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
结肠镜相关缺血性结肠炎2例并文献分析
2
W h ed n e lo NM,Grn ma MJ sh e c oi s s ud n .Ic a mi c li t a a
cm l ao fcl ocp .B J 9 0 0 ( 6 ) o pi t n o oo soy M ,1 9 ,3 1 6 0: ci n 7
1 8 —0 1 0 01 8 .
李 振 磊 , 明 东 , 晓 平 , . 肠 镜 检 查 后 并 发 缺 血 刘 邹 等 结 性 结 肠 炎 三 例 并 文 献 分 析 . 华 消 化 内镜 杂 志 . 0 9 中 20 . 2 4: 9 —0 . 6()192 1
目前 .结 肠 镜 诊 治 相 关 缺 血 性 结 肠 炎 的具 体 发生 机 制 尚不 十分 清 楚 本 文 报 道 的 2例 老 年 女 性 患 者 均 有 下 腹 部 手 术 史 . 道 准 备 前 后 均 未 予补 液 且 2例 患者 首 次 结 肠 镜 肠
管纹 理 消 失 . 变 处 与 正 常 黏 膜 界 限清 晰 1 ~ / 病 / 1 3 2的患 者 可
肠 镜检 查 时 , 患者 处 于 麻 醉 状 态 , 需 格外 警 惕 。临 床 上 . 因 更
可 根 据 患 者 的 具 体 情 况 . 虑 术 前 补 液 以扩 充 血 容 量 . 考 以此
C i at e trl 2 1 , o.7 N . h nJG s o neo, 0 2 V 1 , oI r 1
今 国 内 亦 报道 了 较 多 缺 血 性 结 肠 炎病 例 .包 括 结 肠 镜 检 查
后 并 发 的 缺 血 性 结 肠 炎 和 结 肠 镜 下 息 肉摘 除 术 后 并 发 的缺
道 的 6例 缺 血 性 结 肠 炎 患 者 均 为 女 性 . 均 年 龄 5 3 平 1岁 例 罹 患 结 缔 组 织 病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6例的临床研究与内镜分析
左上腹 , 餐后加重 , 为持续性 隐痛或绞痛 。便 血 : 多为少量便
1 伴随基础疾病 : 中 2 . 3 其 4例伴随下列疾病一项或 几项 : 冠 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 ( 心病 )6例 ( 1 %)高 脂血症 冠 1 6. , 5 1 ( 8 %)糖尿病 7例( 6 %)脑血管病 5例 (92 , 0例 3 . , 5 2. , 9 1 .)结
肠息 肉 2例 (.9 , 76 %)结肠癌术后 1 38 。 例( . %) 1 实验室检 查 : . 4 白细胞( .~ .) 19 , 中> O lg 40 62  ̄ 0/ 其 L lx O L者 / 8例 ; 血红蛋 白 8 4 / , 中< 0 / 2例 ; 3 1 2gL 其 10g L者 血小 板均
【] Enn e ,Su pP ol gS ta. sigoe aeo 2 iek l J tmp ,K sn ,e 1A mi ansdc s f i d
c eae n s a rg a c . rh G n c l b tt 0 5 7 ( ) a s ra c rpe n n y A c y e o s ,2 0 ,2 1 2 : O e
1 8 81 7 -l .
