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精编版

合集下载

唐代绘画:墓室壁画

唐代绘画:墓室壁画

唐代绘画:墓室壁画沈语冰张天弓沈之珍李松曹建吴云斌陈国成陈志平马啸杨中良(排名不分先后)往期回顾心经千字文石门十三品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龙门二十品扬州八怪清初四王初唐四家宋四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唐代的绘画,以其恢宏的气度,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极为璀璨的一笔。

在唐代绘画中,宫廷、衙署、寺观、墓室的壁画作为主要的绘画形式占据了相当比重,石窟及寺观壁画较之前的南北朝有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精湛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寺观、石窟壁画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附于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面,绘画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墓室壁画,亦随着帝王厚葬之风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其规模和艺术水平均令前代望尘莫及。

唐代的卷轴画,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画家的创作载体更为自由广阔。

使众多当时名家的优秀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科。

中国绘画独立分科已经形成。

唐代,对绘画理论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张琛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诠释了客观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的辩证关系。

同时,画家与诗人的交往趋于密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论画的诗流传,而王维更是将诗画有机融合的实践者,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次“唐代绘画艺术专题展”,分“出土绘画及器物”,“传世名作及摹本”,“墓室壁画”四个子专题分期推出,从各个层面和角度,系统而翔实地介绍唐代绘画,以求全方位地展示唐代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水平,让我们掀开一角去感受和解读千年前的鼎盛时代--大唐王朝。

唐代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

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介绍(5)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介绍(5)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介绍(5)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41 《舞乐屏风》唐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22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

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

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

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42 《宫女》唐永泰公主石椁线刻纵132厘米横74厘米陕西省博物馆藏此图为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 图中有一位年轻妩媚宫女独自伫立, 拈花自赏, 如痴如醉。

其面庞是典型的唐代女子的丰美秀雅, 肌肤润泽晶莹, 尤其那曲眉圆颊, 虽不似中晚唐仕女那样过分肥胖, 却刻画得秀润超脱, 更显示出宫女正值青春年少的美貌。

画中人物空白处的花草小鸟, 令人如身临其境, 鸟语花香, 心旷神怡。

在这幽静清雅的环境中, 这幅拈花人物, 即使不是公主生前的生活写照, 但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仕女画原作, 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弥足珍贵。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43 《弈棋仕女图》唐绢本设色纵63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

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

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44 《舞乐》唐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线刻画李寿为唐宗室王子, 其墓为初唐时期的重要墓葬, 对于今天研究唐代的墓葬及墓室艺术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唐代部分传世壁画与显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的情景

唐代部分传世壁画与显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的情景

唐代部分传世壁画与显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的情景1、《宾客图》壁画,纵187厘米,横342厘米。

出土于陕西唐李贤墓墓道东西壁各绘一幅礼宾图,这是东壁的一幅。

画中以鸿胪寺官员为前导,据袍服颜色推断为四或五品官,正引导三位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宾官。

画面礼宾官与使节位置,主次分明,安排得当。

2、《反弹琵琶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伎乐图》的壁画,画中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

3、韦偃《双骑图》绢本,纵31厘米,横44.5厘米。

图中描绘两位骑手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景。

4、周昉《调琴啜茗图》绢本,纵28厘米,横75.3厘米。

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

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

人物神念娴静端庄。

5、《弈棋仕女图》绢本,画中人物衣着华丽,体态丰满肥硕,是盛唐末期宫廷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写照。

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

6、《宫乐图》绢本,纵23.9厘米,横77.2厘米。

图中描绘了宫中仕女合乐欢宴的场景。

画面中央很大的餐桌旁,围坐着十位宫女贵妇。

姿态各异,有正用餐者,有手执纨扇听音乐者,有吹笛奏竖琴者,整个气氛闲适而欢愉。

7、王维《伏生授经图》绢本,纵25.4厘米,横44.7厘米。

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

伏生是山东济南人,原为秦博士。

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也就是《今文尚书》。

8、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绢本,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画中通过不同帝王外貌特征的刻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并寓褒贬于其中。

9、《引路菩萨图》绢本,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纵80.5厘米,横53.8厘米。

前面领路的大菩萨右手执香炉,左手持莲花,莲花旁垂下白幡。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

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

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

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

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

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

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里王村唐墓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北原上南里王村附近,墓向正南。

