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次课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和城市聚落(共28张PPT)
类型少、数量少、 不够便利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小、农民
人口数量少、 人口密度大、工人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利于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度适中、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聚落的分布
平原多,高山、荒漠少
?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多,经济较发达, 因此聚落多。 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困难,因此聚落少或无
具有墙厚、窗小 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沙特阿拉伯 乡村民居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极度严寒
民居建筑特点 半球形冰 屋,门小、 墙体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冰屋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蒙古人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包用毛毡和毛 皮搭建,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宜移动。
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 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竹楼、窑洞、冰屋)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以种植业生产为主,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以畜牧业为生,是牧村
一、城市聚落的形成 二、城市聚落的定义: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三、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腊八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腊八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
本文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讲述了腊八节那天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了作者对温馨生活的热爱与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本单元导读中提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文详细描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了吃粥部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平实,语言通俗,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情趣。
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八儿的馋样儿和腊八粥的特点。
2.能把握课文的脉络,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仿照课文第 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抓住其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八儿的馋样儿和腊八粥的特点。
2.能把握课文的脉络,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二)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第 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抓住其特点。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资源(一)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
苗族。
湖南凤凰人。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堂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领土约( C )
A.100多万平方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120多万平方千米
C.150多万平方千米
D.180多万平首方页 千米 末页
过关训练
12.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年代尺。 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阶段是( ) B
A.① B.② C.③ D.④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两股列强势 力的钳制。南方列强势力强调扩展商务与经济 特权,北方列强势力更注重领土扩张。其中北 方列强势力主要是指( D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最深刻的影
响是( C ) A.大量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中国的市场被进一步占领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损失大量珍宝
11.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
式”,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 300千米的边界线全
部确定。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曾通过一
夏宫:圆明园;强盗:英国、法国;态度: 反对和愤怒的态度。
过关训练
(3)材料三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 园的主人”又是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 什么角色?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 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树上的伙伴”:英国和法国; “主人”:中国; 角色:英法联军的帮凶;影响: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
拓展阅读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一支舰队进京换约。 清政府指定英法换约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 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 防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退 出大沽口。 ——《中国历史》(2001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一、教材介绍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帮助下阴谋发动第二鸦片战争,并通过战争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这次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因此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已有一些历史基础,但很薄弱。
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
加之这届学生的历史研究状况堪忧,所以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节奏宜慢不宜快。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题,初步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及时间、影响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法和图示法来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对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研究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提纲法进行课堂小结,题法来巩固和提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侵略本质并没有改变;通过揭露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五、教法、学法1.教法:引导、讲解、提问、总结。
2.学法:预法: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研究法: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从课本和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可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 引动深渊的器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 决非易事。 ②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 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 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 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 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 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雄鹰般展翅翱翔于蓝天,如雪豹般自由驰骋于崖璧 ,但由于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的缘故,无法与雄鹰或雪豹为伍。这几句真实描写了自 己作为一个攀登者的内心感受。 3.一只小小的蜘蛛给了我怎样的惊喜?
在继续攀登,还是选择放弃当口,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 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 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 到诠释。 4.诗人写蜘蛛的“可怜”“默享”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诗歌意象 1.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太阳和山海并举, “太阳”象征的是光明、是未来、是希望,它 虽“彷徨许久”,但最终仍旧出场、带给人们新的期待。 而“山海”象征的是深渊、是失望,它虽“引力无穷”,但人们仍 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奋斗、砥砺向前。 2.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 的喊杀声。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里的石砾和深渊代表 着种种挫折与打击,出现在人们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考验着人们的 意志和毅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
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一定要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啊……
2、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 有哪些收获? 受到了哪
些启示?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
用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愿望 •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 是在告知读者我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转变 。(文中何处可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Biblioteka 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合作探究
▪1 、母亲活着时曾多次要带“我”去看花, ▪ 几乎都遭到了“我”的拒绝,为什么母 ▪ 亲去世后,“我”让妹妹带着去看花?
▪2、 写盛开的菊花有何作用?
▪3 “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含 义?