Mii Ivsv yeo, 0 6,1 ( ) 4 — 4 . nm ai G n cl 2 0 n e 3 3 :2 2 2 4
【】 亓玉淑. 5 剖宫产瘢痕 妊娠 2 9例诊治体会.山东 医药 ,2 1 ,5 01 1
(5 : 9 6. 1) 5— 0
[ 梁宝权 , 3 ] 郑艾 , 李春梅. 0 例剖宫产瘢痕妊娠 的临床分析. 23 实
起来有腹痛 、 血 、 泻三联 征。腹痛 : 位于左 下腹 、 周 、 便 腹 多 脐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杨清清
【期刊名称】《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0(015)003
【摘要】@@ 缺血性结肠炎为肠道供血不足所致的结肠损伤,是65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血管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随着对该病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使用,缺血性结肠炎在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247-248,封3)
【作者】杨清清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缺血性结肠炎诊治进展 [J], 余剑平;胡丹;张杰
2.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治的研究进展 [J], 王洁;黄杰安
3.缺血性结肠炎56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J], 杨昕
4.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J], 杨柳;吴本俨
5.45例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分析 [J], 田孝锋;丁金琴;郑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缺血性结肠炎98例临床分析
o l d ) . T h e r a t i o o f t h e me n a n d w o me n wh o h a d t h i s d i s e a s e i s 1: 2 . 8 .Wi t h i n t h e s e c a s e s 81 c a s e s
a n d p a t h o l o g y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 Al l t he pa t i e n t s h a d o n c o l o no s c o p y wi t h i n 1 0 d a y s a f t e r t h e y h a d t h e a b—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e s u l t s I s c h e mi c c o l i t i s d i s e a s e o t f e n o c c u r s i n o l d e r wo me n( a g e >6 0 y e a r s
d o m i n a l p a i n s y m p t o m s . A n d 7 6 c a s e s ( 7 7 . 6 % )w e r e t a k e n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b i o p s y , h i s t o p a t h o —
缺血性肠病综述
缺血性肠病综述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标签:缺血性肠病;特异性;研究缺血性肠病自1963年被首次报道以来,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及便血等,临床上常运用結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部CT等进行诊断,但目前并无特异性诊断方法。
目前来看,缺血性肠病有几项较为明显的构成指标。
1.缺血性肠病患者常见的几项指标异常1.1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动物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管不含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当肠壁受到各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肠脂肪酸结合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可在周围血中检出。
小肠缺血早期,血清和尿液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即见升高,切除坏死肠壁后,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很快恢复正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小肠缺血的灵敏度达100%。
有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96例患者血清中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缺血性肠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1.2血浆-D二聚体。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终产物,是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提示指标,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血栓症的排除性诊断。
研究表明,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正常,在D二聚体>0.9㎎/L时,对于该病的诊断特异度为92%,灵敏度为60%,准确度为69%,且对病情的进展有提示作用。
还有研究认为,当D二聚体水平>3.17㎎/L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接近CT血管造影。
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肠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和83.33%。
还有研究认为,早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于判断缺血性结肠炎类型有一定价值,结果正常可能为一过型,预后好;在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如果D二聚体显著增高,提示为坏疽型,预后差。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ischemia bowel disease,ICB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血流灌注减少而不能满足代谢需求所致的缺血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1]。
患者常以急、慢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由于早期临床征象和相关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死亡率高达30%~90%[2]。
本文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1 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肠系膜缺血病因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肠系膜血管非闭塞性缺血,其中以动脉性缺血常见,约占35%[3]。
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大多源于心脏,患者往往有心脏疾病基础。
在一组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死的尸检病例中,19%有急性心肌梗死,48%有心脏附壁血栓,68%合并心脏血管和肠系膜上动脉栓子[4]。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斜行发出,其近段为自然解剖狭窄,栓子易进入该段发生急性栓塞[5]。
脱水、心排出量减低、血液高凝状态等均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肠系膜血管非闭塞性缺血患者约占50%,与肠壁血流急剧减少有关,其中75%系心搏出量减少所致。
另外,肠管过度扩张也可导致肠缺血,常发生在狭窄近端过度扩张的结肠,同时该肠段内细菌的过度增殖会加速肠坏死的进展[7]。
CMI病因主要是老年人多发的血管闭塞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肿瘤放疗后和大动脉炎等。
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中有2支及以上发生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肠血流低灌注,进一步可发展为肠缺血性坏死[6]。
2 病理基础肠系膜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不足是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肠壁缺血缺氧首先累及黏膜层,再依次扩展到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6]。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其死亡率高,临床特点不典型,缺血性肠病极易引起误诊。
一旦怀疑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应及早行腹部CT、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肠镜等检查,该病治疗以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肠壁缺血性损害,可分为急性肠黏膜缺血、慢性肠黏膜缺血以及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
这些年来,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口的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误诊、漏诊常常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和自发性腹膜炎等。
严重的患者还会进一步发生全层肠壁的坏死,甚至会导致腹膜炎、肠壁破裂、休克、死亡[1]。
本文对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等作一综述。
1 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发生主要有下列各种因素,(1)血管因素:缺血性肠病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左半结肠,是因为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血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比较敏感;(2)肠管因素:肠腔压力增加,能促使肠壁的血供减少,造成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以及一过性肠黏膜缺血性损害;(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譬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DIC及放、化疗等疾病等,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4)血流量不足: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心力衰竭等易引起心排出量的减少,可诱发肠道缺血;(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等也可促使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2 临床表现缺血性肠病患者的首要症状就是腹痛,以脐部和下腹部多见,以胀痛和绞痛为主,并且具有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另外具有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排空的症状特点;患者会出现血便;严重的患者出现肠缺血梗死后就会出现肠麻痹坏死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28例临床分析
d s a e a e ay ia,a d t e r ts o o l a in ie s r tp c l n h ae fc mp i t ,mida n s n r l y a e h g . m s T u c o s ig o i a d mo t i r ih Ai : o s mmaie t e c i ia s at r h l c l z n c a a tr t s o s h mi c l i f ri r vn t d a n ss a d te t n .M e h d : T e ci ia aa i cu i g a e h r ce i i fic e c oi s o mp o i g i ig o i n r ame t sc t s to s h l c ld t n ld n g , n u d r i g d s a e l ia n f s t n ,lb r t r x mia in ,e d s o i e t r s a d t a me t o 8 ip t n s n e l n ie s ,ci c ma i t i s a oa oy e a n t s n o c p c fau e n r t n f 2 n ai t y n l eao o e e
・
4 ・ 2
ChnJGat neo, 01 , 11 ,No1 i sme trl 2 Vo.6 1 .
