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 (潜龙)

合集下载

中国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

中国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

中国扇——浅述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zhǔ)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白羽扇》将扇子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抒发出了自己如扇子般素洁高雅的情怀。

扇子为引风纳凉、遮日蔽尘之物,汉代曾名之为“障翳”。

其历史悠久,根源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文化底蕴丰富,古往今来以扇为题、传情达意的诗词书画作品举不胜举;分支品种繁多,光越扇就分纸折扇、草编团扇、绢扇、挂扇四大类;制作工艺复杂,集造型、雕刻、镶嵌、装裱、上漆、铲贴、手绘、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

扇子作为中华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页,也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本片将简述以中国传统扇子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侧重介绍扇子的制作工艺和收藏方法。

扇子简史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五明扇”,如考古确凿,扇之历史约有5000年以上了。

在公元300年前后,中国就有关于扇子的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于湖北沙洋县十里铺镇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

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

该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既有扇制,并非捕风捉影。

古代皇帝用长柄大扇显示他们尊贵的地位。

纨(wán)扇的扇面是用丝绸做的,它的出现晚于羽毛扇,流行于汉唐。

在唐代流传下来的图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手拿纨扇的古代美女。

羽扇和纨扇都不能折合,使用并不方便,故汉代名之为“障翳”。

汉代之扇形多为门扇形,但亦有纸扇出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位于绍兴城东北的蕺山脚下的老媪书六角扇。

王羲之为我国古代书圣,他的字在当时就为人所重,字值千金,许多人以能得到王字为莫大荣耀,所以传出了很多翰墨如宝的趣闻韵事,其中一则即为“题扇赠老姥”。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 (潜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 (潜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潜龙)课件资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潜龙)课件资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崆峒拂尘(上)

崆峒拂尘(上)

崆峒拂尘(上)拂尘本是道家的一种法器,崆峒派开派祖师飞虹子,结合敦煌飞天壁画之艺术,经过长期演练,而创下的一套风格独特的套路,集修身养性、健体、技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即在人间留下“铁扇、拂尘卷起人间滚滚红尘”的美谈。

本套路经花舞影老师悉心传授,众弟子勤学苦练,后历时半年时间整理,现刊出与武术爱好者见面,如有不妥之处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校正。

本套路多以弧线流线性为主进行运动。

共计132个基本动作。

1、预备式:两脚并立,两臂自然下垂,抬头挺胸,目视前方。

2、右塔飘影:两脚并立,左臂自然下垂,右臂把拂尘提起于右腰间,目视拂尘。

3、翠染风光:两脚并立,右手拂尘不动,摆头看左掌,目视左侧。

4、礼让三先:两脚并立,右手拂尘不动,提左臂与肩平行,转腕立掌,掌心向左,目视左掌。

5、平胸以礼:两脚并立,右手拂尘不动,头随左臂由左面向右顺势划掌,弧形移动停在胸前自然弯曲,指尖与鼻平行,掌心向右,目视左掌。

6、顺水推舟(1):左脚向左上步,成麒麟步,左掌向左上方推出,高于头顶,掌心向左上,右手拂尘不动,目视左掌。

7、顺水推舟(2):弧形上右步,落于左脚前,两脚交叉,左掌不动,右手拂尘弧形甩出,随体由左向右旋转180度,与右臂平行,目视拂尘。

8、顺水推舟(3):两臂随上体不动,上左步,两腿交叉,目视拂尘。

9、顺水推舟(4):拂尘随上体向右转身90度,上右步两腿交叉,两臂随体转动,目视拂尘。

10、顺水推舟(5):上左脚,两脚与肩同宽,身体向右转180度,左手随体转动,右手拂尘在头顶顺时针旋转360度,与肩平行,目视拂尘。

11、顺水推舟(6)撤右步,两脚与肩同宽,身体向右转180度,两臂随体转动与肩平行,目视拂尘。

12、惊龙回首(1):两脚不动,拂尘从右顺时针向左,披于左肩,左掌向右摆动90度护于右肩,目视右侧。

13、惊龙回首(2):抬左脚,拂尘随身体左转90度,目视前方。

14、巧坐金莲(1):拂尘随上体不动,撤左步落于右脚后,两腿成交叉步,目视前方。

“铁岭拂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铁岭拂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非遗传承文 王兴福“铁岭拂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近几年来,铁岭市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人们对这座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也越来越重视,其中具有深刻代表性的就是铁岭拂尘,怎样挖掘、培育、传承和保护好铁岭拂尘,不仅关系到铁岭拂尘文化的兴衰,还将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借鉴意义。

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生活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多元生态,由此产生了众多独特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抉择,各民族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每个公民的使命。

