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考研资料食品化学第七章色素课件

合集下载

《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 其基本结构为2-苯并吡喃酮。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pH对花青素的颜色(yánsè)变化
第二十八页,共37页。
2 黄酮类色素(sèsù)
• 也称花黄素(huánɡ sù),基本结构为α-苯基并吡喃 酮(黄酮)
• 最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是黄酮和黄酮醇的衍 生物
第二十九页,共37页。
性质(xìngzhì)
• ②缺点:安全性低。 • 2.天然色素:
• ①优点:安全性高。
• ②缺点:a.价格高b.着色力差c.不能配色d.不稳定, 易产生沉淀e.可能存在异味。
第十二页,共37页。
配色 : (pèisè)
三.色素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准确(zhǔnquè)称量。
2.现用现配。
3.溶剂远离离子水,脱氯水或蒸馏水。
• (1).动植物体生长环境污染,被喷洒农药 或摄入了有害物质。
• (2).动植物体作为色素原料时因其本身腐 败、变质产生了有害的毒素
第十一页,共37页。
• 二.合成色素及天然(tiānrán)色素的特点 • 1.合成色素
• ①优点:相比来讲合成色素a.价格低廉b.稳定性c.水溶性好 d.着色力强e.可以配色,通过三种不同色泽的色素的混用拼 制出各种不同色谱,以满足加工食品的各种着色需求。
它们的结构是偶氮和非偶氮类化合物16色素名称01溶液色调氧化还原一般很差很好胭脂红色很好黄色很好很差很好一般一般17色素名称01溶液色调氧化还原橙色很好很差很好一般一般蓝色很好很好一般很好很好一般靛蓝紫蓝很差一般18质的色淀我国在1988年也批准可以使用色淀于食品中
第七章食品 着色剂 (shípǐn)
第三页,共37页。
食用天然色素:它主要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也包括 来自于动物微生物的色素,和少量无机色素。 :(1).植物

色素资料全面讲解ppt课件

色素资料全面讲解ppt课件

Origin of the Word ‘Lake’
lake Shellac lacquer
lac (lăk) - Du. lac or Fr. laque both <Hindi lākh < Skt. Lāksā, red dye, resin
已认证色淀
• 食品用色淀是从染料加工而成,通过化 学作用,将染料附着在铝化合物上沉淀 而成。 • 每一批色淀也由FDA证明。
着色剂类型
• 染料 需要溶解在水或其它溶剂里,才
可以展现其色彩。
染料的作用机理
染料选择性地吸收部分光波,而 让其它光波直接穿过,不发 生散射。 因为染料减少了到达眼睛的总光 量,会使产品的表面比较
白光
着色剂的种类
• 染料 - 通过溶解在水或其它溶剂里,才
可以展现其色彩。
• 颜料 - 一种不溶性着色剂,通过分散在
已认证色淀的形式
• 物理形式
– 干粉 – 没有颗粒状 – 分散液
• 组分
– 原色 – 混色
• 等级
– FDA, EC, Dualcert, etc.
• 包装
– 大包装 – ColorPak™
• 不同的染料含量
为什么色淀会有不同的染料含量?
• 染料含量的大差异会明显影响色淀的色泽和色度 • 3 units of an 14% dye content lake do not equal 1 unit of a 42% dye content lake.
色素资料全面讲解
Top Ten Most Troublesome Ingredients in Formulation
0
Fat Replacers/Texture Enhancers Colors Anti-O xidants/Preservatives Flavors (Natural) Sweeteners (Low-calorie) Cheese Vegetable Proteins, Dairy Proteins Fats & Oils , Fl avors (Artificial) Gums, Dehydrated Frui ts/ Veg. Starches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主要用 于给食品着色,提升食品的感官品质和
吸引力。
在食品加工中,食用色素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能够增加食品的多样性,满
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特定食品中,食用色素还具有一些特 殊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糖果、巧克力、 冰淇淋等食品中,通过使用食用色素可
以改善产品的外观和口感。
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和应对措施
食用色素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无毒、无害、无异味,且在规定的使 用范围内使用。
食用色素可以来源于天然或合成,根据其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
02
食用色素的种类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 物中提取的,具有天然的色彩和 香味,如叶绿素、胡萝卜素、花
青素等。
天然色素安全性较高,对人体无 害,且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代谢机制研究
了解食用色素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有助于评估其安全性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未来,代谢 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安全性评估标准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标准也将不断完善。未来,将制定更加科学、严 格的安全性评估标准,确保食用色素的安全使用。
06
结论
食用色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实际摄入量与限量标准之间的差异。
分析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其他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综合考虑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加强监管、 标识说明等。
05
食用色素的未来发展
新型食用色素的开发
01 02
新型食用色素
THANKS

