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地改革浅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是一项深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这项改革通过保障农民权益、加强土地权能、优化土地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他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一、改革背景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全国有名的苗绣之乡。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自然条件限制,湄潭县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困难,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湄潭县决定开展“三块地”改革,即耕地、宅基地和林地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显著增长。

二、改革做法1.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坚持以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通过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式,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强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 加强土地权能:改革扩大了农民承包地面积,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加强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促进了农民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经营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3. 优化土地利用:通过土地整理、流转等措施,湄潭县改革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改革效果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农村土地的保值增值能力。

通过改革,湄潭县的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稳步提升,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的迅速扩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改革启示湄潭县“三块地”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强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需要加强土地权能,拓宽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促进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及思考

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及思考

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及思考作者:郭冠男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24期农村土地改革涉及我国万万千千的农业人口、涉及城镇化进程、涉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重大战略,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审慎推进。

泸县是国土资源部进行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是33个试点地区中少数几个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和改革思路,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一、泸县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泸县概况泸县是四川省泸州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核心地带,是泸州北大门、西南出海大通道桥头节点。

随着区域合作的日趋紧密,泸县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9+2”泛珠三角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43个社区,人口108.69万。

泸县土地资源丰富,其中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83%,土壤肥沃,适宜性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

(二)典型缩影:大量农民工通过劳务输出处于“半城镇化”状态泸县总人口近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96万人,比例高达88%。

泸县大量农业人口通过劳务输出获得一定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农村土地和农民身份,过着候鸟式的半城镇化生活。

可以说,泸县正是我国数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候鸟式迁徙”的典型缩影,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对我国广泛的农村地区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1、劳务输出是泸县农业人口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转移人数达到全县总人口的1/3泸县是国家级建筑劳务基地县,素有“建筑之乡”之称,96万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有58万人。

转移输出人口达到35万左右。

2、劳务输出行业聚集在低端行业,输出人员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偏低从行业分布来看,泸县劳务转移输出人员从事行业相当集中,其中从事建筑业的有14.6万人,占到劳务输出总量的41%;从事制造业的有10.75万人,占30%;从事服务业的有6.24万人,占17%,从事其他行业的有3.8万人。

三教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分析

三教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分析

三教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分析三教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分析引言:三教改革是指我国在教育、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农村发展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改革的思路和具体举措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方面,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具体举措包括:1.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将重点在教育资源投入上,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教育资源享有度。

2. 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改革将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育质量的现象,鼓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二、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三教改革的另一个重点。

该改革意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

具体举措包括:1. 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扶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

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将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提高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效率。

三、医疗卫生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是三教改革的第三个方面。

改革主要针对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服务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

具体举措包括:1.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革将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优化医疗资源的地区分布,增加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供给。

2. 医疗服务的提高:通过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 公共卫生水平提升:改革将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总结和回顾:三教改革是我国针对教育、农村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改革,旨在提高公平性、发展水平以及服务质量。

三教改革建设措施及成效

三教改革建设措施及成效

三教改革建设措施及成效三教改革是指教材、教师和教法的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三教改革的措施和成效的描述:1. 教材改革: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材的改革是三教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具体来说,需要编写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实际、科学合理的教材,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推广数字化教材,提高教材的互动性和可视化程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教师改革: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具体来说,需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注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 教法改革:教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法的改革也是三教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推广在线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在实施三教改革的措施之后,可能会取得以下成效:1. 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教材、教师和教法的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

3. 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通过教师改革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 教育资源优化:通过数字化教材、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可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使教育更加公平。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

浅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针对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土地三权分置的意义和目标。

目前许多地方对于三权分置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其仅仅当作一种理念和制度工具,忽视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目的。

实际上,三权分置的本质在于分离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从而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避免过于简单化理解,充分认识三权分置的本质意义。

其次,应加强对于三权分置过程中的风险和约束的考虑。

在实践中,土地三权分置往往会面临各种风险和问题,如地方政府的干预、土地闲置、一些违法使用等。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加强约束措施,如加强土地权属证明、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土地使用权年审机制等。