一、铁岭拂尘的由来拂尘拥有多种价值和功能。

可以把身上的灰尘拂掉,因此拂尘又被称为“甩子”,可以充当清洁工具。

拂尘还具有治病延年、强身健体的功效,所以历代都被佛教、道教、儒家推崇。

拂尘从实用的驱赶虫蚊工具到成为道、佛教的器具,从道教法器到皇族典礼仪仗用具,从民间的居家清洁用品到装饰起来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品,可谓雅俗共赏。

“铁岭拂尘”是辽宁北部地区具有显著民族地域性的民间手工制品,铁岭市王氏家族的拂尘手工制作技艺,有着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和传承经验。

铁岭王氏家族家传的“铁岭拂尘”制作技艺始于王来会和王来选兄弟二人,此二人是“铁岭拂尘”的第一代传承人。

“铁岭拂尘”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技艺类别,于2015年被列入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地处辽宁北部地区的铁岭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几千年的人类生活发展历史。

多民族交织互融共生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阔豪迈的东北文化体系下,形成了具有鲜明辽北地域特征的文化资源。

铁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颇为丰富,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传承模式,在抢救和保护一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但是同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来看,我们的传承速度远远慢于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速度。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

ongyi■农艺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缥丝技艺演变张伟红赵志明将蚕茧抽出蚕丝的技艺概称纟巢丝O 《说文解字》释义“缉”为“绎茧出丝”,传统缉丝技艺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成一股制成生丝。

这一技术是将桑、蚕这一农业原始资料转化为丝绸手T业生产原料的关键环节。

含茧得丝——缥丝起源的美丽传说据《史记》记载,•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植桑养蚕、缉丝织绢之术,结束-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

•祖“教民养蚕”与仓颉“初造书契”(规律造字)、“服牛”(驯牛耕地)、“作衣裳”(麻葛制衣)等—样凝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相传•祖s桑林中采摘桑o时,发现散jS桑野间的白色蚕茧,她像吃桑o—样把它放入口中,温热的唾液浸湿并溶解蚕茧,渐渐理出丝绪,牵拉出长长的丝线。

美丽传说“含茧得丝”揭示-巢丝技艺的历史源头,我们祖先开发自然资源,挖掘蚕虫生物利用价值的历史跨越,使得煮茧缉丝、织绸制衣走入人间。

遗址考古实证古代桑蚕制丝的演化进程考古学家S长江、黄淮2域等地发现多处古代蚕丝和丝织品遗迹,+清『桑蚕业起源、壮大的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脉络。

距今8(X)()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淮河2域新石器时代遗存。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专家团队,S此提取墓葬出土遗骸腹部的土壤,从分子生物学层面,鉴0出腐蚀物当中含有蚕丝蛋白,直接提供-古人已经有意识开发利用蚕丝的生物学证据。

距今60()()多年前的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对蚕丝织品的考古研究发现,丝纤维截面呈现钝三角形,属于桑蚕丝的特点。

有学者根据其丝线的纤细程度判断为野桑蚕丝,说明已经成功开发利用野生蚕丝。

距今4(X)()多年前的浙江®兴钱山漾遗址,考古挖掘发现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实物,遗存的丝线为养蚕治丝。

进一步说明,采摘野生蚕丝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规模化养蚕提高产量。

从蚕丝的生物学依据,到采摘利用野蚕丝,规模化养蚕制丝,蚕桑不断深度融入古代人们生活,原始缉丝技艺S实践中不断提升。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古朴、典雅的——原始太极拳□杨德川此文发表在《武魂》2009年第4期现传自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它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由万籁声所传的原式太极拳从体系和拳架上截然不同。

此拳据传为轩辕黄帝看到蛇雀相斗所创,后经历代道内真人、祖师的不断完善而形成。

此拳过去一直在道家内部传承,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曾为清末重臣李鸿章保镖的峨眉道人高虎臣,从四川青城山带到北京,并逐步从道内传向世俗。

我的老师(启泽散人)骆巨方、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原始太极拳现在的掌门人,师从高虎臣的弟子白云观道人安生远。

骆师为人谦恭和善,从不与人争锋,多年来不但在白云观道内授拳,而且在社会授拳,为该拳走向社会,惠及百姓、强身健体,做出了努力。

骆师不但品行高洁,而且功夫精纯,许多弟子学生都说骆老师的拳架沉稳,内力浑厚,还有的说,看到骆师打拳时各种奇异现象。

2008年在江西南昌,由新加坡出资举办的道家大会上,骆师代表白云观出场表演原始太极拳,8分钟的精简架子打到高潮处引来阵阵掌声,等打完全套拳,场上又起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骆师连续5次出场谢幕才算平复观众的热潮。

本人跟骆师学拳已经十多年,经过感同身受,反复研究,(此前也学练过许多太极拳,看过许多太极拳的资料、光碟、网络视频)感觉到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体系和修炼方法,列为最优秀拳种之一。

