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的手里为何要拿着一把拂尘?原因让人脸红
为什么古代的太监手里都要拿一个拂尘?
为什么古代的太监手里都要拿一个拂尘?
在很多古装剧里,我们看到的太监的形象都是手里拿着一个拂尘。
那么,这拂尘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呢?
在武侠剧中,会出现这样的套路,太监把拂尘当做武器,练就一身绝世武功,每当快要死的时候,往往从拂尘里发射出毒针或是暗器什么的,做最后的挣扎。
事实上,并非这样。
拂尘俗话说又叫甩子或称拂子。
使用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个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拂尘本是自古以来具有凝藏宇宙能量和信息的手工艺品,具有养生益智、祛病健身、扶正避邪之奇效,故为历代佛、道、儒之所用。
当初太监的出现是为了要代替宫女做粗重活的,为了不会给皇帝戴绿帽,就剦了才给进入宫了。
话又说回来,拂尘最初是用来扫尘打扫用的,像皇帝走到哪要坐啦,扫扫凳子弄干净才让皇帝坐之类的,到了后来成了身份的象征。
太监主要掌管皇宫各种杂务,包括了清扫皇宫,皇帝及妃子的起居饮食等等,手拿拂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硕大的皇宫中及时清扫,也有说以示太监去势如无根之人。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
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
职位概述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但最让这个机构出名的还是“批红”的权利。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
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
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
并内书堂亦属之。
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
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如果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历史背景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
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
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
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
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导读:本文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无论是与君主的同性恋关系,还是与后妃的通奸关系,这在数以千万计的太监中都是极少数。
从历史资料分析,太监性欲的宣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坊歌妓;二是宫女;三是奸掠他人妻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非个别现象。
《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条记载: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
今京师坊所谓两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以故同类俱贱之。
及见《石允常传》,则国初更有异者。
允常为浙之宁海人,举进士,为河南按察佥事,微行民间,闻哭声甚悲,廉知其女为阉宦逼奸而死。
因闻之朝,捕宦抵罪。
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年,大同右参将许贵奏:“镇守右少监韦力转,恨军妻不与奸宿,杖死其军。
又与养子妻淫戏,射死养子。
”事下巡按御史验问。
天顺元年,工部左侍郎霍瑄又奏:“力转每宴辄命妓,复强娶所部女子为妾。
”上怒,始遣人执之。
天顺六年,守备大同右少监为贵,收浣衣局所释妇女为妻,为都指挥杜鉴所讦。
贵服罪,上命宥之。
天顺七年,协守大同东路都知监右丞阮和娶妻纳婢,又拷掠军士甚酷,为其所讦。
命锦衣官密察得实。
上亦命宥之。
以上所列数条,除河南按察佥事石允常所闻所见系明朝初年外,大致都是明英宗末年之事,而所反映之史实,则显现了太监宣淫的不同对象与方式。
客观地说,太监是古代宫廷中处境最为悲惨的一群。
他们虽已惨遭阉割,却仍然具有男人的性意识与相应的性要求,其满足方式尽管在常人看来有偏激或畸形的一面,然而这种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理应受到人们的同情。
从以上记载看,教坊歌妓无疑是其重要的性伙伴,而其他史料中的这类记载也相对较多。