第三,要优化土地功能,推动土地多元化利用。

在传统的观念中,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住宅建设,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土地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利用和开发。

因此,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中,应当充分延伸土地的功能范围,推动土地多元化使用,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

最后,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发展。

农村土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土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应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总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推动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改革中,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不同层次的政策配套,推动农村土地产权的有效保护,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块地改革调研报告

三块地改革调研报告

三块地改革调研报告三块地调研报告三块地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问题日益突出,既存在土地面积小、分散程度高等问题,也存在土地流转难、农民收益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展了三块地试点工作,旨在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解情况,特进行了三块地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1.流转土地首先,我们了解到,流转土地是三块地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流转土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通过流转,土地得以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同时,流转土地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引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

然而,流转土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同度不高,有的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世代相传的,难以接受流转。

其次,土地流转的租金问题引发了一些矛盾,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较高,要求较高的租金,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部分流转方并没有按照协议要求履行义务,导致农民收益受损。

2.二次流转土地其次,我们调研了二次流转土地的情况。

二次流转土地是指农民将流转来的土地再次出租给其他农户。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二次流转土地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一些农户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或者缺乏经济资本,无法充分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只好将土地再次出租;另一方面,一些外来从业者通过二次流转土地的方式进入农业产业,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然而,二次流转土地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外来从业者通过二次流转土地获得了较高利益,但对土地却没有长期投入的保护意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其次,再次流转土地的租金也成为了一些矛盾的源头,导致了一些舆论的质疑。

3.退耕还林还草最后,我们调研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情况。

退耕还林还草是指将耕地转为林地或草地的政策。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资源的压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退耕还林还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违规现象,以小面积的耕地为主要出发点,而忽视了生态效益。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贵州省湄潭县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小而美的县城,依山傍水,民风淳朴。

近年来,湄潭县实行了一项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三块地”改革,成果显著,值得借鉴。

本文将介绍三块地改革的做法,及其启示。

一、三块地改革的背景“三块地”是指国有、村集体、农民自留地三种土地制度,原来三块地长期分割的土地资源,效益低下,效率低下,增产难度大。

基于此,湄潭县政府于2017年在全县开展土地流转,以“三块地”改革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工作。

(一)国有土地租赁。

政府流转了一部分国有土地,按照年租金的形式转给符合条件的农户使用。

这种方式可实现国家资源利用和农民经济增收的双赢,有效利用了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二)村集体土地流转。

实行“村委会出资,农户租赁”模式,村级集体土地统一流转到乡镇、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经营。

(三)农民自留地流转。

政府出台了《湄潭县农民自留地统一流转实施办法》,鼓励农民将自留地通过集体流转方式流转到农民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等主体经营。

同时,规定流转收益的70%或以上将归农民所有,30%或以下由农民合作社或其他主体拥有。

(一)创新改革模式。

贵州省湄潭县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打破传统,不断尝试创新。

应该注重对农村资源整合的模式创新和经验总结。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在土地流转方面起到重要的角色,如政策制定、规划、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

政府的作用可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保障。

(三)激励农民积极参与。

农民应该成为土地流转改革中的关键主体。

政府应该采取给予补贴等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活动,提高农民的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加强土地监管。

土地流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非法出租、转租、农民没能得到应有的收益等,因此,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效果。

