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关于近代殖民地国家复兴之路的思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
风云人物
明治维新前三杰、后三杰 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 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
戊戌变法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 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 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 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护 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 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 和帮助。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 会相对稳定 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 邦,鄙夷其文化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 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占 全国比重小。 维新派都自幼成长在书斋。参加社会实 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 差。 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涉 及面广。 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级 的联系。
戊戌变法的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变法要维护 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 支持。要想挽救民族危机,只有依 靠无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维新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 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君 主专制 中央集权 制度 为君 主立 宪制 度 ,以 《 五条 誓 文 》和 《 政 体书 》正式规 定 国家性质 ;在 经济上 实行 “ 殖产 兴业” 计划 ,全面 学 习西 方先进 的工业
的危机 ,国家遭受着西方列强 的全面侵 略。
( 二 )不 同点
1 . 两 国原本 的政治制 度有所不 同 中国早在秦 பைடு நூலகம்建立 之 时 ,便确立 了君 主专制 的
在很 大程度 上影 响了西方 国家 的经济发 展 ,因此 ,
为了进一步 获取资本 与财 富 ,西方列 强开始 以侵 略 的方 式打开 了 中国与 日本 的国 门,通过 逼迫两 国签
订屈 辱条约 来开设通 商 口岸 ,以保证 自己的经 济发 展 。 自此我 们可 以看 出,中 日两国在 近代所 面临 的
1 . 两 国都 以 自然经 济为主体 ,实行闭关锁 国政
作者简介 :贾 艳 ( 1 9 8 2 一 ),女 ,山西汾 阳人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助教 。
・
] 04 ・
民族危 机是相 同的 ,即都 面临着 殖 民地 与半殖 民地
策 等各个大 的方面 进行着手 的改革 。 日本 明治 维新 在政 治上效 仿西方 列强 中的英 国等国家 ,变 原有的
与此 同时 ,在见 识到 了强 大的西 方工业文 明之 后 ,
十九 世纪 的中期 ,中国与 日本两 个国家在 许多 地方 都有着相 似之处 。第一 ,两 国的经 济都是 以 自 然经 济为主体 ,人民 的生 活 多以 自给 自足的方式 进 行着 ,虽然都有 过资本 主义 的萌芽 ,但 国家仍 以封 建社 会的形 态存在着 。第二 ,中国 自清朝 以来 ,便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
为了让你有适度的紧张感,所以演讲的开头和结束语还要靠你自己编,相信我是为你好。
1变法运动的背景不同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名族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步发展,这就奠定维新运动的一个阶级基础,在受“新思想”影响的一群中国人中就主张维新运动。
企图通过这样结束中国这一腐朽的统治面貌。
而日本,在19世纪中期,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
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而在一些发达地方,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开始开展明治维新。
2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变法的结果也不同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虽然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
但太平天国的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处于稳定,而引导革命的先进分子都自幼出生在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依据源于书本,能力较差,面临的困难不在少数,一方面受社会各阶层顽固势力的阻扰,而本身改革涉及多方面,没有侧重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行不通的。
而另一方面他们实施改革太依赖于当时的皇帝,疏远了群众,导致缺乏与其他阶层的联系,势必就会孤军奋战,而同时在其改革进度上显得操之过急,急功冒进,种种原因势必导致维新运动的失败。
再来看日本,同样是在面临种种不平等条约,但是当时的日本诸藩割据,当却处于革命高潮期,社会相对动荡,发动革命就能带动更多的革命者,而他们的领导人多数出生于幕府时代,生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同时得到英美国家的帮助,这样就很好的借鉴英美国家经验,无疑是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而当时所有的阻力都来自幕府,革命就特别有针对性,同时日本所辖地域狭窄,这样力量就比较集中,同时影响就会很快,而当时的革命者也善于利用人名群众革命决心和力量,以政权建设为中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取得了明治运动的成功。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比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比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同为两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与压迫,在民族危亡阶段做出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
相似的历史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快速发展至路,步入西方列强的行列。
而戊戌变法却加剧了清王朝的覆亡。
纵观两个近代运动成败迥异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两千多年。
虽然受到列强与农民运动的打击,却依然具有强大的势力。
封建官员掌握朝中政治经济大权。
与之相比的维新派所依靠的光绪皇帝只是有职无权的傀儡。
直接导致新政推行困难。
而日本的幕府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皇权与倒幕派结成坚实联盟。
为推翻幕府统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新政的推行。
二主要势力与手段不同。
日本倒幕派以中下层武士与普通人民为基础,利用人民力量以战争与起义为手段夺取幕府政权。
中国维新派却以上层官员为核心力量,没有发动农民力量。
其主要依靠仍然为封建阶级,变法有损封建阶级利益,当然难以取得成功。
三国际形势不同。
19世纪末,中国成为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焦点。
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剥削力度,抑制中国资产阶级成长。
而腐朽的清王朝没有意识到列强带来的危机,反而妄想依靠列强力量消灭农民起义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利用列强间矛盾完成自身资产阶级改革。
四改革方向不同。
中国维新派主要注重的是经济与军事的变革。
没有触及政治变革与腐朽社会制度,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内腐朽现状。
日本倒幕派注重思想与政治的改革,并且更加注重法制典章与观念的改变,改革更加彻底深入。
两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对相应国家带来的影响有巨大差异:戊戌变法加剧了中国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由于变法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国力衰弱的现状。
中国依旧处于被列强侵略的地位。
同时,它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发展,扩大资产阶级实力。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也有一的哥积极意义。
鼓励之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 (3)
如何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呢 ?