食品的色素课件

食品的色素课件

7
(一) 叶绿素(Chlorphylls)
• 由叶绿酸(镁卟啉衍生物)与叶绿醇及甲醇所 成的二醇酯,绿色来自叶绿酸残基部分
• 高等植物叶绿素有a(蓝பைடு நூலகம்色)、b(黄绿色)两 种 ,且a:b≈3:1
PPT学习交流
8
1. 结构
叶绿素是参与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吸收红光
和蓝光,反射绿光。PPT学习交流
9
2. 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2)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棕红色高铁血红素的 作用被称为氧化作用。(熟肉)
PPT学习交流
22
低氧压时 (1~20mm汞柱) , 主要为氧化作用
高氧压时
主要为氧合作用
氧分压对三种肌红蛋白的影响
PPT学习交流
23
• 3、与亚硝酸盐作用
• 肌红蛋白(Mb)(桃红)与NO结合生成鲜桃红 色的亚硝基亚铁肌红蛋白(NOMb)。
PPT学习交流
11
(2)酶和光 许多酶能促进叶绿素的破坏,如脂酶、蛋白酶;叶 绿素酶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
PPT学习交流
12
蔬菜的加工处理(热烫和杀菌)是导致叶绿素损失的主要 原因,其变化主要是热和酸造成了叶绿素向焦脱镁叶绿素 的转化,造成颜色的变化。这是由于:(a)加热下组织 的破坏,细胞内的成分(包括有机酸)不再区域化,因而 加强了与叶绿素的接触。(b)加热时,生成新的有机酸 如草酸,苹果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脂肪会水解成 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H2S或脱羧产生CO2等,降低了pH, 使其酸性化。为了护色,常将石灰水或氢氧化镁加入热烫 液中,以提高pH,并有一定的保脆作用。
• 亚硝基肌红蛋白受热(蛋白质变性)生成较稳定 的鲜红色亚硝基血色原

食品化学课件7-色素

食品化学课件7-色素

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
(黄绿色)
(褐色)
(深红)
(鲜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紫红)
(鲜桃红)
鲜肉和腌肉制品中血色素的反应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1)对发色剂的 使用标准规定为:肉类罐头与肉类制品最大使用量,硝酸钠 为0.5克/公斤,亚硝酸钠为0.15克/公斤;残留量以亚硝酸钠 计,肉类罐头的最大残留量为0.05克/公斤,肉类制品最大残 留量为0.03克/公斤。
④盐
盐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的降解,有试验表明, 在烟叶中添加盐(如NaCl、 MgCl2 和CaCl2)后加热至90℃, 脱镁叶绿素的生成分别降低47%、70%和77%,这是由于盐 的静电屏蔽效果所致。
⑤水分活度
低水分活度有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⑥ 气体环境
O2 不利于叶绿素的保存;N2有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4. 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食品中常见的花青素物质的光学吸收性质及其稳定性
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
羟基取代基增多,蓝色加强,稳定性减弱;
甲氧基增加,红色加强,稳定性加强。
蓝色
红色
无色
淡黄色
花青素对光和温度敏感,富含花青素 的食品在光照或较高的温度下很快会 变褐色。
③叶绿素在酸、热条件下的变化
pH影响蔬菜组织中叶绿素的热降解,在碱性介质中 (pH9.0),叶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 (pH3.0)易降解。植物组织受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增 加了氢离子的通透性和扩散速率,于是由于组织中有机酸 的释放导致pH降低一个单位,从而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 叶绿素分子受热首先是发生异构化,形成叶绿素a′ 和叶绿素b′,当叶片在100℃加热10min,大约5%~10%的 叶绿素a 和叶绿b 异构化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 素中镁原子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极性小于母体 化合物,反应在水溶液中是可逆的。在加热时叶绿素b 显 示较强的热稳定性。 叶绿素在受热时的转化过程是按下述动力学顺序进行: 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焦脱镁叶绿素

