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课文结构:文章主旨文章概述了秦从攻到守、从兴到亡的全过程,大力描写前面惨淡经营了百余年,,反衬后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速亡结局,从而有力突出了中心——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例如: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

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

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错译:锄头、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

译文:锄头、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难句译注: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2)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动词(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3)追亡逐北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

《过秦论》导学案.doc

《过秦论》导学案.doc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一、积累字音膏腴() 陈轸() 遗镶() 孝公既没()鞭笞() 蒙适() 藩篱() 俯首系颈()登滑() 墨餐() 瓮牖()( )度长整大()劲弩() 朝同列() 一夫作难( ) 蹑足行伍()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5)倔起阡陌之中( )(2)合从缔交()(6)赢粮而景从 ( )(3)制其弊()(7)百有余年( )(4)陈利兵而谁何(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2)赢粮而景从(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4序八州而朝同列(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6)追亡逐北(7)却匈奴七百余里(8)约从离衡(9)外连横而斗诸侯(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1)会盟而谋弱秦(12)以弱天下之民(13)以愚黔首(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五、翻译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黑。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铸以为金人十二。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身死人手。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稷棘矜,非钙于钩戟长徐也。

六拓展阅读1.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途经秦始皇墓许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过秦论-贾谊导学案》

《过秦论-贾谊导学案》

《过秦论-贾谊》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背景;2. 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掌握《过秦论》对秦朝统治的批判和对未来政治的建议;4. 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引言(5分钟)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秦朝有什么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秦朝为什么被称为“虐政”?二、介绍作者贾谊及其背景(10分钟)1. 贾谊是汉朝初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过秦论》中对秦朝的统治进行了批判;2. 贾谊曾任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是当时的权臣之一;3. 贾谊在政治上主张“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明的法规。

三、解读《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0分钟)1. 《过秦论》是贾谊在汉武帝时期写的一篇政论文章,主要批判了秦朝的虐政和统治方式;2. 贾谊认为秦朝的虐政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提出了“贪污”、“苛法”、“无道”等批评;3. 贾谊认为政治应该以仁义为本,主张“仁政”和“明君”,提出了“兴利除害”、“明主行仁政”等建议。

四、讨论《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15分钟)1. 请同砚们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哪些问题提出了警示和建议?2. 请同砚们讨论,《过秦论》中的“仁政”和“明主”理念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适用?为什么?五、教室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过秦论》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启迪;2. 鼓励同砚们多思考,多探讨,将古代的智慧运用到当代社会中。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阅读《过秦论》全文,思考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自己对秦朝和当代政治有什么看法;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过秦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置信同砚们对《过秦论》及其作者贾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思考古代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三、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整体研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我的疑问】【课内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过秦论》教案15篇

《过秦论》教案15篇

《过秦论》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秦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⑶宽厚而爱人⑷相与为一⑸赵奢之伦制其兵⑹秦人开关延敌⑺延及孝文公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16《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课题】《过秦论》(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6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解题“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过秦论”意为“”。

3、内容感知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这篇课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_______ 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全文脉络如下:孝公—————————————崛起兴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攻叙史实——兴亡过程始皇—————————————统一借古过秦论守讽今亡二世—————————————灭亡析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资料助读1、贾谊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章背景2.诵读文章3.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批注文章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桃源九中印国辉【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释义。

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释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3、翻译。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4、练习。

完成相关的练习。

5、背诵。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自主学习】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遗镞.()孝公既没.()崤.()函膏腴.()陈轸(..逡.()巡锋镝.()鞭笞.()蒙恬.()藩.()篱召.()滑墨翟.()瓮牖..()氓.()隶迁徙.()劲弩.()蹑.()足行.()伍钩戟.()谪戍..()()度.()长絜.()大万乘.()之国一夫作难.()二、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蒙故业,因遗.策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⑥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整理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整理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整理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一.认识整理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央政权强大而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实行的“管仲之治”对于后世的影响至深。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过秦论”文本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仲之治”所传达的思想,加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一、文本背景了解《过秦论》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秦统一六国和秦法的残酷性作为论述的起点,旨在探讨“以法治国”和“仁政”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文本中,刘向通过对秦始皇法治政策的批判,展示了“管仲之治”的思想理念。

