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全国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的意义(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
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粮食安全的意义有哪些(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手段;政策支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 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波动明显;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仍难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与加工需求,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仍比较严重;较效益持续偏低,农粮食生产比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要素持续流出;粮食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种粮农民分享增值收入偏低;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设计缺失。
[2]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试论我国的粮食安全
试论我国的粮食安全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标签: 粮食安全 风险意识 防范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饥饿这个与人类文明共存千年的幽灵不但未曾离开,反以令人忧虑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
在2009年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粮食数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都有较大影响。
全球粮食危机警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避免受制于人的惟一途径。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及早准备,尽快采取措施,竭尽全力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一、粮食安全概念及其完善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
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涵:1.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粮食安全是指粮食“供得够、送得到、买得起、吃得好”。
具体来说:“供得够”,即能够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粮食供给量,能够解决粮食的供给来源问题;“得到”,即能否有效地将粮食送达给居民,这里的“有效”有两个基准:一是便捷性,即居民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粮食;二是稳定性,即居民面对的粮食价格是相对平稳的;“买得起”,即居民应有足够的购买能力来获得所需要的粮食;“吃得好”,即居民要吃得饱、吃到健康、安全的粮食。
2.从国家角度而言,粮食安全是指国家依靠经济和法律等多种间接管理手段,同时结合必要的直接行政干预,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行调控,以防止和避免粮食生产大起大落,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保持全国粮食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一 叶障 目,过于乐 观地误判粮 食生产 和流通 形 势 3 国粮食供求 的结构 性 、 我 区域性 矛盾正 B益
凸显 出来 。
长期 以来,我 国一直 以粮 食总量增长作 为农 业 政 策 的主要 目标;坚持 以粮 为纲,重量轻 质的粮 食 生产 政策 。经过几 十年 的努力,我 国解决 了粮食 的
种新 的尚待理顺 的经济联 系和依 赖关系,国 内粮
4 .加入 WT O后 传统 农 业 生产 将 受 到严 峻 挑
食供 求 的区域性矛盾 也 日益凸显 出来 。
战, 内粮 食安全 的可预见 性和 自控性 明显 减 少。 国
面积减少各 占一半,但一年 内粮 食产量减少的幅度
之 大,确实 超 出 了历史记 录 和正 常的估 计.透过 这
我 认为 : 新形 势下 , 级政 府和有 关 部 门, 在 各 要认 真 对 待 和 重 新 审 视 当前 和今 后 我 国 面 临 的粮 食安 全
问题 。
数量问题,但却忽视了粮食质量的提高,使粮食质
量 问题逐渐 显现 出来 。与 此 同时 ,在当前 我 国粮 食
一
、
要 客 观 认 识 和正 确 判 断
维普资讯
我 国 已经加 人 WT 国 内粮 食 流通体 制改 革不 O, 断深^,粮 食 购销 市场化 趋 势 明显加快 ,各级政 府 对 粮食市 场 的宏 观调控 职 能 和作 用.也在 不断 改革 和调整之 中。在此 背 景下, 国的粮 食安 全形 势, 我 也
济作 物,使粮食 主产 区和 主销 区之 间,逐渐形 成 了
一
改革 开放 以来,我国 的粮食 生产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粮食综 合 生产 能力有 了显 著 提高 。但是 ,2 0 00 年 ,粮食播 种 面积 比上 年锐减 6 0万公 顷,减 幅之 0 大, 史少 有 , 之严 重干 旱, 食总产骤 减 到 4 2 历 加 粮 65 亿 公斤 。分 析原 因, 00年 粮食 减 产是 自然灾 害与 20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引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外交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和本土需求两个角度,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
一、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沿线国家的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产品贸易,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外援粮食战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援助力度也在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落后国家的主要援助者,其中有许多援助涉及粮食安全。
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投资和贷款等形式,中国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供应水平。
这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种国际责任,更是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外援的战略稳定。
2. 农产品贸易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增加,中国将更多地依赖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而沿线国家的农产品量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提供市场、投资和技术援助等方式,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同时,中国也将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拓宽进口渠道,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土需求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中国国内的角度看,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乡村地区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加大内部的粮食生产力度。
1. 农业现代化战略: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引入新的农业科技、农机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提高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管理能力,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向。
2. 水资源管理战略: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摘要: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十九年增产丰收。
但居安也要思危,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挑战;应对1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一粒粮食能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只有深刻分析国内外粮食安全的重大形势,才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1.1从国际来看,全球性粮食危机正在逼近《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
除此之外,还有将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这个数据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
这主要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
一方面,新冠疫情本身破坏了全球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阻断粮食生产链,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粮食消耗增大,由此产生的供需矛盾加剧了粮食安全的紧张形势。
另一方面,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很多产粮大国为了保护本国民众的生存,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开始捂紧自己的“粮袋子”。
二是气候灾害频发。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威胁。
2021年夏季,全球小麦主产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都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的冲击,严重影响小麦收成,导致全球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
三是全球武装冲突发生。
2022年至今,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则有“欧洲粮仓”的称号。
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俄乌两国玉米、大麦、小麦的出口量分别占到全球出口量的16%、29.6%和25.7%,葵花籽油占比更是高达76%。
如果俄乌冲突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供应链,由此小麦、玉米的期货价格一路高涨。
1.2从国内看,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态势一是粮食需求总量不断上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
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误区对策1 粮食安全的内涵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2.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
过去10 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
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 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过去10 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 成、肉类增加了3 成、水产品增加了6 成、奶类翻了两番。
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2.2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
关注“三农”与粮食安全