▪淡雅
▪高洁
▪热烈而深沉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 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 “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 前母看亲着,母儿亲子来的看遗您像了,。自他从会您说秋些天走什后么,呢我 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
,一定会好好儿活。
诀别: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品味课文
▪1、文章是怎样写“我”的? ▪ 请找出表现“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2、文章是怎样写母亲的? ▪ 哪些句子或词语特别让你感动,请说 ▪ 出理由。
第一单元第02课《开花和结果》教案
第一单元第02课《开花和结果》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第0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教学设计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
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
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
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
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
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
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
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
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课件
3000米
800米
世界第一大峡谷
品读感悟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品读感悟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 生物的多样性上。
芭 蕉 遍 峡 谷
豹 猫
品读感悟
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
高峰 景观 深谷 山水 咫尺为邻 云雾 神来之笔
奇异
动物
植物
多样性
拓展延伸
雅鲁藏布大峡谷
最深的是你,最高的是你,
最险的是你,最长的是你,
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
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荣 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 竺可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有 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品读感悟
我会读 珠穆朗玛 人迹罕至 海拔 涓涓细流 不容置疑 山脉 滔滔江水 云雾遮掩 花卉
皑皑
品读感悟
我认识地名
雅 鲁 藏
布秘鲁
科罗拉多
科尔卡
品读感悟
地理位置
品读感悟
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珠穆朗玛峰
雅鲁藏布大侠谷
品读感悟
比较
峡谷名称 长度极值 深度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504.6公里
370公里
6009米
2133米
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尼泊尔喀利根得格大峡谷
90公里
60公里
3200米
440野山羊往下看,白头鹰往上看,
缺翅虫往近看,红豆杉往远看。
雪山在水中流淌,索呀啦,索呀啦, 索呀啦,索呀啦,索呀啦,索呀啦, 雅鲁藏布大峡谷,轻轻走过,轻轻走过世界屋脊。
谈话导入
雅鲁藏布大峡谷
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走月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走月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生字组词淘táo(淘洗、淘米、淘气)牵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鹅é(鹅掌、鹅蛋、鹅毛)卵luǎn(鸟卵、鸡卵、孵卵)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填tiá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庄zhuāng(庄稼、庄、庄严)稼jià(庄稼、稼穑、庄稼汉)俗sú(俗语、俗气、庸俗)跃yuè(跃进、飞跃、龙腾虎跃)葡pú(葡萄、葡糖、葡萄酒)萄tá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稻dào(水稻、旱稻、稻米)熟shú(成熟、熟睡、熟悉)二、多音字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客)假jià(放假)jiǎ(假如)三、近义词柔和—柔软风俗—习俗满意—满足浇灌—灌溉招待—款待四、反义词明亮—昏暗坑坑洼洼—平平整整五、理解词语洱海:名,在云南。
淘洗: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
运载:装载和运送。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奇妙: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六、词语搭配(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新鲜)的花瓣(月光闪闪)的溪岸(月影团团)的果园(美丽)的月亮(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七、词语扩展AABB式词语:坑坑洼洼闪闪烁烁整整齐齐圆圆满满顺顺当当简简单单八、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第二次 鸦片战争课件(共28张PPT))
“当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一场代价巨大 的战争时,只是为了让俄国得到好处”
4、此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由于此战争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6、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咸丰帝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发动原因:
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发动国家: 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
北京
二
天津
次
鸦
片
战
争
经
过
示
广州
意
图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火烧圆明园 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罪行: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 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野心──由来已久 手段──趁火打劫、步步
蚕食(武力相逼,以调停为诱饵,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 岭以南黑龙江以 北
60多万平方 千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 约40万平方 东包括库页岛 千米
多少年?( B)
A.12 B.14 C.16 D.18
2.1860年洗劫焚烧圆明园的两个
强盗是( BC) A.俄罗斯 B.法兰西 C.英吉利 D.美利坚
3.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地区。割给沙俄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天气的影响》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天气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够初步了解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基本概念。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天气现象及其影响。
4.能够对常见天气现象有初步认识并形成简单的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点1.认识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基本概念。
2.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在观察天气现象时,如何认真记录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2.天气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新课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你知道气温、降水、风向、风力吗?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这些概念。
2. 了解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基本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风向的方向和风力的大小,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3. 观察天气现象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天气观测记录表,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录当天的天气变化,如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
教师还可以出示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把天气预报和实际观测相结合,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4. 实验探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分别将一个水杯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其在阳光下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天气现象的影响。
