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后现代主义概念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那么你对后现代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所谓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绪,或者有既定论述规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

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崛起。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

而且很难以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来强行规范艺术创作,对于先有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品,也没有定论。

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建筑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如今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的运动,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客观、单一和统一观念,强调多重性、复杂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而是由观察者的观点和语境决定。

多元性是指存在许多不同的真相和解释。

2. 超越和颠覆: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真实的社会。

3. 立场性和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或普世的真理。

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益和态度。

4. 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塑造认知和行动的根源,而知识、权力和身份都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5. 防御和戏剧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由于社会和文化压力,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和态度,以防止受到伤害。

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通过戏剧化手法来暴露这种防御行为。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思潮或文化现象,反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并试图超越其限制。

2. 反启蒙(anti-Enlightenment):否定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进步和自由等概念,认为现代主义已经扭曲了这些原本正面的价值观。

3. 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ity):一个艺术品或文本内部自我指向,在自我解读或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真实性和意义的探讨。

4. 超验(transcendence):超越真实的现实观念或境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超验性,认为艺术是一种建立在非语言和非词汇的符号之上的形式。

5. 重讲故事(narrative reconfiguration):重新解构、重组或重新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或意义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故事结构的侵犯和颠覆。

6. 快乐选择主义(pleasure principle):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意向是让人们通过美感的愉悦来选择和接受作品,不再局限于作品的意义或目的。

7. 去历史化(dehistoricization):去除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将作品放在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现实之中,既回应了现代主义对历史与社会的排斥,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抵制传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认同。

8. 杂糅(hybridization):将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这也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拒绝。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标准化,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主观性。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发展。

它的主要影响包括文化理论、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个人的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上。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材料和方法,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小说和诗歌形式的探索上。

作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主题和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和情节模式。

诗歌也变得更加实验性,不再局限于语言和韵律的限制。

在社会学方面,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

它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分化等。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新的社会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民主的探索上。

它认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变化来调整。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并提出新的政治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它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潮流,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强调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多元性。

它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或价值观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相反,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文化,并且这些多样性是值得保护和尊重的。

后现代主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真理,而是所有的观点和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来评判他人,而应当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多样性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第三,后现代主义认为不确定性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常态。

它认为人类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知识和理解。

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避免对未知的恐惧。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持审慎和谦卑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认知限制思维和行动。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了权力、身份和文化的关系。

它认为权力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以不同形式和方式作用于个体和群体。

后现代主义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身份,在权力关系中寻求平等和公正。

它也呼吁人们支持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并拒绝将某种文化视为优越的偏见和偏见。

最后,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文化的娱乐化和商品化。

它指出商业市场和媒体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观察和批判的眼光,不被商业营销和消费文化所束缚,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创造持开放的态度。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权力、身份和文化进行关注。

它提倡人们对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权力关系和文化商业化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实现社会的多元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 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 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是在文学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电影、建筑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拒绝普遍真理:后现代主义不相信普遍的真理和绝对的道德标准。

它认为真理和价值观是主观的,因此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个体和社会团体的经验和观点是多样而矛盾的,不应该被归结为单一的真理。

2.对历史和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并对历史的进步观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历史被人为地构建和解释,没有客观性可言。

而现代性带来的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副作用。

3.文化多元性的重视: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它反对一种文化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鼓励人们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习俗。

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中。

4.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表示怀疑,并提倡去中心化和去除控制的思想。

它认为权力的运行方式存在扭曲和不公正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改变。

5.游戏性和戏剧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活动和表达的戏剧性和游戏性。

它鼓励创作者和观众参与到文化表达的过程中,挑战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规范,创造出非传统的和令人惊奇的作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体现了对统一真理的怀疑、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结构和官方权威的批判。

它通过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是以后现代艺术形式为基础的普遍性哲学观念,它质疑一种统治思想,即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重视新技术、科学与现代思想,认为以现代思维的创新思维、单一的文化哲学能够统治世界。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拒绝现代思维的单一文化,推崇文化多元化,强调创新和挑战认识论。

