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当时的“五陵少年”一词,即是对这些陵邑中 醉生梦死、惹是生非的纨绔子弟的称谓。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1、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 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 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 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 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水系是在城 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 下流铜雀苑 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2.4宫殿建筑群的 布置很严整,正中
宫城部分,入宫 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 大殿前广宽的庭 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 殿前左右有钟楼 及鼓楼。东部的 宫殿官署区布局 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 门,形成重重院 落,后半部为后 宫为曹操居住之 用,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制度 规划的。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经济萧条
3.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 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 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
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4.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 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 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中国建筑艺术-宫殿建筑ppt课件

中国建筑艺术-宫殿建筑ppt课件
24
1、徐福宫
25
位于阿须贺神社内的徐福宫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 “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下图为其剖面;
右图为“四号宫殿”遗址。
26
阿房宫的铺地砖
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的模印字样
27
2、建章宫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占地 东西2150米,南北2250米,平面约为方形, 面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积的1/7。
北京新建皇宫的格局仿照了南京的明初宫殿, 规模却更加壮观宏伟。清入主中国后建都于 北京,且继承沿用了明代宫殿。
48
一、北京故宫
明清宫殿继承了宋元宫殿的一些特点,总体布局原 则依然延续历代宫殿所遵循的“三朝五门”制度, 同时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简化院落层 次,突出主要殿宇在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进而强 化宫殿空间序列的艺术感染力。
民,富有四海的气势。 宫殿建筑中的内部空间处理也以“尊王”为准则。 用象征的手法突出皇帝的尊严。
4
2、明伦以示礼
通过建筑等级的划分维护君尊臣 卑的伦序,以突出君王的神圣和 崇高。
表现: 建筑布局 屋顶的式样 建筑装饰和技术
5
垂脊兽和兽吻
6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
1、象天设都
“象天设都”,指模仿天象安排宫殿 建筑的布局。
41
严山寺南殿内的宫殿建筑壁画
42
元代的宫3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 学家傅熹年根据相 关文献和建筑实例, 经过比较严密的计 算,复原设计了元 大都宫殿主殿大明 殿。从复原设计图 上可以看到,大明 殿是一组工字殿, 前殿后楼,楼后出 香阁。
49
故宫占地面 积0.72平方公里。 建筑面积近0.16 平方公里。有房 屋九千多间。其 建筑规模之大, 风格之美,装饰 之辉煌,陈设之 豪华,为世所罕 见。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

《幼教名著选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第一章先秦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最早的学规是()。

A 《教约》B 《白鹿洞书院揭示》C《朱子治家格言》D《弟子规》答案:D2、“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

A 《季氏》B 《曲礼》C 《内则》D 《正蒙》答案:A3、()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宫廷育婴院。

A 社学B 小学C 孺子室D 育婴院答案:C4、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闻知”、“说知”和“亲知”的是()。

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5、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A 《苍颉篇》B 《博学篇》C 《史籀篇》D 《为吏篇》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孺子室”将当时的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哪四种?()A 教师B 慈母C少傅 D 奶妈 E 保母答案:ABDE2、以下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A 为学日益,其道日损B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C 故染不可不慎也D 严家无悍虏,慈家有败子E 明德慎罚答案:BE三、判断题1、保傅制度重在对于社会基层弱幼的保护和教养。

答案:错2、《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答案:对3、孺子室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具有阶级性和贵族性。

答案:对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是()。

A 管子B 贾谊C 刘向D 王充答案:B2、“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出自()。

A 《朱子治家格言》B 《童蒙须知》C 《颜氏家训》D 《训子语》答案:C3、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是()。

A 《温公家范》B 《颜氏家训》C 《庭训格言》D 《袁氏世范》答案:B4、《本性》的作者是()。

A 贾谊B 孔子C 王充D 颜之推答案:C5、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系统提出胎教和保傅学说的是()。

A 贾谊B 王充C 刘清之D 孔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中国石拱桥》教案范文

《中国石拱桥》教案范文

一、教案简介《中国石拱桥》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共计五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建筑技术及其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石拱桥概述1.1 中国石拱桥的定义与分类1.2 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脉络1.3 中国石拱桥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石拱桥2.1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2.2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2.3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石拱桥3.1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3.2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3.3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拱桥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4.2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4.3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五章:唐宋时期的石拱桥5.1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5.2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5.3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石拱桥的作品,深入挖掘其价值与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石拱桥的认识和感受。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石拱桥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课程结束时的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和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用书:《中国石拱桥》、《中国古代建筑史》等。

