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合集下载

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分析

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分析
刘 品 然
( 中国传媒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北京 10 2 ) 00 4
摘要 : 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是适应 国际形势深刻变化 、 国际传媒格局深度调 整的 必然要 求 , 系到 中国如何在 竞争激 关
烈 的国际传媒领域发 出自己的声音 。加 强本科 阶段 国际传播相 关专 业的人 才培 养 , 是提 高国际传播 能力 的重要 内容 和紧迫 任务 , 是打造 国际一流媒体的前提和基础 , 对提 升我 国 国际传播 能力具有 重要 意义。
1改革教学模式 .
生数量在百人左右, 然而集体授课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学生接
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后备军, 国际传播相关专业的本科 受课程信息的效率。由于国际传播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工 生( 以下简称相关专业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坚持贯 作与思想政治觉悟紧密联系, 为确切掌握学生政治觉悟水平 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现阶段, 我国对相关专 和发掘学生思想潜在能力, 可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大学等5 所高校开展试点, 招收国际传播硕士研究生, 在信息需求弱、 为国 媒介渠道单一的条件下,说教” “ 的确能有效 家重点新闻 媒体培养国际 传播后备人才。 00 21 年底, 李长春 植入信息。 然而在当 前的社会环境之下, 国际传播专业的学
同志视察中国传媒大学, 并对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 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善于利用互联网、 新媒体以及其他媒介 行主题调研, 体现国家对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笔者 渠道去发掘各类信息, 仍然采取单一“ 说教” 的教学方式不仅 认为,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应当重 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猜疑和曲解, 而且不能满足学生对 视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政治、 经济、 历史和 知识涉猎的需求。此外, 学生的阅历和经历相对有限, 不少 文化知识, 并且具备出色的语言功底, 从而打下 良好的基础。 极端言论和偏激思潮很容易成为学生们发表观点的引用来 本文将从 1 3 常教学的视角, 来思考、 探索国际传播人才本科 源, 这将导致学生容易被片面的思想影响, 并与社会主流思 阶段的培养模式 , 并提出若干建议。

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

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

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传媒业作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为此,我们提出了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即从传播主体、诉求内容、渠道建设和受众反馈四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并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

传播主体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核心。

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传播人才,提升传媒机构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品牌。

诉求内容是传播的灵魂。

我们要深入研究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文化习惯,提供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内容,增强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

再者,渠道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关键。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多元化渠道,拓展传播空间,提高传播效率。

受众反馈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参考。

我们要重视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通过这四个维度的综合考量与实践,我们有望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概述在探讨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时,必须深入理解并分析主体诉求渠道类型的四重维度论。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用以审视和评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效能。

这四重维度包括:内容维度、技术维度、策略维度和文化维度。

内容维度关注的是传播信息的实质内容,包括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深度和广度。

对于中国传媒而言,这意味着要生产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发展成就,同时也要关注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

技术维度则强调了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国传媒需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同时也要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研究方法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研究方法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研究方法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研究和评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以下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文献综述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文献综述将帮助我们了解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背景、重要关键因素和前沿研究领域。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和收集信息来研究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通过实地调查他们的国际传播策略和成功案例,了解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并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决策依据。

此外,可以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制定假设并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

例如,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国际性活动或事件作为案例,收集相关的数据以评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效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量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并得出结论。

最后,可以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比较他们在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分析跨文化差异,可以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以上提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访谈、实证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和评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并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荧屏广角Television Research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加深了解,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进友谊,深化彼此交流与合作。

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可跨越语言屏障,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

“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它成为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地理风光的最佳载体,成为各个国家争夺话语权的世界性语言。

”[1]近些年,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成绩不俗,涌现出《大国崛起》《一带一路》等诸多优秀作品。

但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与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并不相符,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一流国家同台竞技,找寻发展短板,不断积累经验,制作出能与国际同行比肩的作品。

一、 背景与困境: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差强人意早期纪录片迎合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宣传需要,发挥主流价值传播、社会动员与国民教育的“喉舌”功能。

