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1病因

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2主症

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3治则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方药

益胃汤加减。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1]顾炳歧主任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方证理论源流

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35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糯米汤煎。(《临证指南医案》)

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此甘缓益胃阴主治。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临证指南医案》)

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阴之意也。”其方组成为: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炒香)一钱半。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渣再煮1杯服。

益胃汤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润燥滋阴。此方以纯滋胃阴,润燥养阴,凉血滋血分之燥为特点。

2 病例举隅

顾炳歧主任在临床上常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不论杂病郁火伤阴,或热病伤阴转为杂病,或药物毒副作用伤阴均可出现益胃汤证,可用益胃汤加减治疗,多能取得效验。现列举几例,以供参考。

例1 王某某,女,82岁。来诊治前3个月曾患肺炎而住院治疗,炎症吸收后出院。但病后一直无食欲,且伴有胃脘胀满、时有隐痛感,曾前往当地社区卫生中心门诊就医,先后予以理气开胃消胀、消食导滞之中药汤剂及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片等药口服,症状反复,至来院前1周,症状有加剧趋势。但诊舌后发现其舌绛红无苔,脉弦细,问大便干燥难解。予以益胃汤方主治。药用: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15g,冰糖15g,生甘草6g,连服3剂,复诊时诉2剂后食欲开,大便通,脘胀立消。其后巩固治疗1个月,未再复发。

方证解释:考虑该患者老年女性,本身脏腑功能衰退,导致阴津不足,又因外感热病后伤阴,致胃阴不足,胃火独亢,故予以益胃汤。而治疗结果亦附和吴瑭所云:“盖十二

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也。”

例2 顾某某,女,58岁。证见咳嗽,低热,盗汗,不欲食而反喜饮水,舌红苔薄,脉数。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抗体未见异常。药用: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12g,冰糖10g,牡蛎15g,糯稻根

30g。上方共服20余剂而愈。

方证解释:考虑胃阴虚而肺系失润,主以益胃之法,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退热,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

例3 庞某某,女,38岁。因爱美减肥服用减肥茶,开始时大便次数稍多,日行2~3次,近1周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5~6行,甚或10多次,大便后又泻出棕褐色油脂,时多时少,偶或矢气,往往同油脂并出。肛门灼热,有下坠感。舌红苔黄,脉弦大。药用:麦冬18g,沙参

10g,玉竹10g,生山药24g,生石膏12g,白芍18g,乌梅3g,黄连3g。服5剂而病证减半,大便调而油脂减少,继续用上方进退10余剂而安。

方证解释:此例患者虽胃阴不足,但不仅大便不干,反而泻下日三四次以上,且泻出油脂,考虑胃阴亏虚,肝胃之火逼迫阴液下泻,用益胃汤去甘苦寒兼润下作用的生地,

加乌梅、白芍酸收敛肝,加黄连、生石膏清泻胃火,仿叶氏手法加山药建中助运化

杨某某,女,28岁。患者四肢与后背呈现游走性疼痛,按之不可得,两手掌鱼际肌肉已萎缩,并有麻木感。饮食日减,并且口咽发干,不欲多饮,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大而软不任按。治以滋养胃液,柔肝熄风为法,药用:玉竹30g,石斛30g,白芍12g,生地

12g,麦冬12g,胡麻10g,甘草6g,钩藤10g,石决明30g,何首乌10g。此方前后共服30余剂,而胃开能食,疼痛减轻,手掌鱼际肌肉未进一步萎缩,诸证皆安。

方证解释:此例证属痿证大病,此证由胃液不足,而使胃气失调,故饮食日减,口咽发干。由于饮食少,津液亏,则不能化生营血。营血一虚则不能养肝,而使风阳发动。风阳走于肢体,消灼津液,则肌肉萎缩而游走作痛。用益胃汤加石斛、白芍、胡麻、何首乌等滋养阴血,另加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遵肺热叶焦,则生痿证,治痿独取阳明之旨。

亦有用益胃汤治疗眩晕、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妊娠恶阻、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厌食症、化疗副作用引起的反应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3 总结及体会

叶桂在脾与胃分治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养胃阴说,以变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