第七章 色素与着色剂

第七章  色素与着色剂

2.化学与颜色——氧化反应

肉的颜色取决于
肌红蛋白的化学性质 氧化的状态(卟啉环中Fe2+或Fe3+)
与血红素键合的配基的种类
球蛋白蛋白质的状态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
位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
氧合作用。

分子态氧与肌红蛋白键合成为氧合肌红蛋白(MbO2) 肉由暗红色变为亮(鲜)红色
羟基取代基增多,蓝色加强
(2)酸度
酸度的改变,花色素的结构改变,颜色随之改变。 如:矢车菊色素(花青素)。 在酸性PH中呈红色,在稀碱中(pH8~10)呈蓝色。 而PH>11时,则很快水解成完全离子化的无色或浅黄 色的查尔酮。
受 pH 变 化 的 影 响 , 在 pH0.71 时 为 深 红 色 , pH 升高色素转 变成蓝色醌 式碱。
亚硝基亚铁肌红蛋白(NOMb)
Mb+NO→NOMb(桃红)→加热→亚硝酰血色原(鲜红)
由于亚硝基肌红蛋白对氧、热比氧合肌红蛋白稳定, 基于此原理,肉食加工中,为保持肉的鲜艳颜色而 加入亚硝酸盐。
(硝酸钠<0.5 g/kg(+Vc),亚硝酸钠<0.15g/kg)
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亚硝胺生 成;肉色变绿。
肉中的主要色素
肌红蛋白(Mb)

球蛋白,MW=16,800 ,153个AA 4个吡咯环的中央有1个铁原子 与4个吡咯的氮原子构成复合物 铁原子可形成6个配位键
4个被4个吡咯环的氮原子占据
第五个与肌球蛋白的组氨酸残基键合 第六个可与各种配基的电负性原子结合
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构,是一个四聚体
4 变色反应
肉贮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 绿色物质,直接的效应物已知有两种; ①过氧化氢 可与血红素中的Fe2+或Fe3+反应生成绿色的 胆绿蛋白; ②硫化氢 在有氧存在时能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绿色的 硫代肌红蛋白; 这些效应物在肉中出现被认为是微生物生长 的结果。

食品化学课件-cha7 色素

食品化学课件-cha7 色素

¾梨、桃、荔枝等水果会产生粉红色 ¾在酸性条件下热诱导花色素转变成花色苷, 再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6.二氧化硫的影响


漂白时生成了一种无色的物质,造成可逆或 不可逆地退色或变色 为防止细菌腐败,用500~2000mg/kg二氧 化硫水溶液处理水果,水果在贮存时退色, 但再用水清洗后,颜色能恢复 少量的SO2可迅速使很多的花色苷失色
(-)花色苷结构 花色苷是黄酮的一种,具有 2- 苯基 - 苯并 吡喃阳离子结构。
主要花色素的取代基及取代位置
花色素 3’ 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 H OH OH OCH3 OCH3 OCH3 取代基及位置 4’ OH OH OH OH OH OH 5’ H H OH H OH OCH3
¾ 氧合肌红蛋白(亮红色)脱氧转变成肌红蛋白 (浅红色) ¾ 注入氧气:有足够的氧气键合成为氧合肌红蛋 白,从而使肉保持亮红色。

3.化学和颜色——变色反应
过氧化氢可与血红素中的Fe2+和Fe3+反应
生成绿色的胆绿蛋白
细菌繁殖产生的硫化氢在有氧气存在时
能形成绿色的硫代肌红蛋白
4.腌制肉的色素

