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表现的艺术——谈中国水墨画
表现的艺术——谈中国水墨画关键词: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有着独特深厚的民族内涵,在整个艺术领域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中国水墨画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民族性,无论是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还是使用工具和艺术特色上,都是其他民族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
本文从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艺术、渲染艺术、意境之美三点对中国水墨画的表现艺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鉴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表现艺术;中国水墨画;意境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中国水墨画的诞生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更替与演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水墨画融合了艺术的审美精神、美学思想、文化修养、艺术思维等为一体的完整的绘画艺术。
中国水墨画以笔墨的趣味性为基础,以线条的丰富性为表现特征,以对空白的妙用为其特色,以构图章法的灵活性为其变换法则,另有诗书画印这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手段,致使中国绘画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载体。
1.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艺术水墨画起源于唐朝,创始人是王维,他是中国唐朝的诗人、画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经过历朝历代画家们不断对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概括提炼,发展到北宋时期时,无论从技巧、理论上都日臻完善。
中国水墨画作所追求的是笔与墨,情与景之间的美妙结合。
画家受到现实生活之中的优美景色、美妙形象的刺激,即受到景物的感染,从而对这些景物产生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之下,萌生出创作欲望,在这样的方式之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有着景物的本相,而且包含着作家对于这一景物的自我情感,作品因此也就变得情景相生。
这也是其不同于写生画的区别之处。
反之,如果作者没有做到这些,而是一味地堆砌表面的景象,忽略了一幅画作应当包含的内涵,那么,再形象的作品都无法变得鲜活也就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只有当中国水墨画的审美与境界之间有一些若即若离的联系时,这一画作才能真正的让观赏者感受出艺术所在。
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
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以其豪放、奔放、超脱和浪漫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极致赞美,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
以下是对李白诗词美学意境的一些描述:1.豪放不羁:李白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精神。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豪情。
2. 浪漫主义:李白的诗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
如《庐山谣》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表达了他对传统礼教的不屑和对个性解放的渴望。
3. 自然崇拜:李白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许多诗篇都赞美了山川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
4. 超脱世俗:李白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情怀。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写的是思乡之情,但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5. 英雄气概:李白的诗词中,不乏英雄气概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如《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展现了诗人的豪放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6. 情感真挚:李白的诗词,无论是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爱情的向往,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如《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表达了对朋友深情的怀念。
李白的诗词美学意境,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上,更在于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他的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由、勇敢和真我。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作者:魏光磊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工笔花鸟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生活气息,而且以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思想在当今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院体花鸟画经历了百年的孕育,蕴含了高雅的品质,成为了工笔花鸟的鼎盛时期。
画家们有着高超的写生技巧,注重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生活有着很大的热情。
他们的表现手法独特,风格柔媚富丽,被后来的画家吸收和应用。
宋代花鸟画在艺术风格上大大超过了唐代,它所描绘的花果珍禽草木,生动逼真,色彩典雅,姿态优美,在传神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意境;审美情趣;构图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起初花鸟画是在人物画的背景中描绘的,起着陪衬的作用,经过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到了宋时期,花鸟画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一时情感的境界,除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时代审美情趣影响之外,另外,宫廷画院的设立起了关键作用,使花鸟画逐渐成熟并且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其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微妙逼真,整个画面生动传神,在画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体会到画家对画投入的极大热情和情感,是用真情来表达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一、宋代花鸟画超凡脱俗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术的重要范畴,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