二、关键概念理解1. 管仲之治: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提倡法治思想,主张“重法轻仁”,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2. 以法治国: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施严苛的法律制度,倡导以法律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

三、思考问题1. 秦始皇为何信奉法家思想,如何实施法治政策?2. “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有何异同?3. 法治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讨论展开1. 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和以法治国的管仲之治在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秦始皇以法治之名,实施残酷的统治手段,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度约束,容易导致军阀混战,文化沦丧等问题。

而管仲之治强调法治的公正性、稳定性,提倡依法治国,修治爱民的治国思想。

2. 对于“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可以从“仁政”与威权主义的对比中展开讨论。

管仲之治注重仁政,通过仁政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而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则过分追求威权主义,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择手段,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3. 法治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出现不仅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还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稳定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过秦论》一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始皇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引发了对“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这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思考。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写时间《过秦论》第1课时边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一、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矢镞(zú)鞭笞(chī)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行(háng)伍逡巡(qūn xún) 劲弩(jìng nǔ)孝公既没(mò)践华为城(huà)黔(qián)首蹑足(niè)将数百之众(jià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雍州(yōng)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 谪(zhé)戍长铩 (shā)钩戟(jǐ)非铦(xiān) 氓(méng)隶万乘之势(shèng)赢粮而景(yǐng)从锄耰(yōu)棘矜 (qín) 比权量力(liàng)度(duó)长絜(xié)大召滑(shào)蒙恬(tián)陈轸(zhěn)翟景(zhái) 乐毅(yuè)墨翟(dí)猗顿(yī) 倪良(ní)二、通假寻踪1、衡通“横”,连横2、从通“纵”,合纵3、倔通“崛”,突出4、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有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没通“殁”,死亡7、振通“震”,震慑三、古今异义1、于是:在这种情况下2、山东:崤山以东3橹:盾牌4、爱人:爱护人民5、以致: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6、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7、然后:这样以后8、中人:平常的人四、词类活用1、“亡”、“北”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3、“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形势。

4、“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5、“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6、“南”、“西”、“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的历史,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难点(1)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文才显名,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实行暴政,繁重的劳役、严苛的刑法等,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写作了《过秦论》,借古讽今,劝汉文帝施行仁政,以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课文研读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缔交逡(qūn)巡陈轸(zhěn)遗镞(zú)鞭笞(chī)蒙恬(tián)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瓮(wèng)牖(yǒu)绳枢氓(méng)隶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一夫作难(nàn)2、疏通文意(1)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 1 - / 3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诵读法, 鉴赏法。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有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一夫作难.(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倔起阡陌之中 (6)赢粮而景从 (7)百有余年 三、整体感知 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5.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6.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7.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8.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xiáo) 蒙恬(shé)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饶之地 爱:爱惜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汲取历史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难点(1)领会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以及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2)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时仅 33 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由此国力大增。

秦始皇即位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给秦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对秦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写下了《过秦论》。

四、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亡的过程;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能力,终至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章背景2.诵读文章3.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批注文章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第二课时一、梳理一二段字词、翻译二、完成第三段梳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作业:梳理最后两段,并背诵第三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三课时梳理完成最后两段翻译思考: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4.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作业:背诵课文后三段第四课时完成本课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②孝公既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倔起阡陌之中()⑦赢粮而景从()⑧百有余年矣()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⑩威振四海()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西河:。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于是,)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④聚之咸阳()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深谋远虑()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过秦论》()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③尊贤而重士()④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③约从离衡()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⑥却匈奴七百余里()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五、特殊句式1.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①尝以十倍()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④聚之()咸阳。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

4.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1.,,天下云集响应,。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朝代) 政论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政论文:《疏》、《论》、《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田文),赵国的君(赵胜),楚国的君(黄歇),魏国的君(魏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山东:。

关中:。

河:特指。

如“河南”指,“河北”指。

6.五岳东岳山、西岳山、南岳山、北岳山、中岳山。

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共同对付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使他们各自同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