缺 血 性 结肠 炎 2 8例 临床 分 析
朱 洪 怡 楚 毅 霍 继 荣
中 南 大学 湘 雅 二 医院 消化 内科 ( 1 01 4 0 1)
背景 : 年 缺血 性 结 肠炎 的患 病 率 呈增 高 的趋 势 , 临床 表 现 不典 型 , 发 症 多 , 诊率 、 亡 率 高 。 目 的 : 近 其 并 误 死 总结 缺 血 性 结肠 炎 的 临床 特 征 , 提高 其 诊 治水 平 。方 法 : 集 20 以 收 0 5年 8月 0 0年 7月 中 南大 学 湘 雅 二 医 院收 治 的 2 2 1 8
缺血性结肠炎八例诊治报告
生命健 康有 一定 的 威胁 。 随着 人 们 对疾 病 早 就 医 、 发 现 、 早 早治 疗意识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以及 临床 上 结 肠 镜 的开 展 和普 及 , 本病 的诊 断 1渐 增多 。现 将我 院 2 0 使 3 0 8年 1— 8月 收 治
临床误诊误治 20 年 2 0 9 月第2 卷第 2期 2
Cii l sigoi &Mih r yF bur 20 ,o. , o l c dan s n a Mi s s ea ,e ray 0 9V 1 2N . t p 2 2Biblioteka 缺血性结肠炎八例诊治报告
冯轶 , 正伟 , 刚 , 饶 冯 刘容 ( 遵义县人 民医院 , 贵州 遵义 5 3 0 ) 6 10
的 8例缺血性 结肠 炎 的诊治情 况报 告如 下。 1 临床资 料 1 1 一般 资料 . 本 组 8例 , 5例 , 3例 ; 龄 3 男 女 年 2~6 8岁 , 平均 5 4岁 , 中 3 其 0—4 O岁 1例 , 1—5 4 O岁 2例 , 1— O岁 5 6
体及 防止 酸碱 电解质紊 乱 ; ⑥肠 外 营 养 : 复方 氨 基 酸 2 0mL 5
和脂 肪乳 2 0 m 5 L分 别 每 1 2小 时 静 脉滴 注 1次 。本 组 7例 治疗 2周后 5例痊 愈 , 2例好转 出 院 , 月后 复 查结 肠镜 均 1个
3例 ,0岁 以上 2例 。病程 0 5~3天 。合 并肺 炎 1例 , 6 . 合并 直肠癌 、 结肠 多发 息 肉 、 列腺增 生 、 秘 、 前 便 高血 脂 、 肾结石 右 1 , 并直肠 息 肉 、 例 合 慢性 胃炎 、 发性 高血压 病 1 , 并结 原 例 合
探究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展望
探究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展望摘要】缺血性肠病病情严重,但是其早期在无显著性和特征性的表现,因此在临床诊断上较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缺血性肠病诊断方式有很多种。
各种诊断方式均各有利弊,因此加强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诊断方式;进展【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04-1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在住院患者中,有0.1%左右的患者患有缺血性肠病,其死亡率高达60%-100%[1]。
缺血性肠病无显著性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在诊断过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目前临床上尚未存在统一的诊断标准。
探讨如何通过临床中应用的检测方式,促进诊断精确性得到提高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现做如下综述。
1.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1.1实验室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白细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均超过15×109/L,但是其特异性无明显性,同时白细胞处于正常状态不能成为该病的排除标准。
D-二聚体为栓塞、血栓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戴志京[2]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D-二聚体正常,当超过0.9mg/L时,对该病进行临床诊断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3%、62%、70%,同时该项指标还可提示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
1.2结肠镜检查目前,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普遍应用到结肠镜检查方式。
应用该种方式进行诊断时需主要以下事项:①通常情况下,黏膜下出血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检查时间应在患者发病后48h内进行。
②如患者存在便血、持续性腹疼、腹膜刺激征应谨慎对患者实施镜检,优先考虑为坏疽性。
③当结肠镜下所注空气的压力>3.9kPa(30mmHg)的情况下,肠内压过高会使肠壁变薄,减少血流,进而会导致结肠缺血加重,如所注气体为CO2则能促进血管扩张,改善结肠供血情况。
缺血性结肠炎17例临床及内镜诊治分析
方 法 :对 腹 痛 、腹 泻 、血 便 或粘 液 血便 等 症 状 的 患 者 均在 发 病 1~id内进 行 全 结 肠 镜 检 查 , 0
所有病例均取病变 粘膜活检 ,对 确诊病例的主要 临床特点 、内镜下表现进行 回顾性分析。
禁 食 、改 善 肠 道 微循 环 ,保 护肠 道 粘 膜 ,防治 感
(41 ,以脐 周及 左 中下 腹 部 为 主 ;解鲜 红 色 血 9. %) 便 7例 (11 ;暗红 色 血 便 8例 (71 ;腹 4 .%) 4 .%) 泻 7例 (11 ;恶 心 、 呕 吐 4例 (3 %) 4 .%) 2 . ;腹 5
收稿 日期 :2 1 —0 —3 01 3 O 收稿 日期 :2 1 —0 _ 1 0 1 5_8
病多见于 中老年 ,多位于结肠脾 曲 、降结肠 和乙 状结肠 ,因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的中结肠 动脉 和肠 系膜 下动脉分出的左结肠 动脉在脾 曲处 吻合 ,该 处 称 Gii s ,此 处 的 血管 常发 育 不 全 或 缺 如 , r t 点 fh
肠镜 子 检查无 异 常 。 讨 论 缺 血 性 结肠 炎 ( ce ccli,I) i hmi ot C s is 于 16 9 3年 由B l oe 出 以来 逐 渐被 人 们认 识 [ y提 1 ] 。本
胀3 例 (. ) 1 6 ;低热 2 7% 例 (1 %) 1. ;腹部体征 : 7 压 痛 7例 (11 ;1 4. %) 例有 腹 肌 紧张及 反 跳痛 。其 中合并 高血压 6 (5 %)冠 心病 4例(3 %) 例 3. ; 3 2. ; 5 糖 尿病 5 (9 %)高 脂血 症 3例 (76 ; 颤 2 例 2. ; 4 1.%)房 例( 1 %)脂肪肝 3 1. 。 1. ; 7 例(7 %) 6 实 验 室 检 查 : 白细 胞 升 高 8例 (71 ,轻 4 .%) 度贫血 2 例 (1 %) 1. ,所有病例 大便镜检见红 细 7 胞 及 白细胞 ,隐血 实验 阳性 ,大 便培 养 阴性 。 结肠镜检查 :1 7例中病变 累及 乙状结肠 、脾 曲 7 ;乙状结肠 、降结肠 3 ;脾 曲、降结肠 3 例 例 例 ;横结肠 、降结肠 2例 ;升结肠 、肝 曲 1 ; 例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王泽伟;黄鹤;伦伟健【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断情况。