写景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最后达到情和景的交融的境界。
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我们主观的思想,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应该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的新源”在生活里、自然里所取得的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家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是观察景色时产生的一种情调。
宋时期花鸟画采用简单的布局,细微精湛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宁静自然,构成了意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北宋画家催白的代表作品《双喜图》,画面描绘了深秋园林景象,疾风劲吹,树枝摇动着,有双鹊飞来,其中一只鸟于枝上对着树下一只野兔叫,兔子蹲在地上回首逗趣,动态传神。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纯净与透明,实际是追求心灵的质量。
为了与自然一致,古来大多画家的生命态度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寻常状态。
低调是一种境界,很像一种信仰:艺术与生命合一,成为生命的展开与完成,而不是换取世俗利益的手段。
只有这样,笔墨塑造的形象才能净化自己及他人。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
道,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学问。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六朝王微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1]这个“太虚”,大约就是“道”。
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一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
[2]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
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道心观物。
宗炳又说,绘画的目的是“畅神而已”。
[3]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笔墨的修为离开世俗越远越好,尤其山水画,最好按“天人合一”的方向走下去,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这种观点颇类今天的生态环境意识。
所以,中国画不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而是从容不迫,如行云流水,是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的艺术。
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观点便是这种一咏三叹的状态。
这有些像太极拳,不绝如缕而又绵里藏针,令人周身通泰,体强心健。
按历来的画论,中国书画从来就长于纯净心灵、陶冶灵智。
所以,儒家把琴、棋、书、画作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为手段。
而书画一途更能“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董其昌作品西方人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国画。
他们虽然不易看懂山水画笔墨艺术的形式,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里的精神旨趣,理解人对自然界的向往。
他们完全接受中国画不表现张力,不强调形式感,不注重视觉冲击的特质。
接受着那种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另一种趣味。
中国画追求内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会久看不厌,人们能看见画家的心灵在笔下浮动。
《草枕》中夏目漱石的东方审美——以汉诗的运用为视角
人情的东西,而是放弃俗念(即 观傍晚归巢之鸟儿的悠然自得的
使是暂时的也好),能用远离尘 生活状态表现出来。
世 的 心 境 而 咏 出 来 的 诗。” 这 种
夏目漱石正是在陶渊明的诗
《草枕》是于明治三十九年 诗并不是夏目漱石凭空想象出来 中寻得了自己所憧憬的那超脱世
九月(1906 年)发表在杂志《新小说》 的虚幻之物,而是真实存在的, 俗的诗情。他引用“采菊东篱下,
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 开辟了田园诗派,以纯朴自然的
一种出世境地。夏目漱石以自己 语言描绘了恬静、高远拔俗的田
所喜好之诗为例,对自己所追求 园风光,展示出清新自然、超凡
高
的“非人情”作了以下定义:“我 脱俗的自然之美。这首诗完美地
启 美
所喜好的诗并不是那种鼓舞世间 把陶渊明采东篱之菊,眺望南山,
二、夏目漱石的汉诗作 在 描 述 自 己 对“ 非 人 情 ” 世 界 的 憧 憬 时, 除 引 用 陶 渊 明 和 王 维诗作以明志外,夏目漱石在《草 枕 》 中 也 有 独 自 创 作 的 名 为《 春 日独坐》的汉诗。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长。 闲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 蟏蛸挂不动,篆烟绕竹梁。 独坐无双语,方寸认微光。 人间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会得一日静,正知百年忙。 遐怀寄何处,缅邈白云乡。 这首汉诗的节令为二三月, 正 是 易 触 及 诗 人 敏 感 神 经 的“ 春 愁” 季 节。 所 以, 作 者 似 乎 是 受 到 时 令 影 响, 仿 汉 诗“ 离 恨 恰 如 春草,行更远还生”之意,咏出“愁 随芳草长”。诗中的“芳草”“闲 花”“空庭”、“素琴”等词语, 是 汉 诗 中 表 达 清 幽、 闲 寂 之 景 象 常 用 的 意 象。 其 中,“ 素 琴” 更 是与陶渊明有着很深的渊源。《宋
清逸出尘,入古出新
清逸出尘,入古出新作者:徐娜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11期有记载没骨花鸟源于佛教并伴随之进入我国的“凹凸花”,且在唐朝、五代发展并不断完善。
宋代郭若虚有书云:“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
”黄筌虽然画过没骨画,但是画风仍以“黄家富贵”为主。
元、明两代没骨画甚少,至明代后期,几乎失传,后经清初恽寿平继承、变革创新后,没骨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清逸出尘“清逸”为清新脱俗,给人以安乐闲适的感觉。
恽寿平的花卉,采用没骨法,继承并发展了徐崇嗣清丽雅致的特点。
恽寿平虽学古人,但又主张创新,于是他的绘画有了一个特点: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再用颜色染之并补足,点染并用。
相较于徐熙的落墨花卉另有一番韵味。
潘天寿把恽寿平的画法称之为“纯没骨派”,他说:“恽南田以写生称为一代大家,其法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别开生面,为纯没骨派。
”恽寿平的画设色不用纯墨,他用清墨加入颜色和脂粉调和后直接绘画。
所谓的清墨就是纯墨加水,分为五种颜色,而最淡的一种墨即清墨,清墨需要很多的水分。
恽寿平能够把清墨用的如此独到,其诀窍就是善用水,而绘画出来的花卉即真实又生动,颜色鲜丽而又不俗艳,浓厚而不刻板,直至今天看起来还是清而有神。