《宋史·宦者传》就记载宦官林亿年告老后曾养娼女盈利;同时还记载宦官陈源犯罪被贬,在贬所和妓女淫乱取乐,以至于被人怀疑是否真的阉宦。
明代宦官中有不少人与娼妓成为至交,甚至干脆娶娼妓为妻妾,以纳为己好。
古代上朝拿的牌子叫什么
古代上朝拿的牌子叫什么
在古代的图画中,或者在演古装戏的舞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大臣拜见皇帝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板子中间略呈弯曲弧形。
这块板子叫做“笏(hù)”,又叫“朝板”、“手板”。
大臣上朝为什么要拿手板呢?原来,最早的时候,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上朝会见时手中都拿着手板的。
各人把自要说的话都记在手板上,以免在朝会时忘记。
这等于像我们今天用的记事本子。
所以凡是要在皇帝面前说的事就得记在笏上。
但到后来,即使大臣不奏事,不需要在笏上记什么事,上朝拜见皇帝时,手中仍旧捧着笏。
于是笏就纯粹成了朝会时的装饰品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今阁门习仪,以先笏叩额拜,谓之瞻笏,亦不知起于何年。
”说明当时“手板”只是用作朝拜的一种礼节,已不单纯用来记事了。
当然,那时为了备忘而在笏上记一些事的情况还是有的。
据史载,唐朝的崔澄很滑稽诙谐,善于辩论,皇帝担心他无意中泄漏宫中的机密事情,就在他的笏上亲自写上“慎密”两个字。
这说明唐朝持笏还有记事的作用。
小玩意儿——聊一聊古人手里的手把件
小玩意儿——聊一聊古人手里的手把件文/煮酒君(道教保存着比较全面的古代文人主流工具,从此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文人雅趣)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很多,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爱好,尤其到了明代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墨客结社成风,社会繁荣下很多人都有了攀比之风,文人墨客喜欢的东西很多,琴棋书画诗书茶香,弓箭宝剑什么都有,今天我们集中讨论的是古人手里一直不离手的一些手把件,也就是行乐之物:大体上分为四样:如意、扇子、念珠和拂尘也让我们借此几乎领略古人的审美与情趣,揭秘古代文人比较喜欢的一些赏玩器物背后的风雅故事。
念珠:念珠的出现和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各大宗教都有念珠,无论是道教,还是天主教,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也有念珠,因此念珠可以说是畅行全球人手必备的玩意儿,他们之间也大同小异,各具特色,比如佛教念珠一般是108颗,也有18颗的小手串,代表108种烦恼或者十八界;道教手串是81颗,代表太上老君81化身,也有365颗,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基督教是59颗,大小不一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经文;伊斯兰教是33颗,一般转三遍代表安拉的99个名字。
中国人喜欢佛珠与过去文人普遍对于佛道思想有所接近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画像上就很容易看到。
(画像上的明代文人拿着的手串,主要是小珠即佩珠)一般念珠是以佛教为多,其次是道教,因为古代中国接触着两种宗教的最多,关于佛珠的起源,是以《木槵子经》所载为依据的,: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
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
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中国何时开始流传佛珠,已经不好考察,魏晋时期并无佛珠的概念,当时留下的画像也不没有佛珠的痕迹,目前中国保留的最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上也不见佛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唐代莫高窟的壁画彩塑上已经有念珠了,唐代佛珠开始流行已经是公认的。
拂尘不是麈尾,它们不能划等号
拂尘不是麈尾,它们不能划等号拂尘不是麈尾,它们不能划等号(2013-12-27)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有这样⼀个⼩情节:“黛⽟⽅告了座,坐了。
贾母命王夫⼈坐了。
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上来。
迎春便坐右⼿第⼀,探春左第⼆,惜春右第⼆。
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帕。
李、凤⼆⼈⽴于案旁布让。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声咳嗽不闻”。
——此情节中出现了⼀个“拂尘”概念。
第四⼗回“史太君两宴⼤观园”⼜有这样⼀个⼩情节:“贾母带着宝⽟、湘云、黛⽟、宝钗⼀桌,王夫⼈带着迎春姊妹三个⼈⼀桌,刘姥姥傍着贾母⼀桌。