总之,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启示。

三块地改革浅谈

三块地改革浅谈
乡村建设用地利用改革,通过拆旧复垦、统一入市等方式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块地”改革中的工作浅淡
到2020年底,通过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形成城镇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大储备”工作格局,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有序供给和保值增值;初步建立农村土地信托运营体系,形成农村土地信托、土地精准整治、规模化经营的协调推进机制,以田、水、路、林、村、厂(矿)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释放乡村腾退土地和新增耕地、提质耕地等资源的价值,实现城镇与乡村共存共荣、共同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补充耕地指标、乡村建设用地腾退指标交易市场,全面打通土地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并增值的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三块地”改革中的工作浅淡
牵头建立省级农村土地信托机构,并参与、指导市县建设相应机构,最终形成省市县三级农村土地信托工作运营体系,赋予其土地信托、精准整治、规模化经营、抵押担保等功能,使其成为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的主平台。
省级土地信托机构力争在2018年成立并运营,市县级土地信托机构逐步设立,力争到2020年市级全部建成,且每个市至少有2个县建成,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土地信托运营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组织架构、信息化系统、流程体系、制度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等。由省市县土地信托运营机构统筹推进全省土地信托及相关工作。开发使用农村土地信托信息化平台,全面支撑业务运行和管理;汇聚、整合相关农业社会资源,为农村土地信托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撑,使农村土地信托对全省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起到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对土地信托后开展土地整治产生的、其他途径产生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包括数量和质量两种指标)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政府调控+市场配置、公开交易+适度储备的模式,建立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一是建立土地指标交易体系。探索建立省、市两级土地指标交易市场。2018年起,跨省辖市使用土地指标的,必须通过省级市场统一交易配置;2019年起,省辖市域范围内的土地指标跨县级区域使用的,必须通过本市指标交易市场配置。二是探索建立省市两级土地指标储备制度。使指标与资金能够跨县域、跨市域流动,实现土地和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018年起,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每年省级储备不低3万亩。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三块地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旨在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这一改革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块地改革的内容。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是三块地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改革以保障农民承包地权益为出发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确保农民流转后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此外,还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便利程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三块地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

该改革旨在加强农民的组织力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和引导,提升其自主经营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三、农民合作社改革农民合作社改革是三块地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该改革旨在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和扶持,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三块地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多个方面。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是指该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流转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具体来说,三块地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承包经营的土地。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无法流转,个人承包经营的土地无法有效整合。

这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规模小,农民收入难以提升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湄潭县进行了“三块地”改革,从而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湄潭县通过政策创新,打破了土地流转的壁垒。

县政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条例》,明确了流转的条件、程序和权益保障措施,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县政府还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提供流转信息发布、流转协议签订、交易撮合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流转渠道。

湄潭县积极推进土地整合和规模经营。

县政府提出了“一人一策、一户一盘、一地一方”原则,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模式。

县政府加大了土地整理力度,通过土地调整、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湄潭县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县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济的统筹组织和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县政府给予这些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费、提供贷款支持等,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有效推进,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增多,农村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助力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湄潭县“三块地”改革给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政策创新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为农民提供便利和保障。

土地整合和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三板块四环节

三板块四环节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备课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山东省荣成市第五中学语文组王旻在山东省素质教育回归的大潮中,我校严格遵守省厅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规定,明显削减了授课时数,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

为全面有效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威海市教研室特别是语文学科也在全市高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有效教学”研究,我校领导马上领会上级指示精神,本着“抓到实处,改有成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我们语文组率先在三个年级同时开展了这项旨在“面向全体,彰显个性,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的“三板块”就是基础知识板块、能力提升板块和应试能力板块。

基础知识板块又包括“第一环节‘小组讨论,提出疑问’”和“第二环节‘集体交流,解疑答问’”两个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对“预习学案”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探究答疑的学习过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能力提升板块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思考阐述,训练能力”中完成,主要训练的是理解概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联想应用四方面的能力;应试能力板块主要在第四环节使用“‘复习学案’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通过使用“复习学案”进行当堂检测加以完成。

在推行“三板块四环节”新式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时近一个学期之后,我们自认为效果良好,现把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如下。

虽水平失之偏颇浅陋,但所叙内容绝对来自一线教学实践,力求摒弃空洞的理论说教,力求避免空中楼阁式的“花架子”,切实做到能实实在在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同时也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与指正和使用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以期其日臻合理和高效,企望为我省的素质教育和我市的“有效教学”研究闯出一条新路。

