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合集下载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引言】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二,在大二突然对哲学很感兴趣,感觉哲学可以净化心灵,启蒙心智。

在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

仅仅是修订版前言一本,就让人感觉到刘小枫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

刘高中就接触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响深入于俄国和欧洲的古典小说中思考人生。

而他所讲的这一句话更是令人惊叹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锐、海德格尔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让我感动、维特根斯坦给我明晰。

忘记我刚看这句话时是只知道有个海德格尔,或者最多加上维特根斯坦,而且还仅仅是听过名字,根本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

等到更深入的看这本书时,接触到了更多从没见过的人物,如荷尔德林、卡夫卡、加缪、萨特等,更加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博览群书,并且视角独特。

当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术语,令毫无人文基础的我看得异常吃力,常常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思想混乱。

甚至有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此得出来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只能自娱自乐一番。

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理解将这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时茅塞盾开,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深受冲击,有时感动不已。

简单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屈原拙劣的天问已经开始怀疑曾经赖以自足的君子品格,开始向“天”外之天发问。

开始怀疑,往往意味着自我重生的可能,但他却自杀了。

为什么?他的内心是以儒家君子品格供给营养而生命繁茂的,如果质疑它,内心开始拒绝吸收的话,荒芜与凄凉要如何消弭?他不允许自己认可道家的理念,因而没能像一些诗人遭到挫折后逃离到道家,更没能归依类似西方基督的超验信仰。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我读了很久,给我的启发很大,感慨颇多。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1988年出版以来,在思想界一直很有影响。

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

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

《拯救与逍遥》经历2001、2007年的两次重新修订改动颇大,对于1988年的初读者来说,修订版是新作品,而对于刘小枫先生来说,将是恢复原本的构想,至少摆脱“冒充比较文学”的罪名。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出版只是初稿,。

初版虽是青春热情之作,某些言辞难免过当,但初稿不予修订刘小枫先生是不愿让它再版的。

作者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很多人认为刘对于屈原、鲁迅以及中国诗人的批判太过极端,毕竟当时作者过于年轻。

就是论及佛教,刘也不提天台、华严、唯识诸宗,而仅仅拈出“狂禅”之风进行批驳。

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然而刘的特点是那种批判的精神,正如韩寒一样有自己的思想!真理是相对的,追求是永恒的。

我们可以不完全相信刘的评述,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作者的精神。

正如文章最后讲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虚无主义时代!这就是文明带给我们的礼物。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帅彦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8
【摘要】周作人的文学世界前后期风格呈现出尖锐的差异.本文从周作人由社会乌托邦主义者转变为艺术乌托邦主义者,由启蒙主义者转变为审美主义者来探讨周作人文风变化的原因,并对周作人思想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帅彦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国家拯救文学”?——关于苏文瑜的周作人研究 [J], 王大可
2.把握世界寓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对吴秋林《世界寓言史》的一种解读 [J], 杨永贵
3.拯救与逍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化解读 [J], 史修永
4.关于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一种解读--读弗朗西斯卡·奥西尼《世界小说之镜中的印度》 [J], 何芳菊;
5.拯救与逍遥:作为心灵史的文学史——对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一种反思与构想[J], 李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逍遥游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2023年逍遥游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2023年逍遥游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逍遥游读后感1“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

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

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2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读《拯救与逍遥》

读《拯救与逍遥》

2018.9.14生活关上了我的工作之门,给我打开了修养静化之门,休养更修养,静化也净化,无为也可为,无为便是为。

“一个人的生活究竟信靠什么?”个人生活信念、关切此世、成人、“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意义是一回事。

”确实,历史事实不一定都是真理,有时代性,更有偶发性。

国人的成王败寇观念确有些根深蒂固了。

很多的时候,相比自己心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总是更多的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

“历史中的文本只向那些属己的精神意识中实际参与到这种交往中去的人启明自身的意义,历史文本的真实意义只是在属己的精神意识的提问过程中才得以呈现。

”“新出现的精神建构基于人的现时历史的价值建构意向,现时历史中的精神在直接的自我认识中,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开启自己的本质的新维度。

