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

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

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 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 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高中生物的光合作用知识点

第三节、光合作用

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

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 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

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

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高中生活植物对于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

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4、水分流动的趋势:水往高(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水密度小,水势低(溶液浓度大);水密度大,水势高(溶液浓度低)。

5.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b、散失:95%~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7、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该是一个渗透系统,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在处于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才会

有的现象。(人体的细胞,它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玉米根尖细胞没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洋葱表皮细胞和根毛细胞两种成熟的植物细。)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六大营养物质 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以下是六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新陈代谢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以下是生物复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第1页,共5页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 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淀粉水 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 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 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高二生物《生物的新陈代谢》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生物与环境问的物质交换过程 B.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间能量交换过程 C.新陈代谢过程是先进行同化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D.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2.下列对酶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某些RNA也是酶 D.酶活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 3.在37℃、pH=6.8时,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比用FeC13做催化剂强得多,这说明酶() A.具有专一性 B.具有高效性 C.具有多样性 D.需要适宜条件 4.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 A.淀粉水解 B.脂肪水解 C. ATP水解 D.葡萄糖水解 5.根尖细胞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最活跃的是() A.根冠细胞 B.分生区细胞 C.伸长区细胞 D.成熟区表皮细胞 6.下列物质的运动依靠渗透作用的是() A.空气进入肺泡 B.水分进入根细胞 C.细菌被白细胞吞噬 D.红墨水在清水中散开 7.与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关系最密切的生理活动是() A.光合作用 B.渗透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8.已枯黄的叶片中Mg的含量比绿叶中的少,这说明Mg在植物体内() A.呈离子状态 B.是不稳定化合物 C.是稳定化合物 D.是不可再利用的 9.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行的部位是()

A.叶绿体外膜 B.叶绿体内膜 C.叶绿体类囊体膜 D.叶绿体基质 10.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A.氧和酶 B.C02和H20 C.氢和ATP D.氧和ADP 11.暗反应中参与CO2固定的物质是() A.还原性氢 B.ATP C.三碳化合物 D.五碳化合物 12.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中不可能有() A.氧 B.脂肪和蛋白质 C.葡萄糖 D.酒精和丙酮酸 13.有氧呼吸中,形成ATP最多的时候是() A.形成C02时 B.形成[H」时 C.形成H20时 D.形成丙酮酸时 14.生物的发酵是指() A.高等生物的有氧呼吸 B.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C.高等生物的无氧呼吸。 D.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15.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16.在人体内,下列物质的分解产物不含葡萄糖的是() A.肝糖元 B.肌糖元 C.乳糖 D.麦芽糖 17.人体的物质代谢主要发生在() A.消化道中B,肾脏中 C.细胞中 D.内环境中 18.人体在进行剧烈活动时,获取能量的方式是() A.只进行无氧呼吸 B.进行有氧呼吸 C.主要是无氧呼吸 D.主要是有氧呼吸 19.在人的心肌细胞中比腹肌细胞中显著多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 B.线粒体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介绍高中生物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点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

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

高三生物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精选.

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 **************************************************************************** ●知识联系框架 甲状腺激素用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胰岛素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性激素 生长激素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反射物质代谢过程 反射弧 能量代谢 *****************************************************************************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 一、动物的新陈代谢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只相隔一层细胞膜,因而体内与外界直接通过体表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在研究内环境时,要搞清楚消化道的地位,消化道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被围在体内的专门用于消化食物的特殊的外界环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脱离子内环境,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 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下面以pH值为例作一说明: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0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动 物 的 新 陈 代 谢 及 其 调 节 物质代谢

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的新陈代谢》课堂教学设计 刘丽华 【教学课题】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生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从而明确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和能源来源。 2、使学生掌握新陈代谢与酶和A 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以及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探讨相结合 【教学过程】1、提问复习导入新课(1)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概念、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相互关系 3、新陈代谢与酶——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4、新陈代谢与ATP——A TP的概念——A TP与ADP的转化 5、科普小常识及补充内容 6、小结及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45-60min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名师、新教材等 【教学后记】(略)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一旦停

