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的兴衰
近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
近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拱X X关报告展示的历史轨迹莫世祥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陆续入居澳门,开展对中国及远东地区的贸易。
在此后400多年的中外贸易史上,澳门几度经历盛衰浮沉的变迁。
其中,最后一次变迁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上半叶。
近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基本奠定当代澳门的经济发展格局及其在中外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近年,笔者等人在澳门基金会资助下,编译成《近代拱XX关报告汇编(1887—1946)》一书(注:全书由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澳门基金会1998年12月出版。
),书中辑录的拱XX关报告颇为清晰地展示出近代澳门贸易地位变迁的轨迹。
兹依据相关资料,对此做一研讨。
一、古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成为欧洲最早集结力量、拓展东方远航贸易和进行殖民扩X的国家。
其间,葡萄牙人多次进扰中国XX、XX、XX等沿海地区,试图依仗其在海外扩X 时惯用的武力手段,夺取在华立足点,结果却在明朝官府反击下迭遭失败。
16世纪50年代下半叶,葡萄牙人放弃武力进犯的方式,改取谦卑态度与贿赂手段,终于得到明朝官府允许,进入并赁居澳门,从此将这个并不显眼的中国海岛渔港,逐渐经营为闻名遐迩的葡萄牙对华贸易基地和对远东贸易的中转港口。
明朝官府对海外贸易采取时禁时开的政策。
1523年以后,全国只有XX可以接受外国商使朝贡贸易。
澳门至XX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水路船运内航可以直达XX及粤西南沿江、沿海各埠,外航可以径直放洋出海;陆路交通也有莲花茎石矶连接内地。
交通的便利,使擅长进行商业贸易扩X的葡萄牙商人获得发展空间。
明朝官府不时严厉限制与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恰给葡萄牙商人提供取而代之、充当中外贸易中介的商机。
从1578年起,葡萄牙人获准每年春、夏两季到XX参加互市。
他们因此可以合法地将华南盛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输向欧亚各国。
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在澳门经商的葡萄牙人建立起澳门—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等三条贸易航线,编织成为澳门为中转枢纽港、以里斯本为财富归宿地的国际大三角贸易网络。
中国海运发展史
中国海运发展史
中国海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海上贸易。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清朝时期,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逐渐形成了一批以海外贸易为主的港口城市,如福州、泉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等。
当时的中国海运采用的是帆船和桨船,尤其是帆船,它们在世界各地广泛运用,成为了当时海上贸易的通行工具。
20世纪初,陆地交通还不发达,中国的海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原材料、煤炭、钢铁、化肥、石油等重要物资需要海运运输,国家对海运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此时,中国海运开始使用蒸汽船,同时,各地也开始建设多个大型港口,如天津、上海、广州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海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政府进行管理。
此后,中国海运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建设了许多大型港口,如天津港、上海港、广州港、大连港、青岛港等,开始使用集装箱和液化气运输船进行海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运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对海运业的改革和加快发展,加大了海运用地的开发,提升了港口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海运产业的整体实力。
截至目前,中国港口的总吞吐量已经占全球的三分
之一,中国的主要港口也成为了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总之,中国海运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古至今的漫长历史,从古代桨帆船到现代集装箱运输,海运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海运业还将继续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演变:1.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1400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点。
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交换的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香料等。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扩大贸易活动来获取资源和财富。
2.明代海禁政策(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并且限制外国宗教的传播。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清代垄断贸易(1644年-1842年)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由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朝设立了“广州会馆”和“澳门审理署”,对所有与中国贸易的船只进行审查和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实施了与英国、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单一贸易政策,即“广东系统”。
这一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只允许他们在广东进行贸易。
4.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开放政策(1842年-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设立贸易公司,减少对外贸易的关税和壁垒,并且积极引进外国的科技和资本。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于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5.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政策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向市场的自由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含答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
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
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A.金银、玉米、烟草等B.枪支、玻璃等C.茶叶、丝绸、瓷器等D.黄金、象牙等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A.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3.“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里的“新天地”主要是指A.开辟了通向美洲、非洲的航路B.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D.资产阶级开始了殖民扩张4.早期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早期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掠夺财富 B.传播宗教 C.摆脱内部纷争 D.征服异教徒5.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 B.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C.世界市场的拓展 D.机器生产提高茶叶产量6.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