下面根据自己体会向大家介绍此拳一、原始太极拳的体系组成。

原始太极拳共分四部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

动部十三个式子;静部二百一十一式;快部十三个式;慢部一式。

全部拳共计二百三十八式。

动部:此部在原始太极拳里面实际是修炼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本人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经与老师交流认同,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骆师此动作曾拔了20多分钟,倾倒了许多学生);“童子拜慈航”,跪地拜观音,三拜九叩,低头拔背,对治疗颈椎,失眠都要很好作用……。

拂尘的简介

拂尘的简介

拂尘的简介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

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拂尘的简介。

拂尘的简介拂尘,道家器物。

用于清理道观器物上的灰尘,后被演化为具有武术攻击性质的套路。

无极拂尘为武当派典型的道家奇门兵器,流传久远特点鲜明。

讲究刚柔并济,阴阳变化,翻转腾挪,大开大合,注重内劲的运用,力透拂尘梢节,并配以剑指点穴擒拿、分筋错骨。

经常练习拂尘,有利于调节人体灵活敏捷度,对人体心、意、气、血、神和四肢百骸及防身自卫等都有好处。

“拂尘”点滴拂尘,又称拂子、麈尾,是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

这个物件,在佛家及道家的图片或文字中均可以看到。

如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经典中亦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但好像普通比丘是禁止使用“白拂”的。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主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佛”,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在道门中,拂尘也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道门中人外出云游时,其师担心弟子经受不住种种诱惑而一去不复返,为此,在他临行前会赠送他几件物品以示警戒,其中,就有这个拂尘,其意是,参访途中,要广结善缘,一旦被俗事所恋,当拂手离尘而去,不受所累,于是拂尘就成了道人的随身携带之物。

把拂尘作为兵器,唯道家所独有。

其风格属软兵器之类,拂尘的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器械的动作特点,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运用时要求自然流畅,绵绵不断,一气而成。

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和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有此道教传说之底蕴,再观今日之拂尘习练者,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拂尘编织制作方法

拂尘编织制作方法

拂尘编织制作方法拂尘,又称扫帚,是一种常见的清洁工具,用于打扫地面和家居。

在古代,拂尘是由竹子、树枝、草等天然材料编织而成,而今天,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拂尘,比如塑料、棉线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拂尘编织制作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编织拂尘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材料包括编织材料(比如棉线、塑料线等)、木棒、剪刀;工具包括编织钩、尺子等。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第一步,确定拂尘的大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拂尘的大小,可以用尺子测量所需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备相应长度的编织材料。

第二步,编织拂尘的头部。

将编织材料固定在木棒上,然后用编织钩沿着木棒逐渐编织成所需长度,这将成为拂尘的头部。

在编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编织方法,比如单钩编织、双钩编织等。

第三步,编织拂尘的毛部。

将编织材料沿着头部的下方依次穿过,形成拂尘的毛部。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编织的密度和长度,一般来说,编织得越密,拂尘的清扫效果就会越好。

第四步,整理拂尘。

在编织完成后,用剪刀修剪多余的编织材料,使拂尘的边缘整齐美观。

然后将拂尘放平整,用手轻轻拍打,使拂尘的毛部蓬松均匀。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完成一把简单的拂尘了。

当然,如果您对拂尘的外观和功能有更高的要求,还可以在编织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装饰性的元素,比如彩色的编织材料、花边等,以增加拂尘的美观度。

总的来说,制作拂尘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编织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轻松完成。

而且,自制的拂尘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清洁的需要,还可以成为家居的装饰品,增添一份温馨和美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可以尝试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拂尘,让清洁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创意。

的来源介绍——精选推荐

的来源介绍——精选推荐

的来源介绍文身就是用有墨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崇拜。

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文身给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议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专利品,其实这种观念并不适合现代,近几年来社会日渐开放民众大量接受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化资讯,已不再把文身当作禁忌,在文身人员中有些是夫妻、情侣,表作爱意将对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见不乾净种。

第一种是毛利人流传下来的,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锤敲击入肤。

第二种是用数根针绑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点刺入肤。

第三种是用电机带动针刺入皮肤,此种方法是当今文身师常用的方法。

现代人对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罗万象,极具个性化的。

这种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着人的一生。

这种身体语言的纪念性,激励性,解脱性,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文身是在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点缀.不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你纹在哪里。

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

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

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但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

包括台湾泰雅族和赛夏族之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在面部刺青的传统,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

太极拂尘46式

太极拂尘46式

太 极 拂 尘
太极拂尘是采用道家所独有的奇门兵器之一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术中武当拂尘的技法为主要方法,其风格属软兵器之类,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拂尘的动作主要以缠、拉、抖、扫 、戳、撩等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四械的动作特点,结合太极运动刚柔相济、折叠缠绕、一势多圆、轻柔舒缓,自然流畅 ,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原理编排而成。