一、开展“三板块四环节”模式所需环境1、时间要求:在正式授课的前一天,需要有20——40分钟的自主预习时间。

2、座位要求:学生座位最好是前后位四人为一组的那种,且四人当中,语文素养和水平最好参差不齐,组长最好由素养水平最高的那位学生充当。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三块地改革是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是在保留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农村土地划分为三块,即集体耕地、农民自留地和农民承包地,并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等方式,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块地改革的内容。

一、集体耕地集体耕地是指由农民集体经营的耕地,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

在三块地改革中,集体耕地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民只是集体经营,无法流转土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而在三块地改革中,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经营权的形式,将自己的耕地承包给个体农民或农民合作社,实现土地的流转。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自留地农民自留地是指农民个人用于自己或家庭生活的耕地。

在三块地改革中,农民自留地的保护得到了加强。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留地,可以自己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农民自留地的保护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承包地农民承包地是指农民个人或农民合作社承包的耕地。

在三块地改革中,农民承包地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承包集体耕地,并进行经营管理。

农民承包地的制度保护了农民的经营权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块地改革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集体耕地、农民自留地和农民承包地,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块地改革不仅是一项制度改革,更是为了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文昌“三块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文昌“三块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文昌“三块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部,素有“中国文化之乡”、“中国麻将之乡”之美誉。

自古以来,文昌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昌市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一、文昌“三块地”改革1. 地: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文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土地流转使得农民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保障。

文昌市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政策,以“撂荒地”、“散地”、“闲置地”为重点流转对象,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入股合作制等方式,将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土地支持。

2. 人:劳动力转移文昌乡村的多数农民都在家乡务农,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此,文昌市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鼓励他们在家乡创业。

通过政府补贴和支持,让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在乡村旅游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收入。

3. 财:资金投入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文昌市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投资,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

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引入社会资本,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1. 实践文昌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文昌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融入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开展了融合社会资源的乡村振兴,引导了一批社会力量和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文昌市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从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线路等方面入手,形成了一批具有文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2. 思考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昌市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创新,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特色。

《土地改革》 说课稿

《土地改革》 说课稿

《土地改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土地改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先介绍了土地改革的背景,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占有情况;接着详细阐述了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教材内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为学生理解土地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可能了解较少。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中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及启示贵州省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辖区内,地处黔北山区。

湄潭县近年来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项名为“三块地”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创新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土地的流转,激发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将对湄潭县“三块地”改革做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启示意义。

“三块地”即农村的承包地、流转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湄潭县通过改革这三块地的制度,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地管理新路径。

具体做法包括:对于承包地,湄潭县实行了“两权分离”政策,即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承包权仍归属集体所有,而经营权可以由承包户自由流转。

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对于流转地,湄潭县推动建立了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土地交易平台。

通过市场化的流转方式,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有意愿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湄潭县探索出了一条将闲置的集体土地用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集体土地流转给企业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共赢,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湄潭县“三块地”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创新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打破了土地的僵化状态,使得土地可以更加灵活地流转使用,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将集体建设用地引入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在这一实践中,湄潭县不仅仅是解决了土地流转的制度难题,更是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增收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一实践也给予了其他地区一些重要的启示。

在农村土地改革方面,需要注重激发土地资源的活力,实行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

三块地改革试点情况总结报告

三块地改革试点情况总结报告

三块地改革试点情况总结报告【摘要】本报告总结了中国三块地改革试点的情况。

三块地改革试点是指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林权改革。

报告分析了试点的目标、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引言】三块地改革试点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产权意识和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本报告将对三块地改革试点进行总结和评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宅基地改革试点】宅基地改革试点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宅基地不动产登记和确权问题,推进宅基地的有序流转和规范开发利用。

试点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为主体,采取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方式进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开展了宅基地改革试点,试点范围涵盖了城乡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旨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试点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为主体,采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和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方式进行。