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
”“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A.欧洲的商业革命 B.欧洲的价格革命 C.丝绸之路的畅通 D.工业革命的扩张7.下表为西欧1500年到1600年价格上涨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C.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 D.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8.下列对早期殖民强国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B.16世纪时,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C.1581年,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D.17世纪时,建立了世界范围的商业殖民帝国9.在“三角贸易”中,当欧洲殖民者回欧洲时,他们的船只中满载的是A.美洲土著居民B.非洲黑人C.廉价工业品D.烟草、金银10.在 17--18 世纪殖民争霸过程中,北美、印度成为英法等争夺的焦点。
专题09 人类社会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9 人类社会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1.(2021·北京·高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 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没有垄断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项;17世纪中叶,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成为17世纪海上殖民强国,B项时间错误,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故选D项。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2. 古代世界的商业(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
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
(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
(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明清对外贸易
3)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目的大于 经济目的。
海禁的结果 ① 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
财政大受影响。 ② 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
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 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点 线 直线 曲线 平行线 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
对浮力原理的图示和说明 王徽《远西奇器图说》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
早期:明末清初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传教士来华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 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 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 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 策。
闭关锁国
十三行简介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 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 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 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 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 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 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 第七。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 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
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清经略边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 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
民族关系: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
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
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一、背景介绍明朝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
在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在明朝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规模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贸易路线与海外据点1. 东南亚贸易路线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明代的商船常常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出发,直接往返于琼州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水域。
2. 日本贸易除了东南亚,明朝还与日本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
日本作为邻国,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进口市场。
大量的丝绸、瓷器、铁器等中国产品进入日本,而日本的银、铜、饰品等商品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3. 西洋贸易明朝时期的西洋贸易主要通过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进行,他们分别在澳门和台湾建立了贸易据点。
葡萄牙商人主要以货物交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商品是红毛衣、洋铁、木材等。
荷兰商人则更倾向于以珍贵的东方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为主要贸易对象。
三、海外贸易的商品1. 出口商品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以中国的高级手工业产品为主导,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漆器等。
其中,丝绸和瓷器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产品,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2. 进口商品海外贸易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进口商品。
进口商品主要包括香料、药材、珠宝、象牙、纺织品等。
其中,来自东南亚的香料如胡椒、丁香等成为当时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料。
四、中国经济的影响1. 增加财政收入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尤其是出口商品的销售额。
这些收入有助于明朝政府改善国内基础设施、提高官员待遇以及进行军事扩张。
