源等的差异性,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针对以上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此次调查重点提出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

2)推进耕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升耕地利用率和产值。

3)完善耕地资源管理法规,加强耕地利用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生态破坏。

5)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股份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增加农民收入。

6)借助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精度和效益。

三、调查结果1.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和勘测,我们初步估算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23亿亩,其中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土地保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一、引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了解目前耕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利用状况,为农业开发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详
细介绍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相关信息和结果。

二、调查背景
⒈调查目的: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土地利用规
划和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⒉调查范围:选择市的区、县和乡进行调查。

⒊调查时间:从年月开始,为期个月。

三、调查方法
⒈文献调研:查阅国家和地方相关统计资料、法规文件等。

⒉实地调查:走访农田,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土壤质量、灌溉设施等情况。

⒊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农田样本,测量耕地面积、土壤肥
力指标等。

四、结果分析
⒈耕地资源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市总耕地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⒉耕地资源质量:综合考虑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指标,耕地质量总体良好。

⒊耕地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对样本调查的结果,耕地利用率为%,主要作物种植情况为。

五、问题与建议
⒈耕地浪费:部分农田存在闲置、荒废现象,建议加大耕地整治和管控力度。

⒉水资源利用:有些地区缺乏灌溉设施,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议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

⒊农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案。

六、附件
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统计表
⒉实地调查照片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土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使用、转让、确权等方面的法律。

⒉土地规划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等方面的法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较好土壤质量和较高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耕地的更新和补充。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从5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首先,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资源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通过地形、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潜在的后备资源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划分。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选定的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点采集工作。

我们对土壤质量、地形特征、水分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周边的农田利用情况、水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后备资源点的耕地潜力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我们对一部分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旨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我们在试验区域选择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等,并进行了多次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改良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第四阶段,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对后备资源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可能无法代表全国情况。

其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后备资源点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可能有些可行的措施未能得到验证。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篇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这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县为统计单位,以二次调查和202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

同时,各地要以2023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辖市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类型、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进行上图入库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

对于在二次调查中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

据介绍,所谓“不稳定耕地”,就是指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上一轮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于2023年,十多年来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1引言耕地后备资源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前提下,利用开发土地、复垦农田等相关措施对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废弃地进行改变,或者是利用对已经划定但是还未整理的农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耕地逐渐向建设用地转换。

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假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耕地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也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适量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此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

2耕地后备资源概述耕地后备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开垦的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复垦采矿的用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 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 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万亩。

2009年,XXX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因此,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进行调查评价。

1.1.3 工作目标本次调查评价旨在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 工作依据本次调查评价依据以下规定: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6)《土地基本术语》(GB/T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 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暂无明显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

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封开县国土资源局二○○八年四月目录前言 (6)一、概况 (7)(一)封开县状况 (7)1.地理位置及地貌 (7)2.气候与资源状况 (8)3.土壤状况 (8)4.水文条件 (9)5.植被状况 (9)(二)社会状况 (10)1.区位状况 (10)2.区域农业状况 (10)(三)土地利用状况 (10)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二、工作概述 (13)(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1、工作目的 (14)2、工作原则 (14)3、工作依据 (15)(二)指导思想 (16)(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1、工作内容 (16)2、工作范围 (17)(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1、组织机构设立 (17)2、组织工作措施 (18)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一)总体技术路线 (19)(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四、前期准备工作 (22)(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二)调查底图 (23)(三)调查表格 (23)(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一)资料整理 (23)1、图件类 (24)2、文字类 (24)3、表格类 (24)(二)室内判读 (25)1、待开发土地 (25)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1、外业调绘 (25)(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五)地类调绘 (26)(六)补测地物 (26)(八)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 (26)(九)自检和外业成果整理 (27)六、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7)(一)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因子评价 (27)(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与指标 (27)1、评价原则 (27)2、评价系统 (27)(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8)1、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9)2、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1)3、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4)4、评价方法 (35)(四)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评估 (35)(五)面积量算 (35)1、基本步骤 (35)2、面积量算精度 (36)3、量算记录 (36)4、面积汇总 (36)(六)建立数据库 (36)(七)制作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36)(八)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37)七、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37)(一)外业成果 (37)(二)调查成果 (37)(四)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41)(五)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41)八、成果应用与效益 (41)(一)成果应用 (41)1、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及评判标准 (41)2、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 (42)3、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42)4、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43)5、补充、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3)(二)主要效益 (43)1、查清了“家底”,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依据 (43)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 (44)3、改进了调查评价方法,积累了工作经验 (44)九、主要经验 (44)1、部门重视、领导支持是开展工作的关键 (44)2、多方面人员相互配合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 (44)3、图件、资料等的妥善解决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45)4、精心组织技术队伍是工作进度与质量的保证 (45)5、质量检查与跟踪是保证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 (45)十、结论 (45)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活保障,合理评价和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目标区域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观察、样本采集和现场测量等方法,获取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坡度、水源等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卫星、航空影像等遥感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图和影像解译软件,快速获取大范围内的耕地信息和变化趋势。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将耕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相关数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评估。