恽寿平曾提出“幽淡原真性”,他的画设色清逸幽淡,这就是受益于他继承了前人追求的“逸”的传统,他说过:“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极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
大抵秾丽之过,则风尘不爽,气韵索矣。
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传染愈新,光晖愈古,乃为极致。
”《荷花图页》,荷花的花头和盛开的荷花则用大笔先蘸粉或蘸藤黄浅赭,后蘸署红,然后笔肚、笔头吸清水,一笔下去,水色互渗相撞,变化是极为丰富的。
花瓣的转折处留下了细细空白,也表现了荷花在自然变化中的清逸优雅,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在花卉写生的生活中,恽寿平精通宋元画法,而且以元人秀美、幽淡之笔改造了宋院体刻板、拘谨、绮靡的缺陷。
绣娘孟德芝的蜀绣画韵梦
绣娘孟德芝的蜀绣画韵梦绣娘孟德芝的蜀绣画韵梦说到刺绣,人们的第一印象多半是苏绣,而同样是“四大名绣”的蜀绣,针法变化多端、图案惟妙惟肖。
蜀中绣娘们以针线寄情思,孟德芝就是这千万绣娘中的一个。
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德芝和她的蜀绣画韵梦。
孟德芝的蜀绣作品。
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梦苑蜀绣”,眼前陈列的蜀绣精品使我大开眼界。
之前便听闻孟德芝的蜀绣作品精美非凡品可比,目睹更觉惊艳,尤其是那一幅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给我以水墨丹青般的错觉,鱼游荷塘,灵动俊美,仿佛活着的一般,果然名不虚传。
茶摆几案,宾主落座,孟德芝特意将工作室的背景音乐调至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
她笑着告诉我说:“蜀绣雅丽卓绝,我们在此谈论蜀绣,需要有一种淡雅的情绪,更能激起谈兴。
”她将一根小小的绣花针捻起,看着我说:“你是否相信,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个老师?”学艺蜀绣孟德芝没有当成老师,却顶替了妈妈的工作,进入成都市蜀绣厂工作。
大学梦破灭了,她拿起绣花针,那一年,她18岁。
进厂学艺,她拜蜀绣大师肖福兴为师。
第一次见到师傅,她有些不相信,一个身材高大,粗手大脚的男人,怎么能够做出那么精美的蜀绣?当她看到小小的绣花针在师傅的手中上下翻飞,动作之快,竟然看不到针在哪里时,她服了。
她问师傅:“我能学得像您一样吗?”师傅却告诉她说:“不,你要超过我,这才算是学到家了。
”蜀绣针法,有12大类,122种之多。
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技艺繁复。
不同针法组合之丰富多变,是其精髓所在,常以表现点、线的针法与表现块面的针法相结合,形式多样。
每一种针法的学习,少则半月,而组合针法,更是耗时非常。
孟德芝问师傅:“怎么这么多种针法啊?”师傅回答:“蜀绣针法百变,并不是一日形成,这可是经过千百年来先人们的传习而成。
”蜀绣,本传承千年,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故又名川绣。
关于蜀绣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
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意境”为何?古人多以意境来评价一首诗歌的造诣之深,那么意境到底为何物?其实,所谓意境,斯以为即是意蕴与境界。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渗透在古代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园林设计等各种艺术中,生于意外,韵于象内。
“意境”之说发展史说起来也算是久远了,最早可挖掘到庄子先生对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境”的本字是“竟”,《说文》一书有记:竟,乐曲尽为竟。
所以“竟”字指时间的停顿、停止。
汉魏期间,佛教学说传入中国,《无量寿经》载:“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门认为“境”是人在精神上对时空的超越。
故“超然物外”即是一种境界,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故区区在位者;何足盖其心哉?”恰恰就体现了超然物外的意境。
六朝之时,刘勰、钟嵘将“境”化用于文学,盛唐之后,“意境”理论开始形成。
有一网友对“意境”做出名词解释:意境就是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看到这段话,我似乎才对“意境”这个词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
论起意境深远的中国古典诗歌,数不胜数,洛阳纸贵,说到善于构造意境、创作的诗歌因意境宏大的诗人作家,那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人辈出。
本文就以王维先生的部分作品作为例子进行意境的浅析。
宋代苏轼苏东坡先生曾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摩诘之诗可氤氲其中带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先生的话,其中又似乎隐藏着诗的美妙,这不妨可说王维先生的诗歌造诣之深。
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想必王维先生不仅对于人文历史上有深厚沉淀,对于自然景物有着敏锐感知,也在艺术想象和文字组织表达的节奏与美感上有着独到天赋,这使他的诗歌有着无限魅力。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三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1)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一一、填空1.鲍姆加登2.美育书简人性的完善3.王国维现代美学4.80 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5、美是生活6.叔本华7.文化语境8.姚鼐二、选择题1.A 2 .C 3 B 4. A 5.B 6.B 7.B 8.B三、判断正误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
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3.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
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4.“丑得如此精美”。
答:对。
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
四、名词解释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陶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典型意义
.
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 1、画面浑融——布局匀称,没刻意突出的主体;
色彩和谐,没强烈的反差;画面层次过渡自然, 没大的跳跃。
2、景情交融——融情入景,浸润深厚诗情。
.
11
3、理境统一——玄理与诗境(注入主观之情 的景物)有机交融。
“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玄言诗:理与境相分离。
朴质之中,寓绮丽华美。
.
9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质朴而简炼,不追求新奇和藻饰.
寻求精当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与诗歌 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10
2、癯而腴。癯,简单,腴,丰富。 浅近语言包孕内容,言近旨远,词约意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C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桃花源、洒、菊、松,酒
与菊的象征。 D 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的思想——消极影响。
.