试点范围涵盖了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开发区和旅游景区等地区。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在试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国有林权改革试点】国有林权改革试点旨在保护和增加林木资源,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试点以国有林场和农村集体林权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将林权转让给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份开展了国有林权改革试点,试点地区的森林经济产值和生态效益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问题与挑战】三块地改革试点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宅基地流转和开发利用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障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其次,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地区的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一定漏洞和不足,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典型材料:“三块地”唤醒沉睡_0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典型材料:“三块地”唤醒沉睡_0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典型材料:“三块地”唤醒沉睡深秋清晨,江苏雷利电机车间内一派忙碌,当家人苏建国面露喜色。

时隔一年,这个率先在资本市场上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上市企业,捧出傲人成绩单——全球新生产的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使用雷利制造的电机。

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得益于武进思想大解放,以“事事争当第一流”的精神,大胆创、大胆改、大胆试,出台试点政策30多项,制定配套政策40多项,率先完成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点土成金,唤醒600亿沉睡资产巴西WEG常州新亚电机成为全国第一家办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证的外资企业;三鑫重工以集体土地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亿元;雷利电机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实现沪深A股IPO上市……释放土地带来的一项项红利,缘于武进推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政。

武进是“苏南模式”发祥地,乡镇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然而集体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利,收益、处分权利缺失,乡镇企业头戴“紧箍”,要发展,用地紧张,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抵押融资重重受阻。

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武进区副区长吴飞说,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很大,仅武进就有7300多万平方米。

这项制度改革,必将激发巨大能量。

2016年,武进作为全国33个试点地区之一,启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统筹协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武进按中央有关精神,建立“六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统一平台,由原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开发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在江苏土地市场网与国有土地同平台交易;统一规则,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规则,除所有权主体不同外,其他交易过程均与国有一致;统一管理,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年度供地计划管理;统一登记,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统一实施登记发证;统一权能,入市后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权能与国有一致;统一监管,入市后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与国有土地统一的监管平台实施监管。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之思考荣成市第五中学袁雪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和运用,作为青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运用者,更应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者和反思者。

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语文课上如何促进高中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课堂上被动、机械的学习接受现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和思考的。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减少,语文课每周不超过五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广和运用王旻老师提出“三板块四环节”的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状况。

现将自己两年来接受、理解和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后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学习的反思。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提出后,随着平时的运用与研究,我们又不断的加以改进,现在基本确定下来,主要内容是第一板块基础知识板块,第一环节“自主探究,即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课前,一般是新课开始的前一天晚自习,学生利用“预习学案”自学,巩固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找出自主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知识点并做好标记,这样第二天上课时一开始便可以进行小组内部交流“预习学案”初步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

第一板块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即小组独立活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初步探究解决“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学习存有疑难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合作,使这些疑难部分得到初步解决。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预习学案”,展示出经小组合作讨论也未解决的问题,发挥班集体的智慧进行二级解决,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最后教师对集体交流的疑难进行最终解答,并对本课重点(单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式解决,最终完成“预习学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

三块地改革改革内容三块地改革是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三块地分别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农村经营性土地。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三块地改革的内容。

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经营的土地。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这些土地多以一种"包产到户"的方式分配给农民,导致土地流转困难、规模经营受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三块地改革推动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入股。

在改革中,政府鼓励农民将自己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政府还允许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农民成为土地经营的股东,分享土地经营的收益。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和入股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能力和生活水平。

二、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民的住房和生活用地。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农民的宅基地多以"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农民,导致农民对宅基地的流转和利用受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块地改革推动了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和流转。

在改革中,政府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宅基地流转给有需求的农民或非农业经营主体,使农民能够将闲置的宅基地流转出去,获得流转费用。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民宅基地的确权保护,确保农民的宅基地权益不受侵犯。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通过宅基地的流转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经营性土地改革农村经营性土地是指农民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土地。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农民对经营性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受到限制,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块地改革推动了农村经营性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