方法将12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特征、早期诊断、发病危险因素、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腹痛缓解及止血时间。
结果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腹泻、恶心及呕吐。
病变部位累及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等。
首次结肠镜检查后确诊率为85.48%。
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观察组治疗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和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等,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等,临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endoscopic diagnosis results of ischemic colitis. Methods 12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Xuesaitong inject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endoscopic diagnosis results, early diagnosis results, risk factor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nalyzed, the clinical effects, alleviation time of abdominal pain and hemostasis tim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bdominal pain, hematochezia, diarrhea, nausea and vomiting. Lesions were involved left colon, sigmoid colon, splenic flexure and descending colon, etc. The accurate diagnosis rate after the first colonoscopy was 85.48%. The main risk factors were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lipidaemia. The cur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alleviation time of abdominal pain and hemostasis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l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P<0.05). Conclusions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of ischemic colitis are abdominal pain, hematochezia,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Xuesaitong injec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ment of ischemic colitis, which deserve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总页数】2页(P1327-1328)【作者】王泽伟;黄鹤;伦伟健【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佛山528200;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佛山528200;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相关文献】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J], 谢宏民;杨新魁;李佳璇2.观察内科保守联合介入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J], 王进富;吴刚;奚聃3.乌司他丁治疗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 [J], 杨晓东4.急性缺血性结肠炎21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J], 马启哲5.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治疗非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J], 石海霞;刘成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进展袁凤仪;朱峰;刘德军;吴本俨【摘要】Ischemic bowel disease is a seri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cause of the disease is inadequate blood supply to the intestine leads to intestinal tissue necrosis.The disease can be divided into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I)and ischemic colitis (IC).