注重攻防,技法多变,表现为粘接连打、上惊下击、照左击右之术;演练起来势势相连如行云流水,能收能放曲折回环。

套路结构布局合理;器械便于携带,是一项具有健身防身作用之外,亦有很高表演价值的运动项目。

太 极 拂 尘
1.预备式 17.顺水推舟 33.马上开弓
2.怀抱乾坤 18.宿鸟投林 34.仙人指路
3.推山填海 19燕子啄泥 35.道童撩帘
4.道童扫尘 20.老君坐莲 36.风扫落叶
5.龙潜海底 21.麒麟献蹄 37.拔草寻蛇
6.扬鞭摧马 22.横扫千军 38.天女散花
7.乌龙摆尾 23.魁星点斗 39.哪吒探海
8.天马行空 24.指星望月 40.脚踏五行
9. 游龙戏水 25.力托千斤 41.白猿献果
10.转身献杵 26.燕子穿林 42.风扫梅花
11.蛟龙出水 27.青龙探爪 43.朝天一柱香
12.举火烧天 28.乌龙绞柱 44.老君炼丹
13.流星赶月 29.力劈华山 45.返本归真
14.鹞子翻身 30.落花式 46.收势
15.风卷残云 31.苏秦背剑
16.玉带缠腰 32.锦鸡抖翎。

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

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

天下功夫精论38在古代,拂尘不仅是百姓的生活生产用品,也是皇家的御用品和道教、佛教的法器,进而被道家作为一种防身兵器使用,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软器械之一。

拂尘的功用可以概括为:法器、礼器、兵器、生活生产用具、艺术品。

因拂尘是软器械,使用时应避实击虚,巧打妙用,“四两拨千斤”。

传统拂尘靠灵活的身法和扎实的内功,主要攻击对手的脸面、颈项和手臂。

其特点是:发力凶猛、力点准确、动作迅捷、脆快利落;动作连贯流畅、圆活顺达;手腕要活,抖动有力;人随尘走、尘随人行,身尘合一。

现在习练的多是武当拂尘、太极拂尘、木兰拂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派的拂尘。

近年来习练拂尘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受到女性的青睐。

为了帮助初学者尽快地掌握有关拂尘的基本知识和演练技巧,现将本人习练体会归纳整理,谨供借鉴和参考。

一、拂尘的称谓和起源拂尘的名称很多,如:佛尘、尘拂、云展、拂子、甩子、马尾甩子、蝇甩子、麈(读作:zhǔ)柄、神仙掸子、尘尾等等。

拂尘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对拂尘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

拂尘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把猎取的动物的尾巴(马尾、麈尾)或鬃毛绑扎在杆棒上,作为祭祀的神器和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武术协会/张秉山仪仗使用。

逐渐演化到今天的形状。

二、拂尘的功用和文化内涵拂尘的使用价值也存在一个演进过程。

开始是远古先民庄严祭祀时使用的神器和仪仗,而后又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用于驱赶蚊虫、掸除尘埃。

在古代又演化成了皇家的仪仗和道教、佛教的法器,进而被道家作为兵器使用,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软器械之一,同时现代舞台艺术影视作品中作为道具也有使用。

虽然拂尘小巧,但它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器具了,而是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礼器。

它的原始雏形就已与神圣和庄严结合在一起了。

在古代,尤其道教诞生以后,拂尘就演化成一种法器。

在道教的各种道场法事中,都能看到道士手持拂尘的场面。

民间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吕洞宾等仙人都是拂尘在手,更加彰显其仙风道骨灵秀之气。

浅析拂尘创作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拂尘创作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6艺术论丛浅析拂尘创作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王兴福铁岭拂尘文化研究工作室摘要:拂尘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广为人们所用、所知。

然而,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的区别,拂尘在历史潮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拂尘的起源历史悠久,是农业文化孕育的产物。

其核心内涵是取之于农,用之于民。

炎炎夏日,蚊虫侵扰,拂尘挥动,安然惬意;秦汉时期,帝王将相,手持麈尾,以示风雅;禅门子弟,盛持拂子,彰显庄严。

而进入现代,拂尘从一实用用具逐步发展为兼具审美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对于拂尘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的话题,更是每一位手工匠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拂尘;用具;艺术品;传承;创新一、拂尘创作艺术的传承1、拂尘的历史拂尘,又称为尘拂,或称之为拂子、云展等。

是一种于拂尘柄前端扎束上兽毛、麻等用于扫除灰尘和拂除蚊虫的用具。

《辞源》上对于拂尘有所记载:“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

古用麈尾为之,今多用马尾。

”拂尘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见于汉朝秦嘉《与妇书》“今奉髦牛尾拂一掖,可拂尘垢。

