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共53张)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 选择复句
1.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不要太嚣张, 人民会选择爆发,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只有选择 爆发,奋起反抗,才能摆脱灭亡的厄运。
总结第四部分
初闻噩耗,惊诧怀疑 揭露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 抒发悲愤之情,发出战斗号召
鲁迅(1881-1936)
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 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 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的若 干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但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 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 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 一日。
——鲁迅《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二)内容
(一)写作目的
四、追述请愿经过 五、叙述死难现场
(三)意义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概括死难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 上,抓住作者感情线索,理清全 文思路。
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呢?
作者“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 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对“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 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 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从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 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 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中间的记述,实质上 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 样为杀戮寻找无耻的理由,甚至进行大肆诬蔑。在叙 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静的否定中总结教训,指出正 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激励、鼓舞。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高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揭露敌人 记念烈士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唤醒庸人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烈士的遇难
四、遇害概况
政府的诬蔑 文人的中伤 历史的反思
五、遇难经过:
遇难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讽刺暴行:“伟大” “伟绩”“武功” (反语) 煤的类比——不宜用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陶潜的诗——青山埋总骨,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 当局者竟这样凶残 出乎意料 流言家竟如此下劣 中国女性竟如此从容 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有反抗精神 追求进步
有责任感 爱国,有献 身精神
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珍是怎样 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毁灭的? •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 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 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 击两棍,牺牲。
•
3.以上我们围绕着刘和珍的 形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到 课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 我们来探寻一下全文的思路: 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 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 穿的?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 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 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 缕血痕抹杀了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 三个女子的从容 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 “三一八”大屠杀。
b、 “文明”“伟绩”“武功” 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 作用? “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 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 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③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 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 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 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篇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合作讨论】1、听朗读,正音、正字,并体会作品的情感。
在听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提问①: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②: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提问③: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小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探究突破】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板书:奠烈士醒庸人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 9 去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必背语段、重点句子、全文结构及练习试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同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通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落/着想血迹/血淋淋挑剔/痛哭流涕C.削发/剥削关卡/卡脖子攒射/人头攒动D.血泊/停泊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解析】A项,分别读ɡòu/ɡōu ,lù/lòu,lè/lè;B 项,分别读zhuó/zhuó,xuè/xiě,tī/tì;C项,分别读xuē/xuē,qiǎ/qiǎ,cuán/cuán;D项,分别读pō/bó,kuì/ku ì,jī/jǐ。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鲁迅《纪念刘与珍君》课文原文记念刘与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与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与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1我,“先生依然写一点罢;刘与珍生前就特别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明白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如此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尽管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能够得到更大的安慰,—-然而,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然而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儿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差不多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3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二确实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一辈子,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如何的哀痛者与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明白如此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如此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与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一直如此想,如此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刘著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13期一、说教材及本课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精读课文,也是2010级高一师生初次面对新课改所涉及的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融写人、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鲁迅先生的散文力作。
先生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口,实则意在评述“三一八”事变。
事变始末千头万绪,作家巧妙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以“一斑”而窥“全豹”,高屋建瓴,实属“匠心独运”。
作家创造性地写作,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文章明暗线索交织,以“记念”为明线,“悲愤”之情纵贯全文。
刘和珍爱读书,爱同胞,爱学校,爱祖国,却惨遭毒手。
鲁迅的“爱”深沉而博大,具体体现是——关注革命前途,关爱进步青年,盛赞勇毅精神,痛心群众徒手请愿“府门喋血”,哀痛青年学子英年早逝,指导革命青年汲取血的教训;怨怒国人麻木健忘,戳穿“恶意闲人”阴险论调和无耻谎言,展露刽子手的狰狞面孔和主奴间的反动本性,矛头直刺反动当局,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文末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格调高昂地收束全文。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披文以入情”,也就是把握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这是一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高一新生对散文欣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具体赏析的方法却很模糊,老师需要在上本单元(或本课)前切实加以适当的复习指导:熟读教材——明确线索——把握内容——弄清结构——领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
熟读教材易,明线索、理结构难;把握课文内容易,体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难。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据此学情,依照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多角度、多层面把握鲁迅散文《记》的深刻内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语文必修一:7 《记念刘和珍君》 (共46张PPT)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 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 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 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 “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 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 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 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 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 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 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 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 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 《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 《记念刘和珍君》。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 爱国青年的暴行,痛 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 的流言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 十余被害的青年,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 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 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 她们的勇毅
③庸人:处在中间
状态的“无恶意的 闲人”。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明确作者思 想感情发展脉络。 2、体悟关键语句含义。
3、背诵文章二、四节。
解题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 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思念 怀念 悼念 悼念 “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 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 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 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 攻。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 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 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 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 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 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49张
介绍作者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 《狂人日记》 。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 ,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 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 文的总体思路。 注意:区别“写作思路”与“谋篇布局 ”(含线索、内容、情感、手法等)
讲读第一部分: 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 篇文章,并从一、二节中找出相关的句 子。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悲、愤) ②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纪念死者
结构内容
一(1、2)、写作文章的源起。 二(3、4、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 经过。 三(6、7)、议论“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 和深远意义。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
①所住的并非人间 充满血腥和暴 ②长歌当哭,痛定之后 力的黑暗统治 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愤怒到了极点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 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表示对死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为烈士的死难 者的尊敬 感到极度哀痛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纪念刘和珍君》
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作者的悲愤之情。
2、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行径,并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认清此文的写作目的。
【学习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往昔,走近作者1、鲁迅生平及作品2、初中所学过的鲁迅的作品【设计目的】让学生自行介绍作者,相互交流,后教师进行补充,让学生更熟知作者及其作品,有利于对文本的挖掘。
二、阅览全篇,理清思路1、边读边概括段落大意,学生进行展示: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刘和珍遇难⑤详述遇难经过⑥惨案教训⑦惨案意义2、哪几部分重在写刘和珍的?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三、四、五这三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的概括能力。
三、讨论探究,赏析形象文中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作者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形象赏析: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全年《莽原》的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描写方法: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表现人物性格;2、抓取细节进行描写;3、言语、肖像描写;4、反衬手法:刘和珍的善良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反动文人的低劣。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以便之后运用于写作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第二节赏析: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 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 说是“哀痛者”。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检查预习
徘徊(pái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洗涤 (dí) 菲薄(fĕi)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ào) 赁屋 (lìn) 不惮 (dàn) 喋血(dié) 尸骸(hái) 立仆 (pū) 转辗(zhăn) 攒射 (cuán)屠戮 (lù) 浸渍(jìn zì) 殒身不恤 (yŭn xù)
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 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第四节赏析: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 么意思?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 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 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 劣无耻。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 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整体把握之二: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情感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我是也线我早索实觉在得:无有作话写者可一情说点感”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乎,我说不出话”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原文赏析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课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8.综合分析整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有哪些表达方 式?试着各找出一例句。 【提示】 (1)记叙: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 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 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 我不认识。
(2)议论: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 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 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 笑的和蔼的旧影。 (3)抒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 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 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 《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 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 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 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和作用。(重点) 3.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 用。(难点)
下”。
(5)徒手请愿,“欣然前往”,殒身不恤。
个性特征及思想品质:
(1)“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2)“反抗” →斗争精神,不为势利所屈
(3)“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4)“黯然”“泣下” →有责任心、远见卓识
Hale Waihona Puke (5)“欣然”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 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杨德群(1902—1926), 湖南人,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国文系预科学生,在 “三一八”惨案中遇难。
自治会主席。1926年3月18日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