2. 图片资料: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石拱桥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多层重楼建筑的兴起与盛行,高台建筑到东 汉时期开始衰落,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 阁楼所取代。
※ ※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 系形成期 ※ ※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基本的结构形式(抬梁式, 穿斗式)已经成型
斗拱已普遍采用
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 (宫殿、陵墓、园囿)、礼制建筑(明堂、 辟雍、宗庙)、居住建筑(第宅、坞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五、两汉时期建筑主要特点
一、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东汉末年曹魏王城,城址位于今河北 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160米。
邺城
戚里 宫城
文昌殿(大朝)
衙署
铜雀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城市建设
邺城的意义
邺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形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 南北轴线的都城。
将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将宫殿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
不规则格局; 七座城门根据街道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
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 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一)墙面 魏晋南北朝时,南、北 方均有于室内墙壁图绘壁画 的做法。绘画的题材除沿袭 了汉代多用的神话故事、羽 人和四神四兽外,注重写实 的肖像画开始增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二)地面 地面除传统做法外,多铺有地砖,砖的表面有模印纹饰, 如方格纹、菱格纹、绳纹、环纹、卷云纹及三角纹等,少数砖 面印有动物纹和吉祥文字。地面也有用黑、红两色漆底的做法。 秦汉时期,宫廷内也有用地毯铺设地面推行政教、享乐和宣威 的利器,受到统治阶级极大的重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西汉壁画的实例可以西汉晚期的
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为代表:全墓壁画
以阴阳五行为架构,描绘了引魂升天、

吉祥永生和镇墓辟邪3个内容。



东汉后期的壁画可以河北安平

东汉墓室壁画为代表:内容十分丰
富,主要以车马出行图的形式描绘
了墓主生前的全部仕宦经历。
中外室内设计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一)墙面 秦汉宫殿的墙壁表面一般先用掺有禾茎的粗泥打底,再用 掺有米糠的细泥抹面,最后以白灰涂刷。除一般做法外,还有 一些特殊的做法,例如,将壁面涂成彩色,即在刷白后,又于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涂上青、白、红、黑4种颜色;或 用椒涂壁,取椒“多子”之意,多用于后宫。 另外,壁画也是室内墙壁装饰的重要手法。绘画作为推行 政教、享乐和宣威的利器,受到统治阶级极大的重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二、门、窗
汉代门饰——铜铺首

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

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

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庙宇建筑和石刻文化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史料和考古学的发现,探索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石刻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人们擅长用大型的石头、山体或悬崖峭壁依山傍水,为神佛或名人雕刻立碑、石像或石洞,以表达对于神佛和功臣的崇敬和敬意。

而这些石刻文化更多的是以雕刻形式传承下来,罕有长篇文字,故有“石刻无字”之称。

1. 石窟艺术和石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刻文化,主要表现在石窟艺术和石碑文化上。

石窟艺术是在岩石上开凿大小不同的洞窟,洞内向外或洞外向洞内雕刻出佛像塑像和壁画的艺术,它们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只剩下痕迹,却仍然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石窟艺术是此时此景衍生出来的一种无声的语言,蕴含了这个时期人们对信仰、美学和文化艺术的深刻思考。

与此同时,石刻文化还表现在石碑文化方面,这些石碑被雕刻在石头上,保存下来的文物通常都暴露在野外,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然变得残缺不全,但是人们正是从这些不完整的石碑上去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石碑上的文字和纹饰都非常精美,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2. 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秦汉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有四川石象寺之佛像、河南龙门石窟之石佛像、陕西韩山岩窟之佛教塔和甘肃敦煌莫高窟之石窟壁画等。

四川石象寺之佛像,又称「九龙壁」,为晚唐时期重修。

是依山而立的大型佛像,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面积的石雕之一,整体风格具有浓厚的唐朝寺庙建筑特色,展现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建筑技术。

河南龙门石窟之石佛像,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将近亿的空间,在这里,雕刻了许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像俑。

其中一些佛像雕刻精美、惟妙惟肖,是中原地区石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 角铺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甘肃汉长城Fra bibliotek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与发展