它质疑传统的文化、政治制度,反对一种单一和主观的观点,提倡以一种多元的、整体性的观点来看待存在社会上的不公正。

后现代主义主要特性是它强调与当今社会有关的各种影响、思想混杂,把全球化与本地情况结合起来,使本地社会得以突破框架并产生新的变化;它强调考虑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种价值观;它不断反思和重塑现有的概念和理念,多元置入史观,以及不断自我审视社会,以及模糊和削弱物化之间的界限。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挑战了实用主义、视觉主义和质疑文化的思想,也尝试探索和发掘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交流,以及当今社会能够达到的新高度。

它不仅关注非传统的艺术,而且也关注异色感受,揭露其表现的真性,以及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发展和社会政治价值观以此达到新的精神水平。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后现代主义第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第一部分
BEA Confidential. | 3
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根源
1、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 2、科技的异化——双刃剑 科技的异化 双刃剑 3、人的异化 4、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 题的恶化 5、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 社会、
BEA Confidential. | 4
BEA Confidential. | 13
ART) 2、波普艺术(POP ART)的引路 波普艺术(
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劳伦斯.阿罗威(Lawrence 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劳伦斯 阿罗威( 阿罗威 Alloway)提出,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 )提出, 大众艺术”的简称。 的“大众艺术”的简称。 利希滕斯坦“ 利希滕斯坦“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 普艺术” 波普艺术家眼中,艺术就是生活, 普艺术”。波普艺术家眼中,艺术就是生活,生 活就是艺术。 活就是艺术。它可以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 题材, 题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为波普艺术 作品。 作品。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归纳波普艺术的特点: 英国画家理查德 汉密尔顿归纳波普艺术的特点: 汉密尔顿归纳波普艺术的特点 普及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 普及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 )、易忘的 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 )、浮滑的 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 性感的、有魅力的、 性感的、有魅力的、商业化的
BEA Confidential. | 14
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 非凡迷人? 非凡迷人?》
采取拼贴手法将 现代的娱乐产品 集于室内, 集于室内,表现 现代人的精神生 活和物质生活。 活和物质生活。
BEA Confidential. | 15

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如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在哲学上, 1.后现代思维在哲学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怀疑”的态度。

这种态度导致其本身对于思想、事物以及外在感觉的愿望缺失,因为在后现代者看来,他们的思考无从依靠,他们既不肯定历史的经验,也不相信意义的本源及其真实性,对未来更无所希冀。

除了怀疑之外,他们的思想在理性思维者看来几乎是凝滞的,他们只能寄生在现代启蒙理性之上作个永远的捣蛋鬼,所以成就了哲学的非指向性期待。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

但是,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
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引言: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作为两种重要的理论流派,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分析和解释方面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的基本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末的法国,后随着其在西方社会理论圈的不断流行而逐渐发展壮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现代性的理论和社会结构在当代已经失去了意义,传统的解释框架和建构性思维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问题。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任何固定的真理或解释都怀有怀疑,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

1. 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规范性观点后现代主义强调反对规范性观点,认为现代性的规范性观点已经过时,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状态。

后现代主义倡导不拘一格的天马行空思维,鼓励人们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固化的思维模式,追求个体自由和多元化。

2. 后现代主义对知识、权力和解释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有的知识体系、权力结构和解释框架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的知识权力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偏见,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更为公正和多元的社会。

二、反阐释理论的基本概念反阐释理论是一种对传统阐释方法进行挑战和反思的理论思潮。

它强调对文本或符号等意义的探索,并试图超越传统的阐释方式,寻找更多元的解释和理解视角。

1. 反阐释理论的批评观点反阐释理论对传统的阐释方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通过“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解构和拓展传统的文本解释范式。

它质疑传统的意义结构和语言规范,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和话语对解释的影响。

2. 反阐释理论的多元解释观点反阐释理论认为,任何符号和文本都可以有多种解释,人们的理解会受到他们的身份、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反阐释理论鼓励人们接受多元化、不确定性和自由的解释,开放思维,以推动社会和知识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具有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

