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过秦论第二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过秦论第二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清层次,掌握对比手法,明了写作意图,感受语言铺排。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诵读和讲析结合。
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②语气提示[教学步骤]二、学习第一段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整段以中速读。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囊括”在现代汉语中是“全部获得”的意思。
(这句舍简就繁,突出秦孝公野心勃勃,对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为后文功业张本,增强了气势。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其它:第一个“固”,险固地势,有的将这句作定语后置,也有道理。
第二个“固”是副词,“牢牢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连词,表目的。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均为天下。
“荒”为最边远的地方。
“八荒”比“八方”更好,指全部国土。
“务”:从事。
修守战之具:修造防守进攻的器具。
连横:采用连横的外交策略,动词。
拱手而取:而,表修饰。
解释“合纵”(苏秦提出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和“连横”(破坏合纵的“反间计”,由张仪提出,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楚怀王就上了张仪的当,追悔莫及)群雄分布图: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小结:本段叙秦国地理优势(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即使是现代社会,法律、经济、军事也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国泰民安时注重的)和治国成效。
三、选学生读第二段。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会盟:聚会结盟。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姓名:班级:科目:语文【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1. 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 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 看清字形,标出注音,崤函(xi ao)膏腴(y d)陈轸(zh引)遗镞(z d)孝公既没(m b)鞭笞(ch i)蒙恬(ti a n)藩篱(f m)俯首系颈(j i)召滑(Sh co)墨翟(d i)瓮牖(weng y cu)度(du o)长絜大(xi e)劲弩(j ing)一夫作难(n cn)蹑足行伍(h d ng)逡巡(q on x d n)阡陌(qi ai m b)七庙隳(hu i)合从连(zcng)棘矜(q in )铦(xi ai)铩(sh a)万乘之势(sh e g)氓(m e ng)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从通纵 ____________________(2)合从缔交从通纵 ____________________(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____________________(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百有余年有通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字词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的)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窥视_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二课时)
3.10 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略)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过秦论第二课导学案教师
〈〈过秦论》第二课时导教案年级:高一编写:裴以杰鉴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3-8班次:组次: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二、三,理解“因”、“延”、“与”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背诵第三段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诵,小组商讨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认识贾谊及秦一致前后的历史背景。
【要点难点展望】1、理解并累积文言词语“因”、“延”、“与”一词多义2、联合课文词句的特色,逐渐掌握文段内容,并背诵。
【学习过程】朗读作品,整体感悟( B 级)课前测评:(解说以下词语)靖函之阻()厘卷天下(囊括四海(鱼举宇内()史力法度())头诸侯()灸耕织(君臣坚守(处连横()合作研究,小组展现( C 级)(一)、研读第二段:1、解说并翻译画线句子:)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秦,不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惧怕,会盟而谋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 zmg ()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理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 sh 也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tn巡 xtn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镰zD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2、议论:(1)、第 2 段表达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期间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以后,始皇以前的五位国君。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第 1页
编号:YW3-000
(二)第二段内容分析: 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 . . .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 . .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
装
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 . . . . 国家无事。 ①孝公既没 . ④ 会盟而谋弱秦 通“殁“ . 使动用法 . ②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 . . 名词做状语 使„„弱,削弱 爱,吝惜;致,招纳。 ⑦明智而 忠信 连词,表并列关系。 . 类,辈 ⑩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 . 蒙,继承;因,沿袭。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 ) ②倔起阡陌之中(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百有余年矣 ( )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约从离衡 . . C. 赢粮而景从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5)宁信度,无自信也( ) (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8)一年一度秋风劲( ) (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 (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5)天时不如地利( ) (6)商人重利轻别离( ) (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 . .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 . .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 . 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 . . . 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语文必修Ⅳ粤教版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2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主备人:何延滨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时间:2014年3月一、巧设迁移:二、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研讨——汇报展示——总结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三、自主探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2、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学生课前自主准确认读(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二)师生研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席卷天下(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在内部”)外连横(“在外面” )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2.重点词语解释务(从事、致力于)耕织君臣固(牢固)守修(修造)守战之具3、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秦的崛起——孝公)(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四、内化提升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五、总结质疑六、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主备人:何延滨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时间:2014年3月一、巧设迁移二、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涞水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涞水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涞水县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过秦论》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 成绩:________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3、4、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学习对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3.学习对比论证手法。
课前预习案A学习过程:一、研读第3段。
解释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聚.之咸阳:信.臣精卒:以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2.翻译重点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问题探究:(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3。
简述本段大意。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揭.竿为旗: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3.翻译重点句子: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才能:兵力:武器:(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4.简述本段大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纲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字词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2)3解析
《过秦论》【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第二课时【预习案】一、复习回顾1、提问学生翻译第一段2、提问学生翻译第二段3、小组提问重点字词二、阅读引导(一)、研读第3段。
1、 1).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聚之咸阳:信臣精卒:以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2).翻译重点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问题探究:(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3.简述本段大意。
4.自读、背诵第三自然节。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揭竿为旗: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3.翻译重点句子: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才能:兵力:武器:(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4.简述本段大意。
5.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
然后集体背诵。
(三)、学习研读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1.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百有余年矣:3.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2)3解析汇报
标准文案《过秦论》【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预习案】一、复习回顾1、提问学生翻译第一段2、提问学生翻译第二段、小组提问重点字词3二、阅读引导3段。
一()、研读第).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 1 1大全.标准文案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聚之咸阳:信臣精卒:以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2).翻译重点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问题探究: 2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2)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3简述本段大意。
3.4.自读、背诵第三自然节。
大全.标准文案(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揭竿为旗: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3.翻译重点句子: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才能:兵力:武器:(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4.简述本段大意。