专题三关注“三农”与粮食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一2013年我国根食产量材料二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我国粮食总体转为净进口。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材料三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守住“耕地”红线。
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
与此同时,随着征地规模和被征地农民数量的逐年增加,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逐年增多,导致步及征地的信访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分析人士指出,“这既与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有关,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不足、有效的纠纷调处和裁决机制缺乏有关”。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
并联系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说明保障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运用《政治生活》“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的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地方政府应如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材料一 2007年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号文件”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材料二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国稳,故民生乃国之根本。
农民增产不增收,是农户致富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家庭农场主老马种的是统一的优质稻,面积大、品质好,让他有能力挑粮商。
但由于缺乏烘干设施,无法控制自己卖粮的节奏,只能以1.44元的价格卖出粮食。
同样卖稻子,农村合作社负责人老胡,既能借助新型粮食经营模式(如图11所示),又有国家补贴大半的专业统一的烘干设备,自主选择了卖粮的好时机,以1.7元的价格卖出粮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注:“粮食银行”是一种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的新型粮食经营业态。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教学目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教学导入】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今天来具体谈一谈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重要层面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那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人的安全的实现,人的安全的实现关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过程。
那这一过程之中也就涉及到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系统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构成,其中强调人民安全是宗旨,经济安全是基础,社会安全是保障。
今天所涉及到的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乎于人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重大安全问题。
粮食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粮食的存在,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备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产品,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着基础。
粮食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安全问题。
当然,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对中国总体的国家安全构成重要挑战的一个领域,中国历任党和政府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有了粮食,人类才能够生存、生产和生活,才能够实现人的繁衍。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通常说“粮食足,天下定”、“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粮食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社会稳定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一、粮食安全与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存在有几十年的历史,而粮食安全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现实问题的发展、国际环境、国际问题的突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作为安全概念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连续几年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粮食的减产和欠收。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翟虎渠内容提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等制约情况下,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粮食安全; 科技手段; 耕地基础; 优势区域; 政策支持一纵观中国历史,粮食是历代王朝维护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
早在管子《治国》篇中就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强国之必生于粟也”的论述。
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这是我国历代统治者重农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全球三大经济安全,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控制所有国家;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权稳定、百姓安宁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
1960 年3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1960 年8 月10 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食是基础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 年,邓小平在谈到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强调,“重视发展农业。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1986 年,邓小平针对当时粮食生产出现的滑坡局面时指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
农业上如果有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
”20 世纪90 年代,江泽民曾深刻指出: “我国是一个大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关于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关于粮食安全论述摘编1.引言1.1 概述粮食安全是指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保证居民正常饮食需求的基础上,粮食供应充足且保持稳定,且不存在由于食物短缺造成的饥饿、营养不良及社会动荡等问题。
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政府、农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之一,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粮食安全的实现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影响因素。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相对缓慢,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种子质量、农药使用等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各国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对农民的扶持和培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建立健全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各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为人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食物。
同时,全球社会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概述部分要描述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着,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安排。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本文对粮食安全的论述和建议,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采取行动。
正文部分包括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两个方面。
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作者:樊翠真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4年第01期“谁来养活中国?”自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这个著名命题以来,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时刻萦绕在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心头。
尽管2013年的粮食生产首次实现了建国以来的“十连增”,但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仍不足90%。
2013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
在会议上,提出了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立足基本自给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
不少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在GDP冲动下,不仅侵占耕地,更谎报耕地为荒地进行出让,严重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此外,不合理开发还进一步导致土地污染,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在采访中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按照国家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不少地方政府采取“项目落地,耕田上山”等方式来保证耕地面积,尽管耕地数量没有减少,但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会明显减少。
这种被扭曲的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对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对于如何保障粮食供应,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等专家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严守严防耕地红线。