4.统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三、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评估:根据土地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和生物特征,进行土地质量的等级评估。

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等指标。

2.农田水资源评估:评估农田的水源状况,包括地下水资源、降水量、山区水源等,并对其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3.地形和坡度评估:通过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评估区域内的地势起伏和坡度情况,确定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块。

4.土地利用现状评估:通过土地利用图和遥感影像,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社会经济指标评估:通过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评估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评价结果根据以上调查和评价的指标,得出以下结果:1.耕地质量较好,土壤肥力高,具备较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地下水资源充足,降水量适宜,农田水资源保障相对较好。

3.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坡度适中,适宜农业生产。

4.土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但存在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

5.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升。

五、建议措施1.加强农民的土地资源认知和科学利用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了解当地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全面、准确地调查,深入了解耕地的质量、面积、利用率等指标,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市下属县的耕地资源。

2. 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农场等地,了解耕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等,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

(2)数据采集与分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调查方法,采用GPS定位技术、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收集、分析、处理和整理实地调查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耕地面积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其中水田X平方公里,旱地X平方公里。

2. 耕地质量经过实地走访和土壤采样分析,发现耕地质量较好,土壤层深厚、肥沃,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3. 耕地利用率据调查统计,耕地利用率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4. 耕地保护与规划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在耕地保护和规划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耕地的合理利用,减少因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耕地破坏。

(2)根据调查数据,科学规划耕地资源,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3)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品种,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调查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我们对当地的耕地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为下一步的耕地保护工作和耕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将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为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五、参考资料(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调查数据来源等)六、附录(此处可附上调查问卷等相关材料)。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附件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录前⾔⼀、概述(⼀)数据库建设背景(⼆)XX县基本情况(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四)⽬的(五)主要作业依据⼆、技术准备(⼀)硬件与软件环境(⼆)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三)数据库建设⼈员技术培训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资料收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法、指标、宜耕性评价(三)新增耕地(四)建⽴数据库(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四、项⽬成果及质量情况(⼀)外业成果(⼆)评价成果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成果质量检查过程六、成果应⽤与效益(⼀)成果应⽤(⼆)主要效益七、经验及体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前⾔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的、⼯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时间,⼯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国⼟资源,科学实施国⼟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态⽂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安全,根据部重点⼯作安排,部署开展新⼀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

在充分利⽤第⼆次全国⼟地调查、⼟地利⽤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好⼜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性,特撰写本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作从11⽉始⾄12⽉底⽌,历时2 个⽉,11⽉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作,12⽉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耕地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战略储备,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本报告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和分析。

2. 调查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未利用或潜力较大的土地资源,为合理规划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 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面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各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遥感数据等相关资料,为后续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2. 遥感影像解译: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对潜在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

3. 地面实地考察:选择具有潜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土地的实际状况和利用潜力。

4. 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5. 结果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6. 建议提出:根据调查结果和评估分析,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质量经过调查评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达到了X万亩。

其中,X%为可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X%为需要进行改良和治理的土地。

4.2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X省、X区和X市等地。

其中,X省的耕地后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总量的X%。

4.3 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后备土地投入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

5. 建议与措施基于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⒈背景介绍⑴调查目的在保护农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为了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以确保国内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⑵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各个省份的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城市和乡镇。

⒉数据来源与采集⑴数据来源●农村耕地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土地调查数据⑵数据采集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当地耕地的利用情况和耕作方式●实地勘察,采集农田面积、土壤质量等相关数据●核对部门提供的土地规划数据,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⒊调查结果⑴耕地数量及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耕地数量为X万亩,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⑵耕地质量评估对调查采集到的农田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评估耕地质量。

