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当今语文阅读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网络环境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阅读不再停留于纸张的读物,而是更多的从网络获取海量的信息,有声有色的资源。网络化阅读是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从获取体验到传递情感、观念、价值观到反馈、再认知的过程,最终达到以获取体验,与人交流精神、思想感情的阅读目的。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化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网络环境 体验

知识改变命运,网络创造人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素质的标志,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网络环境下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以课堂精读,主题研读、名著选读、选择性泛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网络化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①“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网络化阅读正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实践,学生通过网络环境收集丰富生动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自觉的去体验,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对阅读的对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体验之后,即时性地在网络环境的平台上与其他人交流,对已有的理解、体验进行再加工,以获得新的理解过程。

网络化阅读是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从网络的海量信息,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在这个平台上传递体验、观念、价值观,相互启发思考,共同探究得到反馈,再认知,从阅读交流中反观自己,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网络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因特网,还包括整个班级的局域网(天空教室),双网齐下支持网络环境的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的材料也不局限于文本,“读”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读”的形式是文本阅读,即书本阅读,这一种读的形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改变,它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骤增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纯文本的阅读材料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 ②“超文本”及③“超媒体”的形式的应用性阅读显得更为重要。阅读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以感受的材料,图片、漫画、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

flash、视频介绍、音乐、电影等。这种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来自各方的信息、资源刺激了学生感官体验。网络化阅读的形式决定了阅读资源的载体必须是计算机或网络,因此,开展网络阅读教学是适应新形势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 网络化阅读的模式

网络化阅读以课堂精读、主题研读、名著选读、选择性泛读为模式,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体验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

1 课堂精读

首先,教师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恰当地将课文与网络阅读教学整合,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建构的阶段性特点,确定网上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网页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在上课时能指导学生迅捷地找到信息源。

再次,教师必须考虑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现有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等,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除了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外,让学生也能够自主设置情境,从因特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进行筛选,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苏州园林》这一课,教师布置“以导游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任务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网上查找,筛选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站,将这些资源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整合,以自己对《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理解与体验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在局域网中,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通过局域网教学平台共同评价,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验。

在学生自己创作演示文稿的同时,也是学生从苏州园林中获得审美的体验。每一个学生对苏州园林理解和体验都不同,通过网络资源制作的演示文稿也不同,但是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性地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念、情感、体验,共同探讨发现的问题,启发思考,从而反观自己,获得新的认识。这是传统的阅读无法比及的。

最后,教师必须对整个训练程序作出预测,如时间的灵活分配,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可能出现的障碍,媒体操作方面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都得有缜密的考虑,预备应急措施。

2 主题研读

网络化语文阅读不仅仅运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由于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源有限,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同一时段查阅课内学到的知识的相关知识,了解知识的最新动态,发现课内学习的不足等。每个班级虽然有“图书角”,但是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网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但网页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果。加上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又很容易受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有很多学生下了网后,往往“两手空空”。如何引导学生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结合课本,以单元的主题为中心开展主题研读,坚持健康积极向上的阅读导向,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阅读的作用。网络阅读的对象多种多样,网上的信息也呈现出多元化,学生在庞大网络的环境下阅读显得无所是从,这时教师就要突出引导的作用,与课本紧密结合,围绕单元的主题,确定一个中心,形成阅读的主题。让学生在阅读主题的引导下开展自主的网络阅读,这样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教师抓住契机,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背影》中的父爱,课堂外在网络资源中找到朴桦的flash作品《猫》,作品中讲述的一对流浪猫母子流浪的历程。在这个作品中,阅读的对象包括文字、动画,音乐、色彩,学生阅读更注重对作品表现主题的体验。这种多媒体形式的阅读对象比单纯的文本的阅读更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无论是从故事的内涵、震撼的背景音乐、强烈的色彩对比,都要比文本更直接。学生看完作品后在局域网平台(天空教室的讨论区)中相互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有的学生被作品感动流下了泪水。在讨论中还有一个学生从网上找到了《疯娘》这篇文章以及文章的作者,延伸到作品相关的情况,发布在局域网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这篇文章,一起体验母爱。教师为学生确定“爱”这个主题,让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在网上展开阅读,和漫无目的网络阅读相比,更有指向性,目标明确。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母爱,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3 名著选读

学生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同样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阅读名著名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常用方法,但是因为学校的图书资源有限,每个学生不能按需阅读,网络化阅读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电子书库、在线阅读、在线视听,不仅可以看文本,还可以听文本。有的文学名著章节较多,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读完,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拓展延伸,节选名著的部分章节阅读。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因材施教,从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这三个层面对不同的学生提出要求,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例如,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老王》这篇课文的时候,介绍作者杨绛翻译的作品《堂吉诃德》,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堂吉诃德与风车搏斗的章节在课余时间阅读。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分时段阅读这部名著的重点章节;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阅读节选一个章节的内容;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求了解这个章节的大致内容。每个学生阅读的体验不同,读完之后能够即时性地发表在网络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念、理解、体验。

众所周知,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发展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时时痛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他们渴望倾诉,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