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history,habitual constipation or recent surgery.Each typ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AMI showed no corresponding signs of severe upper abdominal pain or umbilical pain,atrial fibrillation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and gastrointestinal emptying;CMI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bdominal pain after meals,sitiophobia and weight loss;IC showed the left abdomen sudden cramps,often postprandial pain increased,may have acute peritonitis after infarction gangrene.Most of this disease have blood leukocyte heighten an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positive,D-di-mer increased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ay have some significance.Abdominal ultrasound,X-ray,CT,MRI,colonosco-py,Selective angiography can assist in the diagnosis,and each at a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have a uniquerole.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is the cause,history,clinical manifestations,laboratory tests and examina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s divided into medicaltreatment,interventional therapy,surgery,and each has its specific indications.Through timely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ischemic bowel disease,tak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we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reduce mortality.%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32期37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进展研究韦婷(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西 南宁 530000)0 引言缺血性肠病又称肠道缺血综合征(ischemicbowel disease ,IBD )[1],缺血性肠病是在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上、或者低血容量、休克或者近期腹部手术等各种原因引起某肠段的血液供应减少或者停止,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引起肠道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的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缺血性肠病发生率逐渐上升。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l )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 ),AMI 主要为小肠缺血,IC 主要为结肠缺血病变。
近期手术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女性、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人为本病高危因素[2]。
以往资料表明在总住院人数中本病占比为0.1%,死亡率极高,约为60%-100%[3]。
>60岁老年男性为AMI 高发群体,国外研究称急诊监护病房中亦有0.1%为AMI 患者[4]。
我国IC 患者中90%年龄≥60岁,本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形成动脉血栓及机械性肠梗阻为本病高危因素。
缺血性肠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且本病无特异性临床体征及症状,故而诊断难度较大,误诊率较高,部分病情严重者会向中毒性结肠炎、肠道坏疽及腹膜炎等进展,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
因此临床应提升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改善预后。
现查阅大量资料,综述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1 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本病首发症状主要为腹痛,多因食物进入胃部后增加胃供血需求量,短期内减少肠供血,进而诱发缺血性腹部绞痛。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1 . 2 方法
S U N Mi n Qu嫩口 D L UPi n g Z OUJ i a n De p a r t me n t o fG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Z ha n g i i a ga n g Fi r s t Pe o pl e  ̄Ho s pi t al ,Zh a n g/ i a g a n g J i a n g s u 21 5 60 0
【 关键词 1 缺血性结肠炎 ; 临床特点 ; 诊 治效果 【 中图分 类号 】 R 5 7 4 . 6 2 【 文 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0 8( 2 0 1 7 ) 1 3 - 0 1 3 5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9 3 0 8 . 2 0 1 7 . 1 3 . 0 7 4
缺血性结肠 炎 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孙敏 屈 霄 陆萍 邹建
样 硬 化 ,体 循 环 栓 塞 ,血 栓 形成 等 为 该 疾病 的主 要 引 致原 因 川 。 【 摘要 】 目的 分析缺血性结肠 炎 ( I 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效果。方 法 对 老 年 人 为该 疾 病 的 主要 发生 群 体 。现 如 今 ,我 国 已经 进 入 老龄 化
的对比研究 现代 医药卫生,2 0 1 6 ,3 2( 1) : 2 8 - 3 0 . 胡飞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 牙种植 中引导骨再 生的效应观察 卟 医 学美学美容 ( 中 旬刊 ) ,2 0 1 4( 5) :1 4 4 . 周春峰 ,管玉新 ,张天峰,等 . 口 腔修复膜材料在 牙种植 中引导骨 再生的效应 Ⅱ ] . 全科 口腔医学 ̄- ? - - 杂志 ,2 0 1 5 ,2( 9 ) : 1 0 2 — 1 0 3 .