结果显示,大部分耕地质量良好,但仍存在少量地块土壤质量下降的情况。

⑶耕地利用类型及方式根据农民访谈和现场调查,耕地利用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种植、蔬菜种植和果树种植等。

耕地方式主要有传统耕作和现代化耕作两种方式。

⒋问题与建议⑴存在的问题●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较低,导致耕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个别地块土壤质量下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部分农民对现代化耕作方法了解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宣传⑵建议措施●鼓励土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壤修复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开展农民培训,推广现代化耕作方法⒌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和总体规划数据●考察调查问卷和样本数据⒍法律名词及注释●耕地: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耕地后备资源: 指未被利用的可供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评价和调查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进一步了解目标地区土壤质量、现有农业生产情况和潜在的农业发展可能性,为农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目标地区的耕地资源储备区,共选取了5个典型地块进行了实地调查。

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野外地质勘查,对选定地块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2.土壤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分析,采集了目标地块的土壤样品,并进行了土壤质量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等。

3.耕地利用调查,对目标地块的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农业生产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土地类型和土壤质量:目标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土壤质地较为松散,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土壤pH值偏酸性,这对一些作物的生长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2.土壤肥力:目标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耕作潜力,速效养分含量普遍较高,但还需注意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

3.农业生产情况:目标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农田多数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评价与建议1.发挥土壤优势,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手段,使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推广科学种植方式。

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轮作、间作等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加大耕地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结论本次调查评价结果显示,目标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提升空间。

通过适当的土壤调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目标地区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简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简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了解其现状和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目标、方法、调查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说明。

2. 目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了解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和可开发潜力;- 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3. 方法为完成目标,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3.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我们派出专门的调查团队,根据预设的标准和指标,对各地进行采样调查,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3.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机会,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3.3 资源评估结合工作组的专业知识和专家的意见,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情况、土壤营养状况等。

3.4 结果报告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撰写本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决策者进行汇报。

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方法、中间结果和最终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 调查结果经过前期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多的优质耕地后备资源;- 西部地区存在较多的荒漠化土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部分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受到水源供应不足、土壤退化等问题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后备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

5. 结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土地荒漠化;- 加强对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保障耕地后备资源的灌溉需求;- 加强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管理,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肥力水平;- 提高农民对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教育。

6. 总结通过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我们对其现状和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本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特进行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XXX市XX区、XX县、XX乡镇,共涉及XXX 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调查方法1. 现地实地调查:根据现场实地考察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采集土地相关信息。

2. 空间遥感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数据。

3. 统计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

四.调查内容1. 耕地数量与利用状况调查1.1. 统计区域内耕地的总面积、耕地面积分布情况 1.2. 耕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分析1.3. 耕地的质量等级评估2. 耕地质量评估2.1.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2.2. 土地肥力评价2.3. 土地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3.1. 潜在可开垦耕地调查3.2. 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3.3. 土地改良前景分析4. 耕地利用建议4.1. 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4.2. 探讨耕地的合理利用模式和方式4.3. 提出耕地扩大、耕地改良等相关建议五.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根据以上调查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本地区耕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优质耕地占比XX%,次优质耕地占比XX%,中等耕地占比XX%,一般耕地占比XX%。

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表明,本地区土壤质量整体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3. 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主要原因为过度耕作和不当施肥等。

4. 对于潜在可开垦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开垦和改良的潜力较大。

5.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合理管理耕地资源,注重土地质量保护和改良工作,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附件1. 地图:包括详细的调查范围和耕地分布图2. 数据表:包括土地面积、质量评估表等相关数据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2.《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3.《耕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某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次调查工作的背景是为了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工作涵盖了某地区全境的耕地资源情况,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

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对样本地块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及农户的访谈,获取了全面的耕地资源数据。

三、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该地区总耕地面积为10000公顷,其中有70%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20%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10%的耕地用于生态农业和其他用途。

在耕地利用强度方面,该地区约有60%的耕地利用率较低,仅占用了20%的耕地面积,存在浪费现象。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部分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存在一部分农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利用这些土地资源。

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土地利用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五、通过对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我们了解到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发现了潜在的改进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信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汇报

信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汇报

信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汇报信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汇报江西核工业测绘院二O一四年九月秋记与你分享静思笃行持中秉正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2014〕13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的函》以及《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的通知》(赣国土资函〔2014〕23号)等文件精神与要求,信丰县自2014年5月末开始启动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外业调查核实、内业评价与标注等工作。