14
2、诗学意义 A 田园诗开创者 田园诗派,扭转玄学之风 . B 平淡自然 拟陶、和陶相沿成风 “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 “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梅圣俞
均山村田园习见的景色。
.
2
2、在取境上:真切感受的真实之境。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现实之景,又是心灵之境,真切动人。
构成—不刻意追 求的情感跳跃,自然流淌中娓娓道来。
生命的本真——“误落尘网”——田园风光 之美。
大相径庭。
宋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与意境表现
宋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与意境表现引言欣赏宋代文人墨客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意境表现。
宋代文人墨客是一群名士,他们追求自由、放浪、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人生、人情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他们独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自由放浪的生活态度宋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由,崇尚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们不愿被世俗的执着所困扰,常常离开城市,远离人群,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他们喜欢在田园、山水间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这种自由放浪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远离尘嚣宋代文人墨客热衷于远离城市的繁华,他们渴望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他们喜欢登山望远、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漫步田园间的小径,沐浴着大自然的气息。
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川河流、林木花鸟等自然景物,这些都是他们追求自由与超然境界的写照。
自在随性宋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不拘一格,他们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愿被规则和约束所束缚,崇尚自由自在的境界。
因此,他们常常选择远离尘嚣的地方,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
他们喜欢随心所欲的品味美食、饮酒作乐,或者沉浸在琴棋书画之中,追求内心与外界的和谐。
这种自由放纵的生活态度也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淡泊明德的意境表现宋代文人墨客追求一种内心深处的简约、淡泊,以及对诗意人生的理解与体会。
他们追求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对自然美景、人生哲理的描绘和表达,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意境。
以物言志宋代文人墨客善于以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和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枯槁的树木、凋谢的花朵、残破的屋舍等萧瑟的景象,表达了他们对人生无常、离别之感的思考。
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生老病死的过程,顺应自然规律,融入大自然的洪流,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和与真实。
借景抒发宋代文人墨客常常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对人生纷繁复杂的感受和对美好的追求。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审美意蕴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审美意蕴兰台世界2012·11⽉下旬著名古曲《阳关三叠》创作于唐代,是⼀⾸流传⼴泛、历史悠久的琴歌,歌词出⾃唐代著名诗⼈王维所作的⼀⾸送别诗《送元⼆使安西》。
原诗为七⾔绝句:“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在此基础上进⾏改编,形成《阳关三叠》的歌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像《阳关三叠》⼀样的词曲,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著名诗词,在原诗上进⾏⼀定的改编,因此古代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就是诗词与乐曲能够完美结合,⼆者相互促进,同时提⾼⾳乐与诗词的审美意蕴。
⼀、《阳关三叠》词乐简介1.王维与《送元⼆使安西》。
《阳关三叠》是诗⼈王维在渭城送⼀位姓元的朋友去安西,即兴所作的⼀⾸琴歌,词曲渗透着依依不舍的情感,感⼈肺腑,令⼈潸然泪下。
原诗为:“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这⾸诗犹如春⽔⼀般纯净,似清风绵绵拂⾯,落笔虽然朴素,但⽂思华美异常,惜别之情耐⼈寻味,情真意切[1]。
吟诵此诗,令⼈置⾝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某个春天的早晨,恰逢春⾬蒙蒙,⼏间零落的客舍,掩映在鲜嫩碧绿的新柳之中,两位头戴纶⼱、⾝着汉服的儒雅⽂⼈在此互相作揖,饮酒送别,抚琴送友的场景跃然纸上。
2.苏轼与《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词曲富有诗情画意,风格清幽隽永。
背诵苏轼在其《仇池笔记》中讲解的词曲新叠唱法。
歌词分三段,每段为⼀叠,因此称为《阳关三叠》。
将王维所作《送元⼆使安西》叠唱三遍,第⼀段第⼀句前加⼊“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字,每叠都有变化和重复,曲调并不完全相同。
后来将其记谱为琴曲后增加了⼀些新词句,以此加强惜别的情感。
《阳关三叠》的歌词因此成为:“清和节当春,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故⼈!霜夜与霜晨。
遄⾏,遄⾏,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
历苦⾟,历苦⾟,历历苦⾟,宜⾃珍,宜⾃珍。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兰花诗句 深谷幽香,象征淡泊名利的贤达之士
兰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象征,常常被用来比喻淡泊名利的贤达之士。
兰花诗句经久不衰,传颂着兰花的高雅与风骨,深谷幽香的意境更是被赞美为一种境界。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兰花诗句以及深谷幽香的内涵,并共享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兰花诗句的传世之美1. 兰花的高洁乃是旷世美德兰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贵族花卉,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洁、高雅的象征。