在电视发展的最初阶段,纪录片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

进入21世纪后,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影响力与日俱增,获得境外主流人群与媒体的欢迎与青睐,如《故宫》国际版以26种语言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丽中国》在全球50多个电视频道播出。

我国纪录片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欧美等纪录片强国相比依然差强人意,如何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已成为一道棘手难题。

二、 四重维度破题: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路径(一)理念:由“宣传”转向“传播”,打造纪录文化精品从概念上来讲,“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而“宣传乃引导理解、操纵认知与直接行为,以达成促进宣传者欲求结果之计划性与系统性意图的目的。

”[2]西方认为“宣传”具有贬义含义,而“传播”是中性词。

纪录片自诞生起,其体内天然地携带着“宣传”基因。

“纪录片教父”格里尔逊曾宣称“我把电影当作讲坛,用作宣传”,开创了纪录片“格里尔逊模式”。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张树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也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布局上讲实谋、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任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当前,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仅要传承走出去的历史实践经验,更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他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大力弘扬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之策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之策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之策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尽管中华文化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在国际上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相对较低。

与欧美国家的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有待提高。

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厚而多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历史故事和价值观念等。

然而,由于历史、语言和文化差异,许多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其次,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尚需加强。

国际交流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互鉴与交流。

然而,当前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华文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因此,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策略。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如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开设中文教育课程等,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国外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拓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的人类文化宝库。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更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清晰且有逻辑性的结构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可读性。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作者:李宇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02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一项外宣工程,致力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启动至今,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以广播影视领域为例,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进入171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全球建立了2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56个国家开办了102家海外落地分台,播出频率134个;在海外建成8个地区总站、32个记者站和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

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已经建成了美国、亚洲等9个平台,全球付费用户总数为17万。

中国网络电视台建成了7个海外本土化网站,以英、西、法、阿、俄、韩6种语言播出,各类客户端全球用户安装量超过了3.2亿次。

在国际传播实力提升的同时,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未能同步发展,各种问题也日益明显,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模式相对简单、力量相对分散、渠道相对单一、实效相对不强”。

①当然,问题不限于此,需要反思之处甚多。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的沿袭和升级,在新的国际形势、传媒格局和技术环境下,我们需要认真反思、重新审视国际传播的目标定位、理念和举措等问题,以更好地做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未充分体现“国际”特征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层次:全球市场、区域机构和本土观众,也就是内容产品在理念、标准上要满足全球市场要求,在运营、合作上要注重区域性的媒体机构,在节目播出上要满足本土观众的内容需求和媒体消费习惯。

反观当下国际传播实践,内容建设虽然力求“全球视野,国际表达”,但在内容上仍苛求“内外有别”。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2014年底在一次与媒体的座谈会上谈到,现在的国际传播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国界的差别,因此节目制作和播出要重新审视“内外有别”的理念。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摘要: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国际间各国各民族互为传受主体的广泛的信息交流。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已从政治、军事扩大到经济、外交等多种领域。

在卫星通信等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国际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系的结构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应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契机,建构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构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构想应该从国际传播理念、策略、战略三个方向建构。

关键词:中国国际传播互联网全球化一、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的特点国际传播是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国际间各国各民族互为传受主体的广泛的信息交流。

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包含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狭义的国际传播则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围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已从政治、军事扩大到经济、外交等多种领域。

在卫星通信等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国际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国际传播日益青睐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媒介需要跨越空间、国界以及文化的鸿沟,使国际传播区别于国传播,也使传播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国传播的影响。

从传播技术与国际传播的发展轨迹来看,一方面国际传播的客观需要不断催促着传播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同时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进步又不断增添或更新着国际传播的样式。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传播在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文化价值观、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影响力的策略,以期为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现状,包括传播渠道、内容制作、受众接受度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影响。

为了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将提出一系列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媒体品牌建设、提高内容质量与创新性、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望推动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本文旨在对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不断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这些阶段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革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推进紧密相连。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媒体传播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外传播相对较少。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也逐渐发展并扩大了影响力。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逐渐打开国门,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此时,中国媒体开始尝试对外传播,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例如,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英语新闻节目,中国日报等英文媒体相继创刊,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平台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