西安地区曾发掘过众多的唐代壁画墓但多为皇亲贵戚、达官显宦的墓葬,其形制、规格较高,且有森严的等级性。

这座壁画墓,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形制、规模及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不会太高,故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有明显的特点。

它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较小,没有森严的列戟,仪仗,出行等场面表现的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该墓位于长安韦曲北原,这一带曾是唐代显赫一时的韦氏家族的坟园。

一九五五年曾在此发掘了韦洞墓,近年又在此发掘了韦浩墓,韦浩墓距该墓仅数百米,因而墓主人很可能是韦氏家族的成员。

仕女图盛唐高124厘米,宽96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东壁揭取此图位于甬道东壁,图中两位仕女神情、体态装束均相似,唯服装颜色有异。

与墓室内壁画中的女性相比,造型和表情都略显呆板。

从所处位置分析,似乎表现的是官宦人家妇人在自家门口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

宴饮图盛唐高200厘米,宽250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墓室东壁北辅揭取宴饮图占据墓室东壁三分之二的壁面,整个画面完整清晰。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摘要:唐代墓室壁画因其原作保留至今,具有很强的实物研究价值,其中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图像的形成反映了唐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社会背景因素,其图像产生的原因,与唐代艺人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方法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以研究唐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语言为目的,将图像中不同服饰、不同相貌反映出的不同文化渊源进行分析,揭示图像背后的意义,即一个融合了外来异域思想和本土精神的古代大唐人的胸怀。

关键词: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唐代绘画,真迹阙如。

墓室壁画因考古发掘,作为唐代绘画的实物原作保存至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是伴随着中国丧葬文化陵墓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

是唐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是附属于丧葬建筑的绘画作品。

其具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唐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唐代墓室壁画产生背景“秦中自古帝王州”,唐长安城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城市。

当时,它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互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大批外国客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使节来往长安。

在唐太宗时期,入居长安的突厥人一次近万家。

唐高宗时期,波斯王子泥俚师自长安统率回国的部属有数千人。

唐德宗时期,中亚胡客有四千人久居长安达四十多年。

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宾;在国子监里设有国学六馆,接待新罗,日本等国许多留学生。

波澜壮阔的唐代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场面,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令作为唐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在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下,继承了六朝绘画的优良传统,得以在安定繁荣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时曾在宫中设宝迹台,专门收藏古画。

而唐朝建立后,继承这一政策,在集贤殿书院设画直负责古今图画的收藏,有工作人员八名(见《唐六典》)。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中国古代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

龙源期刊网
中国古代壁画
作者:
来源:《海外星云》2017年第12期
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中国古代壁画(唐代)
书籍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将22个唐代墓葬按历史先后次序排列,客观反映由初唐、盛唐到唐中晚期转变的时代面貌和生活状态。

以此将壁画作品串联起来,完美呈现图片,详细介绍各个墓葬的史料背景,对墓室、墓主及图片等进行客观描述,以便读者清晰了解与该墓相关的历史时代背景、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管窥唐代社会生活尤其皇室贵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

其中的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精品,风格各异、画工上乘,为重中之重;安伽墓保存完好的浅浮雕贴金彩绘围屏石榻首次完整高清呈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辑推荐
唐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

唐代厚葬风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及其周边诸县中,集中分布着18座唐代帝陵。

这些陵墓选用当时*好的画师创作壁画,代表了当时精湛的绘画水平,并体现了唐代各时期特征。

本书内容既面向专业人士与专家学者,又适合对中国传统壁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图片精美,印制精良。

作者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

其中五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

(编辑/小文)。

唐代壁画

唐代壁画

壁画供大家欣赏!!!唐代壁画简介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作为文化艺术产物的壁画创作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时期。

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曾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

他们在两京(西安、洛阳)地区的宫殿、庭院、宅、寺庙、道观的粉壁上挥毫自如,绘制里许多壁画。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战乱,两京(西安、洛阳)地区宫殿庭院、邪宅、寺庙、道观内的壁画均已荡然无存了。

而仅有的石窟寺壁画(敦煌莫高窟等)和墓室壁画得以保存下来。

尤其是唐代帝王陵墓及其陪葬墓中的壁画,由于长达千年被埋葬在地下,基本没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扰动及破坏,因此画面非常的鲜艳、真实和生动,只是其他各类壁画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们很多都成为国家一级乃至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而且为今天研究唐代历史、绘画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代人为了留住这些稀世珍宝并为世人所欣赏,对原画进行临摹而衍生出壁画艺术品供人们欣赏、收藏,这一产品的问世,不但填补了中国书画和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项空白,也为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唐代壁画既体现出工艺的精美典雅,更彰显其大气磅礴,色彩缤纷,既很好的体现其艺术性又彻底解决了泥墙皮壁画难以长期保存和色彩单一的难题,因此泥墙皮壁画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体现出泥墙皮壁画它具有了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大众实用艺术的特点。