在诗歌中,对兰花的赞美之词频频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万重山”,就是指兰花。
2. 兰花的艺术性体现塑造出淡泊名利的境界在诗词中,兰花不仅是花卉的代表,更是一种高尚品格和情操的象征。
当诗人用兰花来比喻贤人,便是想达到一种境界的传达。
兰花诗句通过对兰花的高雅形象的描绘,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境界,从而塑造了贤达之士的典范形象。
二、深谷幽香的文化内涵1. 深谷幽香的意境构建了宁静与深邃的审美情趣兰花不仅以其高雅和高洁著称,更因其淡雅清香而被称道。
深谷幽香的意境,常常被用来比喻贤者的清高品德和超脱世俗的心境,以及那种卓尔不群、与世无争的气质。
在兰花诗句中,深谷幽香更是成为了表达美好境界的意境符号,使人们对于“淡泊名利”这一主题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
2. 深谷幽香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与超然的生活态度深谷幽香不仅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象征。
在古代诗词中,深谷幽香往往被用来比喻那些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圣洁境界和品德高尚的人物。
一个人如若能够拥有深谷幽香的心境,不为世俗的施与欲计,能够超然自在,必然是一个内心清澈、品性高洁的人,对于深谷幽香的追求,使得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兰花诗句以及深谷幽香的意境,使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在我看来,兰花的高洁与高雅,以及深谷幽香的意境,都是对于美好人生境界与品格的赞美。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世界的美好。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人活到最后,有趣比有用更有意义。
因为有趣,我们生命才丰盛优雅,我们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
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
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人生境界与哲学冯友兰: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胡适:“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世英: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冯友兰: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风景园林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
风景园林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华南理工大学第一章测试1.是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
参考答案:风景园林审美活动2.风景园林审美活动的特征有()。
参考答案:快感综合性;超功利性;主体性3.风景园林美学是风景园林学和美学相交而生的学科特点有()。
参考答案:边缘性;交叉性;开放性;综合性4.风景园林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是()。
参考答案:风景园林美学理论;景观生态理论;风景园林学空间与形态营造理论5.风景园林美学以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
()参考答案:对6.风景园林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的认识活动。
()参考答案:错7.风景园林审美客体的类型主要分为城市景观、乡村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外国园林、世纪伟业景观五类。
()参考答案:错8.风景园林审美主体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对9.风景园林美学理论属于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二级学科的内容。
()参考答案:对10.风景园林审美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是具有形象表现性、可以追问意义的客体。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花岗岩地貌山地景观的是()。
参考答案:河北双塔山2.下列不属于诗人进行雨景审美活动的是()。
参考答案:“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3.下列不属于水域景观与地域文化审美特征活动的是()。
参考答案:乞巧节4.“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起源于()。
参考答案:美国5.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
参考答案:黄石公园6.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参考答案: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名山景观按照山体高度可分为()等。
参考答案:高名山;低名山;中名山;极高名山8.名山景观按照景观形态可分为()等。
参考答案:多峰型;双峰型;孤峰型;尖峰型9.下列属于丹霞地貌山地景观的是()。
参考答案:福建武夷山;河北双塔山;湖南武陵源;广东丹霞山10.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地景观的是()。
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价值观中国传统美术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中国传统审美观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表达。
中国传统美术在历史长河中自成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审美价值观既深刻,又广泛,对于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优美和谐的审美理念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把美的对象和美的主体融合在一起。
这种审美观念认为,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应该是和谐的,而艺术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自然,所以艺术也应该是和谐的。
它认为,艺术应该创造出优美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产生美的愉悦感,让人心情愉悦,产生宁静、舒适、谐和的感觉。
古时候的文人士大夫们把这种理论注入到他们的绘画和书法中。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和谐的美感。
他们的审美感受带有一丝超凡脱俗的精神色彩,对于生命的深度和内涵有着很高的追求。