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本章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覆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以及许多生化知识,它既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又是全书比较费解的部分。在全高中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新陈代谢概述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新教材)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 谢。(旧教材)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4、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6、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8、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9、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新陈代谢与ATP 10、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 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1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教案1人教版 必修1

第三章生命的新陈代谢 第九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目的: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识记)。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学用具: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投影片;课堂讨论题投影片;新陈代谢概念图解投影片; 代谢类型的概念和类型举例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第九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一)概念: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二)新陈代谢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 (三)新陈代谢的意义: 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实现生物体的自我更新,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新陈代谢的类型 (一)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异养型 2、异化作用类型:需氧型、厌氧型 (二)概念和举例 (填表) (三)化能合成作用 1、举例:硝化细菌 2、概念:一些自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体外环境中无机物氧化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 并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较详细地认识了动物、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是生物 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 请同学们阅读本节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5分钟。) 提问:本节教材中讲解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回答: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提问:对于新陈代谢的概念,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已经学习过,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叫新陈代谢? (回答:略。) 提问: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你是如何具体理解这一概念的?请根据细胞结构图讨论(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然后由多个同学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引导,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活细胞不断从细胞外吸进水、无机盐离子、氧、二氧化碳、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2、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内,色素吸收光能使二氧化碳和水在酶的催化下,通过一系列连续化学反应 形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 3、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糖类在酶的催化下通过一系列连续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 释放能量,形成ATP。 4、在核糖体内,氨基酸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组织蛋白质。在细胞核内,核苷酸经过一系列化学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酶

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 酶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

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ATP知识点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ATP知识点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理解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首先,从分子水平上来看,新陈代谢是细胞中所有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那么,在新陈代谢中的一系列的物质变化,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生命系统必须依靠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伴随着全部生命活动。从整个生态系统上来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总能源来自于光能,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植物可以通过细胞呼吸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动物则以摄食植物(直接或间接的)而获取富含能量的有机物,又通过动物自身的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绿色植物不可能把光能直接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光能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由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功能的需要,不论是植物、动物和人,其体内都必须有一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储藏或利用的化学能,即必然有一种物质作为这种活跃化学能的载体。而ATP(三磷酸腺苷)结构中(如下图),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即容易形成又容易断裂,形成时可以储存这种活跃化学能;断裂时,可以将活跃的化学能释放用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联系化学知识,用“层析综合法”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意义。 ①从生化反应角度分析理解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可以看成是含三个磷酸基的腺嘌呤核苷酸,其结构如上图,ATP的结构简式可写成A—P~P~P。对于所有的细胞来说,几乎都是用ATP作为直接能源的,凡是不能单独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几乎都要由ATP供应能量,使化学反应能够进行。在ATP与ADP的转化中,ATP既可储能,又可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在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基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三个磷酸基位于末端,能够很快地移走,于是ATP转变成ADP,如果加上第三个磷酸基,ADP又变成ATP,在这些变化中,能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把Pi束缚在ADP 上形成ATP,需要能量,在这个反应中能量被捕获而且贮存起来。从ATP移走一个Pi,释放能量,ATP就变成ADP。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酶参加才能进行,这样的过程在活细胞中永无止境地循环着。 ②从代谢角度分析理解。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如下: A.从物质代谢上看,上述反应中的物质是可逆的。但ATP与ADP的转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B.从反应条件上看: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水解酶;而ATP的合成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新陈代谢与酶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母纳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概念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3.高温、低温和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思考导学】 1.人发烧时,不想吃东西,其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2.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能否继续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其原因是什么?不能。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而胃液的pH在2左右,会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并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水解。 3.胰岛素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原因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若口服会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蛋白酶水解。 【学法指导】 1.掌握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物体内的各项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地进行。所以,将酶称作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种类极其繁多,现在已签定出的就有2000种以上。习惯上,各种酶是根据其来源及其所催化的作用物(即底物)来命名的。例如,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产生的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酶,胃蛋白酶是胃腺产生的催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的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动物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钟要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天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吨,糖类为10吨,脂类为1吨,蛋白质为1.6吨。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 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有利于理解酶的作用以及温度、pH等对酶作用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所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例如,有一种叫做RN ase P的酶,这种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科学家们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且提高了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

