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_心理学词解释总结题”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实验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5.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8.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符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9.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1.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12.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感知能力。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5.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6.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7.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8.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9.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及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完整word版)00031心理学名词解释_共4页
名词解释题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17-04-09 18:13 | #2楼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00031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7.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8.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9.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1.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5.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6.理智感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大脑的构成: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由脊髓(低级部位)和脑(高级部位)组成。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强化:凡是能增加反映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或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成就动机(成就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在不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指人在被动地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焦虑:有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主要是对危险、威胁、压力及无奈的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焦虑对学习或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
焦虑与表现的关系呈倒u曲线关系。
过度焦虑对生理和心理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紧张: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性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是受挫的产物抑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也是一种极端情绪的表现,它与其他许多不良情绪相关,并受许多情绪比如焦虑的影响而加重智力: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气质: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由遗传和生理约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也称社会学习替代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也间接地受到强化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教育硕士复习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教育硕士复习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教育硕士复习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开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4.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开展的过程,详细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6.心理学研究的开展性原那么: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在开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开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方案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展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方案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展分析研究的方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谈话、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的方式。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展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xx年在职联考教育硕士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xx-04-09 20:03 | #2楼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开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开展的过程,详细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1.休闲: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
2.休闲运动:指人们为了向外界表现自己和享受运动所创造的美感和愉悦而进行的活动。
3.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4.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狭义:只研究旅游者即旅游行为的主体的心理。
广义:不仅研究旅游者作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要素,而且研究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企业的管理心理和服务心理。
5.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企业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在旅游活动中的物质,精神综合需要的全部服务总和。
6.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1.常规决策:指决策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决策问题。
特点: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其相关因素已全部或基本上被决策人所掌握。
2.扩展性决策:或称为“广泛性决策”,无先例可循而又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特点: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决策者具有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思维。
3.瞬时决策:指事先没有考虑过的,几乎在一瞬间即作出的决策。
冲动性的旅游决策通常为广告牌或其他形式的户外广告所激发。
1.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于光、色、声、味等基本刺激的直接反应。
2.知觉:诸如光、色、声、味等感觉被挑选、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3.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4.接触:人们在其感觉器官接收范围内对刺激注意的程度。
5.适应性:消费者长时间持续注意刺激的程度。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研究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查询拜访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汇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开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分歧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XXX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回响反映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心理学0031考试要点概要
检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检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剖析、推测集体的态度和心理特色的研究方法。
测试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色进前进简接认识,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许心理现象进行察看的方法。
现场实验法:指在实质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建或改变某些条件,以惹起被试者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现场实验法:指在实质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建或改变某些条件,以惹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试验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指在试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特意的试验设施,惹起核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必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任意注意:是指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任意注意:指有预约目的,需要必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踊跃主动的注意形式。
任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别形式。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示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督着时间的进度。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催眠:一种近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然状态。
冷静剂:一种中枢神经克制剂,主要包含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
喜悦剂:能够提升神经细胞的喜悦性和行为活动的一类药物。
迷幻剂:指能令人产生幻觉的药物,主要特色是能够使意识特别是感知觉发生歪曲。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是人们感官对各样不一样刺激能量的察觉。
感觉性是人们对刺激物飞感觉能力。
感觉门或限:是指人感觉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门或限:是指最小可察看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余物理量为了惹起刚能察觉的感觉索需要的最小差异。
差异感觉门或限:指刚能惹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强化:通过满意刺激的呈现或厌恶性刺激的撤除以提高反应概率,这种操作过程叫强化。
==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这种操作过程叫负强化==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心向与定势:通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2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3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5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6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7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8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
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
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
测与判断的过程。
11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
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
大的现象。
1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
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
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
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
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
括而笼统的看法。
1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
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6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17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
系统的的核心。
18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
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19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
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
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0思维:是以人的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
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
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
级形式。
21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
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
表现。
22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
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
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23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
知操作。
24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5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
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
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活动。
26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包括
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27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
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动机:是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
动力。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
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
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
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
动的。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
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
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
的动机。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接事物时,会产
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管体验。
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
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
适应性反应。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
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
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
征。
28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
特征,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都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
级性与道德性。
29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
单位。
30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
种。
31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
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32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
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
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33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
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
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34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
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
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5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
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
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36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37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38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39从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0心理健康: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41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指的是一种身心反应;是一个过程。
42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
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关键期: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
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
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
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
“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
键年龄或关键期。
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
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
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式的过程。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
结果。
他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
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
激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
特征。
非语言沟通: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
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
表情等。
语言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
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
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概括:是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
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有可分为初
级概括和高级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