大全.标准文案5.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
然后集体背诵。
(三)、学习研读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1.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百有余年矣:3.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各类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深入理解贾谊的观点及写作意图,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
情感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文言知识总结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深谋远虑2.名词作动词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③《过秦论》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自以为关中之固③尊贤而重士④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约从离衡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⑥序八州而朝同列(2)形容词的使动①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②以愚黔首③序八州而朝同列7.意动用法尊贤而重士二、特殊句式将下列句子翻译出来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3.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①尝以十倍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④聚之咸阳。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
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过秦论第二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第二课时科目:语文必修3 编号2 编制:张静芦亚男审核:领导签字:使用时间:班级: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二、自主学习:1.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深谋远虑()(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自以为关中之固()③尊贤而重士()④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③约从离衡()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⑥却匈奴七百余里()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7)意动用法尊贤而重士()3.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2.作者在文章末尾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你如何看待本文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四、当堂检测:诗歌赏析: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
过秦论学案第二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帅材料”的论证方法课前预习案一、阅读课文二、三两段,读准字音孝公既没.约从.离衡逡巡..亡矢遗镞.履.至尊鞭笞.藩.篱黔.首隳.名城锋镝.良将劲弩..二、知识导学“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三、对照注释,翻译2、3段,找出不会翻译的地方,写在下面。
我的疑问:四、【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课堂导学案一、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积累,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致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二、问题探究1.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过秦论》导学案(定稿)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部分练习答案第一课时预习二、自学释疑、合作互动1.生字注音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î)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âng)(yǒu)度长絜.大(duï)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通“又”)三、合作探究整体把握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
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2. 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结构图表略。
3 相关语句:(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道理: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四、检测练习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3)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5)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以为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招致(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6)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8)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9)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11)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12)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3)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蠢(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课前检测(1)( C )解析:①③④⑤“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②⑥“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⑦⑧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2)(AC)解析: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为表结果的连词)二、合作探究(见教学用书“课文研讨”“关于练习”。
高中语文导学案:《过秦论》课堂案2
2、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指明用法并解释。
(1)南取百越之地(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士不敢弯弓而抱怨(4)以愚黔首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7)天下云集响应(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9)序八州而朝同行列
3、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以为桂林(2)因河为池
《过秦论》课堂导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背记3-5段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并勾划其中的文言现象。(重点)
2、精读文本,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
3、精读第五段,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重点)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一)文言现象
1、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赢粮而景从
(3)收天下之兵(4)氓隶之人
(5)而倔起阡陌之中(6)度长絜大
6、翻译下面句子。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文本分析
1、通读全文,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中点明秦国灭亡原因的是哪一句?贾谊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二、探究未知
学习过程中有何疑难,请一一写下来。
(1)
(2)
(3)赢粮而景从(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铸以为天下非弱小也(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奋六世之余烈(2)隳名城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重点难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欣赏这首诗,从而了解贾谊的才情及其命运。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学习过程】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3.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4.把握主旨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5.写作特色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要点归纳】1.词类活用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②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⑤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⑥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⑧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⑨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⑩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11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12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1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2.特殊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2.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__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__________________4.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 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古义今义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③九国之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2
《过秦论》导学案主备人:赵文斌审核:张斌审批:杨西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课文最后三段,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培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课时安排】4课时【学法指导】通读全文,结合注释,将课文下面的重点字词意思旁批在相应位置,了解全文大意。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预习案】一、解题1、“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是,“过秦论”意为。
2、世称,洛阳人。
《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首氓()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三、自读一遍文章第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贾谊(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前20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采取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通②陈利兵而谁何通③威振四海通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尊贤重士()会盟而谋而弱秦()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以愚黔首()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④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通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检测案】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云:像云一样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对……斗争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C.以致天下之士D.沛公引兵之薛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答案1. “连衡”也写作“ 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当时一些诸侯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是张仪,提出后一种是苏秦。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从通纵②何何通呵③威振四海振通震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沿袭)②(凭借)③趁机)④(凭借)策①(鞭子)②(策略)制①(统治)②(统率)③(制服)④(规模)兵①(兵器)②(军队)通①(沟通)②(通达)致①(发展到)②(招纳)延①(迎接,迎战)②(延续)北①(败北的军队)②(向北)③(往北走)信①守信②(可靠的)③(通“伸” 伸张)2. 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答案: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1.【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2.【解析】选D。
A.因:凭借;B.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高举。
3.【解析】选C。
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4.【解析】选D。
使动用法,使……争斗。
5.【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
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
6.【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7.【解析】选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