贾母素⽇吃饭,皆有⼩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帕之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此情节连续两次出现“麈尾”概念。
由是很多⼈认为,拂尘就是麈尾。
例如新编⾼中语⽂课本第四册有篇课⽂《林黛⽟进贾府》,编者对其中“拂尘”⼀词的解说是:“形如马尾,后有持柄,⽤以拂拭尘⼟,或驱蝇蚊,俗称‘绳甩⼦’。
古时多⽤麈(zhǔ)兽之尾制成,所以⼜称麈尾。
”其实,将麈尾和拂尘等同起来了,认为麈尾就是拂尘,拂尘就是麈尾,是不正确的。
麈尾不是拂尘,拂尘也不是麈尾,它们不能划等号。
拂尘,⼜称尘拂、拂⼦、云展,是⼀种于⼿柄前端附上兽⽑或丝状⿇布的⼯具或器物,⼀般⽤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
在道教⽂化中,拂尘是道⼠常⽤的器物,⼀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种武器。
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辞源》载:“拂尘,拂⼦也,所以去尘及蚊⾍者。
古⽤麈尾为之,今多⽤马尾。
”《宋书》〈乐志〉载〈⽩纻舞歌诗〉中有“质如轻云⾊如银。
袍以光躯⼱拂尘”之句。
通俗⼩说《镜花缘》中亦有“忽见远远来了两个道⼈,⼿执拂尘,飘然⽽⾄”句。
拂尘也是道派的⼀种有名的武器。
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其中⼀种,俗话说:“⼿拿拂尘不是凡⼈”,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们外出云游随⾝携带之物。
在道教体系⾥,拂尘是道场中的⼀种法器,然后由道⼈将其⼜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古代宦官(太监)的职责和规矩
古代宦官(太监)的职责和规矩古代宦官(太监)的职责和规矩分享到编辑文章章节收起•1 随行侍奉,传宣谕旨•2 生活起居,两性启蒙•3 洒扫庭除,宫廷陈设•4 收贮物品,以备御用•5 守护门户,巡夜击更•6 运水添缸,备办所需•7 念佛诵经,祈佑皇家随行侍奉,传宣谕旨历代宫中都有紧随皇帝左右而随时侍奉、传宣谕旨的太监。
他们一般通称为“御前近侍”或“随侍太监”。
这些人的职别不一定很高,但因其离皇帝最近因而在宫中格外引人注目。
刚入宫的小太监一般不会得到这种差使。
生活起居,两性启蒙皇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太监来照料的。
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奉的太监最多,其他人也各有数量不等的专门太监侍候。
清制,皇太后宫中设六品执守侍副总管太监二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太监四十六名。
另外,皇太后宫内还设有专门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并设有太监三十六名,其中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
这共计八十多名太监,专司皇太后生活起居一应事务。
皇宫中的妃嫔位下专门服侍的太监稍少于皇太后。
清宫中每位皇妃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每位皇嫔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
另外皇上的妃嫔还有专设的膳房和药房。
膳房设七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四名。
药房不设首领,属御药房管辖,太监八名。
妃嫔位下的太监及膳房、药房太监专门负责妃嫔的生活起居及一应杂务。
每位皇子位下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名,专司皇子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
每位公主位下各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专司公主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
在宫廷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太监。
皇子一旦离开奶妈的怀抱,此后的一切支应杂务,甚至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基本教育都由随侍的太监来承担。
历史上许多皇帝对臣下的规谏充耳不闻,对身边太监的话却言听计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太监自皇帝幼小时就服侍他,久而久之在皇帝心目中留下可以信任的印象。
韬钧拂尘分解第一段分解动作
韬钧拂尘分解第一段分解动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韬钧拂尘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武艺。