泥墙皮壁画正在成为品味家居等装饰最合适的高档尊贵艺术画种。

汉唐收藏网大唐壁画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壁画以及雕塑和陶俑的复制,尤其是对壁画的研究,在保留了原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墙皮防潮防霉轻便,便于携带及收藏,其制作工艺达到20多道,非常复杂。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

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霍秀峰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如纽带,似桥梁,连接着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十余个朝代里,各以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装点着石窟的藻井、平綦、人字披、龛楣、龛沿、柱头,边框等。

还有塑像、佛像画、经变画里佛、菩萨等人物的衣饰、华盖、头光、背光、地毯以及器物用具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装饰,使得整个洞窟的内容成为一个灿烂辉煌、光彩夺目的艺术整体。

历史悠久的中国图案,为唐代石窟中的装饰纹样奠定了基础。

从许多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案中,我们已能窥见对称、均衡、重复、连续,变化统一、动静结合的基本规律。

卷草纹由传统的云藻纹发展而来,花叶的基本形状是类似小钩叶的小云头纹样式。

商周时期这种云头纹应用很广,表现一种凝重、静止中的神秘和动荡。

战国时期又启其端,从出土的《宴乐铜壶》的边饰、针刻漆小圆盒的花纹等图案上可以看出云头纹已应用得十分巧妙。

汉代进一步规矩化,出现了波状线的基本组织。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象征佛教坚忍不拔的忍冬纹,吸收了传统的云头纹、云藻纹的流动、卷曲,婉转延伸的基本形式,创造出以植物枝叶为主体的新的装饰纹样。

发展到了隋唐结合花形出现,卷草纹越来越走向成熟,在许多出土的唐代墓葬中就可以看到,已有大量的由云头纹转化而来的卷草纹样充实其上了。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卷草纹饰与早期传统图案纹饰的承启关系。

敦煌石窟里,唐代的装饰图案概括起来有:藻井、头光、背光、花边以及人物服饰图案等。

而构成这些图案的纹饰形象则有,统称为卷草纹的如卷瓣莲花纹、缠枝石榴纹,波状茶花纹、百花卷草纹、忍冬纹、葡萄纹等,还有连续团花纹折枝花卉、三兔追逐、双龙戏珠、团龙、对凤、灵鸟、卷云、火焰、连珠、几何纹等,严密繁杂,丰富精致,多样而有生气。

其观赏性、多样性远胜于前代,色彩也更趋丰富,金碧辉煌,鲜艳夺目。

装饰图案不仅把壁画和塑像中的人物装点得更加真实富丽,而且对于整个洞窟建筑格式,壁画的整体布局有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一、引言西安地区是中国唐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唐代墓葬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

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壁画和雕刻、墓志规格等方面,探讨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二、墓葬形制唐代墓葬形制多样,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坑墓是最简单的墓葬形式,一般无任何装饰;砖室墓则是在土坑的基础上用砖砌成墓室,有的还设有甬道和耳室;石室墓则是在山崖中开凿出墓室,用石材砌成,较为坚固。

从这些形制可以看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是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三、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唐代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

一般来说,高等级的墓葬随葬品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

例如,在西安地区的一些高等级唐墓中,随葬品包括陶俑、瓷器、玉器、金银器等,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物。

而一些低等级的唐墓则可能只有简单的陶器或瓷器等随葬品。

四、壁画和雕刻唐代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刻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

在一些高等级的唐墓中,壁画和雕刻精美绝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艺术水平。

例如,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壁画描绘了人物、动物、山水等场景,雕刻则包括石雕、木雕等多种形式。

这些壁画和雕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五、墓志规格墓志是记录墓主生平事迹和逝年等信息的铭文石刻,也是唐代墓葬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一般来说,高等级的唐墓墓志规格较大,文字也较为详细,而低等级的唐墓墓志规格则较小,文字也较为简略。

此外,一些高等级的唐墓还可能使用特殊的字体或刻工来制作墓志,以彰显其身份地位。

六、结论通过对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从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壁画和雕刻以及墓志规格等方面来看,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具有明显的特点。

