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

024史海钩沉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引发变法的国际环境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国际背景。

1600年荷兰商船“利弗特”号来到日本沿海,使日本对外关系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1609年日本与荷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荷兰传入的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时称“兰学”,得以持续输入日本。

“兰学”的输入渐渐转变了日本人固有的向中国学习的观念,掀起“兰学”热潮,无形之中影响了时代的变迁。

随后,德川氏为巩固封建统治颁布了严峻的锁国令,虽然仍允许与中国、朝鲜、荷兰通商,但只能在长崎一带,并受到幕府严格的监管。

直到1853年“培理叩关”后不得不打开封闭近200年的国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日本封建体制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洲其他国家的反帝运动持续高涨,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英、法联军忙于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从而在中国扩张势力范围;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农奴制改革上,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减少了日本变革受到外部阻力的影响。

中国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紧锁的国门,因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争相掠夺的对象。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掠夺资源成为列强的首要任务,英、美、法等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在发展了资本主义后也迅速强大起来,邻国日本更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崛起。

引发变法的内部因素君主在变法中的影响日本天皇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自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天皇便大权旁落日本进入二元政治体制。

幕府时期天皇权力虽被架空,但无论幕府姓氏如何更换,天皇始终是“万古一姓”,其作为“天照大神的御子御孙”仍受到人民无比崇拜。

所以德川幕府在面对“锁国”与“开放”这一难题时,无奈之下,只能到京都去请示天皇,这一举动无形中彰显了天皇的地位,也为后期的“王政复古”埋下伏笔。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日两国面对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 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处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狂潮中,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是被西方的炮火轰开的大门。

在中国,其标志是鸦片战争。

在日本,其标志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出现。

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它们的结果却不可同日而语。

就其结果而言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

1、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日本过去的一切主要是从中国学习过去的,日本既能善于向中国学习,肯定也能善于向西欧学习,他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当遇黑船来袭,日本人虽然纠结过,但是最终选择学习西方,日本人的思想远比中国的大多数人和统治精英的思想要灵活和宽泛的多。

日本的知识分子都希望维新和变革,希望继续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以强化他们在日本社会的领导地位。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既得利益阶层,是官员和统治阶级,他们希望保持现状,阻止变革和新思维的传播。

3、社会背景不同日本的社会背景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倒幕运动,通过暴力将日本社会最大的阻碍——幕府,给推翻了。

而中国的社会背景是封建危机严重;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13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

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

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随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势态,当时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日本也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起的改革运动。

但是,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摆脱了落后与挨打,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是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下令搜捕,新政全部被废除而告终。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同样都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变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首先,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倒幕运动,通过暴力将日本社会最大的阻碍——幕府,给推翻了。

这为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但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收到社会各界顽固派的层层阻扰。

其次,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核心是中下层武士,大都参加过倒幕运动,战斗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核心却是从自幼成长在书斋的文人,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

虽然有光绪帝的支持,在百日维新期间,也发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新政诏令。

但是,旧政权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重大问题的裁决,高级官员的任免,都要由她决定。

所以,两次变法的领导能力悬殊,也是致使两次变革结果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两国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但是大都士大夫依旧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摘要]近代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也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

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两者有类似起因,戊戌变法仿效了明治维新的变法内容,性质均为流血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但是结果大相径庭,一个改变了国家命运,另一个却被顽固派镇压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唤醒国民独立、自强意识等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但却为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关键词] 维新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

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本文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本文简介:摘要:为了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民族危机,19世纪在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运动。

文章从运动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改革内容以及运动实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运动的相同之处作出了剖析。

其不同之处,可以从国土面积、历史文化背景、采取的策略、享有的力量以及对立面的力量等方面方面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指出:必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本文内容:摘要:为了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民族困局, 19十五世纪在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依序运动。

小册子从运动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改革内容以及运动实行方式等进行对这两个运动的相同之处方面了剖析。

其不同之处, 可以从国土面积、历史文化背景、采取的策略、的力量以及对立面的力量等方面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指出:必须充分体现独裁政权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必须抓住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主观洞见。

关键词: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比较;0 引言19世纪中期, 明治维新的最终胜利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大化革新了障碍, 但19世纪末期中国清朝戊戌变法以而告终, 未能实现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美好理想。

明治维新与一成戊戌变法一成出师不利, 中俄是两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拟对这两个运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

1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首先, 从思潮的社会性质来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封建社会为, 向资本主义过度所或进行的自由主义变革。

日本在幕府时代前夕, 社会萌发经济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战略。

但商品经济在日本整个社会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明代中后期, 中国开始出现发生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 直到鸦片战争同一天, 中国整条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了上促进程度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增长, 但在社会经济中, 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国强兵
三、改革措施
1、经济上: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工商业 2、政治上: 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 3、文化教育: 发展新式教育
四、改革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1、改革背景
2、改革过程(领导力量,支持者)
3、改革措施
4、思想文化
5、国际环境
6、结果影响
一、改革背景
明治维新: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 清政府内部虽有分化,但守旧势力很强大

二、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 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戊戌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刀阔斧、稳扎稳打。 戊戌变法: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根本未可能 实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被搁浅。
四、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普 及早 中国: 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 受新鲜事物
五、国际环境
日本: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 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六、结果影响
日本:
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 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 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近代 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国: 戊戌变法
日本: 明治维新
1、改革背景 2、改革目的 3、改革措施 4、改革性质
一、改革背景
1、政治上: 封建统治危机 民族危机 2、经济上: 经济落后, 新的经济力量 3、思想上: 西方外来侵略同时带进先进文化特别启蒙思想
二、改革目的

问题: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 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其他: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清政府消极避战等等
问题: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 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不同: 态度?主动?全面? 李鸿章: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 守性 森有礼: 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好 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问题:课本材料4反映的情况与中日改革的 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提示: 改革的领导力量?全国性的?各自为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