二、寓教于乐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美术强调的是寓教于乐的审美观念。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还应该能够承担起教育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来达到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往往寓意深刻,大都是文人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为载体,表达人类的智慧和生活哲学。
这些作品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传达审美的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美术强调的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中国传统美术正是这种理念的艺术表达。
中国大自然的风景十分优美,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以大自然为主题。
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的精细营造,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艺术作品强调以自然为范本,旨在表露人们对大自然的景致、气韵和表现手法的感悟,以及对自然世界长久以来悠久的尊重。
四、强调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美术注重意境,追求的是品位和气质,强调情感、意境和审美的统一。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和再现,更是艺术家通过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对情感的表达和对历史文化的观照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空灵之美如何运用意象提升作品质感
空灵之美如何运用意象提升作品质感意象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描述和联想,能够为读者或观众勾勒出一幅情感丰富的画面,从而提升作品的质感。
空灵之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具有流动、超脱、虚幻的属性,运用它可以使作品获得凝聚心灵的力量,更富有诗意和韵味。
本文将探讨空灵之美如何运用意象来提升作品的质感。
一、空灵之美的意象特点空灵之美是一种虚幻、梦幻和超脱尘世的审美感受,与具象相比更加抽象化。
它是一种气息脱俗、意境恍惚的美感,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想象力。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空灵之美的意象常常以浅淡、轻盈、透明、飘渺等形式呈现。
二、空灵之美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空灵之美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观、情感和思想的描绘,使作品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韵味,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空灵之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在诗歌中,可以通过描绘细雨纷飞、云水飘渺的景象来表达空灵之美的境界。
在小说中,可以借助鸟鸣花香、流云闪电等自然元素,来渲染空灵的氛围和画面感。
2. 情感意象以情感为载体的意象创造,也是空灵之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运用手法。
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创造出虚幻而美好的情绪意象,从而增强作品的质感。
3. 思想意象人类的思想和哲学有时候也能被视作一种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对抽象思想的剖析和阐述,创造出一种空灵、超脱尘世的思维意象。
这种意象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表达出作者特有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三、空灵之美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艺术作品中的空灵之美意象通常以绘画、音乐和影像等形式来表达,通过色彩、线条、音符、画面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空灵超然的艺术效果。
1. 绘画艺术中的空灵之美意象在绘画中,可以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出空灵的美感。
比如国画中的山水画,通过水墨的勾勒和山水间的若有若无,使作品具有空灵超然的韵味。
2. 音乐艺术中的空灵之美意象音乐作为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形式,也能够通过音符和旋律的运用,表达空灵之美的意象。
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为主要表达方式。
他们追求自然之美、高尚之美以及精神之美,不仅对艺术形式有独特见解,还受到古典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之美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极大的追求。
他们喜欢观察大自然,凭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笔下,山水、花卉、鸟虫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的韵味,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二、高尚之美古代文人崇尚高尚之美,他们追求品德高尚、道德认知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美应该是敦厚、高尚、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以高尚的人物、伟大的事迹和美好的品德作为表达对象,展现出一种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和倡导。
三、精神之美古代文人重视精神之美,他们追求以思想、情感和灵魂为基础的美。
在他们的艺术表达中,对心灵世界的表现比肉体感官的追求更为重要。
他们注重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追寻真实的自我。
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自我修养,古代文人呈现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审美境界。
古代文人审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词和书画。
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思想与审美观念的重要方式。
他们运用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与韵律之美,表达所思所感。
书画则被古代文人视为表现自身审美观念的重要媒介,他们通过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艺术造诣与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注重自然之美、高尚之美和精神之美,通过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将人与自然、道德与情感、灵魂与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哲学。