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方法,更是一种技艺的传承。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韬钧拂尘,本文将对这一武艺进行详细的解析。
韬钧拂尘的基本动作分解:1.持尘柄姿势:练习者双手握住尘柄,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握尘柄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2.拂尘动作要领: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身体舒展、自然,动作柔和。
拂尘时要掌握好力度,既要有力,又要富有弹性。
3.动作细节讲解:拂尘时,手腕要灵活,臂部要保持稳定。
尘柄要以圆周运动的方式运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4.动作实践与应用:在掌握基本动作后,可以尝试拂尘的各种变化。
如:上下拂尘、左右拂尘、前后拂尘等。
这些动作可以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韬钧拂尘的进阶动作分解:1.转腕拂尘: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加大手腕的转动幅度,使拂尘更具威力。
2.旋臂拂尘:运用手臂的旋转力量,增加拂尘的攻击范围和速度。
3.跨步拂尘:在动作过程中,配合跨步动作,增加身体的稳定性。
4.组合动作练习:将基本动作和进阶动作组合起来,进行连续性的练习。
韬钧拂尘的实战应用:1.防守与反击:在实战中,韬钧拂尘可以用来防守敌人的攻击,如:挡住敌人的武器或攻击部位。
同时,也可以利用拂尘的柔韧性进行反击。
2.拂尘作为武器的使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拂尘用作武器,攻击敌人。
如:用拂尘柄打击敌人的穴位或薄弱部位。
3.配合其他兵器的效果:韬钧拂尘可以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提高战斗力。
如:与剑配合,可以起到迷惑敌人、扩大攻击范围的作用。
总之,韬钧拂尘是一种富有内涵的武艺,通过系统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武艺水平。
拂尘是什么意思
拂尘是什么意思
拂尘的意思:
掸除尘土、后专指掸尘土、驱蚊蝇的用具。
拂尘的拼音是fúchén,拂尘是一个汉语词汇。
拂尘一词最早见于晋朝·无名氏《白紵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
”
拂尘在中国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子。
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或者布条而成的用具。
拂尘是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
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唐朝高僧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记载。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
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拂尘造句
1、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2、您可以用钢丝拂尘或我喜欢用一只手调音台。
3、我想象着母亲把拂尘挂到房间墙上的模样,于是就买了一把。
4、清空到整个包的混合,搅拌容器用钢丝拂尘,直到完全溶解。
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
天下功夫精论38在古代,拂尘不仅是百姓的生活生产用品,也是皇家的御用品和道教、佛教的法器,进而被道家作为一种防身兵器使用,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软器械之一。
拂尘的功用可以概括为:法器、礼器、兵器、生活生产用具、艺术品。
因拂尘是软器械,使用时应避实击虚,巧打妙用,“四两拨千斤”。
传统拂尘靠灵活的身法和扎实的内功,主要攻击对手的脸面、颈项和手臂。
其特点是:发力凶猛、力点准确、动作迅捷、脆快利落;动作连贯流畅、圆活顺达;手腕要活,抖动有力;人随尘走、尘随人行,身尘合一。
现在习练的多是武当拂尘、太极拂尘、木兰拂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派的拂尘。
近年来习练拂尘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受到女性的青睐。
为了帮助初学者尽快地掌握有关拂尘的基本知识和演练技巧,现将本人习练体会归纳整理,谨供借鉴和参考。
一、拂尘的称谓和起源拂尘的名称很多,如:佛尘、尘拂、云展、拂子、甩子、马尾甩子、蝇甩子、麈(读作:zhǔ)柄、神仙掸子、尘尾等等。
拂尘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对拂尘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
