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

课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课题、课型及所属学段

课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课型:新授课。

所属学段: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四章第二节。

二、基本设计理念:

这节课以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能力为中心,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对地理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是要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梳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

五、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4.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5.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6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7教学方法

这节课是基于“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

8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农业与我们和农业的地区分布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第三课时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9.教学模式:“2+5+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作业:《随堂》第一大题

八、五分钟测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5分钟测试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A.耕地面积大B.高温多雨同期C.水资源丰富

D.可耕地多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5.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__,灌溉多采用_______,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_,广泛种植_______,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6.业、业、业主要分布在东部。东部的和___的_____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和的天然林区,以及___的人工林区;

7.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_______和________基地,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8.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___业可以保持水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发展____业。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业。河流湖泊多,适宜发展____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中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Develop agricultur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

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实验中学刘奎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地图描述和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根据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表述、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坚信本地因地制宜发展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我认为本节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会学。 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 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 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出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说农业的重要作用. 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类型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图文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点:农业的主要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难点:形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二、说课程标准 《4.2农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指出农业的主要部门,说明农业的重要作用,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来看均属于a层次。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营造情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来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分组竞赛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等探究式的学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抚顺市三十中学 王伟 20XX年11月23日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 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尝试运用已学习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教师承转] 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出示课件] 视频资料:主要农业部门。 [学生讨论] (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农业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 [出示板书] 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学生活动] P99活动1.2.。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小结] 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修订稿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地理本1002班赵静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于地理本1002班的赵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渗透农业活动理念,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寓教寓乐中获得知识。 从教材来看,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继上一章学习城市区位因素后对区位的再一次分析,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打下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活动理念。 课标要求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当然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下面我谈谈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知道生活中某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且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情境教学有很大兴趣。但学生并不知道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没有形成农业活动理念。故我的解决策略为:从生活中的身边案例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各因素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相应的重点: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地理因素 整节课以“小明农耕记”创设具体情境对农业区位因素展开探索,因而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整个探索过程的核心,即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活动 在核心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合理布局显得生疏,无从下手,因而将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于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东北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 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 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 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商务星球初中地理八上《4第1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word教案 (7)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活动,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方面,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重点) 2、从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市场形式方面,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投影、相关图片。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复习导入复习提问:1、根据图片回顾我国农业类 型有哪些? 图1 图2 图3 图4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全体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积极举手 回答 学生1:图1是种植业、图2是畜牧业、 图3是林业、图4是渔业。 学生2: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 通过回 顾上节 课知 识,让 学生温 故而知 新。 衔接过渡教师: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类型能否互换?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呢?学生:各种农业部门只有在适合的地方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所以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自主学习探究一农业基地建设 (一)农业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我们当地的农 业发展,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件。 2、结合实例说说下列哪些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了农业的布局? (1)在城市的周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 减少,蔬菜、乳肉、禽蛋的产量增加。 (2)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很 多地区林业、牧业比例提高,生态环境得 到改善。 (3)水稻耐寒品种培育成功,使我国水 稻种植区域向北扩展至黑龙江流域。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 举例: 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 好 淡水渔业河湖较多、水流平缓 畜牧业降水较少、草场广布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需求 (2)国家政策 (3)技术的进步,水稻耐寒品种的培育成 功。 通过阅 读课文 找出问 题的答 案,培 养学生 阅读课 文的能 力和分 析解决 问题的 能力。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说课稿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说课稿

课号:2-1-1 学号:200904040237 班级:2009级2班姓名:熊燕 说课稿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说课人:熊燕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2班的熊燕。我的说课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策略和教学程序展示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接下来是我的说课,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内容共分为课前提示和五个子目:“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本课共有八幅图片、三个学习思考、三个知识链接、一张资料卡片、一道自我评测问题和一个材料阅读与思考。

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1、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探究预习,掌握收集史料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掌握集思广益、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提供大量史料和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分析及创新性思维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古代两大阶级、土地问题、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了解以及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关注三农、以人为本的意识和创新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确立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知识体系 突破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探究预习,对本课内容粗略的了解,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一到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

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