(三)隋唐——风景园林全面发展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繁荣兴旺的高潮, 园林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表现: 1、私家园林进一步与文学和绘画结合在 一起,更加注重诗情画意,追求淡雅秦汉遗风,只是宫殿楼宇更显恢 弘气魄,山水布局更加灵活。 (1)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 (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 (3)唐长安城的主要宫苑有禁苑(三苑)、大明 宫和兴庆宫。
中国园林文化
目录
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园林造林要素 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景手法 世界遗产之中国园林
概述
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 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 榭、轩、楼、台、阁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 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与美学理想的追求。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代以前 (二)魏晋南北朝 (三)隋唐 (四)两宋 (五)明清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发端于殷商,觉醒 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其演进过程必然地与中国文人的价值取 向、审美观念、人格追求以及艺术情趣的 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
(一)汉以前—— 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最初的形式为囿——供统治者的生活消费, 一种物质的满足。 “台”——通神和观察天象,是统治 者对上天的膜拜与精神的寄托。
周文王灵台
吴王夫差姑苏台
苑和台共存,意味着两者结合从而构成了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 秦汉时代——营建宫室花囿
私家园林分成南北两支,北以洛阳为主, 南以苏州为胜
技法——日趋成熟,园林与诗、画的结 合更为紧密,石材堆叠假山更为普遍, 几乎达到“无园不石”的地步。

中外园林史 第2章--皇家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2章--皇家园林
2.发展过程以及成就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就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囿和台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而这四者 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商的后期,囿到处可见,并且向苑囿方向发展。周朝发展较 快,规定了囿的等级。
3.园林实例 (1)鹿台与沙丘苑
2.发展过程及成就
秦汉时期在我国园林史上是由囿向苑转变发展的阶段,也是皇家园林建设的又 一个高潮。古代的囿基本上以自然环境为主,稍加人工成分,而秦汉时期的苑 除了继承古代囿的传统特点,继续建造高大的台榭外,还建造了大量的宫殿、 观、阙等园林建筑,形成有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的格调。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在内容、形式、构思、立意、造园手法、技术、 材料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真正具有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
(1)规模宏大
皇帝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优势,占据大片疆土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 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例如:我国早期的皇家园林周文王的灵囿,方圆35千米。 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 隋唐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 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 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33多公顷; 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
第二章 皇家园林
目录
1 皇家园林发展概述 2 皇家园林发展历程
3
皇家园林的艺术特征
一、皇家园林发展概述
皇家园林是指建造费用均由国库支出,且归属于皇帝个人、皇室或诸侯所私有 的园林,是供皇帝居住、娱乐、祭祀,以及召见大臣、举行朝会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古籍里面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等,是中国古 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 背景 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 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 内容 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 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 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 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评价 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 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 行政务的机关。
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 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 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 1.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生卷)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生卷)