拂尘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把猎取的动物的尾巴(马尾、麈尾)或鬃毛绑扎在杆棒上,作为祭祀的神器和武术拂尘的基本知识和习练技巧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武术协会/张秉山仪仗使用。
逐渐演化到今天的形状。
二、拂尘的功用和文化内涵拂尘的使用价值也存在一个演进过程。
开始是远古先民庄严祭祀时使用的神器和仪仗,而后又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用于驱赶蚊虫、掸除尘埃。
在古代又演化成了皇家的仪仗和道教、佛教的法器,进而被道家作为兵器使用,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软器械之一,同时现代舞台艺术影视作品中作为道具也有使用。
虽然拂尘小巧,但它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器具了,而是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礼器。
它的原始雏形就已与神圣和庄严结合在一起了。
在古代,尤其道教诞生以后,拂尘就演化成一种法器。
在道教的各种道场法事中,都能看到道士手持拂尘的场面。
民间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吕洞宾等仙人都是拂尘在手,更加彰显其仙风道骨灵秀之气。
武当太乙拂尘的简介
武当太乙拂尘的简介武当太乙拂尘拂尘是一种唯道家所独有的奇门兵器之一,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
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
也是道门中道人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历代掌门宗师云游时以拂尘为伍,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为中国的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
当今演练风格突出者为武当派十五代弟子游小龙,游尊龙。
拂尘在演练中讲究身法与拂法的巧妙结合,具演练风格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
拂尘的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器械的动作特点,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运用时要求自然流畅,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具有良好的防身之效,倍受人们喜爱。
古时道家收徒传教十分细致,通常道长收徒须要经过多种仪式,也就是说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考验,方可列入入室弟子,展开最后的传教。
一般来说,崭新收弟子三年之内干活一些刚硬的活,自学一些基本知识,传授一些基本功夫和经典,对他展开意力考验。
三年满后。
才可以举办一个仪式为他关巾,纳为正式宣布弟子。
而后便必须使他出外云游,但师父又可以害怕其弟子受不了种种欲望而一去不复返。
为此,在他辞行前会获赠他几件物品当众警戒。
其中,一:腰带<为"三尺白纱粘住心猿意马">,就是在表明弟子出外途中在嘱尊师训,一路拜会,心存王道,勿犯下心猿意马。
二:拂尘<拂去尘缘之意>,其意就是拜会途中,必须广结善缘,一旦被俗事所恋,当拂手离尘而回去,不受到所困。
三:宝剑<为"三尺宝剑,撕开尘缘">,一旦存有俗事所恋,难以割舍,当想到师父赠与的三尺宝剑,应当当机立断,撕开尘缘。
龙门拂尘的简介
龙门拂尘的简介拂尘技法是武当龙门派古传上乘功法,颇受道门弟子养生防身之宝器。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龙门拂尘的简介。
龙门拂尘的简介一、基本要求龙门拂尘易学易练,每一个动作都含有技击和实战法则。
练习拂尘有六点基本要求。
1、眼法:要求眼随手尘动,技击时要审时度势,要善于观察敌方神态和形体虚实、心理状态。
2、心法:用意识引导动作,头脑清醒,应变力强,闪展要活,拂尘的运行巧妙,干净利落,神态要自然。
3、手法:手使拂尘要精巧,要松肩舒腕,保持自然,不用拙力。
吞吐伸缩,展合要随心所欲,用力顺达,上下相随,协调连贯,气力内外合一。
4、步法:要求虚实起落,进退敏捷,要巧妙多变,起式干净利落,严谨流畅,随意而行。
5、身法:要像练太极拳一样,身动无处不动。
练习拂尘之中腰要松,因为它可以帮助沉气,使下肢稳固,对于进退旋转都起着主导作用。
它是身法技法的核心,身法活才能虚实相应,待机而发。
6、内外相合:心与神合,气与血合,筋与骨合。
至于手、肘、肩、背、腰、跨、膝、足,周身内外,合为一体。
龙门拂尘的简介二、歌诀拂尘起式须持稳,神凝心静气下沉。
随带呼吸缓缓入,化成一气势贯通。
尘随身变借力进,迎机展甩力自然。
随式突发尘撩起,动手外忠内藏奸。
斜身侧进身神速,闪展反劈随机变。
探身下扫防护严,好似猛虎把路拦。
鹞子入林侧进身,身轻步巧以奇攻。
转身圏拦缩身闪,神奇绝妙法无边。
换步劈尘随机进,难逃尘风奔面门。
侧身挥尘伏身扫,随机转还闪身形。