平台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

平台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一、绪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形象、传播文化价值观念、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平台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平台社会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传播、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仅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还受到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平台社会背景下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对于我们把握时代特征、适应传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其在平台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

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能力,即一个国家能否迅速、准确地向世界传递信息;二是话语权能力,即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是文化影响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能否被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同。

这些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平台社会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现状和挑战,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外传播渠道不多样化,缺乏有效的多语种传播手段;二是对外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三是对外传播效果不佳,难以形成持续的国际关注度。

这些挑战限制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我国在平台社会背景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

这些策略包括: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全面的国际传播战略规划;二是优化传播资源配置,提高对外传播的投入效益;三是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多元化的对外传播渠道;四是丰富传播内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国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六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一、引言互联网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日益频繁。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现状、影响力及其与国际媒体的竞争关系,以及对中国影响力的因素和国际传播策略。

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现状1.外媒的涌入与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中国媒体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一直相对有限。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国际传播的投入,并加快了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

例如,《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都开设了国际版,向全球读者提供了更多及时、准确的信息。

2.舆论环境的改善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受制于舆论环境的限制。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舆论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中国媒体在报道时更加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呈现多元化的声音,提高了媒体的可信度。

三、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1.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中国的电影、音乐、美食等文化产品备受全球关注。

中国媒体通过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新闻报道的全球性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中国媒体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对国际社会的观点和解读影响深远。

3.信息传播的力量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大大增强。

中国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受众。

这种信息传播的力量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的竞争关系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媒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国际媒体在传播技术和资源上具有较大优势,而中国媒体在政府支持和巨大受众基数上占据优势。

浅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浅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浅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布时间:2021-12-28T08:15:41.2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第22期作者:陈琼瑛[导读]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迫切任务。

陈琼瑛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6摘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迫切任务。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尊重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阐释好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软实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意味着中国发展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借助国际传播力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形势下,经过一系列探索,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虽取得了非凡成绩,但也还存在巨大差距,比如资源分布不均、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产业链与消费端断层严重、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全球意识和差异化思路贯彻不够,国际传播渠道拓展不宽,对外传播平台仍需下大力气追赶发达国家,相配套的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为此,我们要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引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积极、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

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一、回应国际关切,树立国际化意识。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文/常情(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打开了新局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涉及国际传播工作的主流媒体、相关国际机构及个人必须不断探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

总体看来,主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开展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国际活动以及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来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利于扭转我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有利于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作贡献。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路径 意义新时代产生新机遇,引领新发展,国际传播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外宣格局以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新时代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1.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理解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总体历史背景下展开[1]。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由多主体构建和应用的、比较立体的国家对外宣传格局初步建立,国际话语权正在稳步提升。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持守正创新,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体制机制得以理顺,一批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较高的媒体集群逐步被打造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广泛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一批中央主流媒体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和使命,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宣介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案,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探寻各种形式与国外媒体进行交流和合作,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此之外,一些民营媒体也走出国门,积极向国际化方向拓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新内容创作首先,创新内容创作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

我们应该注重策划和传播高质量、具有原创性的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和社会民生等方面展示给全球受众。

同时,要注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创作出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接受习惯的内容,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语言选择语言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优化语言选择,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使用简单、明了、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增强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同时,要注重使用海外受众常用的短语和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三、制定传播策略有效的传播策略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以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在制定传播策略时,要注重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以及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爱好,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四、加强合作与共赢国际传播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合作。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国际传播环境。

通过分享经验、交流信息、协作项目等方式,提高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要注重在合作中寻求共赢,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总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内容创作、语言选择、传播策略和合作共赢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际形象。

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分享中国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全球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传播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智传播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以数智传播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以数智传播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者:崔素玲吴炫蓉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03期【内容提要】数智时代的融合发展以空前的力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