2. 促进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得国内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农民和手工业者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市场空间,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3. 文化交流与传播海外贸易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商品的流通,西方国家的文化、科技等也开始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海洋文化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海洋文化自古以来,海洋一直是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物资贸易通道。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海洋文化也早已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明清时期中期,中国出现了海禁政策,限制了海上交通与贸易,并成为海洋文化衰落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其对海洋文化影响进行探讨。
一、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十分繁荣。
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农民战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导致国内财政危机,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此时,海洋贸易的发展与利润日益丰厚,吸引了一批批商人不断求财,但也引来了其他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明朝时期为保护自己的海洋利益,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大量限制对外海上贸易,甚至对出海和造船都实行严格管制。
这样,原本繁荣的海洋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因此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禁海政策。
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也是为应对海洋贸易日益复杂的局面。
不同于明朝时期,清朝并未限制造船和出海的权利,而是对海上贸易税收进行了大幅提高,甚至拒绝对外贸易。
这种禁海政策严重限制了海洋贸易的发展,但也导致其他国家侵蚀中国的海洋利益,香港、澳门等海港地区被迫割让给外国侵略者。
二、海禁政策对海洋文化的影响海禁政策的实行,对于繁荣的海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受到压制海禁政策的实施,根本上就是对海洋文化、海上贸易的打压。
原本繁荣的海上贸易因此中断,涉及这个领域的企业、商人们失去了商机和利益,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对于传统渔民、船夫等职业,由于掌握海洋知识和技能,海禁政策对这些人的生活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 海洋文化衰落海禁政策的长时间实行,使得海上贸易持续衰退,国家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也相应衰亡。
对于传统航海技术以及航海知识等,因为得不到使用和传承,也逐渐消亡。
而在东南沿海,本地的一些海洋文化,如渔民的民俗风情、船夫的传统技艺等被迫沉寂,这也让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不少的断代。
澳门的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
澳门的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与广东省珠海市相邻。
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历史中考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澳门的早期历史澳门地区在古代属于百越之地,直到宋朝时期,澳门才开始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明朝时期,澳门逐渐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
葡萄牙人的到来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随后,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建立贸易站和教堂,逐步形成了澳门的葡萄牙社区。
澳门的贸易地位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澳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传教士。
澳门的贸易地位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澳门的宗教传播葡萄牙人将天主教传入澳门,建立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
澳门成为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基地。
澳门的行政地位1849年,葡萄牙占领了澳门半岛,并在1887年与清朝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获得了澳门的永久管理权。
澳门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初,澳门开始现代化建设,建立了许多现代化设施,如电车、电话等。
同时,澳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
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根据中葡两国政府的协议,澳门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留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澳门的现代发展回归后,澳门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博彩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
同时,澳门也在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澳门的文化特色澳门是一个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澳门的葡式建筑、美食、节日庆典等都体现了其多元文化的特点。
结束语:澳门的历史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从早期的贸易港口到现代的国际旅游城市,澳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了解澳门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关系和海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明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并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促进了中国的海外扩张。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实施的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的特点1. 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在16世纪初期出现了疆域的收缩,因此对外政策将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
清朝在收复中原后,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尊严。
2. 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明清时期进行了对外交往,但却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内部稳定。
明代实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并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清代则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势力渗透和侵略。
3. 维护和平友好关系: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与邻国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明清政府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并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1.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中国的朝贡贸易以礼物和物品的交换为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赞美。