直甩侧进迎头劈,连环二势左右挥。
震脚回旋星赶月,步到尘到两相合。
左右闪展连环势,进身拦腰横击身。
身转扣步应机变,转环连劈击敌面。
败走反劈尘身合,融合贯通法变新。
胆壮气充为要道,飞身上步头上击。
提膝撤步身随步,顺势挥尘左下拦。
左右晃身尘下截,灵活巧动势法严。
反身劈尘击敌头,步随尘转尘随身。
迎风拦截眼随尘,顺风扫叶巧制强。
尘甩好似连珠箭,法不求精而自精。
顺势而随蛇出水,暗挥奇尘惊人魂。
日绕山尖身斜进,反甩拂尘步身随。
“拂舞”溯源
令人担忧 的 。在 民间 , 以健 身娱 乐为 目的的拂 舞为少数 ; 在宗教祭祀乐舞 中 , 执拂 而舞也是极为少数的现象。在舞 蹈课 堂教学方面 ,设 立在高 等院校课堂教学 中的拂舞课 程亦是 由本人首次 提 出的 ,并 加在 中国古 典舞教学体 系 的范 畴中 ( 见 《 参 舞蹈 )0 1 2 1 年第 2 《 期 高等 院校拂 舞课 程 建立 的意义》 。而作 为舞蹈 表演艺术 出现 在舞 台上 的纯 ) 舞 蹈 , 目前 唯一存 在 的也是 由本人 创作 的 《 拂舞 写意 》 (0 1 2 2 1年 月在 中央 电视 台教 育 系统 春 节联欢 晚 会 中播
料 。据《 ・ 诗 都风 ・ 干旄》 所载 :孑孑干族 , “ 在浚之郊 ” 。传 : “ 注旄于干首 , 大夫 之旗也。” 古代拂柄上安装旄的方式 从 上看 , 一种是 “ 注于干首 ” 的样式 , 是所谓的“ 正 大夫 之旗 ” 的形式 : 另一 种安装旄 于拂柄 的方法类似于节 , 以又称 所 旄节 。由此可见 , 的源起与用于指挥 、 拂 象征权威 的旄 、 节
收 稿 日期 : 0 1 0 — 6 2 1- 3 1
作者 简 介 : 唠 (9 7 )女 , 学 硕 士 , 南大 学 艺 术 学 院 舞 蹈 系 讲 师 。 研究 方 向 : 国古 典 舞 、 李 17 一 , 文 河 中 舞蹈 创作 。
・
8 ・ 4
李
防 :拂舞” “ 溯源
第 3期
中找 到一些蛛丝 马迹 ,而在 同舞蹈 的产 生与发展都有 着 极为密切关 系的武术 中却得 以发扬光大 。在 近代的戏 曲 中, 这种舞蹈形式 也所显现 。 这种 濒临灭绝 的或者说 已经 灭绝 的舞 蹈 , 就是拂舞 。“ 拂舞 ” 执拂而舞 ”是 以拂尘 即“ , 为道具 的舞蹈 。据笔者考证 , 目前国内拂舞的现状是 十分
太监十个冷知识
太监十个冷知识1. 太监制作过许多家具和玩具在中国古代,太监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特殊的职责。
除了侍奉皇帝以外,他们也会被派遣去制作皇宫内的家具和玩具。
他们锐利的手工技巧也让他们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木工师傅之一。
2. 早期太监在帝国中是不同寻常的存在在明代,太监在帝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存在。
他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机会,可以接触到高级社会和皇宫内部的秘密。
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太监是中国庞大帝国的一个重要部分。
3. 有些太监成功地逃离了皇宫,成为一名普通人许多采访和报告表明,有一些太监成功地逃脱了皇宫的掌控,并成为了一名名普通人。
由于其背景和职业,这种转型并不容易,但他们仍然能够开创出一条新道路,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4. 太监的家人也有特定的地位太监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的亲属和家人的地位也非常特殊。
当太监在宫廷服务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可以享受非常宽裕的生活和待遇。
在一些情况下,太监的亲属也会被提升到官员和监督官的位置。
5. 一些太监曾经成为皇帝的信任重臣太监在明代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许多朝廷事务都需要经过他们的批准。
在助理皇帝的同时,一些太监选择投机取财并受贿。
但还有一些太监,在效忠皇帝的同时,成为深受信任的重臣。
这些太监被赋予了非常大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可以直接与皇帝接触,交换意见和微观调整政策方向。
6.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太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著名的一位太监是其实李莲英,他在明朝的时候成为了官员和外交家。
他被任命为南京城的守护者,并与外国顾问展开了长期的谈判。
多年的努力使明朝在当时的國際上成功获取了与日本进行贸易的特权。
7. 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太监”西方历史中也有许多关于太监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并不想回家“种田”,而是选择进入皇宫成为太监。
大约三百年前,欧洲和美洲的国王和女王们就有所了解和认同中国的太监和文化。
有时候他们以礼物和奖励的方式来招募和培训太监,使他们成为自己家族的工作人员。
古代道士和太监为什么拿拂尘?有什么用?