以数智传播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已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成为引领未来、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

为更好地顺应数智革命的发展潮流,必须融合文化、技术与制度等多维度视角,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数智传播力的不断跃升。

与此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将公民数智素养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关切,来更好地应对由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从而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智传播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对内传承与对外交流的交融之中,是诞育于中国的文明,更是拥抱着世界的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日省月修中继往开来,于和平发展的底色上兼收并蓄,在波云诡譎的时代浪潮中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内涵,坚定并深化文化自信,增强并展现文明担当。

在数智革命的推动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与共享展现出跨越物理时空的特性,形成了一种重塑文明传播形态的力量。

数智传播力的建设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并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话语权提升的关键,还是引领和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的重要抓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裹挟数智革命的浪潮,正在加速推进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面向未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了重要的探究内容。

一、数智传播力的形成数智传播力源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数智技术运用中得以淬炼提升,并依托数智传播制度有序运转,是文化、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作用成果,也是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的实践承载,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未来抓手。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数智传播力的源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

①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内生与外融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包容的开拓进程。

央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央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秘鲁圣加旺水电站三期项目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下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中水电)以EPC 模式在秘鲁市场承建的第一个水电站项目。

在国资委的指导下,2021年5月25日,由三峡集团牵头组织、三峡中水电负责具体实施的秘鲁圣加旺水电站三期“云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企业形象的有益探索。

抓顶层设计,突出内外联动、密切协作三峡集团将秘鲁圣加旺水电站三期“云开放日”活动纳入年度重点宣传工作,由三峡中水电负责具体实施。

三峡中水电依托正在开发建设的秘鲁圣加旺水电站三期项目,联合集团兄弟单位、秘鲁当地项目团队、国内外媒体等,内外联动,精心策划,对“云开放日”活动的目标受众、展示内容、呈现形式、媒体传播、组织保障等各项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形成活动方案。

确定活动方案后,三峡中水电协调组织境内外相关人员密切协作,提前做好当地员工采访、视频拍摄、脚本撰写等工作安排,并与周边当地民众做好沟通,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保障活动拍摄团队顺利进驻、完成活动拍摄任务。

为保证活动举办质量,三峡中水电还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本次活动开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从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媒体推广等各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做到活动组织有策划、工作开展有秩序、开放范围有尺度,确保“云开放日”活动有序推进。

抓展现视角,突出绿色多元、以人为本本次“云开放日”活动紧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宣传三峡集团为绿色生活赋能、融入当地、造福当地的实际行动为切入点,温情讲述企业与当地民众携手共进的点滴故事。

聚焦生态环保,讲述绿色发展故事。

“云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现了三峡中水电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如:对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生物物种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河流区域建设了生态流量管,对鱼类进行导流放生;为被拯救的物种建立临时生态安置点,将重要物种转移到其他自然栖息地……这些举措通过当地雇员的真实讲述,生动呈现了中国企业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打造“绿色水电站”“和谐水电站”、守护秘鲁碧水蓝天的坚定决心。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3)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 (4)1. 国际传播格局的复杂多变 (5)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流挑战 (6)1.2 各国信息传播能力的差异与不平衡 (7)2. 传播技术与手段的迅速变革 (9)2.1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10)2.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挑战 (11)3.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13)3.1 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障碍 (14)3.2 传播内容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问题 (15)四、应对策略 (17)1.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8)1.1 提升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 (19)1.2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20)2.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国际传播手段 (21)2.1 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 (23)2.2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与形式,提高传播效果 (24)3. 尊重文化差异,推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5)3.1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需求与特点 (27)3.2 加强文化产品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设计 (28)五、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29)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同时也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际传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增加。

文化差异和国际形象塑造问题也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要面对的挑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37新媒体研究·理论研究导语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治理的成功,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需要以丰富的媒体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开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更要积极发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传达出中国各界对大事件的看法和分析,争取国际话语权。