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信码化或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信码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

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

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

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

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

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而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
性。

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

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

后现代人推崇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生活哲学,这就是一种能屈能伸、从容不迫、静中有动、随机应变、引而不发、后发制人、具有阴柔特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第六,消费日益占主导地位。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

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内涵:
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认为世界、事物有一个“始基”,这个“始基”就是世界万物的终极基础,万事万物皆源于此,有复归于此,并且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

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

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选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

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摧毁和解构那种先寻求某个“第一原理”,而后由这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阐释一切的做法。

2、反主客二元论,消解主体性。

所谓主客二元论就是指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以及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观点。

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主张消解主体,结束主体中心和人类中心。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主体作为万物之灵和衡量万物的尺度导致了人本身的生存危机,如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并未使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张扬,而是感受到非主体化趋势,并感受到来自客体的威胁和压迫,如,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喧闹
中穿梭,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火柴盒”里生活,再巨大的物欲中被动旋转,人们在失去了自主性的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力而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因此必须消除主客二分,消除主体中心。

所以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是现代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的假象,主体有如在沙滩上写下的字迹,是可以抹去的。

因此世界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物与无的关系。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

在马尔库塞那里,“单向度”一词既用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也用来分析现代人。

其中心含义是,工具理性、技术控制的发展,使发达工业社会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甚至生活等方面,都只剩下一个向度,即肯定与维护的一个单向度。

而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也被现代社会所标准化、范式化了,丧失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在“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中,成为维护这个社会的工具和奴隶。

3、反总体性和同一性。

所谓总体性把世界理解为使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吞噬个体性,只承认统一化、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

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统一现代哲学。

同时后现代哲学抛弃了总体性的观念,使自己陷于某一社会的片断,强调社会领域分化的多元性而不是寻求社会的开端与终结,更不是寻求整个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

如德里达所谓的“分延”(区分和延迟),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结尾主张要“捍卫异质性”。

利奥塔指出,“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岐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


4、反对中心,寻求差异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者摧毁了本质、
本体、本源,击碎了整体性、统一性与确定性,那么“中心性”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要和从属、本质和现象、内在与外在的区别等等,这样也就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在决定外在、中心决定非中心,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力图从外到内,从非中心到中心。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对的。

因为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的社会,到处弥漫的是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寻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模糊性、间断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分解、解构、费神化、零散化等等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消“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等。

不承认权威和主宰的存在,不承认具有高于其他话语、具有特权、可作评判作用的“元话语”(中心话语)的存在;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

如德里达等致力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话。

因此,学者们又明确指出,后现代不是一种“主义”。

5、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人与外在对象的相符合,是人与对象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的二分状况。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和符合论,是一种“镜喻式”的反映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基础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和把握。

相反事物的意义和本质只是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释行为中。

后现代主义以实用主义式的真理观以及主观主义的真理观代替符合论的真理观。

知识是一种商品。

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逐渐趋向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模式。

知识不再是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而是为销售而生产。

也就
是说,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

知识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

6、反对言语中心主义。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可以反映对象,表叔或表达对象,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认识和了解世界。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这种“语言图像说”,否认语言和世界之间有一种影像关系,并怀疑语言忠实传达主体意思的可靠性。

由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不具有传达性,从而否定真理的存在和知识的可能性。

由此后现代主义者只热衷于对话语表达、主张语言结构分析和游戏,并于语言游戏中消解表象的主体和客体。

7、反对规律的存在(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存在着严格的自然秩序,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

由此人们可以寻找到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律性和原则,建立能够说明和理解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框架和原则。

(牛顿的力学用来解释自然,也用来解释社会)后现代主义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必须要打破的“元叙述”,必须消解的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

(利奥塔)因此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寻找一种永恒的、超历史的、能够解释现实世界、预见未来世界的框架和原则。

此外,根据不同存在形态,部分学者提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反人道主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关注语言、取消真理等特征;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有机整体论,具有反机械还原论等特征。

不过,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