高中生物: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 特征:高效性、专一性。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形成方式:ADP+Pi 或 ADP+C~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第九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目的 新陈代谢的概念的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识记)。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同化作用的自养型 的基本类型新陈代谢的两种类型异养型 基本类型异化作用的需氧型 两种类型厌氧型 【注解】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一)两个方面物质代谢:外界环境? ←交换生物(转变) ?→ (性质)能量代谢:外界环境? ←交换生物(转变) ?→ 物质变化: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 ?合成自身物质 ?→ 同化作用贮存能量 (二)两个过程物质变化:自身物质? ?分解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 (方向)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三)应用 1.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2.同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大小关系 幼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1)人成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老年:同化作用略小于异化作用 白天: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2)植物 夜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特点:无机物? ?合成有机物 ?→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光能)、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 (一)同化类型特点:外界有机物(营养物质)? ?转化有机物(自身组成物质) ?→ 异养型生物:动物;腐生、寄生的真菌、细菌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NH3? ?→ ?氧化HNO2? ?→ ?氧化 HNO3 能量 CO 2+H 2 O CH 2 O)+O 2 特点:在O2参与下,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需氧型 生物:绝大多数的动、植物 (二)异化类型特点:在无氧条件下,不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厌氧型 生物:乳酸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 兼性厌氧型:氧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 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如酵母菌 (三)判断方法:考虑该生物生活的环境情况 1.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生物一般属需氧型;(如树、鸟、鱼等) 生活在土壤深处、水底淤泥、其它生物体内的生物一般属厌氧型。(如破伤风杆菌、蛔虫等)2.除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细菌是自养型外,其余都是异养型; 3.酵母菌是异养型和兼性厌氧型。 【例析】 .存在于泥土及正常人呼吸道内的破伤风杆菌一般不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内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因大量繁殖而致病,则破伤风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D)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画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曲线,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纵坐标,以氧气的百分比浓度为横坐标。(并将它与植物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曲线作比较) .工业上用发酵罐酿酒时,开始阶段要通入无菌空气,而后再密闭进行发酵,请问前后两阶段处理的目的? 先通气,有氧呼吸提供大量能量,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 然后,以无氧呼吸(发酵)获得酒精。 .试述自养型与异养型、需氧型与厌氧型的进化关系;新陈代谢各类型的进化关系。 (1)自养型比异养型高等;需氧型比厌氧型高等。 (2)新陈代谢各类型的进化关系:异养、厌氧型(原始生命、单细胞原核生物)→自养、厌氧型(以H2S、异丙醇等作为氢和电子供体的光合细菌)→需氧型(动物和植物)→化能合成作用类型(硝化细菌等)

高三生物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

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 ******************************************************** ******************** ●知识联系框架 甲状腺激素用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胰岛素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性激素 生长激素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反射物质代谢过程 反射弧 能量代谢 ******************************************************************* **********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 一、动物的新陈代谢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只相隔一层细胞膜,因而体内与外界直接通过体表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在研究内环境时,要搞清楚消化道的地位,消化道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被围在体内的专门用于消化食物的特殊的外界环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脱离子内环境,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 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下面以pH值为例作一说明: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 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0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 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动 物 的 新 陈 代 谢 及 其 调 节 物质代谢