1.国际传播环境现状1.1“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长期存在现阶段,欧美国家依仗二战后自身强大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利用语言、技术手段等优势,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社交媒体、报刊、书籍等传播渠道向全球不同类型文化输送西方价值观,构建了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实现了对传播内容的垄断和传播渠道的垄断,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广大受众的偏好,以及对某个事件甚至某个国家的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崛起,西方利用其高效的新闻报道、专业的媒体团队和遍布全球的媒体渠道传播中国负面信息,设置涉华负面议题,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西方对我国的误解和敌视长期存在。

然而,中国国力的明显提升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执行,使得我国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外受众也越来越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华文化、经济金融、中国对世界的看法等信息,国际传播的总体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

1.2“防御式”的被动传播策略需改变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美国政府和媒体几乎主导了国际涉华报道的议题及看法。

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媒体一直恶意诋毁中国的疫情应对策略,营造中国政府疫情应对不力的氛围;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由美国政府主导的“中国责任论”一直左右着国际舆论环境,美国政府通过媒体、智库、政客、组织层层精心包装,将其升级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将疫情的源头及各国疫情失控的原因指向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信息传播能力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是社会共同体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军事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强调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丰富、真实和发展中的中国。

一、解析国际传播
马特拉在1992年初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是一本重点阐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的专著,围绕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传播应用问题,包括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施动者的网络和战略的历史。

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维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

第一是战争。

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发明一开始就源于军事的需求。

其次,传播的角逐并不仅仅只限于地理政治,也存在于争夺世界-空间的经济较量中,越来越具有份量的是地理经济或者说是经济战争。

第三点是信息和传播对世界经济的驱动作用提出了一个反复萦绕的问题,即传播与世界在一起是否宣告一种整齐均匀的“世界文化”的来临,抑或是全球文化处于碎片化的前奏。

二、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正式成立,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

2.第二阶段:1983年,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3.第三阶段:电视对外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

4.第四阶段: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中央确定了首批5批重点扶持的网站: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新华社的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RI在线和中国日报网站——它们是中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国家队”。

2003年,非典,建立从上到下,全面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现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从“宣传中国”向“说明中国”转变;不断改进具体运作方式,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东风推进新闻立法,同时促建“透明政府”;在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种形式向世界说明中国,借此适应时代潮流转变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三、任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及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首先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不强,其次是国际舆论影响力不强,第三是国际信息传播能力不强。

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积极转变对外传播观念和方法;第二,加强人才培养;第三,既要让中国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又要大力发展地方媒体,打造地方传媒品牌。

积极转变对外传播观念和方法,适应国际传播战略的新变化。

首先就是要增加信息开放度,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充分地接受到我们传播的信息。

其次是要提高信息时效性,任何信息的传播应该及时准确的到达受众的身边。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信息多样性,单一风格的信息将很难再满足受重的需求。

最后,要加速信息的流动。

只有加速信息流动,才能不断的跟上
并满足受众对信息的的需求。

对于国内的媒体来说,应该根据新情况恰当的转变自己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战略,自信地面对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媒体自身的长足发展以及最终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构建。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既是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现实问题。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提高信号覆盖,节目覆盖,眼球覆盖,心灵覆盖,更关键的是要提高文化厚度、价值观的通用度。

为了适应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也应实现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肩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要善于形成和引导舆论,同时也要具备国际报道的能力。

公共外交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参与,主流媒体也必须由“内”而“外”积极发力,通过打造在国际舆论市场有发言权的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国际舆论。

主流媒体要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到: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和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

对外媒体是开展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阵地,是表达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但同时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政府和学界对对外媒体的投入和关注仅限于中央对外媒体,地方对外媒体则被忽略,无论是对地方对外媒体的理论研究、资金投入,还是地方对外媒体的制作水准,都不尽如人意。

细细分析中央和地方这两级对外媒体的受众群体差异和各自的传播优势,不难发现,地方对外媒体和中央对外媒体的受众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二者的传播优势各不相同。

在中央对外媒体尚不能有效覆盖所有目标受众的情况下,地方对外媒体理应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战线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因此,有必要对地方对外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空间进行梳理及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