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 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 客观,主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 结合当时背景 分项分析(历史背景) 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 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பைடு நூலகம்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 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 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历史意义)
目录
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似点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
三、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 败的历史启示
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似点
• 1.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 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 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丌断。外来侵略导致被 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丌断上升。西方侵略 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 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 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 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领导力 量
具体措 施 国际环 境 思想文 化传统
•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 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 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经过: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结果:都有利亍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丌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 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 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 大起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1.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2.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变法大刀阔斧。
4.目的不同:前者为了维护大清统治,后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印发的思考
财政1101 111220040 周文刚大国兴亡谁人定--浅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因素比较摘要: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改革100多年以前,当时的中日两国是同处东方的封建国家,虽然两国所进行的改革运动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才使得改革的结果不同,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
一、中日两国反动力量的对比,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
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
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
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
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
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政治变革事件,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起点。
而戊戌变法则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改革的失败尝试。
两次事件的成败原因,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首先来看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当时的日本陷入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日益加剧的国内动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志士开始呼吁进行变革,以摆脱外国侵略和国内动荡的困境。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下:明治维新的成功有赖于时代变革的潮流。
当时的日本面临外部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环境。
国内的动荡也迫使统治者寻求变革,以维护政权稳定。
明治维新是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实现的。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有志之士的奋斗。
在明治维新之初,有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日本所处的困境,他们积极倡导变革,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
这些有志之士在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领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得益于统治者的决断。
在明治维新之际,日本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决断的领导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有赖于国际环境的支持。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进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外部势力对日本的干涉使得日本不得不进行改革,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时代潮流的推动、有志之士的奋斗、统治者的决断以及国际环境的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治维新得以成功,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接下来来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其成败原因如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有赖于当时社会的惯性。
虽然明治维新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现代化的改革,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保守思想和旧有体制的惯性。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13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
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
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日本,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背景、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后果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发生背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发生的。
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的幕末时期,日本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的“黑船”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与西方国家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则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压迫,包括英国的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实施改革的迫切性。
其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提高日本国家的实力,保护日本的独立和国家利益。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强中国的国力,以抵御外来侵略。
再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实施方式存在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是从上而下的改革,由明治天皇领导,与幕府和大名等统治阶级合作,最终推翻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天皇制度。
明治维新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藩制,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推行教育普及等。
戊戌变法则是从下而上的改革,由一些进步的士人和政治家发起,力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包括兴学、变法、废科举等。
最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后果也有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亚洲的第一个现代化强国。
而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改革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后来又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列强的干预,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总结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相似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从背景上看,两次改革都是在本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社会面临殖民化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
第二,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维新的性质。
第三,从目的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
从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法维新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在遭受外来势力的践踏,国内都有改变当时状况的强烈呼声。
在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以期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变革要求。
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尊王攘夷”为精神,天皇成为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中心,于是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求促进日本各个方面的进步。
第四,从作用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鼓励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使民众获得一定权力,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军事的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文教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技艺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有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使日本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了明治维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然而,上述这些相同点并没有使两者“同归”,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上:从变革的经济条件上看,日本是优于中国的。
变革之前,虽然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绝对的优势,力量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经济夹缝之中的弱苗,中国根本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在幕府统治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大名与各藩的大商人相勾结,发展藩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了工商业,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是优于中国的。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摘要: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两次运动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改革,结局却一成一败。
本文试图从两者的比较中探讨两国改革运动的异同,通过比较内部条件之不同、个人和组织的权力资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运行效用之不同,将有关因素进行调理归结阐述了当时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改革,论证了变法中社会基础的重要性,得出了其一成一败的原因。
关键字: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改革目录一、绪论 (4)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 (4)(一)历史背景大致相同 (4)(二)改革的性质宗旨相同 (5)(三)改革的内容大体相同 (5)(四)改革的实行方式相似 (6)三、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分析 (6)(一)国际环境不同 (6)(二)社会结构大不相同 (7)(三)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和政策的实际作用不同 (8)四、对中国发展的借鉴价值 (8)(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8)(二)发展经济 (8)(三)重视教育 (9)结论 (9)参考文献 (9)Abstract (10)一、绪论19世纪中叶,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
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制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国门,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两国分别启动了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标志的现代化变革进程,本文重在比较两个变法异同。
(一)中心论题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探讨,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发生时期、社会背景、阶级支撑、改革措施、实质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二)写作意图透过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看社会基础的重要性。
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协调,通过比较得出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引发的思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引发的思考作者:张秀云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08年第10期摘要: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改革100多年以前,当时的中日两国是同处东方的封建国家,虽然两国所进行的改革运动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才使得改革的结果不同,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
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
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
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
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
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