在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的同时,也要保证常年16亿亩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称,今后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扶持种地主体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但粮食生产面临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粮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各种问题,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刻不容缓。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证粮食安全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保障粮食安全,包括:
1. 加强粮食生产。
中国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
2. 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要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同时,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3. 推进粮食消费。
中国要积极推动粮食消费的变革,推广健康、营养、安全的粮食消费习惯,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提升国产粮食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4. 加强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要加强粮食安全治理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治理。
5. 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推进粮食消费、加强粮食安全治理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可
持续发展。
2023年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政策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字论文最新五篇(模板)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政策论文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字论文最新篇一重农抓粮,政策春风化雨。
“十三五”以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
截至2023年底,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在粮食生产取得骄人成绩之时,很多人认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还要这么重视吗?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依据《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测算,到2023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预计达到11300亿斤左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需要进口一些粮食来调剂结构性余缺,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粮食形势。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除口粮消费之外,肉禽蛋奶消费是国民生活水平升级的体现,但肉禽蛋奶都需要粮食饲料来转化。
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是我国粮食安全观的一个飞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面积,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实。
今年,我国将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巩固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种植面积不减少。
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好形势,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粮食产量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必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力争稳中有增。
试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
试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作者:胡承霖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两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研究和完善粮食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笔者学习这番话后颇感意义深远,特就这方面问题进行阐述与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耕地取得粮食生产快速增长我国属人多地少国家,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初,人口是 5.4167 亿,拥有15 亿亩以上耕地,人均占有耕地2.8 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1/3。
种植粮食面积为16.488 亿亩,平均单产只有69 公斤,总产2264 亿斤,人均占有粮食209 公斤。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促使1949-1958年连续10 年粮食增产。
总产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264 亿斤提高到4000亿斤,单产从69 公斤上升为123 公斤,总产与单产几乎翻了一番。
在1967-1976 年的10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生产出现一定下降和停滞,但后期在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并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使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增长。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农村率先进行改革。
此后就始终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狠抓粮食生产。
因而使得1979-1984 年的粮食生产连续6 年快速增长,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1984 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8146 亿斤,单产提高到241公斤,比1978 年改革开放前的粮食总产6095 亿斤、单产169 公斤分别增长33.8% 和42.6%。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已从新中国成立初的5.4 亿多逐渐增加到12 亿左右,人均耕地从2.8 亩减少到不足1.4 亩,尽管如此,但在1996 年全国粮食总产却突破了1 万亿斤大关,按12 亿人口计,人均占有粮食416.6 公斤,提前实现了初步小康温饱型人均400公斤粮食的目标要求。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藏战略”理论和方法
毛克彪等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藏战略”理论和方法实施“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确保粮食安全(毛克彪等的建议最早在2010年的相关论文里面开始进行阐述,2018年10月第一次正式向有关部门建议,本版本是2019、2020、2021、2022年修改后的版本,多次通过不同途径提交给中央、部委和地方等相关部门)。
毛克彪等提出“藏粮于民”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构成“三藏战略(藏粮于民、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理论和方法,建议对“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进行立项研究,形成政策保障措施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应对极端事件。
建议实施“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并纳入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基本保障法,以提高我国粮食响应极端事件的反应能力,减轻国家和地方粮食存储和应急压力,稳定物价,确保社会稳定。
九位建议专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毛克彪、李全新、逄焕成和覃志豪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教授,宁夏大学王旭明和郭中华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沈彦俊研究员等。
毛克彪研究员从2008年对我国南方冰雪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后,一直关注极端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特别是他领导的农业大数据课题组通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遥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旱灾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农业部专项:国内外农业大数据应用跟踪研究)支持研究极端灾害事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粮食存储变化问题,提出目前实施“藏粮于民和节约粮食”可以有效应对极端事件和稳定物价,为粮食安全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首先,国家地方储备粮食减少。
自2001年起,我国粮食供给实行市场化,各地粮食局人员裁撤、功能转换,由过去的储备供给转向市场调节,部分地方的粮库转租给商业机构甚至拍卖。
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部分地方粮食收购部门和商业机构出于利益和成本考虑,“低价进、高价出”,地方粮食储备大幅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减少35% 以上。
其次,民间粮食储备减少。
2000年之前,几乎每户农村家庭家都有一个小粮仓,存够平均至少半年的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24;修回日期:2005—01—10基金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2003CC B00300)。
作者简介:杨正礼(1960—),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保育与生态农业等;梅旭荣(1963—),男,山东莱州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旱作与节水农业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节水农业。