唐代墓葬的特征

唐代墓葬的特征

唐代墓葬的特征唐代墓葬的特征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墓葬,都在这个时期留下了丰富的痕迹。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唐代墓葬的特征。

第一步、建造时期唐代历时300多年,由于唐朝的兴衰,历史上有几个时期需要关注。

较早的是武、周、元凶时期,中期是开元、贞观、唐国安时期,晚期是大中、天宝、开元之后。

唐代墓葬的建造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时期。

第二步、墓主人的身份唐代墓葬的特征之一是墓主人的身份。

在唐代,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富人们可以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能够建造规模庞大的墓葬,以表现他们的身份地位。

第三步、建筑规模唐代墓葬的特征之二是建筑规模大。

在唐代,墓葬的规模越大,表达了墓主人的越高的身份和地位。

在唐代墓葬中,许多巨大的建筑被发掘出土。

其中著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墓。

墓葬分为前、中、后三座,从入口到墓主人居住区域长达数百米。

在唐代,墓主人和墓葬的规模是成正比例的。

第四步、墓葬的雕刻和绘画唐代墓葬的特征之三是墓葬的雕刻和绘画。

唐代墓葬中的雕刻,表现了唐代独特的艺术技巧和审美特征。

唐代墓葬中常常出现华丽的门洞、罗汉、狮子等雕刻品,具有精美的造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墓葬的绘画中,壁画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墓葬中的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巧精湛,表现了唐代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五步、墓葬的陪葬品唐代墓葬的特征之四是墓主人的陪葬品。

墓葬中的陪葬品,通常是包括祭器、食品、衣物等,是为了满足墓主人在阴间的需要。

在唐代,墓主人的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可以表现出墓主人的财力和地位。

例如,唐明皇李隆基的陪葬品之一是铜狮子,重达4000多斤,是当时最大的一只铜狮子。

以上是唐代墓葬的特征,透过唐代墓葬的特征,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唐代的文化、社会和历史。

同时,唐代墓葬也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文 图/李倩韩休墓《乐舞图》唐代墓葬壁画是唐人生活与社会风尚习俗的真实反映,作为唐墓壁画重要装饰题材之一的乐舞图,更是遍及初、盛、中、晚唐各个时期,生动再现了唐代繁盛灿烂的乐舞文化。

其中,以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器乐丰富,而且首次出现分设男女乐队及男女对舞模式,在唐代乐舞图壁画中尤具代表性。

这里即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韩休墓《乐舞图》所绘乐器、舞蹈种类之考辨,所属乐部之论证,借以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乐舞配置特点作进一步探讨。

韩休墓《乐舞图》概述韩休及夫人柳氏合葬墓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及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带天井砖砌方形单室墓,墓道、过洞、天井、甬道与墓室皆装饰以精美壁画。

《乐舞图》绘制于墓室东壁,长392厘米,高227厘米,画面共计15人,依布局可分为左侧女性乐队、中间男女舞者和右侧男性乐队三部分。

左侧5位女乐伎皆头梳倭堕髻,身着襦衫韩休(673—740年),字良士,京兆长安(今西安)唐代政治家、画家。

韩休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年)病逝,追赠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五牛图》。

长裙,作汉家女子装扮,或立或坐于方形四瓣花连珠纹流苏毯上,分别演奏笙、拍板、筝、竖箜篌等乐器,女乐伎下方还有一持竹竿男子形象,似为指挥。

右侧7位男乐伎则多蓄八字须,鹰钩高长鼻,呈胡人面貌,或跪或立于圆形五瓣花连珠纹流苏毯上,依次持排箫、竖笛、曲项琵琶、铜钹与竖箜篌等乐器。

另有两人未持乐器,一作伴唱状,一作观舞状。

画面前侧席地放置筝一件。

中间男女舞者各立于一椭圆连珠纹流苏毯上。

汉人女舞者脚步沉稳,右臂屈肘,左臂斜下外撇,袖口顺势而下;胡人男舞者左腿屈膝后翘,右腿脚尖点地,手部姿势与女舞者相似,两人相对而舞。

乐舞配置乐部韩休墓《乐舞图》共涉乐器8种,依据演奏方式不同可分为弹奏乐器、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三类。