在改革中,政府鼓励农民将自己的经营性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制度体系基本 确立。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2020到2030年,“三块地”主战场改革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充
分发挥。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管理更加规范,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
地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土地自然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更加
充分,土地资源供应、土地资本价值和新型城镇化需求平衡,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
改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各地市国土局的主要任务
(1) 逐步建立以空间规划为总揽、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N”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制定到2030年的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编制土地储备中长期专项规划(3~5年),重点分析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储备的经营性用地潜力,研究收储规模、空间布局、用途结构、开发时序、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 等。通过规划编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面盘点,摸清城镇规划内可收储建设用地数量以及收储土地的增值潜力,算 清规划期内城镇发展土地需求、资金需求;算清城镇规划区内最大限度能够开发利用的土地规模及当期收益和将来预 期收益,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与土地资源预期收益基本平衡,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和资金支撑。
等。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改革核心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
高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途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已征
收未利用土地、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等全部纳入政府土
地储备体系,统筹各类项目建设,统一进行整理开发,提升土地供应质量和价值空间
,由政府“一个龙头”向市场有序供应土地,增强政府财力和调控能力,形成大中小
三块地改革的定义
什么是三块地?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农村土地征收
国家三块地定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国家三块地定义
宅基地制度改革
国家三块地定义
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
河南省三块地定义
农村耕地
河南省三块地定义
乡村建设用地
河南省三块地定义
三块地改革的内涵
什么是三块地改革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其三
为了提升国土系统的地位。
原因和意义
其四
顺应十九大中提出的改革需要 ,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支撑
我们可以做什么?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一)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
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是指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内的建设用地,分为新增国有建设用
地和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储备土地主要包括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
土地资源的有序供给和保值增值;初步建立农村土地信托运营体系,形成农村土地信托、土地精准整治、规模化经营的协调推进机制,以田、 水、路、林、村、厂(矿)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释放乡村腾退土地和新增耕地、提质耕地等资源的价值,实现城镇与乡村共存共荣、共同发 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补充耕地指标、乡村建设用地腾退指标交易市场,全面 打通土地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并增值的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2 18
“三块地”改革中的工作浅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国土资源方面的会议精神,解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朱厅长谋划部署了适用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土地 利用综合改革发展的“三块地”战略,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块地改革 )是当前我省国土资源的主战场。
更加有力。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兼具土地整治、经营的土地信托运营平台,成为全省
土地流转的主平台,其业务规模等指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
投资网全面建成,土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更加顺畅,投资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对国
改 土资源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三块地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地”, 二是“钱”,“三块地”正是为了解决“地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出工作容浅淡
其一
为了政府筹措发展资金的需要 ,同时保障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
其二
为了解决目前,国土资源系统 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改革 内涵
第一块地
城镇规划区建设用地利用改革,其着眼点更在于强化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一级 市场的垄断地位,建立大收储体系,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供给和保值增值。
第二块地
农村耕地,主要就是通过土地信托,强化土地综合整治,从而最后可以起到促 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
中小城镇的规 模化发展
目的是促进农村富余劳 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 转移。
农村集体建设 用地的腾退
通过拆并自然村、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 镇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模式的进程,同时农村 建设用地结余指标进入 市场流转、为地方发展 筹集资金。
农业的综合性 开发
目的是严格保护耕地和 基本农田,解决占补平 衡问题,大力推进农业 规模化经营模式。
“三块地”改革即是通过创新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乡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开发、供应 和利用方式(通过因城施策推进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 治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通过复垦空心村、工矿废弃地等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土地 制度改革)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1
2
3
4
5
6
形成城镇土地“大 储备”工作格局, 全面完成“十三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目标。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成效明显,全面完 成“十三五”土地 整治规划目标。
全力保障打赢脱贫 攻坚战。
三个市场总体建成。
三个平台规范运转。 顺应“三权分置” 改革要求,初步建 成农村土地信托平 台,促进农村耕地 规模化经营。
第三块地
乡村建设用地利用改革,通过拆旧复垦、统一入市等方式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块地改革的目标
短期目标(2018-2020年) 长期目标(2020-2030年)
点“三击块输地”入改标革中题的内工作容浅淡
到2020年底,通过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形成城镇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大储备”工作格局,实现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