第26卷第2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 o l.26 No.22005年3月RESEA RCH O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ERN IZA T IONM arch 2005 文章编号:1000—0275(2005)02—0081—04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杨正礼,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阐述了实施“藏粮于田”与“农田生态保育”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三大战略的内在关联特征,提出了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规划和实施农田保育重大工程等战略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农田生态保育;战略中图分类号:F 326.11 文献标识码:AOn Three Related Strategy on China 's Foodstudff SecurityYANG Zheng li ,M EI Xu rong(Institute of Ag ricultu ral En vir on ment an d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C AA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 f the main view point s on China's foo dstuff secur it y ,the appr oach t o ensur e the secur it y is to establish a r atio nal foo d suppor t sy stem genera lly depended on t he self supply pr oduct ion system in China.T he necessarility and feasibility t o implement the st rateg ies of Stor ing t he Gr ain Pr oduct ivity in Far mland and Ecolog ical Conserv ation and N urt ur ance o n F armland w ere disser tated .T h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s of thr ee r elated str ateg ies wer e discussed .T he co unter measures to actualize the str ateg ies wer e stated ,w hich includes add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tr ateg ies into the middle and lo ng ter m natio nal planning ,enhancing a relevant law and policy sy stem and put ting impor tant engineer ing pr ojects o f Eco lo gical Co nser vation and N ur turance on far mlands in pr activ e .Key words :foo dstuff secur ity ;sto ring the g rain pr oductivit y in far mland ;ecolo gical conserv atio n and nur turance on far mland;str ategy.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分析视角、资料背景和目标上的差异,诸多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作为科学研究,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却造成政府决策上的困难。
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粮食供求规律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三大关联战略,以期推进我国科学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早日形成。
1 中国粮食安全出路之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始,基本解决了食物自给问题,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我国的粮食供应整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总产量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人均量为2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
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在人均资源紧缺的格局下,粮食安全将会长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1 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大量进口粮食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
他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谷物总需求增长,而谷物总产量下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将引发粮食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对世界发展中贫粮和低收入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引发政治动乱,影响82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世界安全[1]。
布朗的观点不乏其片面性。
但是,却提出了一些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究竟如何?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靠什么?出路在哪里?1.2 中国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一直在为食物自给而努力,总体上看,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基本上用本国的资源养活了自己。
很多学者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和分析也表明[2—4],通过农业资源潜力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尚很大:2.47亿hm2可利用草原,南方4667万hm2草山草坡,2800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滩涂和200万hm2内陆水面有待进一步开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可提高复种指数,弥补耕地减少损失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还较低,新品种、节水、科学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必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飞跃。
只要不断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挖掘资源潜力,未来几十年我国食物自给是有保障的。
1.3 应积极扩大粮食进口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很多,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及投资效益低下,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等。
所以,不应盲目和勉强地追求粮食自给,应发挥我国较雄厚的支付能力,积极扩大粮食进口,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国家对农业过渡支付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针对普遍担心的粮食进口中可能出现的受制于人的问题,认为进口可能带来更多地出口;进口要根据国际粮食形势,选择好时机;要结合必要的粮食储备等[5,6]。
1.4 “藏粮于土”,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多数学者认为[7—9],粮食安全历来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需求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很多,必须强化基础建设,保护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使我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处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实施“藏粮于土”计划,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在解决粮食的问题上,应坚持自给自足方针,并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适当进口,以解决粮食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上四种观点至少涉及到三个层面:食物生产能力、经济上的合理性、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主动性等。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问题:一是中国粮食安全基本点应立足本国生产,还是国际市场?二是本国粮食生产必须依托的基础是什么?三是如何保障和强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
这三大问题是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任一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粮食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2 三大战略的基本内容与关联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即“以我为主”的供需战略、“藏粮于田”的基础战略和“农田生态保育”的保障战略”。
“以我为主”体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决策方向,是大前提;“藏粮于田”是核心与基础;“农田生态保育”是基本保障。
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
2.1 “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战略中国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也不应仅仅从某个角度简单地下结论;倡导自给和主张扩大进口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应把95%的自给率当成教条,应当根据国情和形势的变化而取舍。
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形势而言,我国粮食安全应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为基础,坚持“以我为主”,并配合以食物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和合理进口三位一体的匹配战略,逐步形成开放、安全、科学和高效的粮食安全体系。
世界上每年谷物的总出口量约有2亿t左右,而且主要流向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较贫穷国家,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生产的控制,近年来世界粮食总产并没有增加,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挨饿人数近8亿,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10]。
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营养不足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表1)。
中国粮食进出口成为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一旦中国粮食出现大问题,不仅可能出现受制于人的窘况,而且必然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何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十分缓慢的,农田还是农民就业的主要依靠。
因此,降低农田生产就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萎缩,对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产生影响。
表1 发展中国家几大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区域1969—19711979—19811990—19921997—1999非洲撒哈拉以南 34373534近东和北非 25989东亚和东南亚 43291710南 亚 3838262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19131311第2期杨正礼等: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83 从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能力看,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