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与酶(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酶与代谢”一节的实验探究法教学 近年来,实验探究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酶与新陈代谢”一节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1.问题的提出 “酶与新陈代谢”是高中《生物》中“新陈代谢”一章的一个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获得酶的基础知识,而且通过教学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我对“酶 与新陈代谢”这个单元课题的教学设计是:先提出单元要解决的有关酶的几个问题,接着让 学生带着问题做3组有关酶的实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 结论,即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酶的教学。酶的课堂教学设计用图解概括如下: 注:3组实验依次为:H2O2分解的比较实验;酶作用范围的实验;温度和pH对酶作用的 影响实验。 2.教学过程 (1)明确单元课题任务 本课时任务重,复习提问主要围绕着新陈代谢的实质,突出强调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或 细胞进行的一系列交叉连锁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向学生阐明细胞内的生 物化学反应,通常是一系列有序的酶促反应,从而引出本单元课题。然后,向学生说明本单 元课题内容主要讲述酶的来源、生理作用、化学本质、酶作用的特性及其影响酶作用的因素等,从而使学生明确本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最后,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并向学 生提出进行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2)辅导学生进行实验 表1过氧化氢(H2O2)分解速度的比较实验及结果 试管编号 1 2 3 4 底物(2% H2O2) 1 mL 1 mL 1 mL 1 mL 反应条件自然分解Fe3+土豆屑熟土豆屑 现象(氧气泡) 小而少大而多极多小而少 实验分析及结论①酶来源②作用③反应条件 表2 酶的特异性实验及结果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底物(1mL) 1%葡萄糖液 1%淀粉液 1%淀粉液 1%淀粉液 1%蔗糖液 2%蔗糖液 2%蔗糖液 实验处理(1 mL) 蒸馏水蒸馏水酵母提取液稀释唾液蒸馏水 酵母提取 液 稀释唾液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与常见误区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与常见误区 酶 酶是活细胞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核酸) 特征:高效性、专一性。需要的适宜条件:适宜温度和PH ATP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形成途径:动物——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形成方式:ADP+Pi 或ADP+C~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光合作用 意义:除了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以及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 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必备条件:具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 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营养物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基本来源是食物。

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 脂类:食物中的脂类绝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质:合成;氨基转换;脱氨基关注:血糖调节、肥胖问题、饮食搭配。 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动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种类比植物性食物齐全。三大 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呼吸作用 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中生物知识常见误区总结 \ 误区1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陈代谢基本类型Word版

第九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目的 新陈代谢的概念的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 :识记)。 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的 自养型 的基本类型 新陈代谢的 两种类型 异养型 基本类型 异化作用的 需氧型 两种类型 厌氧型 【注解】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一)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外界环境?? →←交换 生物(转变) (性质) 能量代谢:外界环境?? →←交换生物(转变) 物质变化: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 →?合成自身物质 同化作用 贮存能量 (二)两个过程 物质变化:自身物质?? →?分解 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方向) 异化作用 释放能量 (三)应用 1.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2. 同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大小关系 幼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1)人 成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老年:同化作用略小于异化作用 白天: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2)植物 夜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特点:无机物??→?合成 有机物

自养型 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光能)、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 (一)同化类型 特点:外界有机物(营养物质)??→?转化 有机物(自身组成物质) 异养型 生物:动物;腐生、寄生的真菌、细菌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NH 3?? →?氧化HNO 2??→?氧化 HNO 3 能量 CO 2+H 2O CH 2O )+O 2 特点:在O 2参与下,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需氧型 生物:绝大多数的动、植物 (二)异化类型 特点:在无氧条件下,不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厌氧型 生物:乳酸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 兼性厌氧型:氧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 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如酵母菌 (三)判断方法:考虑该生物生活的环境情况 1.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生物一般属需氧型;(如树、鸟、鱼等) 生活在土壤深处、水底淤泥、其它生物体内的生物一般属厌氧型。(如破伤风杆菌、蛔虫等) 2.除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细菌是自养型外,其余都是异养型; 3.酵母菌是异养型和兼性厌氧型。 【例析】 .存在于泥土及正常人呼吸道内的破伤风杆菌一般不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内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因大量繁殖而致病,则破伤风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D ) A .自养、需氧型 B .自养、厌氧型 C .异养、需氧型 D .异养、厌氧型 .画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曲线,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纵坐标,以氧气的百分比浓度为横坐标。(并将它与植物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曲线作比较)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知识点梳理 篇一:高中生物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