2.热与酸

叶绿素(绿色) 脱镁叶绿素(橄榄褐色) 叶绿素的铜或锌络合物(绿色)
¾ 铜代叶绿素的色泽最鲜亮,对光和热较稳定,是理想 的食品着色剂。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¾ 在碱性条件下(pH 9.0),对热非常稳定 ¾ 在pH 3.0的酸性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加入钠、镁、钙的盐酸盐能降低叶绿素脱镁反应 的速度 绿 色 蔬 莱 在 加 工 前 用 石 灰 水 或 Mg(OH)2 提 高 pH,有利于保持蔬菜的鲜绿色

色素资料全面讲解课件

色素资料全面讲解课件

色素的来源
天然色素
植物是天然色素的主要来源,如叶绿 素、胡萝卜素等;动物也有一些天然 色素,如虾青素。
合成色素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色素,如柠 檬黄、日落黄等。
色素的作用
赋予食品色泽
色素是食品着色的主要物质,可 以让食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
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某些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保健功能 ,如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和预 防癌症的作用。
溶剂提取法
利用有机溶剂从天然物中提取 色素,如叶绿素。
真空结晶法
通过控制结晶过程从溶液中析 出晶体,如胡萝卜素。
Part
04
色素的安全性评价
天然色素的安全性评价
天然色素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其安全性相对较高,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 在,人体对其耐受性好。
天然色素的提取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一些杂质和污染物,因此需要确保提取过程的 卫生和质量。
黄酮类化合物
黄色色素,具有多种生物 活性,如抗炎、抗氧化和 抗癌作用。
动物色素
黑色素
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色素,具有保护和遮蔽的作用。
血红素
红色色素,主要存在于动物血液和肌肉中,负责氧气的运输。
微生物色素
红色素
由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红色色素,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
蓝藻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蓝藻产生的色素,具有吸收阳光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天然色素的优点
天然色素安全、健康、营养丰富,且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 。
天然色素的应用领域
天然色素在食品、饮料、化妆品、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合成色素的创新与改进
合成色素的种类
01
合成色素主要有偶氮类、酞菁类、喹啉类等,如柠檬黄、日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红色
H2O
N
N
Fe++
N
N
珠蛋白 肌红蛋白 (myoglobin)
红紫色
OH
N
N
Fe+++
N
N
珠蛋白 高铁肌红蛋白 (metmyoglobin)
褐色
上述三种色素处于动态平衡中,其含量的多少决定于 氧的浓度。 低氧压时(1~20mm汞柱), 主要为氧化作用; 高氧压时主要为氧合作用。
氧分压对三种肌红蛋白的影响(引自W.H.Freeman,San Francisco.)
腌肉制品的颜色虽在许多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光可促 使其转变为肌红蛋白和肌色原,进一步因生成高铁肌色 原和高铁肌红蛋白而变褐。
L-抗坏血酸,乳酸是发色助剂,L-抗坏血酸的作用是使 HNO2 NO,还可抑制亚硝胺的生成,而乳酸的作用是促 进HNO2的生成。
MNO2的作用: (1)发色
(2)抑菌
(3)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从紫苏中提取紫苏色素
(3, 5---二葡萄糖苷基矢车菊色素及3--葡萄糖苷基飞燕草色素)
从紫色玉米提取紫玉米色素
7.4.2.花黄素(Anthoxanthins)(黄酮类)
花黄素是指黄酮及其衍生物. 结构母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酮( 2-