”自古以来,从帝王到将相到文人雅士,都以持麈尾为雅事,意在表现身份之高贵,志趣之风雅。

相习成俗,拂尘成为了名流雅器。

后被道教和佛教收入为法器,禅门子弟开始盛持拂子,谈玄者手持麈尾,有助于“通玄”、“探玄”。

拂尘能够去除尘埃,这与道教去除凡尘的意蕴不谋而合,因此受到道教重视和喜爱。

许询《黑麈尾铭》:“通彼玄咏,申我先子。

”《白麈尾铭》:“君子运之,探玄理微。

因通无远,废兴可师。

”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大家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为中国的道教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就这样,拂尘从最初的驱赶蚊虫的工具,逐渐演变为讲授佛法的教学道具和显示佛法尊威的庄严器具了。

2、拂尘的价值实用价值。

拂尘自起源之初便具有实用价值,顾名思义拂尘主要用于扫除灰尘,同时能驱赶蚊蚁。

龙门拂尘的简介

龙门拂尘的简介

龙门拂尘的简介拂尘技法是武当龙门派古传上乘功法,颇受道门弟子养生防身之宝器。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龙门拂尘的简介。

龙门拂尘的简介一、基本要求龙门拂尘易学易练,每一个动作都含有技击和实战法则。

练习拂尘有六点基本要求。

1、眼法:要求眼随手尘动,技击时要审时度势,要善于观察敌方神态和形体虚实、心理状态。

2、心法:用意识引导动作,头脑清醒,应变力强,闪展要活,拂尘的运行巧妙,干净利落,神态要自然。

3、手法:手使拂尘要精巧,要松肩舒腕,保持自然,不用拙力。

吞吐伸缩,展合要随心所欲,用力顺达,上下相随,协调连贯,气力内外合一。

4、步法:要求虚实起落,进退敏捷,要巧妙多变,起式干净利落,严谨流畅,随意而行。

5、身法:要像练太极拳一样,身动无处不动。

练习拂尘之中腰要松,因为它可以帮助沉气,使下肢稳固,对于进退旋转都起着主导作用。

它是身法技法的核心,身法活才能虚实相应,待机而发。

6、内外相合:心与神合,气与血合,筋与骨合。

至于手、肘、肩、背、腰、跨、膝、足,周身内外,合为一体。

龙门拂尘的简介二、歌诀拂尘起式须持稳,神凝心静气下沉。

随带呼吸缓缓入,化成一气势贯通。

尘随身变借力进,迎机展甩力自然。

随式突发尘撩起,动手外忠内藏奸。

斜身侧进身神速,闪展反劈随机变。

探身下扫防护严,好似猛虎把路拦。

鹞子入林侧进身,身轻步巧以奇攻。

转身圏拦缩身闪,神奇绝妙法无边。

换步劈尘随机进,难逃尘风奔面门。

侧身挥尘伏身扫,随机转还闪身形。

直甩侧进迎头劈,连环二势左右挥。

震脚回旋星赶月,步到尘到两相合。

左右闪展连环势,进身拦腰横击身。

身转扣步应机变,转环连劈击敌面。

败走反劈尘身合,融合贯通法变新。

胆壮气充为要道,飞身上步头上击。

提膝撤步身随步,顺势挥尘左下拦。

左右晃身尘下截,灵活巧动势法严。

反身劈尘击敌头,步随尘转尘随身。

迎风拦截眼随尘,顺风扫叶巧制强。

尘甩好似连珠箭,法不求精而自精。

顺势而随蛇出水,暗挥奇尘惊人魂。

日绕山尖身斜进,反甩拂尘步身随。

微雕神工_精品文档

微雕神工_精品文档

微雕神工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微雕大师,能在一粒米、一颗芝麻大的象牙片上,甚至在一根发丝上,刻出诗词书画、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且放大30万倍仍不走形,人们惊呼其“神乎其技”,赞他为“微雕王子”。

他就是几十年从事微雕创作和研究的曲儒先生。

早就听说曲儒的微雕驰名,并享誉国内外。

夏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西安城南一个小区内,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微雕大师。

曲儒今年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说起微雕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微雕的起源和发展微雕是以刀代笔的微观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从南方出土的一块玉器上看,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微型画,而且造形生动,线条流畅,笔画细处只有0.7丝米(即千分之七厘米)。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出土的3000年前西周早期刻在龟板上的微型字,尽管笔画的细处只有0.6丝米,但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刻字。

广东省增城县文化馆馆藏的《夜游赤壁图》,与明代魏学伊所写的《核舟记》一文描述的动人场景大致相同。

雕刻者将橄榄核刻成一条船,船上的两侧有门窗,且能自如关闭,船头有三人,船的底部还刻着《前赤壁赋》,全文577个字,字字秀丽潇洒。

微雕是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酿成的民族艺术瑰宝,在国外也有,刻在特定的材质上,但都能用肉眼辨识。