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展示了其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2. 建立海外通商口岸: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建立海外通商口岸。
从明代开始,明朝在南海和东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以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
清朝在康乾时期更加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并建立了更多的港口,如广州、福建的厦门、对外开放的澳门等,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和约谈判: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与外国国家进行和约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明代的洛川条约和嘉兴条约是中国政府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签订的重要和约,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边界和贸易事项。
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
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古代中国,海上势力兴旺而发达。
尤其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极盛。
但是,从15世纪以来就开始每况愈下。
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北洋海军创建是三个越来越低的波峰,而每个波峰之后,则是庸碌并充满屈辱的波谷。
当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始,制海权却从中国的手里滑落-中国东南的万里海疆,从此动荡不宁……缺乏贸易支撑的海洋控制权终归要失落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制海权,就是一个国家控制大海的能力。
一个面对大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如果不能控制海洋,不能在海上自由地活动,那么,海洋给它带来的更多是遗憾和痛苦,而不是财富和幸福。
公元15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世纪。
世纪之初,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中国海上势力达到极盛,接着突然从海上完全撤退。
世纪之末,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来到了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开始。
这一进一退之间,一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已经分派好了角色,只是当时无人知晓而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回光返照,一次华丽谢幕。
若干年后,有人劝明宪宗仿明成祖故事,重新启动下西洋的计划。
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竟将郑和出使西洋的海图资料藏匿起来,理直气壮地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
旧案虽有,亦当毁之。
"计划搁浅。
这些资料后来再也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被刘大夏销毁了。
刘大夏耿介忠直,是被时人称道的名臣,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海图被毁十分遗憾,但是假如明朝再多来几次下西洋壮举,也未必会发现世界,更不会成为海洋强国,最直接的后果是大明财政被拖垮,早早亡国。
据黄仁宇先生推测,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白银约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
每次郑和下西洋,反对之声不绝。
航运一向是最赚钱的买卖,起码都是十倍百倍,达·伽马从印度首航回国,仅一船香料就超过他所有远征花费的60倍。
明清之际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
明清之际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在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这些成就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商品和文化等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学习其中的启示。
一、明清时期的贸易往来1.海上贸易的兴起随着明朝的永乐大典和北虏南侵战争的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和平建设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中东和印度洋地区的商业贸易逐渐兴起,中国海上贸易也开始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外国商船来到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了相对比较活跃的贸易;而中国商人也前往外国显然海上扩展贸易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福建泉州港和广东广州港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融区,也是中国与世界的窗口之一。
在这里,西方的航海技术和商业经验逐步传播开来,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日益繁荣。
2.商品交流的发生在这个时期,中亚和印度地区已经拥有了成熟的纺织业与出口市场,而中国的丝织业也十分繁荣。
这就导致了两个地区之间纺织品交流的加深。
另外,中国瓷器的出现和食品等产品的创新,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交流贸易。
这些都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汉鼎宝盛教育的沈阳分校长,刘欣老师认为:“贸易往来非常重要,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扩展经济交流与共赢游戏。
在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促进了文化和发展的交流,这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对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延续了数个世纪,期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的确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财富,给欧洲带来了许多中国的商品。
但是,历史中也有一些负面的遗留问题。
在深入探究前,我们先来看看人们想要的商品,以及贸易交流的过程。
1.人们想要什么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商人们对丝绸和瓷器十分着迷,这些由中国出口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价值连城,很快就成为当时贸易的主导商品。
另外,中国的茶叶和药品等产品也十分受欢迎,成为当时的贸易重点。
2.贸易交流的过程在中国市场,广州和南京是最活跃的贸易中心,而从欧洲来的商人通常会在澳门等地登陆并通过澳门岛进入中国。
明清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
十三行简介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 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 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 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 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 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 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 第七。