缺血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当各种因素引起肠 道缺血、缺氧时,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首先出现 损伤,若缺血持续,则损伤向肌层及浆膜层方向 发展,引起肠壁全层坏死。黏膜坏死使其防御能 力降低,致病菌可侵入肠壁形成炎症,严重时可 进入腹腔或血液导致腹膜炎及败血症。此外,肠 道缺血时可使花生四烯酸、血管活性肽等炎性介 质释放增多,从而加重炎症的发生,形成恶性循 环,最后病人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代谢性酸 中毒、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危 及生命。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三联征。 腹痛一般多为突发性,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 绞痛,部位多在左侧腹部及脐周。老年人反应 性较差,腹痛症状有时不明显,而仅以腹泻表 现为主。腹痛后多继发便血,但出血量一般不 多。由于大量肠液渗出、肠蠕动过快及肠黏膜 坏死等因素导致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里急后 重,也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
辅助检查
➢1)结肠镜 ➢2)结肠气钡双重造影 ➢3)CT扫描 ➢4)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5)彩色超声多普勒
辅助检查
• 结肠镜检查对本病具有确诊价值, 可确定病变部 位、范围、发展阶段及预后。特别在发病后24~ 48h内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 缺血性结肠炎的肠镜特点为:(1)病变主要发生在 左半结肠,直肠很少受累;(2)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 界限清楚,溃疡为纵形,多沿肠系膜侧分布;(3)活 检后出血少;(4)病情变化快,即“两快”,一 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 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
疾病特点
IC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肠段,但多见于左半 结肠,约占80%。左半结肠的血供主要来自肠系 膜下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与腹主动脉近乎平行, 肠系膜下动脉较肠系膜上动脉稍细,此外从腹主 动脉随血流冲下的栓子仍较易进入肠系膜下动脉 造成栓塞,该血管这一解剖特点可能是缺血性结 肠炎多发生在左半结肠的根本原因。
急性缺血性肠炎临床诊治分析
( 一过性型)管腔狭窄、 , 纵行 溃疡瘢痕、 囊腔形成
( 狭窄 型 ) 。⑦ 特征性 组织 活 检所 见 : 急性 期表 现
黏膜上 皮变性 、 落坏 死 、 生 、 脱 再 出血水 肿 、 富含 蛋
痛者 2 6例 ,其 中压痛部 位 与 病变 部 位 一致 者 1 , 6
血流灌 注减少 或 中断所致 的肠 壁缺 血性 改变 而发
至 回肠 1例 , 横结 肠 和脾 曲 l 。 内镜 下误 诊 为 例
克罗恩病 1 , 例 误诊 为溃 疡性 结肠 炎 3例 , 误诊 为
结肠 癌 2例 。病 变肠 管 黏膜 表现 为不 同程 度充血 水肿 , 管纹理 不 清 黏 膜见 散 在 糜 烂 和形 态 不 同 血
21 0 0年第 1 4卷第 7 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 o m ̄o I i l d iei Pat e f i e in rci C n aMe c n c ・1 03 ・
急 性缺 血 性肠 炎 临床 诊 治 分 析
徐 法 贞, 爱军 , 云 , 周 胡 李桂 芹
( 江苏涟水县人 民医院,江苏 涟水 , 2 4 0 230)
关键词 : 缺血性肠炎 ;临床诊治
中 图 分 类号 :R 66. 5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33 2 1 )7o0 -2 6 22 5 (O 0 O _1 3o
缺 血性结肠 炎 (c 是一 组具 有一 定 临床 特 点 i) 的独立性 疾病 , 由于各 种 原 因引 起 某 一 段肠 壁 是
白成分 的渗 出物 ; 性期 见 含 铁 血 黄 素 。符 合 上 慢 述 6条 并排 除溃疡 性结 肠炎 等 , 可诊 断为 I C。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徐幼飞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14()21
【摘要】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一,肠道血液灌注受损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患者若有腹泻、腹痛、轻度下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考虑到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尽管许多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诊断可以提示缺血性结肠炎的存在,但内窥镜检查及结肠黏膜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金标准.该病大部分病例的持续时间都很短,能顺利缓解而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慢性局部缺血已在一些非对照实验中被证实,但还未深入研究.缺血性结肠炎会引起众多并发症,包括肠穿孔、腹膜炎、持续出血、蛋白丢失、肠狭窄.本文对近年来缺血性结肠炎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做一综述.