”“通过历史时间中的交谈,历史文本中的意义因我们的提问而显示出来的同时,现时的生命意向的意义也被交谈的对方(历史中的文本)揭示出来。

”这个历史文本于我是所有文本,在读与看中去思,去提问,去回答,在自问自答中,我的生命意义便慢慢的显示出来了。

“意义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在循环不已的问与答的对话过程中自行显示出来的。

”“真实的价值意义应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富有价值,都有意义。

”超脱怡悦怡乐与承受不幸、遁离抑或分担、“诗中的诸神成为填补价值空虚的基石。

”诗中富有对美的颂扬,更有对美的向往和企盼,是一座连接欠缺与美满的桥梁。

“诗可以救助破碎的人生。

”“有自己所坚持或正在确立的信念。

诗人笔下的人物可以为了信念而死,诗人自己却生来是为信念而活的。

”还没追寻到生之意义怎敢死,已经找到意义怎舍得死?自杀或者是思想精神走进了死胡同不能自拔的结果,当然也有的确实在价值意义、生之信仰面前别无选择。

“根据信念的意义问题来体察由生存事实产生的绝望心情。

”“现世本无意义可言,不得不在这世界中生活的人又要求它有意义。

......世界就是空虚,世界的意义需要人自己寻求到的信念来确立。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看完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后,我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所谓的“拯救与逍遥”。

其中一条线索是纵向的:小枫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思想如何从信仰儒教演变为儒道合一,并且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渗入,儒道一体的思想又是如何将中国社会化成“石头世界”。

而这一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拯救”—“逍遥”来概括。

第二条线索是横向的:小枫老师在整本书中始终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思想做比较,尽管最后作者认为,两个世界的思想在目前都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是西方思想始终暗含着对“爱”的期待,而中国思想完全处于无信仰状态。

这种对“爱”的期待与完全的无信仰,我认为也可以概括为“拯救”—“逍遥”两种状态。

最后,我还想根据自己的感想,将思绪也概括为“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一)作者总是语出惊人,从一开始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屈原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界”信奉的是儒教:君子应该以热衷王道、辅佐君主为生命的意义。

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那都是因为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造成的!君子通过与王道融合,通过辅佐君主,便可以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上都是儒教宣扬的思想,君子将之推崇为至高的信仰。

可是,君子凭什么认为王道就是公正不阿?君子凭什么要处处以君王礼节来要求自己?当至高的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屈原的自杀变成了必然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由此产生。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

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

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

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

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

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我们需要何种救赎之道?--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

我们需要何种救赎之道?--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

我们需要何种救赎之道?--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颜翔林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相当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负载了思想和文化的悲剧性宿命.一方面,他们赋予自我以"真理"发现者和"价值"阐释人的角色,以启蒙和拯救的姿态赐予芸芸众生以智慧之光,为迷途的民众指示出一条通向未来的理想路径;另一方面,却又以形而上学的主体论哲学作为理论资源,以独断论开辟思维道路,预设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忽视公共空间的平等对话原则,从而跌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陷阱.
【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颜翔林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不可轩轾的"拯救"与"逍遥"——与刘小枫商榷陶渊明 [J], 高原
2.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 [J], 罗建波;丁旭
3.跌落无信仰的深渊——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J], 童芸
4.价值颠覆、价值追问与价值重建——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J], 宋炜
5.“拯救”八十年代知识立场的使命——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于八十年代的意义 [J], 刘洪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拯救耶?逍遥耶?--由《拯救与逍遥》所引发的对现代人精神失落的追问

拯救耶?逍遥耶?--由《拯救与逍遥》所引发的对现代人精神失落的追问

拯救耶?逍遥耶?--由《拯救与逍遥》所引发的对现代人精神
失落的追问
陈可培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9)003
【摘要】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盛行以来,形式异彩纷呈,有求同的,也有存异的.文章作者遵循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寻访精神的历史事实中所蕴涵的现时意义这种精神活动中,尝试对"拯救与逍遥"这一对西中传统文化中能对质的核心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追问,意在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思考.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陈可培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7;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拯救与逍遥——从贾宝玉论《红楼梦》的精神苦难 [J], 吴情
2.逍遥与拯救——浅论庄子的“清静无为”与海德格尔的“艺术拯救” [J], 刘立;刘恩君;
3.研究人员究竟该不该通过动物实验来拯救人类的生命?动物实验,是耶、非耶? [J], Maria L.Chang;大忠
4.价值颠覆、价值追问与价值重建——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J], 宋炜
5.“拯救”八十年代知识立场的使命——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于八十年代的意义 [J], 刘洪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

小孩会说:哇哦,我也要和老虎去大海!青年会说:这不是《鲁宾逊漂流记》再加上《老人与海》吗?中年会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老人会说:片子告诉我们,无论怎样都要有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

中国电影观众会说:我X,效果太棒了,视觉太炫了——值回票价!“3D控”会说:转场新颖,画面精致,绝对真3D!为文艺影迷会说:场面超越《海洋》,震撼秒杀《泰坦尼克号》,奇观直逼《阿凡达》。