唐代墓葬人物壁画不同时期艺术审美演变探析——以懿德太子墓与唐

唐代墓葬人物壁画不同时期艺术审美演变探析——以懿德太子墓与唐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唐代墓葬人物壁画不同时期艺术审美演变探析——以懿德太子墓与唐安公主墓壁画为例刘一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墓葬艺术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历史”而存在,这种最为久远和实用的绘画形式也在墓葬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环。

文章主要探讨了唐代懿德太子墓和唐安公主墓两处墓葬人物壁画对于当时社会审美的反映,唐代初期、中晚期的审美风尚是不同的,但有其传承性和发展规律,不可截然分割。

关键词:唐代;懿德太子墓;唐安公主墓;壁画;审美在唐代的绘画之中,墓葬壁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帝王厚葬之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壮大,经济的繁荣,其规模和艺术水平都出现了空前的提升。

虽说对于古代绘画“成人伦,明教化”的政治手段与统治者的道德观念的明确的主要用途,但还是会带上绘画者的主观情绪和审美意识。

一、唐代壁画不同时期之美初唐与晚唐背景下,其墓葬文化不同,墓葬人物壁画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以懿德太子墓、唐安公主墓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探究。

关中初唐壁画墓在继承北朝隋代壁画墓形式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考察可以看出基本状况是少了神幻色彩,多了理性特征。

据画史记载,初唐长安人物画沿袭隋代风格,齐梁遗风与西域画法并行且得以发展。

阎立德、阎立本、尉迟乙僧、张孝师等画家对当时画风的影响颇大。

其中,武则天至睿宗时期出现的“武周风格”,其画风强烈,达到初唐的“顶峰”。

神龙二年(706年)的乾陵陪葬墓中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2公里处的黄土台上。

它是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壁画保存最为完好的“初唐京畿模式”,是典型的“天井洞室墓”。

图像文字资料中也能窥得它华美磅礴的气势。

壁画40余幅,分别绘于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内。

它的最东端画有青龙和仙人,西端画有白虎,两壁后绘有对称的阙楼和城墙,并以山水为背景。

阙楼下方绘有骑马仪仗队,步行仪仗队和车队组成的场面宏大的出行仪仗图。

西安出土唐代墓葬壁画的分析研究

西安出土唐代墓葬壁画的分析研究

西安出土唐代墓葬壁画的分析研究郭 瑞1、2 冯 健1 赵凤燕1 杨文宗3 夏 寅4 王 展5 朱建锋2(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4.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5.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摘要:西安南郊发现了4座时代序列明显的唐代墓葬,分属初、盛、中、晚唐。

墓葬中绘有精美壁画,是研究唐代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和设色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

采用超景深显微分析、偏光显微分析(PLM)、拉曼光谱分析(RamanSpectra)、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等多种手段,分析确定4座唐墓壁画颜料层材质相似,红色为铁红或朱砂,黄色以土黄为主,黑色为炭黑,颜料层应为矿物颜料与动物胶混合而成。

制作工艺具有时期特征,初唐壁画无泥质地仗,为白灰、颜料层2层工艺,白灰层采用石灰加砂的无机“三合土”配方作为打底层;中、盛、晚唐壁画为泥质地仗、白灰层、颜料层3层工艺,以麦草泥层为地仗层、石灰层为底色层。

在晚唐壁画中发现了少见的钒铅矿作为黄色颜料,是继西安理工大西汉墓壁画、盛唐韩休墓壁画外又一应用实例,表明该材料使用时间至少延续至晚唐,为该颜料的应用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次分析研究也为壁画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唐代墓葬壁画材质与工艺钒铅矿Abstract: There were 4 tombs of the Tang dynasty found in the southern suburb of Xi’an city, with an obvious time sequence from the early Tang to the late Tang. The mural paintings remained in the burial chamber were the precious materials for studying on technique and color style of painting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Tang. Stereomicroscope,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e, Raman Spectroscopy, FTIR, XRD, SEM-EDS, and Py-GC-MS were utiliz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materials of their color layers are almost the same: the main colors were red, yellow and black, which were mostly iron red or cinnabar, goethite and carbon black respectively. Paintings might be drawn with the mixture of mineral materials and animal glue.However, the techniques developed along the time. The painting of the early Tang consists of two layers, ground layer and painting layer,without plaster. The ground layer was made of lime mixed with sands. On comparison, the paintings later consist of 3 layers, which were mud-fiber mixture plaster, lime ground layer and painting layer. Additionally, vanadinite, a kind of rare-use mineral was found on the mural painting of the late Tang, which once used in mural painting of tombs from the Western Han and Han Xiu of the Tang dynasty in Xi’an city. It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application history of vanadinite as an important pigment material.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mural paintings.Keywords: Tang Dynasty Mural Paintings Making Technique and Materials Vanadinite一、引 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于西安市南郊集中发现了4座唐代砖室壁画墓[1][2]。