古代道士和太监为什么拿拂尘?有什么用?
本文导读:其实不光太监,不少古装剧中的道士,也总是手持拂尘。
这个拂尘究竟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原始作用
历史上,关于拂尘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
在秦嘉的《与妇书》中有这样一句记载:“今奉髦牛尾拂一掖,可拂尘垢。
”由此可知,拂尘最初的作用确实是用来打扫灰尘,当然也有驱赶苍蝇蚊虫的功效。
事实上,最早的记载中太监拿着拂尘也是用来清扫灰尘的。
皇帝走到哪儿,要坐在哪儿,太监必须要随时把卫生打扫干净才行。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太监的权利逐渐增大,太监手中的拂尘也成了一种权利的象征了。
于是只有伺候在皇帝、太后等尊贵人的身边的太监才有资格拿着拂尘。
道派一种有名的武器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最常用的器物。
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
像人们所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等神仙,皆有拂尘在旁,其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而在一些武术流派中,拂尘则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
就像张三丰老先生在使用拂尘时,自有一种凌厉无比,杀人
于无形的威力。
异曲同工的鸡毛掸子
如此看来,拂尘的功效完全等同于现在的鸡毛掸子呀,都是为了清扫灰尘,保持整洁的。
但试想,如果把李莫愁手里的拂尘换成鸡毛掸子会怎样?是不是还有点小可爱?。
古代对太监服饰的描写
古代对太监服饰的描写
太监服饰在古代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既彰显了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又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太监服饰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庄严与尊贵。
我们来看看太监的头饰。
他们戴着一顶高高的冠子,冠子上饰以五彩缤纷的宝石和金属,熠熠生辉。
冠子的形状独特,高高的顶端象征着太监的高贵身份,而冠子的周围则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使人们不禁为之赞叹。
太监的服装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穿着宽大的袍子,袍子上绣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体现了工匠的精心制作。
袍子的颜色多为鲜艳的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太监的袍子下摆还装饰着丝绒的彩带,随风飘扬,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太监的鞋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穿着高高的木屐,木屐上还装饰着精美的绣花,使其更加华丽。
太监走起路来,木屐发出清脆的声音,给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除了头饰、服装和鞋子,太监还佩戴着各种珠宝首饰。
他们戴着金镶玉的耳环,戴着镶满宝石的项链,手腕上佩戴着金银手镯。
这些珠宝首饰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使太监更加耀眼夺目。
太监服饰的描写给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它们向人们展示了太监的高贵地位和无上荣耀,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瑰丽和精致。
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我们今天,都无法抗拒这些服饰的魅力,它们永远都会是人们心中的经典和传世之作。
古代盗墓贼为什么会带着这几样东西,难道真的有那种东西吗
古代盗墓贼为什么会带着这几样东西,难道真的有那种东西吗本文导读:他们深信古墓里面,有陷阱,有机关、僵尸等奇奇怪怪的东西,比起现代人,他们带的东西更为杂乱。
现代人盗墓,往往会带着便携的小炸药,轻轻松松就能够炸开墓穴,再带上防毒面具等工具,盗墓效率越来越高了。
古代人不会,他们一般都会用洛阳铲,一点点把墓穴挖出来。
所以在古代当个盗墓贼,也是个体力活。
挖出墓穴之后,古人往往会拿些活公鸡或者是黑狗,放在墓穴门口,或者是直接把这些动物引进去。
通过观察这些动物是否死亡,来判断墓穴里面是否有毒气。
古代人并不明白这种毒气究竟从何而来,也不是很清楚这种毒气又将如何去掉。
盗墓本来就是个风险极高的活,如果不能赶紧把墓穴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被人发现,危及自身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当看见这些活物死亡之后,古人也不会再继续等待毒气散尽再进去,而是直接佩戴专门的防毒面具,带好东西,就急匆匆进去了。
危险正在墓穴后面等待着他们。