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PPT课件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PPT课件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1.西汉长安城 长安城是西汉的都城。它位于今西 安市渭水南岸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
整个城的平面很不规则,其周长约为
21.5 km,有12个城门,城墙用黄土筑 成,最厚处约16 m。
9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东汉洛阳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由于当时的长安已残破,故建都洛阳。东汉洛 阳城在原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
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照西汉旧宫模式在纵横轴上建立南北二宫。
1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1)中小型宅舍 小型住宅规模较小,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房屋一面的当中或偏在
一旁,房屋的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墙壁用夯土
筑造。窗的形式有方形、横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屋顶多采用悬山式顶或囤顶。 中型住宅规模较小型宅舍稍大一些,以墙垣构成一个院落,也有三合式与“日” 字形平面的住宅,后者有前后两个院落,而中央一排房屋较高大,正中有楼高起, 其余次要房屋都低矮。
15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3)坞壁(也称坞堡,是一种城堡式的大型住宅) 其平面为方形,周围环以高墙,四角均有高两层的角楼,角楼之间有阁道相
通。院内套院,中央竖立高5层的望楼。高耸的望楼与角楼、门楼相互呼应,构
成了坞壁建筑的丰富外形。
16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1 秦朝时期的建筑(前221~前20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的风格,其中汉朝最具代表性。
第一,汉朝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将主体建筑凸显得更加庄严, 以东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所刻祠庙为代表;
25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2.建筑艺术 第二,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篷等,衬托中央 的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出主次分明、富于变化的轮廓,如汉明器所反映的
13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1)中小型宅舍
14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2)大型宅第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这
类住宅从外表上看,屋顶中间高、两边
低,屋外面有正门,旁边有小门,大门 里边又有中门,从中门到大门,车马可 以直接进出,门旁还建有客房。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3佛教建筑与礼制建筑 1.佛教建筑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就已正式传入我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 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2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3佛教建筑与礼制建筑 2.礼制建筑 长安城南郊有庞大的礼制建筑组群, 分为3处:一是东面的明堂、辟雍;二
阳各宫的中心;然后由信宫开辟一条大道通骊山,建甘泉前殿。之后又在北陵高
爽的地方修筑了北宫。
5
2.1 秦朝时期的建筑(前221~前206年)
2.1.2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品,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史称 “骊山”的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
6
2.1 秦朝时期的建筑(前221~前206年)
2.1.3秦长城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秦、赵、魏、齐、燕、 楚等国纷纷筑长城以自卫。而地处北方的秦、燕、赵三国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 又在北部修筑了长城。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将北部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
造了大规模的长城,长达3 000 km。
7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15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3)坞壁(也称坞堡,是一种城堡式的大型住宅) 其平面为方形,周围环以高墙,四角均有高两层的角楼,角楼之间有阁道相
通。院内套院,中央竖立高5层的望楼。高耸的望楼与角楼、门楼相互呼应,构
成了坞壁建筑的丰富外形。
16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12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1)中小型宅舍 小型住宅规模较小,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房屋一面的当中或偏在
一旁,房屋的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墙壁用夯土
筑造。窗的形式有方形、横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屋顶多采用悬山式顶或囤顶。 中型住宅规模较小型宅舍稍大一些,以墙垣构成一个院落,也有三合式与“日” 字形平面的住宅,后者有前后两个院落,而中央一排房屋较高大,正中有楼高起, 其余次要房屋都低矮。
初沿用曹魏旧城的布局,把邺城重新建造起来。
28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洛阳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从东周 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都
于此。
29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建康 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东晋时改为 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址东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1.邺城 邺城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三国时期,魏文帝自邺迁都洛阳,在 原来东汉宫殿故址营建新宫。新宫在布局上不因袭汉朝在前殿内设东西厢的方法,
而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在4世纪
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敦煌285窟即属此类。
32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2.石窟 (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武周山,在山西大
同西郊16 km处。其长约1 km,有窟40
多个,大小佛像10万余尊,是我国最大 的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公元453年,有 名的昙曜五窟(现编号为16~20窟), 就是当时的作品。
23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24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2.建筑艺术 在建筑艺术方面,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多数采用对 称方式以强调中轴,但由于建筑的功能和艺术要求不同,各个时期形成了丰富多
2.3.4陵墓建筑 建康(现江苏省南京市)曾先后是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陵 墓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阳等县。
38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5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是砖、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与金属材 料的运用。
住宅就使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合理地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明器中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楼阁和望 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台,将楼阁划为数层,在满足功能上要求的 同时,各层腰檐和平台的挑出与收进,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在稳中求变化,并 使各部分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了中国楼阁式建筑的特殊风格。
26
2.3
是西面的官社、官稷;三是居中的九庙。
明堂、辟雍用于皇帝季秋大享祭天、配 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 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21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汉朝的制砖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大块空心砖已大 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在成都华阳汉墓群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精美的
钟山,北枕玄武湖,西北濒长江,东、
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盘虎踞”之称。
30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1.寺院与佛塔 佛教在汉朝自印度传到我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北魏洛阳内外建寺1 200余所。南朝建康一地也有
庙宇500余处。
31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2.石窟 从建筑功能布局看,石窟可分为3种:一是塔院形,即以塔为窟的中心,这 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二是佛殿型,佛像是窟中心的主要内容,这类石窟
较多;三是僧院型,主要供僧侣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
40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曹魏邺城 邺城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 城,位于今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邺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长度约为2
160 m,东西向长度约为3 000 m,南面 开三门,北面开两门,东西各开一门。
11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汉朝住宅已有等级名称,列侯公卿“出不由里,门当大道”者,称为“第”; “食邑不满万户,出入里门”者,称为“舍”。
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主要有北魏洛阳华林园、梁江陵湘东苑等。
36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4陵墓建筑 建康(现江苏省南京市)曾先后是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陵 墓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阳等县。
37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3)坞壁(也称坞堡,是一种城堡式的大型住宅)
17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2.陵墓 西汉诸陵,少数位于渭水南岸,多数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岸上,陵体宏伟。陵 墓的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截去上部称为“方上”,最大的“方上”约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东汉洛阳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由于当时的长安已残破,故建都洛阳。东汉洛 阳城在原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
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照西汉旧宫模式在纵横轴上建立南北二宫。
1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成套画像砖,还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石料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从战国到西
汉已有石础、石阶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构)筑物,如石祠、石阙、 石碑及完全石结构的石墓,刻石的技术与艺术也逐渐提高。
22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水平。
39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5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2.建筑艺术 建筑装饰花纹在北朝石窟中极为普 遍,除秦汉以来的传统花纹外,随同佛
教传入我国的装饰纹样,如飞天、莲花
纹、金翅鸟、石狮、卷草纹、火焰纹等, 不仅应用于建筑方面,还应用于工艺美 术方面。特别是莲花纹、卷草纹和火焰 纹的应用最为广泛。
33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2.石窟 (2)甘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