【总页数】6页(P3061-3066)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治疗;病因;病理生理
【作者】徐幼飞
【作者单位】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3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J], 杨正德;王德宇;姚大鹏;付国静;李心红
2.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J], 王泽伟;黄鹤;伦伟健
3.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J], 赵永林;焦鹏杰;石琳
4.关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J], 张李霞;陈凤媛
5.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J], 陈四喜;王丽娟;杨雁冰;孙福金;燕学波;李远发;余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88·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Sep 2014 ,Vol. 23 ,No. 9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Sep 2014 ,Vol. 23 ,No. 9
· 987·
doi:10. 3969 / j. issn. 10065709. 2014. 09. 002
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
孙达龙,陈凤媛,潘勤聪,沈 强
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colitis
SUN Dalong ,CHEN Fengyuan ,PAN Qincong,SHEN Qia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Fifth People ’ s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Ischemic colitis ( IC ) is the most prevalent form of gastrointestinal ischemia and a noninfectious inflammation of the bowel caused by intestinal blood flow that is inadequate to serve the metabolic demands of the colon in a specific region. The etiology of IC is multifactorial. Smallvessel diseases,systemic hypoperfusion due to all kinds of situations involving shock ,drugs with effect of vasoconstrictive ,abdominal vascular surgery ,and constipation can cause IC. IC mainly affects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IC is nonspecific. Most patients present with a sudden onset of crampy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and an urge to defecate. Since IC symptoms are not typical ,it requires early colonoscopy to clarify diagnosis. Most patients have transient,nongangrenous ischemia ,but some have severe ischemia , which may progress to transmural necrosis,perforation,multiorgan failure. 【Key words】 Ischemic colitis; Colonoscopy ; Therapy ; Prognosis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IC ) 是最常见的肠 道缺血性疾病。由各种因素导致某一段结肠血液供应 不足, 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 是下消化道出血第二位 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早期确诊较为困难, 误诊率 [1 ] 高 ,约 19. 6% 的 患 者 仍 需 手 术 治 疗, 总死亡率 12. 7% [2], 。 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本文就 IC 的临 床特点及诊治现状作一概述。 1 流行病学 IC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易发于老年人, 随着年 [3 ] 龄增长发病率上升,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90% 以 [4 ] > 60 上为年龄 岁的老年人 。 目前年轻患者的报道 其发病与血管炎、 凝血功能障碍、 非法使用 逐年增多, [5 ] 可卡因和各种医源性因素等有关 。 由于部分患者 一过性的病程未就诊及临床一定的误诊率 , 其发病率 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有报道其年发病率为 ( 4. 5 ~ [6 ] 44 ) /10 万人口, 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 50% 。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IC 发病源于肠道局部灌注不足和再灌注损伤[7]。 任何可导致体循环改变或肠系膜血管解剖或功能的改 变均可导致 IC 。 其发病机制分为两类。 一类是结肠 血流灌注不足, 见于心输出量的不足, 如心脏病、 各种 原因导致的休克;另一类是由于结肠供血血管病变, 如 [8 ]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 栓塞等 。IC 易发于老年人, 许 多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但大多患者 [6 ] 被诊断为 IC 时确切病因并不明确, 即为“特发性 ” 。 