而中国的微雕,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清晰地欣赏。

所以北京管微雕叫“一米粒”,杭州叫“细刻”,沈阳叫“鬼工活”,台湾则叫“芒刻”。

它不但极其微小,而且有艺术气韵,可以激发观赏者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从小怀有微雕梦曲儒192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一个书香之家。

在他上小学时,家乡被日本鬼子侵占,同村一位在山西大学任教的著名画家杨拭尘因不愿在日军统治下的学校继续工作,就赋闲在家。

父母不愿让孩子受奴化教育,于是就让曲儒跟杨老师学书画篆刻,从此接触上了象牙微雕,于是在曲儒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搞雕刻的种子。

为什么古装电视剧中太监手里都要拿一个拂尘?

为什么古装电视剧中太监手里都要拿一个拂尘?

为什么古装电视剧中太监手里都要拿一个拂尘?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经常出现的伴手之物,有时甚至是重要的武器。

这是道教文化的特殊之处,因为道士清修需要静坐不动,所以需要驱赶蚊虫。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拂尘已经不再是道士的专属之物。

拂尘,常用麈尾制成。

麈,即为鹿科动物麋鹿和驼鹿的统称。

因其尾有辟尘功效,所以人们拿它来做拂尘。

如今在电影、电视剧、戏曲中仍然见到扮演太监手执这种拂尘的道具。

那么太监为什么要常常拿着一个拂尘呢?这要从拂尘的历史讲起。

拂尘是古代清谈家喜爱之物,在两晋时期,名士们在高谈阔论时常常喜欢挥之以助谈兴。

竹林七贤王戎的弟弟王衍常常拿着拂尘与人论谈。

麈尾本来是很低贱之物,可是一经君子之手,它立刻就令人敬畏。

自魏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首开玄学之风后,清谈家截取麈尾用作手拂,喜执麈而谈,以彰风雅,盖有领袖群伦,引导流辈之义。

除此之外,拂尘的另一个作用是驱赶扰人的蚊蝇,因为魏晋名士与人交谈,动辄半天,免不了受蚊虫骚扰,“竹林七贤”名称的得来正是因为七人喜欢到竹林雅谈,此地正为蚊虫孳生之地,所以此时使用拂尘,兼具风度与实用。

上述拂尘的功用也在太监群体中得到运用。

太监的拂尘也有两大作用,第一种作用自然是与他们的工作性质分不开,在偌大的皇宫之中,太监的存在就是替着自己的主子做粗活累活,而他们的拂尘,主要就是用来打扫皇宫中各处灰尘所用的。

尤其是跟在皇帝身边的太监,皇帝走到哪里,太监就要用拂尘把皇帝要坐的凳子扫干净了才让皇帝坐。

第二中作用,也就是太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地位低下,心向往之魏晋名流的风度,所以后来这拂尘就成为了一些大太监权势的象征。

参考资料许满贵撰:《魏晋名士执麈尾超轶绝尘冠群伦——“麈尾”与“拂尘”辩考微探》,《探索发现》,2011年。

戴珞撰:《奇门兵器拂尘的文化价值与发展现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中华民族传统图案文化之一(文案类)

中华民族传统图案文化之一(文案类)

中华民族传统图案文化之一文案类吉祥图案一、火珠FIRE BALL火珠古传是一种能聚光引火的珠,在传说和神话中它是一种神奇的通灵宝物。

是一种象征祥光普照大地、永不熄灭的吉祥物。

在中国古代宫殿,塔廊建筑的正脊上常把它用作装饰。

亦称宝珠。

有两焰、四焰、八焰等不同形式。

它在英武的龙的形象面前,又常是雷和闪电的象征。

二、古钱ANCIENT COINS钱在中国古代曾是农具名,可用于交易,故最早曾仿其形状铸成货币。

以后“钱”就作为一切货币的通称。

我国古代钱形很多,有农具形(其形似今钺铲)、有刀形(又称钱刀)等多种造形。

钱上还刻有文字,颇具装饰美。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它以“避邪”和“富有”的象征被用于装饰上。

三、尘尾(拂尘)THE TAIL OF ZHU AS WHISK尘尾约起于东汉,古时流行名士执尘清淡的风气,以后相习成俗,成为名流雅器。

故后人亦称清淡为尘淡。

后尘尾作为佛教用具,用于除尘、驱赶蚊虫。

又称拂尘。

“拂尘”本是佛教用词。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意为对治世俗烦恼,免受客观外界影响。

在古代神话中,它也是神仙手中的具有神威的宝物。

四、十二掌纹THE TWELVE ORNAMENTS它是古代中国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所穿的礼服上装饰用的纹样,依次为日、月、星晨、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等。

•所用掌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__ (斧形)-取其决断;••__ (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五、结KNOT在中国传统装饰中,常看到有以多种姿态表现的彩带和“结”组成的图案。