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 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 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 国”。………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 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 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这幅《万国来朝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代表向清廷朝贡的情况,其 中左上角的是英吉利国,即现在的英国。
在《万国来朝图》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拿着贡品的暹逻国(即泰国)的代表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 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 何啻数倍”。 薄来厚往
材料二、“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 刀枪毋过三千”。 有限制的贸易 材料三:明成祖说:“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 而不是为了获利。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却去侵害 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 形象。” 材料四:……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 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 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基础知识手册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基础知识手册单选题1、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
这一论述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经与史并无不同”可知,材料说明在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下,王阳明却认为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历史,经与史是相同的,带有一定的叛逆色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与史是相同的,没有强化儒家学说的地位,排除B项;王阳明自己的认识无法反映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2、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一些地区开始有了“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说法,这主要是由于A.西方文明的影响B.区域商帮的推动C.商品经济的发展D.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C解析:“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强调商业比农业更有利可图,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西方文明、商帮发展无关,排除A、B项;明清两朝实行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选C项。
3、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
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
这A.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答案:D解析:王艮是陆王心学的传承人,其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种做法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陆王心学并未瓦解程朱理学,排除C项。
故选D项。
4、王阳明对理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命”来实现的:一是“心理合一”,变“摄理人心”为“从心求理”;二是“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
明朝的海上贸易
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时期,尽管有许多限制和限制,但这并没有阻止它进行海上贸易。
在1550年前后,明朝帝国的海上贸易达到了顶峰,那时候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达到了高峰。
海上贸易的原因海上贸易的增加部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改变。
15世纪初期,中国与非洲、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中断了几个世纪,原因是中东欧洲的蒙古人统治。
然而,在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大航海时代,探险家开始在地球各地寻找财宝和商品,特别是香料和丝绸。
这意味着中国的贸易伙伴和中国的出口市场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加强了跨越文化界限的贸易,而且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明朝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稳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稻米和丝绸。
这些商品非常有价值,可以通过海上贸易带给其他各国。
明朝海上贸易的组织明朝海上贸易主要由国家垄断。
它由水师统一管理,水师的主要职责是打击海盗。
海盗时常出没于中国的东海沿岸和南海地区。
明朝并没有允许个人或商业公司独立从事海上贸易,商人必须向官府缴纳重税才能购买特许证书。
官方批准的贸易船只需要装备齐全,并经过严格的检查。
在海上,所有贸易船只必须遵守規程,由水师保护贸易。
贸易港口明朝时期,三大贸易港口主导了海上贸易:澳门、广州和泉州。
澳门是较新的港口,于1557年被葡萄牙掌控。
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有大量的交通设施和商业机构,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枢纽。
泉州则是明代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
海上贸易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尽管到了玄纁在位期间时期明朝几乎把对外贸易叫停,但是总体而言,明朝海上贸易仍然得到了发展。
它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开放了对外开放的局面,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商论》!""#$%&摘要明清之际,世界航路全面贯通,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国际背景之下,澳门这个广东省香山县濒海的小渔村,奇迹般地崛起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商港,成为葡人的远东贸易基地。
以澳门为中心兴起的海上贸易随之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落的阶段。
关键词明朝清朝澳门贸易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的兴衰!石元蒙一、以澳门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兴起的原因!"新航路的发现与葡萄牙人的东来。
新航路发现之前,东西方之间很少直接的联系。
他们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欧亚大陆和地中海航线进行。
!#世纪末,土耳其帝国兴起于中亚,西亚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长期对峙,以及由此而来的频繁战争,严重阻隔了欧亚之间的交通,传统的欧亚大陆通道和地中海航线由于不安宁而日趋衰落,这激起了欧洲人开拓海上航路,直接通向东方的强烈追求。
与此同时,中国的指南针、火器技术,阿拉伯的天文和航海知识与技术,及欧洲日心说等天文学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愿望准备了可行的条件。
处在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处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角。