高凝状态在年轻健康的慢性或复发性的 IC 患者的发 [6 ] 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有研究显示抽烟、 高尿酸 [5 ] 血症与年轻患者 IC 的发病密切相关 。 抽烟与高尿 酸血症可降低 NO 活性并激活 NADPH 氧化酶诱导氧 化应激, 损害内皮功能,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此外它们已被证实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 血液流变 学特性, 干扰凝血 / 纤溶平衡。另一可能性是这两个因 素增加了 内 皮 细 胞 的 敏 感 性, 易 致 血 管 痉 挛。 单 晶 [9 ] 等 报道了 3 例结肠镜后并发的 IC , 其病因可能与患 者本身结肠供血血管基础疾病、 肠镜中注气、 牵拉、 肠 镜后血流恢复再灌注损伤等多因素有关 。 IC 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取决于缺血的持续时间、 严 重度、 发生速度、 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肠壁的代谢状况。 代谢最为活跃的黏膜层最易受到缺血性损伤 。轻微的 缺血损伤引起黏膜和黏膜下出血、 水肿, 伴或不伴局部 的坏疽和溃疡。更严重者黏膜和黏膜下层被结缔组织
取代, 可见慢性溃疡、 隐窝脓肿、 假性息肉形成, 这些表 现可与炎症性肠病相混淆, 甚至可见伪膜, 噬铁的巨噬 。 细胞及黏膜下纤维化是缺血损伤的特征 反复发作 者, 形成狭窄。溃疡面由肉芽组织替代, 黏膜下层甚至 肌层均由纤维组织增生。其纤维化较溃疡性结肠炎和 [10 ] 病变 克罗恩病更为稠密 。如局部血流得不到改善, 可继续向下发展累及肌层, 甚至浆膜层, 造成全层梗 死, 透壁性的梗死是最严重的缺血损伤 。 3 临床表现 所有的肠段均有可能受累, 左半结肠最为多见, 常 以脾曲为中心, 即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分水岭区” 的 最易受累, 这是由于结肠脾曲由肠系膜 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二者之间吻合不完善及 [6 ] 乙状结肠动 边缘动脉较细, 易受缺血影响 。 另外, 脉最后的分支与直肠上动脉分支之间也往往缺少吻 [11 ] 合 , 故乙状结肠也是好发部位。 直肠由肠系膜下动 脉和直肠动脉双重供血, 缺血少见。 1966 年 Marston 报道了 16 例 IC , 根据其严重程度 可分为一过型、 狭窄型和坏疽型,后又将其分为坏疽 型和非坏疽型。非坏疽型 IC 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 24 h 内排出 位于左下腹的痉挛性疼痛, 排便急迫感, 鲜红色或紫褐色的血液或血性腹泻, 通常不需要输血 。 治疗 腹部触诊在受累肠段有轻中度的压痛; 右半结 肠局限受累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而不是便 血或血性腹泻;其他症状有厌食、 恶心、 呕吐、 低热等; 体检发现左下腹轻中度压痛。 坏疽性 IC 肠道损伤严 重, 表现为急性暴发性缺血伴透壁性梗死 ;出现腹部压 痛、 反跳痛、 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肠鸣音开始亢进, 后逐渐减弱至消失。
理性结肠炎, 并且可以评估严重程度。 镜下见炎症区 域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 局限于某肠段为其特征。 见 到黏膜下出血性结节其价值等同于钡灌肠检查中所见 的拇指印征, 是特征性表现。急性期见病变黏膜充血、 水肿、 出血和纵形溃疡形成; 慢性期可见纵形溃疡疤 、 痕 管腔狭窄( 狭窄型) 等表现。 坏死型是结肠镜检查 的禁忌, 需紧急手术。因大部分患者呈自限性病程, 早 [14 ] 期复查肠镜有助于确诊该病 。 5 治疗 5. 1 内科治疗 对于排除肠道坏疽或穿孔的 IC 患者 行内科治疗, 禁食以使肠道休息, 静脉补充液体, 使用 覆盖肠道菌群的广谱抗生素, 以减少肠道菌群的移位 及败血症的发生。如果肠腔有扩张的表现, 可行肛管 , , 排气 以降低腔内压力 改善结肠的血液灌注, 降低结 肠穿孔的危险。一般其出血量不大, 不至于引起影响 [6 ] 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故通常不需要输血治疗 。 寻找 治疗潜在的病因, 如药物、 感染、 心衰和心律失 并去除、 常等。暂停引起血管收缩的药物。监测腹部影像学改 变及血色素、 白细胞、 电解质的水平。 行心电图、 动态 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排除或证实心源性栓 塞。 目前一般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IC 。 对存在 高凝状态的患者是否行抗凝治疗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 尽管已有抗凝成功治疗 IC 的患者, 目前口服抗凝治疗 一般仅用于明确的高凝状态引起的重度或复发性的 IC 。对于服药时间目前也无指南可循, 一般给予 6 个 [6 ] 月, 如为复发性则无确切时间 。 5. 2 外科治疗 如腹部压痛、 肌卫、 反跳痛加重, 体温 升高, 肠麻痹加重, 提示肠梗死, 需紧急手术切除病变 肠段。如果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出现急性并发症和不 ( 、 、 可逆的损伤 如坏疽 穿孔 节段性的溃疡、 狭窄等 ) 的 几率较大, 这将大大增加手术干预的需要。 另一类手术指征为慢性节段性结肠炎和结肠狭 窄。部分结肠狭窄患者可在 12 ~ 24 个月后在未行特 殊干预的情况下好转, 这部分患者可密切随访, 不急于 手术治疗。如果引起梗阻症状, 则需要手术切除病变 [15 ] 肠段。王剑等 报道了 9 例慢性 IC 表现为结肠梗阻 的患者行择期手术治疗, 术后随诊 13 ~ 29 个月未见复 发。提示对慢性 IC 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 外科治疗效 果确切。 5. 3 内镜治疗 肠镜下行狭窄扩张或支架植入是手 术治疗的替代治疗, 但目前这方面的治疗经验 尚 有 [1617 ] 。狭窄的长度是决定行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 限 [18 ] 的重要因素之一。Solt 等 报道了在 57 例良性狭窄 的患者中 行 气 囊 扩 张 术 的 狭 窄 中 位 长 度 为 1. 5 cm ( 1 ~ 5 cm) 。有研究[19]总结了之前报道的经内镜置入 中位狭窄长度为 4. 5 自膨胀金属支架治疗肠道狭窄, cm, 8 cm 。 最长者为 目前认为对于直的肠段的狭窄植 入肠道支架技术可行, 但是更长的狭窄肠段或者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