“结”的运用使人联想到“结发”、“结盟”、“谊结同心”等一切美事好景,是民间极喜爱的美好语言,为幸福、吉利的标志。

后来又发展出彩带与“结”相配合组成的种种图案,如“吉庆有余”、“八吉”、“吉祥如意”、“绶鸟衔结”等,应用很广。

铁岭拂尘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铁岭拂尘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41神州文化铁岭拂尘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王兴福铁岭拂尘文化研究工作室摘要:拂尘,俗称拂子、蝇甩,是将马尾、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或用做道家法器。

“铁岭拂尘”是辽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制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

“铁岭拂尘”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铁岭拂尘”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形式,在历史沉淀下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喜爱,成为凝聚民间智慧的精美艺术品。

本文将以追溯“铁岭拂尘”历史为切入点,对“铁岭拂尘”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展开论述。

关键词:铁岭拂尘;传统文化;融合与传承一、话说拂尘拂尘名为“拂”,在唐代被称之为“拂子”、“麈尾”,明清时期才有“拂尘”之说。

拂尘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广为人们所用所知,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的区别,拂尘在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拂尘起初主要是用于拂除尘垢和驱赶蚊蝇,以及在酷暑之时用来扇风消暑。

拂尘作为除尘用具最早可见于东汉秦嘉的《与妇书》:“今奉髦牛尾拂一腋,可拂尘垢。

”拂尘用作消暑用具可从晋代王导《麈尾铭》中看出:“勿谓质卑,御于君子。

拂秽清暑,虚心以俟。

”魏晋尚清谈,清谈评价标准颇多,诸如辩才无碍、理不屈人等等。

而手持麈尾能让清谈者望之飘逸似神仙,因此人手一把逍遥快活。

魏晋名士手执麈尾相聚一处,高谈阔论精析义理。

类似这样的谈话在文学中也有了固定的称谓,叫作麈谈,也叫作帚谈。

而到了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拂尘的用途开始变得广泛,不仅可作为实用道具,更是集佛、道、儒于一体。

拂尘可拂去尘土,此时的“尘”是指实物尘土,后来又有了尘世之意,拂尘即洗尘,谓设宴慰劳远方来人,明代张四维在《双烈记·归省》中写道:“我儿途路辛苦,赛多娇看酒,为你姐姐拂尘。

”除此之外,拂尘还是个法器,是镇宅避邪的法器,在《聊斋志异》当中王生求助于道士之时,道士就将自己的拂尘赠与王生,让王生挂在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宝钗走近前来,悄悄地笑道:……还拿蝇帚子赶什么?……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

”《红楼梦》第三回也提到:“贾母正面榻上独坐……旁边丫类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汉化佛教很早就把拂尘作为上堂说法时的法器使用。

在宋代伪照敦煌石窟刻画的玄奖求佛法取经偷渡出国壁画(图5)中,蝇拂是路上必须装备。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研究此图,得出唐代和尚必手持蝇拂的结论:“唐代蝇拂有用马尾或耗牛尾作的,有用棕丝作的。

照规矩,大德高僧手中拿的应当是棕拂,表示素朴。

达摩多罗尊者拿的叫麈尾或麈尾扇。

”经典中也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在佛教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再如,现在存世的唐代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中,有一尊"麈尾观音"立像(高31厘米),左手执澡瓶,右手持麈尾。

后世民间供奉的观音圣相中常见拂尘观音,尤其是明代《普门品》木刻版画集中最为常见。

拂尘观音法相特征是:一、立或坐莲台之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持麈尾;二、立于莲台或莲花之上,右手持拂尘,左手作九品往生印或说法印。

观音菩萨手持拂尘,正是暗喻菩萨有"威神之力"。

拂尘观音当为禅宗人士所创造。

中国古代神话中,此麈尾是神仙手中的具有神威的宝物,同样,在佛教中也暗喻有此神力。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拂尘是道教的象征物,意思拂去世间的一切尘埃。

取“时时勤拂拭,不教染尘埃”之意。

此外,拂尘也是道派的一种有名的武器。

据传,太乙拂法乃太乙真人所创,历来只在道门传授。

道家讲清心自在、虚静无为,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其中一种,俗话说:“手拿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在神话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为中国的道教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可见,拂尘凝藏着宇宙能量和信息,是远古以来中华独具的手工艺品。

具有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祛病健身、避邪纳福之效能,为历代佛、道、真人、儒法各家所珍藏,数千年来在炎黄大地广为流传,倍受文人墨客珍视,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也是馈增亲朋好友之佳物,更是福禄长寿之象征。

拂尘的欣赏拂尘除了整体上飘逸妙曼的姿态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之外,具体来说,其欣赏价值如下。