这种深邃而美好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古代文人成为永恒的艺术符号。
形容男子儒雅超凡脱俗气质的古诗
形容男子儒雅超凡脱俗气质的古诗嘿,朋友!你知道吗?在古诗的世界里,有好多描绘男子儒雅超凡
脱俗气质的绝妙之作。
就像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短
短一句,难道不是把那种飘逸洒脱、重情重义的儒雅男子形象勾勒出
来了吗?好比说,一位男子在落日余晖下送别友人,心中满怀深情,
那画面,那气质,怎一个超凡了得!
再看看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难道不是在展现一位
心境平和、淡定从容的儒雅之士吗?想象一下,他走到水流的尽头,
却不慌不忙,安然坐下观赏云起云落,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怎能不
让人向往?
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正是一位远离尘嚣,悠然自得,浑身散发着儒雅气息的男子吗?仿佛能看到他在东篱下悠
然采菊,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那是何等的惬意与超脱!
在我看来呀,这些古诗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那
些儒雅超凡的男子们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
是心灵的滋养,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感受到那份永恒的儒雅与脱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浅析陈奕纯的散文艺术贾凤山近几年,陈奕纯的散文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文艺报》、《经典美文》、《北京文学》等一些高端文学刊物上,常常能看到他的作品。
读陈奕纯的作品,如同看他的画一样,满眼的美。
他的画,因美被挂在中南海、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他的散文,也因美摘取了中国散文的诸多大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郭沫若诗歌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海内外华语散文创作笔会一等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
与陈奕纯的散文见面,总会有一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恰如在春花烂漫的山野小径上寻幽探胜,一路走来,山一程、水一程,树一片、花一片,数不尽的妙景奇观,美不胜收。
一再阅读,始终不会觉得审美疲劳。
综观陈奕纯的散文创作,其最大的特色、最值得欣赏的艺术,是其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我们不妨看作是陈奕纯散文的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种基调、一种底色、一种追求,无疑这也是陈奕纯散文最可贵的看点和价值所在。
审美意境,是散文最出彩的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审美意境是散文的一面旗帜,是散文的一张名片。
一篇散文有了审美意境,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高度,就有了灵性,就有了魂魄。
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让人领略到当面的风景,还能让人欣赏到遥远的美丽,甚至让人穿越时空洞穿过去和未来。
审美意境有如清风、白云,有如月光、花香,它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长久地浸染、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闪烁着一种美的精神之光和智慧之光。
对于审美意境,司马图的《诗品》描绘了24种,认为“作者的性情、思想与客观境象的和谐一致,是作品的至美标志。
”王国维集前人之大成,提出了完整的意境理论,他把审美意境作为对文学的美学要求,主张“虚实结合”,提倡“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一位文学评论家讲的更是深刻:“一篇有审美意境的散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才能彰显出作品的光彩与高贵。
”审美意境来源于不同寻常的心灵视觉。
习俗的事物挖掘不习俗的向度,平凡的生活开启不平凡的轨迹,纵横思接千古,方圆洞察万象,创新与现实交织,情感与心灵链接,这是陈奕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是一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优美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陈奕纯的笔触不是放在丹霞山的景色描写上,而是“由山及火,由火及人,由人及情”,独辟蹊径地对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对今天人文情怀进行叩问:“丹霞山上雄起的阳元石,为什么30万年来一直这么怒气冲天?也许,是韩愈赋予丹霞山的男人性格;也许,丹霞山亿万年前的诞生,只为他一个人……”挖掘历史深处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开辟别有洞天的崭新天地和崭新境界,是陈奕纯散文创作的一大亮点。
在他的笔下,丹霞山与韩愈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样的丹霞山,又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丹霞山;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自然景物,又让我们重温了历史的厚重文化。
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用一个人物牵人魂魄,用第三只眼睛捕捉古今人文信息,这样的描写使文章超越了语言和故事,使笔下的景物超越了个体具象,从而奠定了高格、厚重的文化品位。
这样的作品很有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既能荡人心旌、引人入胜,又能让人开阔视野、回味无穷,很值得散文作家学习和借鉴。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是陈奕纯参加第四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撰写的一篇文章。
按照常理常规常态,他本该浓墨重彩地去写澳门,写她的历史,写她的现在,写她的风土人情,写她的世间万象,乃至写她的美好未来。
然而,陈奕纯却用独特的目光独到的见解大写特写“莲花”,并把这一具象写到了极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美的意境:“日出东头,盛世来临,一朵朵莲花显得分外美丽芳香,这香气,飘越万里,一枕千年。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是一朵朵盛世莲花簇拥着的澳门。
恍惚间,我变成了其中的一朵……”《丽江不哭》,也是陈奕纯写的一篇游记散文。
众所周知,丽江是美丽的,丽江是古老的,丽江的风土人情是独特的。
然而,这篇散文却不像其他游记散文那样,迷恋于绚丽的景色,乃至对名胜古迹的描摹和渲染,而是专注于“山水景色所掩蔽的生活真相,揭示出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引领读者经由诗意品质抵达大悲悯的情怀。