中国壁画史[整理版]

中国壁画史[整理版]

一、秦汉时期美术(公元前221~公元220年)0概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

公元前22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乘机夺权建立“新”朝,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汉朝宗枝刘秀乘机而起,在公元25年重建汉帝国,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秦汉时期重要的美术创作,都是在王朝政府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01.宫室殿堂壁画0①秦代壁画遗存有咸阳秦宫壁画残片0②汉代内容丰富的壁画无一保存至今,考察汉代壁画艺术只能借助于地下考古发现。

02.墓室壁画0墓室壁画是为了丧葬需要而绘于地下墓室的。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地主的生活和道德观念,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祥瑞迷信等,形象的展现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面貌。

0汉代壁画墓的主要地区有: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密县及永城,山西平陆,山东梁山,河北望都,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处。

0①西汉墓室壁画0A.洛阳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是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西汉墓室壁画之一。

绘有墓主人升仙图,表现死者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引导下升往仙境的场面。

0B.洛阳烧沟61号墓:内容有日月星象、驱邪打鬼及历史故事。

特别是二桃杀三士故事。

0②东汉墓室壁画0A.河北望都汉壁画墓0B.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一座砖筑多室墓,由墓道、前室和左右耳室、中室和南耳室、后室组成,全墓通长19.85米。

03.画像石和画像砖0①画像石:是指砌在建筑上的雕饰图像的石。

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

画像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

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武梁祠为东汉晚期武氏墓地三个石祠堂。

画像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即将形象以外的石面铲去一层,使之突出,然后细部用阴线刻画,具有明快醒目的艺术风格。

唐代艺术作品分析

唐代艺术作品分析

唐代艺术作品分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下是对唐代艺术作品的分析。

除了文人画,唐代还有壁画和丝织品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壁画是唐朝墓葬中经常出现的艺术形式,通常用来装饰室内空间,并展现它们生前的神态和生活场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这些壁画以精湛的绘画技法和细腻的色彩表达,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繁荣。

丝织品是唐代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以丝织技术表现出精湛的纺织工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从敦煌遗址中发现的敦煌织锦。

敦煌织锦以其华丽的图案和缤纷的色彩而著名。

它们通过丝线和金银线的混合使用,以及独特的织造技巧,展现了唐代人对于色彩和图案的极高追求。

这些织锦的图案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鸟、神话传说等,构图丰富而富有韵律感。

在雕塑领域,唐代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出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敦煌的石窟造像。

这些石窟造像多为佛教造像,既有大型的立像,也有小型的浮雕。

这些建筑物精美绝伦,造型规整,栩栩如生。

石窟造像的风格不仅受到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雕塑技法和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总而言之,唐代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壁画、丝织品还是雕塑,都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艺术追求。

这些作品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凤来仪——唐代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研究

有凤来仪——唐代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研究

有凤来仪◇ 马丹丹 Ma DandanA Study of the Bird Images in Tomb Murals of the Tang Dynasty——唐代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研究禽鸟图像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悠远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陶器、骨雕、漆器上的禽鸟图像,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出现的大量禽鸟图像,再到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的帛画、丝织品、墓葬壁画等等,禽鸟图像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禽鸟图像题材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唐代是中国花鸟画独立成科的重要时期,在美术史上有较为明确的历史定位的,有很多著名的花鸟画家的记录,但却非常缺少实物资料,对唐代墓室壁画中的禽鸟图像的研究却可以正好填补这一空白。

一、唐代初期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研究唐代是我国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就有近150座。

①有禽鸟的图像的壁画已经在唐代初期大量出现,但是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中的禽鸟图像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在整个墓室壁画中处于辅助性的角色,常以衬景甚至纹饰的身份出现。

这一时期墓室壁画禽鸟图像依据其功能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祥瑞”的禽鸟图像,一类是作为装饰点缀的禽鸟图像。