phenylbenzopyrone)
主要有: 黄酮醇,黄烷酮 , 异黄铜,异 黄烷酮,双黄酮,查耳酮及金酮。
5位上接上糖苷,色泽加深。
。花青色素的色泽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pH 值 : 花 青 色 素 的 色 泽 随 pH 值 变 化 , 主 要 原 因是pH值改变了花青色素的结构。
金属离子:二价铁离子使颜色变浅,二价锡离 子和三价铝离子可使颜色加深。所以水果必 须装在涂涂料罐内或玻璃瓶内;加工水果的 器皿必须用不锈钢或铝器不同铁器。
光和温度:光及高温使花青色素易褪色。
氧及氧化剂:使花青素因氧化而褪色。
二氧化硫:发生加成反应导致退色,当加热使 二氧化硫挥发时,颜色可恢复。
花青色素的提取: 天然花青素来源丰富。提取容易,是良好的食
用色素资源。
现举几例已实用的提取方法。
一般溶剂用盐酸(稀)
从葡萄酒厂下脚料葡萄皮中提取紫葡萄色 素。(3—β—葡萄糖苷锦葵色素及3,5--二葡萄糖苷基锦葵色素)商品名:Enocyanin 及Enocianin等
MbO2比Mb耐氧化,低pH值及Cu2+有促氧化作用,当 血红素结合了球蛋白后,氧化速度降低(因为空阻)。 3. 腌肉色素:
香肠、火腿等制品中常加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发色 剂。其发色原理如下:
NO3- 细菌还原作用 NO2- pH 5.4~6, H+ 2HNO2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2O
波长红移 (nm)
-X ( Cl, Br, I ) 2~30
-OR
17~50
-SR
23~85
-NR2
40~95
食品色素按来源分类:天然色素、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按来源分类:动物色素、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天然色素按溶解性分类:水溶性色素、脂溶
性 色素 天然色素按结构分类:
卟啉类衍生物 (叶绿素、血红素) 异戊二稀衍生物类(类胡萝卜素) 酚类衍生物(花青素 、花黄素 、鞣质 ) 酮类衍生物(红曲色素 、 红曲色素) 醌类衍生物(胭脂虫及紫胶虫色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橄榄绿,水溶性) 脱镁叶绿素(橄榄绿 ,脂溶性)
-COCH3 热
-COCH3 热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褐色,水溶性) 焦脱镁叶绿素(褐色,脂溶性)
3. 护绿方法:
(1)加碱护绿: 加碱中和体系所产生的 H+,罐藏蔬菜时常加入适量
的CaO和NaH2PO4或MgCO3, Na3PO4。 加碱会导致维生素的损失。
各种黄酮类色素,就在上述各类黄酮母核 的不同碳上发生羟基、甲氧基取代而成。也 可与糖成苷。成苷的糖有葡萄糖,鼠李糖, 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
常见合重要的黄酮色素举例如下:
。 槲皮素(Quercitin)5,7,3,4,--四羟 基黄酮醇。
。 杨梅素(Myyicetin)5,7,3,4,5—五羟基黄 酮醇。
飞燕草色素:3,5,7,3,4,5---六羟基花色基元
花色素在自然条件下以糖苷形式存在,很少 以游离态存在。成苷位置多在3-,5-位置上, 成苷的糖有五种,以其丰富程度排列: 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
性质 。 花青色素的色泽与自身结构的关系:
羟基增加向紫蓝方向移动; 甲氧基数增加向红色方向移动;
α -胡萝卜素及γ --胡萝卜素只有β—胡萝卜的 一半的效价。
(2) 叶黄素类
是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的加氧衍生物,也有 的是较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的链烃短的加氧 衍生物。
食品中的常见的叶黄素如下:
2 性质 。 溶解度
类胡萝卜素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等 非脂肪溶剂。叶黄素易溶于甲醇、乙醇,而 胡萝卜素微溶,利用此性质可将两者分开。 。耐热,耐PH变化
血红素基团的结构
肌红蛋白结构简图
2.性质: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 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氧 合作用。
(2)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生成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作用。
O2
N
N
Fe++
N
N