一,拂尘最有价值、最宝贵的地方,应该是它的编织工艺。

这是其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价值核心和灵魂。

这是民间传统的纯手工艺术,只能靠口传心受,目前没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献纪录它的具体作法。

注意,这是手工编的,和“扎”是完全两个概念,这种编织手法名叫“小子英咒”,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从何而来,现已经无从考证,甚至只有上了年岁的老艺人才知道这个叫法。

另外,在具体的形制上,以有“魂”者为传统正宗工艺形制,所谓“魂”,就是拂尘的“芯”,就是拂尘中心的那一束毛。

总体而言,拂尘的这种编法美观、结实,就是用上百年也丝毫不会脱落,尤其是头部蓬松、圆润,倒过来看会发现其内有多层,行话叫“捧”。

“捧”数不同,层数就不同,成型后的美感就不同。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层数绝不是随便定的,须与暗合阴阳,理归术数,正宗的做法总的层数必须是阳数,而不能是阴数,即须是1、3、5、7、9层,而不能是2、4、6、8层,更不能是10层。

当然,从阴阳数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凡数不合者,不预其列。

如要细论,拂尘处处把周易、八卦、太极、阴阳的哲理精华融为一体,其顶部为八卦钟罩,钟罩用三十二根马尾绳编制而成,每根绳用四根马尾,每个钟罩合计一百二十八根。

下部尘尾用三百八十四根绳编制而成,暗合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分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每根绳十根马尾,总计三千八百四十,代表万物。

下部编制分为五层、八层,各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坎、垠、震、巽、离、坤、兑。

)二,从材质上来看,大宗的经典拂尘分为马鬃和马尾毛两种,尤以马尾毛最常见。

马尾毛要求是精挑细选的真正公马尾,一般长度在40cm—100cm。

马尾本身不论从光泽度还是韧性方面,都是做拂尘的最佳材料,其性亦刚亦柔,又经久耐用。

马鬃材质则相对更为细腻,柔软、白净,长者更为少见。

所以更漂亮,更名贵。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前文所述,马尾拂尘并非越长越好,除了个别这对单纯的长拂尘情有独钟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拂尘太长后便会失去散落、通透、蓬松感,看起来会像一条抹布,更不用说没法挥甩了,从而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切于民用的基本要义,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过犹不及。

三,拂尘杆。

拂尘杆有多种样式和材质。

但大体而言无非自然型与人工型。

我主张自然型杆为最佳。

因为自然美是天成的,不造作的,真纯的,因其天然成型之伤心悦目而可贵。

比如藤杆,旋转缠绕,再如老鸹眼木,只有东北有,见过的人不多,生长非常慢,数量非常少,木节特好看,越磨越光,越磨越红。

此外,再如老竹鞭杆,自然造型的其他硬木果木杆,木根瘿瘤杆等等,形状佳妙可观者,都是非常好的自然而然的艺术品。

而人工、车床车制或雕刻的各种贵重红木杆,做拂尘也非常多见,也自有其欣赏价值。

然而,这个问题若要深论,就涉及审美取向和文化层次的问题了。

如前文所述,拂尘是中华民族这一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中孕育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很大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其取之于农、用之于民的特质,如果抛弃了切于民用的思想内核,转而成为高陈庙堂的摆设,那便失去了其灵魂的皈依和根本。

现代偶尔所见特长马尾加精雕细琢的人工贵重红木杆的拂尘做法,实质上走的正是这种背离之路。

简单一句话,不中看,更不中用,当摆设可以,根本没法甩。

四,拂尘脖的各种造型。

主要有葫芦型、花瓶型、观音尘型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这为拂尘的整体造型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总之,所谓美者,本来就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拂尘审美之要义也是如此,在于修短适当,杆长与毛长配合,头尾轻重去留舒配。

拂尘的制作如前文所述,拂尘的正宗做法向来是没有文献记载,只能靠艺人的口传心受。

因而目前全国仅有不多的人会做,而且基本都已经是60岁以上的了,随着这些人年事高迈心有余而力不足,会做拂尘者必然是越来越少,最为严重的是这些人多散落民间僻野,很少收徒,一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有工作,二是这一技艺需要极大耐心、细心和恒心,所以爱学者甚少,随着这部分老人的年迈去世,拂尘的制作技艺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拂尘制作技艺几乎是秘而不宣的,由于其制作紧密,从外表也很难看出端倪,甚至让人觉得不知从哪下手。

在此略言其要,拂尘其实是通过一根绳旋转盘绕作为纬线,然后将事先分好绺的马尾作为经线通过一定的编织工艺纵横交错固定于内在隐藏的经线上。

此文草草而就,荒疏未尽之处,自不待言。

然而为了让传统的民族工艺引起重视,受到保护,甚或得以传承,故效浅薄。

同时也望方家指正,同好交流。

(潜龙于成都,2016年7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