所谓“祥瑞”的禽鸟图像,是由于神仙的信仰而产生的具有某种神性并可以给现世世界和冥世世界带来福祉的神物或神迹,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在唐代初期的墓室壁画中,作为祥瑞的禽鸟图像一般出现在壁画墓的甬道两壁及券顶、天井、墓门,形象有朱雀、鸾鸟、仙鹤、孔雀等,同时又伴随着莲花、忍冬、祥云、飞花等纹饰。

这些作为祥瑞的禽鸟,可能是引导、伴随或运载墓主人灵魂升入永生世界的神瑞,也可能是天界或仙界的象征或点缀。

②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为仙鹤。

鹤,是现实社会中的珍禽,但由于其特殊的习性和高雅的仪表被唐人赋予了高雅、长寿、神圣等寓意,甚至在唐代,很多贵族士大夫都养鹤,如薛能、白居易等,而且鹤也成为名士之间互赠的礼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

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

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

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

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

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

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

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

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

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

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

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

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

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

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

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

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

“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

”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巨幅画卷。

陕西唐墓室壁画的发现,要从上世纪初谈起。

第一批壁画是1952年在咸阳古墓里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借鉴敦煌壁画的揭取方式,将它保存起来,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利用科技手段揭取和保护古代壁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954年,陕西省文管会又相继在西安一带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壁画墓,由此形成了唐墓壁画大量发现的第一个高潮期,共发掘了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壁画墓约24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室壁画发掘增多,发现了不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唐代壁画墓。

其中,贺若厥墓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唐代壁画墓,该墓具有浓郁的北周和隋的特征,对研究初唐早期壁画、鲜卑皇族葬俗的演变十分重要。

而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则是目前所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为精细的唐壁画墓,其壁画内容丰富、气势磅礴且保存完好,体现出浓厚礼仪色彩:三出阙、24杆列戟、雉尾障扇等物明显是天子礼仪的等级标志。

同时,该墓的《仪仗图》面积达9.7平方米,创下单幅揭取面积之最。

此外,乾陵17座陪葬墓中的章怀太子墓也赫赫有名,著名的《狩猎出行图》就出自这里。

该墓壁画高2.4米,全长12米,气魄风度溢于言表,可谓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画的最高水平。

章怀太子的墓形制规模介于“王”和“太子”之间,与其他皇室成员墓葬相比,壁画拘束甚少,题材多样,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画面也很注意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

很有意思的是,为了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入身后的世界,画师们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尝试。

在其娴熟激情的笔触里,既有对大唐宫廷生活的精彩记录,也有流露于线条之间的隐约情愫和爱憎:那些宫女都画得非常可爱,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怜悯;但太监的描述就很奸佞,叫人望而生厌。

这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墓室壁画,无疑是展现唐代生活的巨幅画卷。

1991年11月1日,遐迩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墓之一的长乐公主墓,自1986年发掘之后,经过5年的清理修复,于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又一旅游人文景观。

长乐公主(公元621—643年),名丽质,是李世民生前喜爱的第5个女儿,系长孙皇后所生,13岁下嫁长孙冲,23岁暴病而亡。

长乐公主墓与昭陵仅一沟之隔。

步入长乐公主墓道,可见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全长48.18米。

墓道两侧分别绘有精美的壁画,壁龛内放置着陶俑等陪葬品。

壁画中不仅绘有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还绘着气宇轩昂的甲胄仪卫、端庄丰盈的仕女和维妙维肖的男侍。

特别是墓道绘着的云中车马,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在瑞气流云中,两匹骏马驾着红色木车奔驰,辕端雕饰龙头,轭顶饰红缨,车后两侧各插一面5旒红旗,车厢中坐3人,其中一老者长髯飘拂,端坐中央,神态安祥,栩栩如生;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张嘴伸舌,鳍尾俱全,是唐墓壁画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第2过洞口上的3间重楼建筑,不仅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提供了新的佐证。

章怀太子墓壁画章怀太子墓在陕西乾县城北3公里处。

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

曾注释《后汉书》,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

调露二年(680年)被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杀,年三十一岁。

神龙二次开发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

1971~1972年对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虽曾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

计有出行图、马球图、演奏图、侍女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五十多幅,总计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贤生前生活片断和当时中外友好活动的实况,笔力纯熟,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为前所未见。