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分析摘要:为了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民族危机, 19世纪在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运动。
文章从运动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改革内容以及运动实行方式等方面对这两个运动的相同之处进行了剖析。
其不同之处, 可以从国土面积、历史文化背景、采取的策略、拥有的力量以及对立面的力量等方面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指出:必须发挥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必须抓住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比较;0 引言19世纪中期, 明治维新的最终胜利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但19世纪末期中国清朝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未能实现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美好理想。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 是两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拟对这两个运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
1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首先, 从运动的社会性质来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封建社会为母体, 向资本主义过度所进行的变革。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夕, 社会经济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商品经济在日本整个社会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明代中后期, 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整个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增长, 但在社会经济中, 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其次, 从外部环境看, 戊戌变法时的中国和明治维新时的日本, 都面临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 都面临国家被瓜分的危险。
因此, 这两个运动都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
日本于1853年后被迫开关, 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 民族工业受到了重创, 经济环境日益恶化, 国内的政治危机不断加剧, 国家存亡面临严重威胁。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一败涂地,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逐渐丧失国家主权, 被迫割地、赔款, 此外, 国内不断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人民逐渐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关于近代殖民地国家复兴之路的思考共24页文档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关于近 代殖民地国家复兴之路的思考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一、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 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 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 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 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 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 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 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 维新思潮。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 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 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 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 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 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 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 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 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 现的。
----关于中日两国在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后的复兴之路 的思考。
演讲:郑欣杰 13建筑二班相似的表象下,又存在着差别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去探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结果, 从而了解相对真实的历史或接近历史的真相。 • 中国与日本两国一衣带水、渊源颇深——同处东亚、同为黄种人、 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化改新开始后,日本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 等多方面全面的学习中国。但是步入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两 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于19世纪中后期进行明治维新 ,中国于19世纪末进行戊戌变法,两者从发生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 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两国从 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以明治维新为起点,一跃成为了 世界强国,成为唯一靠独立发展走向强大的亚洲国家、唯一建立过海 外殖民地的非白人国家。因此了解、研究日本的百年复兴之路,对于 我们意义重大。
德川将军
(二)明治维新之前的民族危机—黑船事件(外患)
因为佩里舰队 的军舰是黑色 的,船上的蒸 汽机又冒着黑 烟,所以日本 历史上把这一 事件称之为 “黑船事件”。
1853年黑船驶抵浦贺港
(三)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倒幕运动(1867—1868)
1、背景: 内忧外患 2、倒幕力量
1)构成
安政大狱
倒幕派(武士,商人,资,新) 人民 部分大名 (西南四强藩)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 二、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代之以 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心,围绕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树立统一 的价值观,树立、保持和发扬中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是中国目前发展 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具有 非常鲜明的借鉴意义。 • 一、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打通地方差异的壁垒,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对统一的国民性 和民族性的认知和建立,强化国民对于国家、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国 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具体涉及有: 完善的物流体系 和交通运输网、 传播媒介、 教育体制、 兵役制度、 宏观调控等。 • 二、 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针对国家发展需要,以审视的态度选择合适 的学习对象,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 识,并迅速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 • 三、 树立国民整体的自强意识。只有自强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自强 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
2)主张 ——王政复古
3、经过及结果
1867年 1868年 “大政奉还”—王政复古(初步胜利) 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新政府
二、内容
1、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富国强兵 2、措施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⑵经济:殖产兴业
①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 和通讯业 ②使节团考察欧美 ③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④扶植私人企业 ⑤培养人才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 四、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 •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措施:“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 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 准备;实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政策,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 • •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 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无法实施。而且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软弱和妥协,使得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最具革命性的政治主 张并没有在新政中提出,因此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梦想化为了泡影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 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 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 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 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 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 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 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 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 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 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 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 政权。
•
曲折艰辛复兴之路---中国
• 要想改造一个社会,必须先从人们的思想开始,然后改革 政体,最后发展经济。英国是这样做的,因此,近代英国 发达到了“日不落”! • 但是,在近代中国„„
思想 文艺复兴 政体 资产阶级革 命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 洋务运动 政体 戊戌变法 思想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 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工业 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 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 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甲午中日 战争中, 北洋舰队 全军覆灭, 洋务运动 也随之破 产。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 三、领导力量不同: • •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 。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 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 路线和做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而日本维新的“大 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 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 •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 子,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 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 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 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他们 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 但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终究跳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日本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 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 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 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 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一)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幕府统治(内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 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1989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6人被杀,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 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 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宣统退位后,1912 年2月13日孙文提 出辞呈,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第二 任临时大总统。至 此,辛亥革命的果 实被袁世凯窃取, 真正意义上的辛亥 革命宣告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 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 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 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改革内容要涉及经济 社会各方面,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 新时期。无论中国的近代维新变法,还是当代 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我们都有很大 的借鉴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 一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 年的封建统治,也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三个方面的主要 转变。这些转变在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 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 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 • 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体现为—— • 1、 诸藩割据,地方意识和等级意识到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一统的转变; • 2、 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到开放和学习的转变; • 3、 盲目自大到追求自强的转变。 • 这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