珠蛋白 氧合肌红蛋白 (oxymyoglobin)
7.4.1 花青素类 结构: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 即花色基元.
在花色基元中,氧为+4价,所以显碱性,能遇 酸成盐。 花青素是在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物,所以显酸性, 能遇碱成盐.
。自然界中的花青素有20种,其中主要为下列三 种的衍生物
天竺葵色素:3,5,7,4---四羟基花色基元 矢车菊色素:3,5,7,3,4---五羟基花色基元
由四个吡咯联成的环称为卟吩,当卟吩环带有取代基 时,称为卟啉类化合物。
一.叶绿素 (Chlorphylls):
1.结构:叶绿素是中心原子为镁的卟啉化合物,属脂溶 性色素。
叶绿素a、b
植醇
2. 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光、氧:
叶绿素采后贮藏时易见光分解,光和氧可使叶绿 素不可逆褪色。光解产物是一系列的小分子化合物, 如:乳酸、柠檬酸等。
因具有鞣质性能而得名,是多元酚类衍生 物,具有味涩,是食品涩味的来源,如生柿子. 除了真正的鞣质外,还包括儿茶素,无色花青 素、某些羟基酚酸等,这些物质没有鞣革作用.
结构 分类
植物鞣质分为水解性鞣质和缩合性鞣质两大类
水解性鞣质(焦没食子酸类鞣质) 分子中的芳核通过酯键联系,很易在温和
镁而保绿,且Aw 很低时酶活被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受 到抑制(产酸),有利于保绿。
(5)气调护绿:
气调方法使水果的呼吸跃变延缓,叶绿体及叶绿素 也较慢地被破坏。
(6)加盐:分别加入NaCl、MgCl2、CaCl2可使烟叶 中脱镁反应减少。
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电屏蔽剂,阳离子中和叶 绿体膜上的脂肪酸和蛋白质具有的负电荷,从而降低 质子透过膜的速度。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类似的 作用。
(2)酶:
叶绿素在叶绿素酶的直接作用下,降解褪色;此 外,蛋白酶,果胶酶,脂酶,过氧化物酶等可间接 作用于叶绿素使之褪色。
(3)酸、热:
叶绿素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在pH = 9时,叶绿素对热稳定, 而在 pH=3时,很不稳定。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
-植醇
叶绿素(绿色,脂溶性)
叶绿素酶
-Mg2+ 酸/热
花黄素在加工条件下因PH值的变化而发生难 看的颜色变化。
在水果,蔬菜加工中用柠檬酸调整预煮水 的PH值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黄酮色素的变化。
生物活性 :
黄酮类物质一般具有降低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具有降血压功能,对心绞痛,心 机梗塞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
7.4.3 植物鞣质 (Plant Tannins)(单宁)
。 圣草素(Eriodictyol)5,7,3,4---四羟基 黄酮。
。 橙皮素(Hesperitin)5,7,3—三羟基-4 –甲养基黄烷酮
。 柚皮素(Naringgenin)5,7,4—三羟基黄 烷酮
。 红花素 :一般与葡萄糖成苷,称为红花 苷。
花黄素的性质
黄铜类物质遇铁离子变成蓝绿色 在碱性溶液中由无色变成浅色或变为黄色。
如:-N=N-, -N=O, C=S, C=C , C=O等.
2.助色团: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当 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 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HR, -NR2, -SR, -Cl, -Br 等。
助色团
(2)高温瞬时灭菌:
热烫和灭菌是加工过程中叶绿素损失的主要原因,而 高温瞬时灭菌有利于护绿(叶绿素的损失减少)及维生 素和风味的保持。
(3)加入铜盐和锌盐:
脱镁脱植叶绿素遇 Cu2+ ,Zn2+可生成铜(锌)代脱植 叶绿素,色鲜艳且稳定,是良好的水溶性食品着色剂。
(4) Aw: Aw很低时,组织中的H+不易迁移,故叶绿素不易脱
3.类胡萝卜素的应用
。 用于油脂食品,如人造黄油,鲜奶油及其他食 用油脂的着色.(因为胡萝卜素.如将类胡萝卜素用环状胡精 分散,经喷雾干燥制成可溶于水的微粒.
7.4.酚类色素
可分为三大类: 花青素 、花黄素 、鞣质 它们均为酚类衍生物.是水溶性色素。
或 3 HNO2 歧化 HNO3 + 2NO + H2O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