李安粉会说:导演继《色戒》后再次展现了他的“腋毛控”。

文学教授会说:本片采取了二人对话中叙事的“二重叙事”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中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四是一炮》都是范本!神学博士会说:推荐刘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这本bswk|电影天堂/index.html书里比较的是中西文学中的信仰价值,正好对应当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一九四二》,同样讲磨难,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切肤之痛,但是前者彰显了宗教对于心灵的救赎价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开放的电影,普通的朋友大可以把它当作视觉享受大片,尽情地沉浸在一流的光影世界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暴风雨、斗猛虎、流离失所……也正是因为片中那些极为壮观绚丽的景象,精准地摸到了普通观众的脉门,否则如果去掉片中的“大场面”,这一部探讨宗教与人生的文艺片,也很难在当下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我们必须钦佩创作团队一流的影像制作水准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力。

尽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拥有一副绝佳卖相的商业片肉身,但它的内在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艺片灵魂。

在片尾,少年派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其实才是真实的经历,只不过他已经把那个不忍目睹的血腥故事在记忆中“修改”成了“第一个故事”,而在他意识里支撑他的便是“宗教”bswk|电影天堂/index.html的力量。

彷徨人生的迷茫与自我救赎读后感

彷徨人生的迷茫与自我救赎读后感

彷徨人生的迷茫与自我救赎读后感人生的彷徨和迷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挫折、困惑和迷失自我的时刻。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困扰激励着我们去寻求自我救赎,找回内心的和平与力量。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深深触动了我对彷徨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些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主人公的经历所感动。

他是一个经历了人生低谷的彷徨者,曾经迷失在繁杂的社会琐事中,焦虑不安的内心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他感到自己没有方向,对未来感到茫然。

然而,在他最绝望的时刻,他被逼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苦痛。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迈过困扰他的障碍,激发出内心的力量,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迷茫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还是内心的自我质疑,我们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和迷茫。

这不是一种失败或弱点,而是一个机会,一个重新找到自己的机会。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接纳这种迷茫,相信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学到了在迷茫中寻找自我救赎的重要性。

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通过内心的对话和发掘,我们可以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和方向。

这需要勇气和耐心,但每一次自我救赎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迷茫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坚持。

没有人可以一蹴而就地摆脱迷茫,找回自我。

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旅程,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救赎,我们才能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通过读后感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人生中迷茫和自我救赎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阶段,而如何应对和克服迷茫,寻找自我救赎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更给我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道路来重新找到自我,摆脱困惑。

我相信,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去寻找自我,我们都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拯救 与逍遥
口 主持 人 : 韩志柏
文 明 是 对 世 界 的 再 理 解
据《 圣经》 的说 法 , 上帝在创造 了万物之后 , 按 照 自己的形 象创造 了人 , “ 并使他 们管理海里 的 鱼、 空 中的鸟、 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并地上所爬 的一切 昆虫” 。 由此 , 我们知道 , 在 西方文明的秩序 里, 自然万物是外在 于人 类的存在 , 且是人类管理的对 象。
小枫在《 拯救 与逍遥》 中有言 : “ 与西方科 学理性 对质 的只能是 中国的 经世 致用之理 ; 与涉及 个体 灵魂安 身立命的道德超脱精神对质的 , 只能是犹太基督教的拯 救精神 。 ” 借 用刘小枫 的这一说 法,
西方 的 自然散文表达 的是在 自然 中所获得 的启迪 , 并 由此获得拯救 , 而我们 的 自然散 文则是在 自 然 中获得 一种 安慰 , 即便我们 的这种 安慰也 称作 一种启迪 , 它所指 向的仍 然是有 关“ 个体灵魂安 身立命 ” 的逍遥 。 在《 始得 西 山宴游记》 中, 柳 宗元之 所以最终能获得 “ 心凝形释 , 与万化冥合 ” 的逍遥 , 是他在 西 山的“ 怪特 ” 中找到 自己的精 神特质 , 并在 “ 不与培楼 为 类” 中获得精神 上 的优 越感 , 从 而获得 “ 个体 灵魂安 身立命 ” 的逍遥 。 在《 赤壁赋 》 中, 苏轼 的“ 且 夫天地之 间,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 清 风, 与 山间之 明月 , 耳得之 而为声 , 目遇之 而成 色, 取之 无禁 , 用 之 不竭 , 是造 物者之 无尽藏也 , 而
讲 究的是 “ 天人合一” , 董仲 舒在《 春 秋繁露 ・ 人 副天数》 说: “ 人有 三百六十节 , 偶天之数也 ; 形体 骨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作者:阎海东来源:《世界博览》2017年第04期导语: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修脑师》是一本关于科学伦理的科幻小说,讲述一个大脑“拯救者”被自己毁坏的故事。