现将试点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秋记与你分享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目一二三四五录项目区基本情况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技术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经验与建议下一步工作安排六项目区基本情况1、项目区概况信丰县地处江西南部,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东邻安远,南靠龙南、定南、全南,西连广东南雄,西北接大余,北接南康、赣县。

古称衢通闽南、壤接粤北的“赣粤闽三省通地”。

信丰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86604.41公顷,包括16个乡镇。

全县地形可概括为丘陵盆地和中低山高丘陵两大类,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项目区基本情况2、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信丰县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67.98% ,其次为耕地,占总面积比15.23%。

信丰县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汇总表地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公顷)43639.71 9532.99 194839.75 4824.41 14288.56 3820.41 占比 15.23% 3.33% 67.98% 1.68% 4.99%67.98% 4.01% 1.45% 1.33% 4.99% 1.68% 耕地 15.23% 3.33% 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1.33% 4.01% 1.45% 100.00%水域及水利设施11490.8 用地4167.78 其他土地秋记与你分享286604.41 全县合计静思笃行持中秉正项目区基本情况3、耕地后备资源情况信丰县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多。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目录前言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二)XX县基本情况(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四)目的(五)主要作业依据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一)资料收集(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三)新增耕地(四)建立数据库(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一)外业成果(二)评价成果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六、成果应用与效益(一)成果应用(二)主要效益七、经验及体会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前言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

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

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X X县基本情况XX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区,地跨北纬33°31′-34°02′东经105°24′-105°57′之间。

东北靠徽县,南隔西汉水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接壤,北至天水火车站157公里,南抵XX县县城150公里。

属西秦岭余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境内多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13.1℃。

无霜期221天,年日照时数1806.5小时。

年均降水量719.3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

境内有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

全县辖12镇5乡,总人口26.88万,常住人口24.47万人。

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71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

XX县1986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县,连续几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全国抗旱防汛先进集体、植树造林示范县、国家种子工程实验基地县、蚕桑生产基地县、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先进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县,荣获基础教育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天保工程先进县、中国核桃之乡、省级文化先进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

XX县自然资源丰富。

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动物种类54种。

XX县矿产资源富集。

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矿种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为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XX县,相沿至今。

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文化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山水有致。

XX县地理位置优越。

省道江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与邻县有等级油路相连。

陇南支线机场已经开工建设、成武高速XX县段基本贯通,国道十天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枢纽全市的碧成220千伏变电线路和调控甘肃东南部电力供应的330千伏变电所正常运行。

兰成渝输油管道XX县石油分站辐射周边三省。

西气东输工程纵观全县并在县内设有输气口。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电信、移动。

联通网络覆盖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7部。

全市唯一一所高等学校-----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XX县。

是陇南经济、交通、文化、教育、旅游、能源中心。

(三)数据库建设的主要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土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增耕地等数据内容。

(四)目的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五)主要作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1、硬件环境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六台联想台式电脑2、软件环境数据的集成选用苍穹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KqGis、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用于扫描XX县分幅地形图、使用南方CASS 和airGIS10.0矢量数字化XX县分幅地形图及数据库建设。

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均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2000/XPMS SQL Server2000。

(二)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是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的支撑,是编制规划和合理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的依据,是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保障。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统筹安排工作,积极主动协调,确保调查评价工作能够顺利按时完成。

2、统筹协调,有序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环境、气象等多个方面,完成时限要求紧,任务重。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部门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共同推进工作。

各地要结合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日常工作,及时收集资料,积极落实队伍,加强人员培训。

3、严控质量,确保成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严格按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案》有关要求,加强对调查评价成果的质量把关,建立健全县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验收的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其中,县级要对调查成果的真实性负责,省级要对本省区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

部将组织专业队伍,比对核实各省报送的调查评价成果,有针对性组织国家级外业核查工作。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针对内业数据库建设部分人员不熟悉外业调绘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内业数据库建设阶段,我公司就外业调绘过程、方法、外业成果的形成对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技术交流,同时我公司内部进行技术培训,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及技术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介绍调查评价的方法和程序,需详细介绍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单元的获取、评价指标的选取、各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评价方法。

还要介绍调查评价过程中一些技术性处理,包括成果质量检验的内容与方法,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一)资料收集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见下表:表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清单(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XX县采用四川盆地指标进行评价,对各项指标进行矢量化,通过投影、纠正等图件处理,叠加国家下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针对评价指标,对评价单元进行“FHB”和“GDHB”属性赋值,完成评价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