5. 讨论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天气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如何做好防护?怎样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生活和学习?6.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基本概念,也初步了解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还通过实验和观察,形成了初步的观察记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切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但本节课的时间较短,学生在观察天气时需要认真记录天气现象及其变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巩固和实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一、选择题: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以下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 ,正确的选项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2.考古挖掘发现 ,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3.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 ,如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4.据考古发现 ,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 种植水稻B. 种植粟C. 建造干栏式房屋D. 使用青铜器5.以下人类遗址中 ,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半坡遗址D. 河姆渡遗址6.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 ,该遗址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7.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是在〔〕A. 半坡遗址B. 河姆渡遗址C. 大汶口遗址D. 北京人遗址8.“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在该遗址中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
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A. 种植作物B. 磨制石器C. 饲养家畜D. 打猎捕鱼9.2019年10月15日 ,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通过测产验收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 河姆渡居民B. 半坡居民C. 北京人D. 元谋人10.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 ,以下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①半穴居房屋模型②刻猪纹黑陶缸③人面鱼纹陶盆④粟的朽粒〔〕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1.读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结构的房子?〔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12.读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8分〕1 / 3〔1〕图A出土于遗址;图B出土于遗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_第一单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_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的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战争中的关键事件,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练习题附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
1、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B )A.虎门销烟阻止了列强的鸦片贸易B.列强企图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沙俄企图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D.英、法两国企图抢劫圆明园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A.英美联军B.美俄联军C.俄法联军D.英法联军3、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A.“亚罗号事件”B.“马神甫事件”C.虎门销烟D.闭关锁国4、“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C)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B.鸦片战争期间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5、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D)A.英国B.法国C.日本D.俄国6、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D)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D.《北京条约》7、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B)A.《虎门条约》B.《通商章程善后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8、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C)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D.获得大量赔款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割占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D)A.英国、法国B.英国、美国C.俄国、日本D.英国、俄国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因为(B)A.中国的资源被掠夺B.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C.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B)A、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B、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C、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D、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1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从北京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朝皇帝是(D)A、乾隆帝B、嘉庆帝C、道光帝D、咸丰帝1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留守北京、担任议和大臣的是(C)A、林则徐B、琦善C、奕䜣D、陈化成14、下列各项,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的是(B)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望厦条约>>D、<<北京条约>>二、判断题。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是什么》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是什么》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变biàn(变成、变化、变动)极jí(北极、极小、极好)片piàn(木片、一片、铁片)傍bàng(傍晚、依山傍水)海hǎi(海洋、大海、上海)洋yáng(大洋、洋人、太平洋)作zuò(工作、当作、作业)坏huài(好坏、坏人、坏事)给gěi(给你、送给、献给)带dài(带上、带来、带走)二、我会认晒shài(晒干、晾晒、晒太阳)越yuè(越过、超越、越线)滴dī(水滴、滴落、泪滴)溪xī(溪水、小溪、溪流)奔bēn(奔跑、飞奔、奔向)没mò(淹没、没落、沉没)冲chōng(冲刺、冲出、冲破)毁huǐ(毁坏、毁灭、冲毁)屋wū(房屋、屋顶、屋子)猜cāi(猜谜、猜想、猜测)三、多音字冲chōng (冲击)chòng (冲着)没méi (没有)mò(吞没)给gěi(给你)jǐ(给予)作zuò(作业)zuō(作坊)1四、近义词温和——温顺暴躁——急躁帮助——帮忙灾害——灾难五、反义词好——坏温和——暴躁发动——终止许多——少许六、理解词语傍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温和: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暴躁:遇事急躁,容易发怒。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灾害:自然或认为的因素造成的伤害。
七、句子解析1.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不同色彩。
“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袍”指朝霞和晚霞。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存在的不同地方,语言优美,有气势。
八、问题归纳1.“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我”是水。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春酒》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春酒》知识点汇总一、初识课文:1、作者相关知识: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浙江人。
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桂花雨》《琦君寄小读者》等。
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词汇积累:标注字音: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解释字义:家醅: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二、整体感知:<1>、识春酒: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明确:春酒:古称冻醪。
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1、2段)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
(3段)会酒: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5段)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2>、品春酒:含英咀华,探寻美点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
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