李震(617~665年),字景阳,李主力(徐懋功)子。

麟德二年(665年),以梓州刺史卒于任上,年四十九岁。

其时,李主力健在,预赐茔地,先葬夫人。

李震仅居官四品,未得真正享有陪葬昭陵的荣典,而是“听随其母陪葬昭陵”,因而有“葬于陵旧茔”之说。

其墓在李王力墓东侧,即今昭陵博物馆东墙外,1973年发掘清理。

李思摩(583~647年),突厥族,本姓阿史那。

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思孽归唐,太宗嘉其诚,赐皇姓,封怀化郡王、右武卫大将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改授乙弥泥孰可汗,使率原突厥一部归于黄河以北。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在长安病亡,四月,陪葬昭陵。

起冢象白道山,在今礼泉县昭陵乡菜园头村北高险处,东北距昭陵约4.5公里。

唐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诏令琢诸蕃酋长十四人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上,思摩即为其一。

1992年,清理了李思摩墓,其甬道、东西两壁的镇墓兽图为目前仅见。

李勣(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是隋朝末年瓦岗寨农民起义军的创始人之一。

武德元年(618年)归唐,高祖李渊赐以皇姓。

永徽年问,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王力。

李主力是唐朝初年颇负盛名的出将入相的人物,在开创李唐江山的统一战争中,在担当开拓疆域、巩固边防的重任中,功绩卓著,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而荣宠不衰。

总章二年(669年)病亡,年七十六岁,次年二月,陪葬昭陵。

其墓在今昭陵博物馆院内,墓地封土由三个18米高的圆锥形大土包呈倒品字形组成。

其墓志云:“其坟象乌德鞋山及铁山,以旌平延勣、勾丽之功也。

”其碑文为高宗李治御书。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

不久,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匡复为辞”反对武则天。

在出兵征讨徐敬业的同时,武则天下令“迫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李勣墓遂蒙劫难。

二十二年后,中宗反正,始得衣冠重葬。

李勣墓于1971年发掘。

韦贵妃(597~665年),名硅,字泽,京兆杜陵(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人。

曾祖孝宽,在北周为相。

祖总,为骠骑大将军。

父圆成,隋开府仪同三司。

贵妃出身于贵族世家,初嫁隋齐王友李珉,生定襄县主(唐封),即阿史那忠夫人。

李珉,李雄子。

隋大业九年(613年),李雄从杨玄成起兵反隋,兵败伏诛,家被籍没。

韦氏后遂为李世民妃,又生临川公主李孟姜和纪王李慎。

李世民登基后,贞观元年(627年),即封为贵妃。

唐太宗死后,永徽元年(65()年),即册为纪国太妃。

贵妃长太宗两岁,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皇后长孙氏卒于贞观十年(636年),在唐太宗执政的后十三年中,韦氏居后宫嫔妃之首,足见其德、才、貌均出类拔萃。

韦贵妃于麟德二年(665年)九月卒于洛阳,年六十九岁,次年十二月陪葬昭陵。

其墓在昭陵东侧一沟之隔的冶姑岭上,且因山凿石而成,是昭陵诸多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也最高的一座墓葬。

1990年发掘,经修复,于1991年l 1月对外开放。

阿史那忠(6l l~675年),突厥族,姓阿吏那,原名泥孰,赐名忠,字义节。

贞观四年(630年),唐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西逃,忠执颉利归唐。

官至右骁卫大将军,袭爵薛国公。

宿卫宫廷四十多年,无纤隙,时人谓唐代的“金日殚。

”他不但“遂参禁卫”,而且“经营四方”,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深怀韬略的将军,在促成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壮阔的事业中,鞠躬尽瘁,功业卓著。

他是唐代少数民族将领中的佼佼者。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卒于洛阳私第,十月,与夫人定襄县主合陪昭陵。

夫人即唐太宗贵妃韦氏与前夫之女。

阿史那忠同唐太宗又属翁婿关系。

一个少数民族将领,既是功臣,又属国戚,夫妇合陪昭陵,意义更不寻常。

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北距昭陵约7公里,1972年发掘,保留壁画多幅,其中的牛车图和抱弓谈箭簸女侍图尤为珍贵。

新城公主(634~663年),唐太宗第二十一女,皇后长孙氏生。

初嫁长孙诠,诠以罪徙高州,更嫁韦正矩。

正矩遇公主不以礼,龙朔-(663年)二月,公主暴亡,高宗问罪,正矩不能辩,伏诛。

高宗诏以皇后礼陪葬昭陵。

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西北距昭陵1.5公里,1994年10月至1995年6月发掘清理。

段简璧(617~651年),字昙娘,唐太宗外甥女,母为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父为纪国公段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