!#$%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
!&!’年,葡萄牙商人首次抵达中国沿海,在广东珠江口岸、福建和浙江的海岛上与中国商人交易。
!&’&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年贿赂广东香山县地方官员,获得在澳泊船特权,!&&%年葡人以年纳地租五百两白银的代价,居留澳门。
自此,澳门港渐兴,中国的丝货、瓷器等物品通过澳门运向世界各地,开始形成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路。
("天然良港。
澳门港风平浪静,是风帆时代泊锚帆船的理想场所。
澳门的水陆交通比较便利,与广东内地,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各县之间的内河航运非常发达。
此外,由于澳门地处南海之滨,东北面可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相通,西南方向穿过马六甲海峡,又可进入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和南洋各国,因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转运站。
’"发达的丝织业与旺盛的国际需求。
商品经济中,只有供需相辅相成,才能出现商业的繁荣。
澳门虽为一弹丸之地,却是国际丝货交易的中转站,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雄厚的丝货市场和发达的丝织业。
以江、浙间的太湖为中心而扩展至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特别发达,丰富的生产能力和优良的质量为丝货出口世界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自!#、!&世纪以来,欧美生产力开始起飞,人民的购买力普遍提高,日益发展的欧洲丝织业显示出容纳中国大量生丝的能力。
这种供需关系形成以澳门为中心的海上贸易之物质基础。
二、!"#$—!%&$年澳门海上贸易的鼎盛期!&)*—!+#*年是澳门海上贸易的鼎盛期,主要形成三条贸易航线。
!"里斯本—澳门航线的畅通。
由里斯本经果阿、马六甲至澳门,是澳门葡人所经营的亚欧贸易的第一段。
《历史上的澳门》一书记载:“澳门与欧洲的贸易由王家垄断,每年由,-../012和大船组成的王家船队由里斯本起航,载着毛织品、红布、水晶、玻璃制品、英国时钟、佛兰德尔工业品、葡国酒,在沿途交换其他产品。
船队从果阿出发前往科钦,交换那里的香料和贵金属,然后前去马六甲,交换其他香料和来自巽他的檀香木。
在澳门,这些货物被换成丝与剩下的货物一起运往日本,前去交换银块。
”澳门大船自日本返回澳门后,卸下载回的绝大部分白银,装上广州采购好的货物向马六甲航行,此为欧亚贸易的第二段。
所载货物除了一定量的日本银,主要有:丝绸、黄金、麝香、珍珠、象牙、木刻、漆器、瓷器、生姜、药材、大黄等,在澳门大船西运印度的产品中,大部分为中国货,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丝绸,不仅有大量的生丝,还有织造精美的刺绣和锦缎。
!&)*—!&$*年间,每年由澳门输入果阿的中国生丝量为’***担,价值(#万两,获利’+万两。
在澳门至里斯本航线的商品交换中,直接运入欧洲的品种多于直接来自欧洲的产品,这种交换关系体现了东亚产品在国际交换中的优越地位。
("澳门—日本的贸易。
葡萄牙人从澳门载运到日本的中国生丝数量是比较大的。
这些生丝在日本一般可以卖到较高的价格,其利润率保持在%*—)*3,有时超过!**3。
因此,葡萄牙商人在长崎都显得很富有。
尽管日本本身是一个产丝国,但日本人都非常喜爱中国丝绸,无论是生丝还是纺丝,都认为比他们生产的质量好。
因此,在!+和!%世纪代表着日商业研究!"本手工业最高水平的京都丝织业,主要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生丝。
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理商在访问日本时评论:“中国生丝在日本被当成现款,公平交易。
”日本人对中国生丝的狂热追求,为葡萄牙人创造了极好的赢利机会。
另外,在!"#$—!"%$年,日本的金银比价为!& !%,而中国为!&’到!&!$,葡萄牙人就是利用这种差价,把从日本获得的白银运载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黄金,然后再运载到长崎换取白银,每次航程可获得巨利。
%(澳门—马尼拉贸易。
西班牙人自欧洲出发,向西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再以美洲为基地继续西航,来到东方,希望能分享香料贸易的利益,可是,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之后,发现那里只有少数黄金及棉、蜡、绳索等物可供出口,这些货物价值太小,如果把它们运美出卖,所获利润微薄,不足以维持大帆船横越太平洋的航运成本,也不能使殖民地政府税收充裕。
开通澳门—马尼拉贸易,显然基于下述原因:!"、!)世纪的美洲,因为银矿生产丰富,人民购买力增大,讲求生活享受,大量追求华贵的丝绸。
大帆船把中国商人运往菲岛的丝货大量运美,由于商品本身价值的高昂,和在美洲市场上的大量需求,自然可以赚取巨额利润。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内银矿产量非常有限,求过于供的结果使银的价值急剧增加,所以中国商人只要努力对菲输出各种货物,尤其是大帆船运美的丝货,那么就可以把从美运往菲律宾的银子赚回本国了。
!"、!)世纪中国丝货的对菲输出贸易,因为利之所在,不独由中国商人经营,葡萄牙人更以澳门为根据地,大量收购中国丝货,转运到菲岛出卖。
或者他们为中国货主把丝货运输于马尼拉,从中抽收佣金。
为了在竞争中获利,他们曾向中国商人散发谣言,说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将要财政破产,不能偿付贷款,以阻止华商赴菲贸易。
!"*$年,一位耶稣会士叙述菲律宾的情况时说:“所有这些货物以中国丝货为主,都运往墨西哥,在那里就地出售,利润非常之大,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种买卖更可以令人致富的贸易。
”由于中菲贸易的发展,再加上墨西哥与马尼拉之间大帆船贸易,美洲白银与中国丝货,自!"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开始,便长期交流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三、澳门海上贸易由盛转衰繁荣了近半个世纪的澳门海上贸易,自!)世纪%$年代起开始遭受挫折,随着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澳门海上贸易结束了它的繁荣期。
!(禁止葡人直入省城。
澳门葡人在明政府“怀柔与羁縻”政策下获得了航运和税收诸方面一系列的特权,尤其是直入省城贸易的特权,令外国商人和官员羡慕不已,但最终,广东官员以葡人长期偷漏税饷,不服中国管束为由,于!"%!年下令禁止葡人进入广州城贸易。
从此他们只能靠广州商人为其提供出口货物,他们运回澳门的外国货也只能靠广州商人从澳门购回广州销售,严重消弱了澳门商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丧失马六甲。
荷兰经过!"世纪末期的尼德兰革命,迅速成为!)世纪的海运强国,凭!)世纪葡国的国力,它难以在里斯本、果阿和马六甲之间如此长的战线上实施有效防御。
!"%$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加强了它的海军活动,特别是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水域,使葡萄牙人同欧洲的贸易遭受损失。
经过多年的有效围攻,荷兰人于!"*!年!月攻占了马六甲,澳门葡人最终丧失了这条通向欧洲航线的控制权。
%(澳门—长崎贸易的终结。
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为了挤进日本市场,取代葡人的贸易地位,向日本幕府大进谗言,使幕府对葡萄牙传教士的戒心越来越重。
!"%+年,日本幕府宣布锁国令,宣布全面实行闭关政策,除与中国、朝鲜和荷兰三国通商之外,禁止其他国家在日本贸易。
实际上,锁国令主要是针对葡萄牙人的,此令一出,所有居留长崎等地的葡商及其家属、奴仆等均被逐回澳门。
幕府还规定,任何人若偷偷回到长崎,或带信回长崎,一经查出,全家一起处死。
之后,葡人虽然多次努力恢复贸易,但一直未能实现。
*(澳门—马尼拉贸易的中断。
!"*$年!#月,葡萄牙爆发反对西班牙的起义,摆脱了西班牙长达"$年的统治,恢复了独立。
马尼拉总督企图以保持澳门—马尼拉贸易为诱饵,迫使澳葡归顺西班牙,马尼拉派特使前往澳门游说,澳葡总督、主教和大法官不愿意失去马尼拉这个有价值的市场,便答应马尼拉使者,将以全澳门葡商的名义宣誓效忠西班牙国王,但澳门的全体葡商反对,群情激昂,引起暴动,澳督被刺死,马尼拉使者被关进监狱,险些丢了性命。
西班牙为了进行报复,宣布断绝澳门—马尼拉的一切贸易往来。
!)世纪%$年代末*$年代初,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澳门相继丧失了几条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原来使澳门海上贸易得以繁荣的特殊历史机遇已不复存在。
在随之到来的漫长的困难时期,澳门葡人需要经受各方面的调试和考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责任编辑:蒋汉春商业研究!"《江苏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