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以这样的形式回答:通过读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一、课文概述《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题,描绘了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二、生字词1.重点字词注音-济南(jǐ)-着落(zhuó luò)-宽敞(chǎng)-贮蓄(zhù xù)-澄清(chéng qīng)2.重点词语解释-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聚。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三、课文解析1.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第二部分(第2-5 自然段):分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第三部分(第6 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济南冬天的可爱。
2.内容赏析-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温晴。
作者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响晴、温晴的特点。
-描写济南的山,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依次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的远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如画;城外的远山淡雅。
-描写济南的水,作者突出了水的绿和清。
绿萍、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面上冒着热气,在水里看天,水天一色,整个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四、写作特色1.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生动形象。
例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小山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可爱和济南的温暖。
3.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课后练习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仿照课文,写一篇描写家乡冬天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one Invitations姓名:宁雅雯学号:200777250403 Period: The second peiodContent: Passage one, An Invitation LetterTeaching Objectives:1. To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views on invitations culture2.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know ways of writing invitations3. Appropriate etiqutte of declining an invitationLanguage Focus:Ⅰ. Important Points:1. Format of an informal invitation between friends2. Language features of invitations3. Extending an invitationⅡ. Diffiucult Points:1. Talking face to face about the format invitations2. Role play in declining an invitationTeaching Procedures:Ⅰ. Organizing the classT: Greeting and a duty reportⅡ. Revision1. Words and expressions2. Useful sentences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Ⅲ. Lead-in1. Introduction to Background2. The general idea of Passage two3. Analysis of the tructure of the passageⅣ. Practice1. Introduction to Backgrounda. the format of an invitationb. declining an invitation2. The general idea of Passage oneHow to decline an invitation3. Analysis of the tructure of the passagea.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b. The functions of each paragraghⅤ. Presentation1. New words and phrases of Passage two2. Explanation of difficult sentences3. Grammar pointsⅥ. Practice1.New words and phrases of Passage one1). Lonly a. Alone and feeling sad, lonesomeeg: Without friends, Selena felt lonely in the city she had just arrived in.I shall have a companion in the house after all these lonely years.He felt lonely when his best friend moved to another place.2). Recently ad. not too long ago; starting not too long ago and still going on,(syn.)currentlyeg: I saw my friend recently; we had dinner together last week.Recently, my brother has been working on his master’s degree at the university.I’ve only recently begaun to learn German.3). evidently ad. as it appears, seemingly, (syn.) apparentlyeg: Mr. Lowenbag evidently regarded this as a great joke.From the warm temperature and abundant flowers, it is evidently spring here.Evidently your sister was sensitive on the topic of operations.4). preferable a. Better or more suitable, to be preferredeg: She found life in the city preferable to her quiet life in the country.Gradual change is preferable to sudden, great change.Milk is fine, but cream would be preferable.5). connect v. to attach, join together; to reach sb. by telephoneeg: The telephone operator connected me with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I connected the antenna to the TV set.A new road connects the two small cities.6). unable a. Not able, incapable;eg: I am unable to cycle to school because my bicycle is broken.He is unable to walk because of a bad ankle.He is unable to do the job for lack of experience.7). advance n. an improvement, (syn.) a breakthrougheg: There have been great advances in medicine in the last 50 years.This model is a great advance on previous ones.Under this system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made great advances.in advance of: more highly developedTheir training facilities are far in advance of anything we have.in advance: ahead of timeEverything had been fixed in advance.8). deposit v. to place sth. Valuable, such as money, in a bank or brokerage account; toplace valuables for safekeeping.eg: Sam deposited ten dollars in his saving account.Mrs. Heckler deposited her jewery in a safe.n. a partial payment to hold goods or property until the buyer makes complete payment.eg: She left a deposit on the coat.9). account n. money kept in a bank for present or future useeg: I have a checking account at Metropolitan BankThe accounts were perfectly in order.He opened an account at my bank in your name.10). chain n. a series of related things or events; a group of stores, restaurantseg: The king’s murder started a series of events and led to a war.That bookstore is part of a chain; you can find the chain stores in c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11). consequence n. the result of doing sth.eg: He drank heavily and died as a consequence.I’m quite willing to accept the consequence.He does not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2. Explanation of difficult sentences1). Para. 1: (Title) For conversation Press # 1Analysis: In this sentence, for means with the purpose of. Press # 1 is in imperative mood. # stands for No., Therefore # 1 is read as No.1.Translation:通话按1号键。
Example: For radialing, press the # key.2). Para.3: I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with a friend recently, and his cell phone rang, interrupting our conversation.Analysis: Interrupting our conversation in the sentence is a present participle phrase used as an adverbial of result.Translation:最近我和一位朋友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他的手机响起来,打断了我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