一般帝王人家的墓穴,里面的布置错综复杂,很容易迷失方位,而迷失了方向的盗墓贼,也没有现在很方便的指南针指路,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还不算最痛苦的情况,有不少盗墓贼即使顺利找到了棺椁,也难以把里面的财物拿出来。
因为存放了许久的尸体,浑身都会有浓重的沼气,久而久之变成了古代人嘴里所说的尸毒。
他们倒也有专门的法宝,就是糯米,他们相信,关键的时候,糯米会帮助他们缓解尸毒,救他们一命。
对于盗墓贼来说,最恐怖的可能还是自己的迷信思想。
他们觉得,但凡是墓穴中,就有可能会出现僵尸等可怕的事物,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仅仅只是他们的想象罢了。
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僵尸等邪门的东西,最怕的,就是一种宝物,叫做黑驴蹄子。
这黑驴蹄子,是个辟邪的法宝,传说就是无知觉的僵尸,被黑驴蹄子打到之后,都会感受到钝痛。
黑驴蹄子也就是他们盗墓会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之一。
古人盗墓,他们的技术并没有我们现在要发达。
比如他们戴着的防毒面具,其实很多时候并不能够阻挡沼气的进入,随着时间的流逝,盗墓者死在墓穴中的危险会显著增加。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及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及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及赏析
【诗句】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意思】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全诗赏析】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早上打上井水漱口,拍掉身上的灰尘,觉得身心非常清爽舒服。
将早晨那种井水的寒洌,至诚读经的'情境,表露无遗。
诗的起句,便给人以清凉爽快的感觉。
诗人的心似乎也十分洁净,没有丝毫杂尘。
“汲井”是自取自足的; “清心” 是恬淡平静的心情。
在“漱寒齿”和“拂尘服” 的动作下,使人感到诗人与大地相契合,自然地流露出清新的禅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太监的手里为何要拿着一把拂尘?原因让人脸红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里,我们常看到的太监形象都是手里拿着一把拂尘。
那么,拂尘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太监为何要拿着它呢?
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是用马尾、麈尾之类的兽毛或丝状麻布扎成一束,再加上一个手柄制作而成的工具,一般用作扫除灰尘或驱赶蚊虫。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像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等神仙,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禅宗以拂尘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尘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一些武术流派中,拂尘则是作为一种武器使用。
总之,拂尘是一种美观实用的手工艺品,既可以驱赶蚊虫,又不会造成杀生,还可以作为武器或法器,因此常被出家人所使用。
下面说说太监为何要拿着拂尘。
太监的出现是为了代替宫女做粗重活的,太监主要负责皇宫里的
各种杂务,包括清扫皇宫,伺候皇帝及妃子的饮食起居等。
拂尘的基本功能就是用来打扫灰尘的,皇帝走到哪儿,要在哪儿坐,太监跟在皇帝身边,必须要随时把卫生打扫干净才行。
加之,人们认为拂尘具有扶正辟邪的作用。
所以到了后来,拂尘就成了太监身份的象征。
只有伺候在皇帝、太后等身份高贵的人身边的大太监才有资格拿着拂尘。
拂尘也是道派的一种有名的武器
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其中一种,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为中国的道教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
拂尘的动作以劈、缠、拉、抖、扫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器械的动作特点,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运用时要求自然流畅,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具有良好的防身之效,倍受人们喜爱。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各位看官,你们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吐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