”“何为人间真情?何为人间真爱?”则成了这篇游记散文的主线和主题,这种别具一格的视觉煞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吻天使的羽毛》,陈奕纯从“月亮船”到“雪浪花”,再到“千金小姐”,构成了一种新奇之美的意境:“一根羽毛,长长的,白白的,一丝丝,一毫毫,排列有序,渐长,渐短,有些体温,还有些羞涩,这月亮船似的羽毛啊,宛如一位工笔画家所精心描绘出来一样。
紧紧捏住它的根部,我的呼吸很不均匀地打在羽毛的身上,是那么强烈有力,好像狂躁不安的飓风掀起了一层层雪浪花。
呼吸小了,我看见那雪浪花前赴后继着,你追我赶的,一泻千里,依然强烈。
洁白的绒毛毛,好像天生娇气的千金小姐,受不得半点委屈,无论你千般劝、万般哄,都没有用,她只知道一个劲地哭,除了哭,还是哭……”《月下狗声》,是陈奕纯写的一篇乡土散文。
他以画家独特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月夜里乡村的传奇故事。
这篇文章,他以最高票获得“第六届老舍散文奖”。
“授奖词”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价:“《月下狗声》保持了陈奕纯唯美、流畅的语言优势。
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出人意料。
狗的声音是乡村风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者想念故乡的心声。
月夜是乡村传奇故事上演的最佳时刻,月光下的第三个影子是故乡的影子。
陈奕纯由此创作出一篇结构严谨、叙事流畅,跳出了一般俗套的高境界的乡土散文。
整个故事水到渠成,读来活泼有趣,如沐春风。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和事物万象在每个人眼中的光影映像大抵是相同的,然而生发出一种思想,凝炼出一种感悟,描绘出一种意境,则需要不同寻常的眼光。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文学创作,最忌讳的就是“公共想象”的大众心态和常态思维,倘若游离不出这种心态和思维,尽管语言再优美,词句再华丽,也难以逃脱“俗气”的栅栏。
不同寻常的眼光,不同寻常的视觉,是散文的亮点,是散文的魂魄,也是散文个性的审美追求,更是散文的生命力之所在。
把诗意融入字里行间,是散文审美意境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升华,对于读者来说则是一种纯美的享受和温暖的慰藉。
在陈奕纯的散文中,我们随处可见不肆声张却柔美曼妙的诗意,这款款的、暖暖的、浪漫的、温馨的诗意,在读者面前铺就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精彩图画。
在《水墨顿悟》中,陈奕纯写道:“在金兰湖的日日夜夜,我仿佛融入了苍茫无际的水墨世界。
随着自然界的晦明交错,瞬息万变,金兰湖一带的水光山色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画家在水墨世界里遨游,把自己变成水,变成墨,与现实的水墨交融,以自己的灵魂融入所要表达事物的灵魂,把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血液与水墨的呼吸、水墨的血液交融在一起,把自己心灵的东西镌刻上去,以表达独特的情怀。
”在《清气溢乾坤》中,陈奕纯写道:“在我的笔下,是水波千里,一碧万顷,淡然凝素的白莲。
是形诸笔端,寄慨遥深,耐人寻味的白莲。
是朴实无华,和谐清静,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白莲。
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风骨神韵高标、坚毅精神独树的白莲。
”在《向上的春天》中,陈奕纯写道:“正值玉兰花繁盛季节,怀仁堂这两棵玉兰树花开怒放,一紫一白,清香四溢,让人遍体惬意。
我在树下留影,遐思却随着暗香涌向了远方。
”在《晨光》中,陈奕纯写道:“我的目光再次落到这幅玉兰图上,恍惚之间,玉兰花郁郁葱葱,十只锦鸟在花间嬉戏、驻留,一片繁茂,春意盎然,由远至近,光芒渐亮……忽然,我的脑海里现出一道光芒:‘晨光’!”在《我吻天使的羽毛》中,陈奕纯写道:“它,白鹭的羽毛——我偶遇的另一个水乡的灵魂,天使的羽毛哦。
我把唇轻轻地迎上,一个灵魂轻轻地迎上,从此江流涌动、江河一脉,从此我这短暂的人生横渡于水上,仿佛古老的爱情故事一滴一滴化成了水……”上面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画面,诗一般的节奏,诗一般的氛围,不仅唯美,而且浪漫,就像那清晨的露珠一样清新、洁净,就像那黄昏的晚霞一样美丽、迷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散文也是美文,或者说散文就应该是美文。
如此说来,美文是散文的基本标识。
那么,什么又是美文呢?我想“柔美诗意的境界”应该是她的基本特征。
朱光潜说:“我相信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
”列夫·托尔斯泰不无感慨地说:“我永远不知道哪里是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从议论风生汪洋恣肆的先秦诸子,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到“笔尖常带感情”的梁启超,到“一代文豪”郭沫若,他们的文章不仅极善论理,而且诗辉骚韵,词采飞扬。
散文写出诗的色彩,写出诗的意境,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本真,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永恒。
否则,很难受到读者青睐,更难成为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
散文写出灵动,豪放壮美与婉约低徊交错有致,宁静淡泊与动感跳跃和谐并存,是散文审美意境的一种突破,一种创新。
陈奕纯笔下的文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人写活了,把物写活了,把景写活了,把情写活了,甚至把本来铁板一块的东西也给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在《月下狗声》中:“山月藏起来了,大地一片混沌,雪花也在一群群地走路,雪花齐刷刷的脚步声超过了人。
”“山月下的门,‘吱吜”一下,亮出一道缝,把一团红彤彤的颜色漏泄出来,是墨,非墨,红和墨晕染成了夜。
四下里乱爬,如蛇,如蚯蚓,还有它们狡猾的呻吟声,在小镇上不知不觉地重复播放着。
”“三个影子,一起把西天的山月叫落了,就剩下一片天籁了。
天籁,轻轻地托起了一片大地。
”比如,在《我吻天使的羽毛》中:“到处充满了碎草的颜色,很不规则的,从头顶一直漫卷到天边,这景致,像极了旷野上的一块翡翠,令人心疼地从高处摔下来,‘啪’,清清亮亮的,摔了个粉碎。
霎那间,水就蔓延开来,一滴一滴的,就飞翔起来,千里万里,一脉一脉的。
”“刚刚拐过一个林垛,从身后那排的方向忽然传来一阵鸟鸣,‘啾啾’、‘咕咕’、‘喳喳’,声音各异,海浪般高低起伏,我知道,是它们又回到天堂一样的世界里了。
”比如,在《大地之声》中:“这是大地之声。
这是久违而熟悉的、势不可挡的中国前进之声。
这巨大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河水,从山川、河流、原野、村庄、平原,从世界的东方、世界的最东方……在我胸中汇聚、奔腾、咆哮。
”再比如,在《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中:“霞光的源头是霞光,山的源头是山,一挥手,火,咆哮着,奔涌着,一路飞跑着就上来了。
”“霞飞处,天地红,方圆292平方公里,鬼斧神工的山、视死如归的山、清奇秀丽的山、含情脉脉的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顶平的、笔直的、峰陡的、麓缓的,全都着火了!”上述这些鲜活的描写,使读者犹如在现实情景之中,心灵自然而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