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拯救”似乎永远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眼。

从身体到心智和灵魂,“拯救”总是带着一种令人战栗的崇高感受,这一从基督教派生出来的理念,代表着慈善和救赎,而在现代社会,更衍生出众多天然正义的公共事业。

作为胸有大志者,拯救的目光总会从身体移步到大脑,移步到灵魂。

鲁迅就曾在《呐喊》自序里说,自己觉得“中医有意无意地是种骗人的东西”,便转而学习西医,后又发现,对于愚弱的灵魂,无论身体如何強健,结果依然沦为被宰割者,于是便决定进入“灵魂工作”。

在现代世界,人的大脑总是被追逐与捕捉,理由很简单——福柯说: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成为被治理的核心对象,政治成为人口与生命政治而非疆域政治。

一种基于生命保护的救赎、矫正与疗救,作为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如今,疗救和矫正的范围正在扩大,早已不再限于福柯所谓的“癫疯”。

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在福柯的考据视野中,基于基督教救赎理念而派生的现代医院、学校和监狱,无不是追随大脑的权力存在,然而这种权力也是双向的:保护和救赎,与同样基于知识和技术霸权造成的屠杀与奴役,时常成为硬币的两面,形成了最为触目惊心的悖论。

在今天,如果离开了宗教传统和古典道德,我们如何信任现代医生(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我们究竟是信任医生还是技术?或者我们如何信任医学技术之于人的善意出发点?中医郎中悬壶济世的道德依据,和源于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医院,其道德依据似乎是一致的,然而这种道德正在遭遇挑战,技术门槛也使得“知情”成为难以兑现的悬念。

遥运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运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运的救世主读后感这书里的人物那叫一个鲜活,丁元英就像个神秘的大侠,啥都看透了,在他眼里,世间的规则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他能一眼看穿。

但他又不是那种特爱显摆的人,就这么默默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对很多世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他整的那个扶贫计划,可不像一般的扶贫,那是一场关于文化、人性和市场的大实验。

我就想啊,这人得聪明成啥样才能想出这么个事儿来?再说说芮小丹,这姑娘真够特别的。

她勇敢得有点“虎”,但是这种“虎”又特别迷人。

她对爱情的追求,那叫一个纯粹,喜欢就是喜欢,不管丁元英是个啥情况,她就一头扎进去。

她的死也让我难受了好久,感觉这么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突然就没了,就像一朵盛开得正艳的花被掐断了。

不过她的死也很有她的风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那么有尊严,那么干脆。

书里那些关于文化属性的讨论,一开始把我绕得晕头转向的。

什么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思考为啥有些人、有些地方就一直富不起来,而有些就发展得特别好。

原来背后还有这么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事的方式,一个地方的文化属性也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发展走向。

里面那些古城里的小人物也特别有意思,他们的贪婪、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算计和善良都交织在一起。

他们面对丁元英带来的新机会时的反应,真的特别真实。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突然遇到个大好事儿,第一反应可能是怀疑,然后是想占便宜,最后才可能想到要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儿。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很多真相,也照出了我们自己。

它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非黑即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文化属性里挣扎或者腾飞。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在思想的丛林里穿梭,有时候被树枝刮得生疼,但又忍不住继续往前探索。

我觉得这书值得多看几遍,每一遍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就像挖掘宝藏一样,每次都能挖出点新玩意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了一次中西思想史的洗礼,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

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

佛道更不必说。

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

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

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

包括: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

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
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

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

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

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
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

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

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

陀斯妥耶夫斯基主张爱非常无法消除恶,但仍要与恶抗争,以爱抗恶,返回恶的深渊。

而曹雪芹以情为新人进入到石头的世界,却最终遭遇失败,不得已只能走出劫难的世界。


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介绍了经证明而得来的本体论、宇宙论的上帝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个上帝无力解释自然法则下存在的恶。

并且令人看到以卡拉马佐夫中主人公伊凡所提出的“小孩子的眼泪”对本体论乃至圣经中的上帝、原罪论的质疑。

)凭什么无辜的孩子要遭遇如此的不幸?上帝永恒的计划就可以牺牲无辜的孩子吗?对这样的质疑和诘难,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似乎也无可奈何。

他无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以“如果上帝不存在”这样的命题,令人看到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的虚无及荒诞。

在充满苦难和恶的世界上,在充满绝望的思想里,绝有基督神圣受苦的爱能给人于希望。

作者以鲁迅的思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做了对比。

阐述了鲁迅的思想本质是以恶抗恶,借助恶的力量来达到维持生命自然力的更新。

以恶抗恶最终只会走向没有路口的道路,在希望中走向了绝望。

)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本章脱离中西方对比的途径,详细阐述了现代西方的虚无主义,荒诞主义的思想,并对此予以批判。

作者以基督思想的立场认为只能以基督的受苦与神圣的爱,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圣经说,只有上帝才能断善恶.
我无法理解圣经里过于朴素又对立的善恶观.我要承认人的本性,人即是肉体又是灵魂,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每个人都有善与恶的一面.所谓善恶都是相对的,我们怎么知道善是真正的善,恶是真正的恶呢,标准是什么?如果以善的念头做了恶事,或者以恶的念头做了善事,又怎样来评判呢?审判的到底是动机,行为还是结果?
这个世界并非黑白分明.很多宗教教义已不再适用于复杂的道德困境.电影<天使与魔鬼>里红衣主教说:科学并非错误,只是太年轻.我想再加一句:宗教并非谬误,只是太狭隘.我并不相信神偏爱人类.之所以无法笃信耶和华是因为他看起来太像一个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产物.如果世界上存在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道而不是偏爱人的耶和华,那么基督教看起来更像人类的一种自恋.
但近代理性主义也有局限性.理性无法解决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事物.如果无法证明,就拒绝其存在了吗?笛卡尔问,如果人们心中没有比自己更完善的观念,怎么会有怀疑和欲望?我相信神的存在.如果我们将对未知的敬畏归于神,在神的面前,至少我们能保持自知与谦逊,好奇并探索.但我所相信的神不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形象,而是一种道,之所以称之为道而不是规则是因为“道是自然运行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庄子,齐物论)(关于神的形象,我仍有许多疑惑)但宗教精神在规范社会道德方面的功用不容忽略.信仰在中国社会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因信仰带来的精神折磨如良心不安就是一种自我审判的结果.
“中国是个基于耻辱感的社会,这和基于内疚感的西方社会有根本的区别.在西方社会,因为有宗教作为导向,对罪恶的惩罚及对地狱的恐惧将犯罪防范于未然.但在中国,这种恐惧是来自于被揭露的罪恶给家族带来的耻辱感.因此, 只要不被发现,中国人可以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在这种环境下,使法律和社会次序有效的唯一方式便是强硬并无处不在的中央政府,以此增加事发后被抓住的可能性.”(麦陆健,十亿消费者)这是一种有说服力解释,但没人知道中国社会道德的出路是宗教还是儒学复兴.或者纯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相应转变.当整个社会物质水平提高,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时,人与人之间利益摩擦便会得到缓和.也许,中国会重复西方工业社会的历程.当财富积累达到顶端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便集体转向内敛,不再炫耀性消费并开始真正的重视内心幸福,公共道德与社会责任.
那么,怎样去平衡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我的答案是理性的信仰.即借信仰来弥补自己某种信念以及爱的缺失,将自己从过去的定势思维中释放出来,赋意识予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借宗教来摆脱当下的人生困境,通过幻想超然的好运来麻痹自我.如果前者是良药,后者则是鸦片.因为信,则有被操控的风险.所以,宗教信仰是鸦片还是良药更多的取决于信仰的目的而不是信仰本身.
我一直期待着一种与神的交流与对话.而不仅仅在内心自言自语.但基督教无法给予我抚慰并使我感受到因上帝的无处不在所带来的欢愉.我内心坚信的仍是怀疑论,对一切看上去很美的事物本能的怀疑,包括基督之爱.即便如此,刘小枫也给我指了一条救赎之路---爱.爱是对他人的信心也是对自己的信心.而冷漠,不过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借口.我终于明白,我无法激越的成为自我的太阳,义无反顾的轻蔑人间的阳光.道庄最后的虚无,才是一种真正的孤独.庄禅的自我保存是防守,爱才是进攻.如果我希望对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改变,那么,防守的力量远远不够.
拯救不仅仅是拯救他人更是自我的拯救,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能够自我拯救后我们便能达到一种逍遥。

逍遥并不是庄子笔下的那种天地任我行,没有束缚,不依赖任何人的洒脱与自由。

逍遥是自己内心的无所羁绊,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

读完此书我的内心少了份空虚多了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