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3-4蜀道难学案及答案教案

合集下载

《蜀道难》教案及课后练习题

《蜀道难》教案及课后练习题

《蜀道难》教案及课后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蜀道的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2)体会诗人对攀登者勇敢、坚毅品质的赞美;(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理解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3)了解蜀道的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3)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2)阐述蜀道的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字词;(2)查找资料,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组讨论,总结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2)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攀登者勇敢、坚毅品质的赞美。

四、课后练习题: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 解释下列生僻字词的含义:(1)峥嵘;(2)崔嵬;(3)蜀道;(4)青泥;(5)萦纡。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举例说明;4. 谈谈你对诗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理解;5.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蜀道难》的感悟。

高中蜀道难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蜀道难学案及答案教案

4蜀道难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认识本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尝人烈豪放的感情和豪放逸的格;3、背首。

预习检测1、李白( 701 年 2 月 8 日— 762 年 12 月)字,号,又号“人”(李白,李白亦自)。

,我国大的人,被后代尊称“”,与并称“”。

2、以下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是A .( f ú)胸( mén)巉岩( ch án)B.喧豗( huī)( zh ē ng)吮吸( sh ǔn)C.崔嵬( wéi)崖( pī ng)( zh àn)D.猿猱( náo)秦塞( sè)咨嗟( ji )ē()湍( tu ān)( hú)万壑( hè)攀( pān)3、以下有字的一是()A .地崩山摧天梯石参井万壑雷B.磨牙吮血以手蚕仰息C.湍瀑流猿猱攀附所守匪岩D.崔嵬冲波逆折横峨眉倚壁4、以下中加点的解有的一是()A .开国何茫然(完整不知道的子)..B.参井仰息(,触摸;参、井,均星宿名,相蜀、秦的分野)...C.以手膺坐(摸着双腿)..D.凋朱(使⋯⋯ 凋,里指憔倅).答案:1、太白仙2、 D(塞 sài)3、B(“ ” “膺”“ ” “ ” )4.、 C(膺:摸胸口)价表一目1234良达自我价过程学习重点分析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频频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全诗的要旨句,它极度夸张地归纳了蜀道之难:蜀道峻峭难行,环境恐惧邪恶,社会危机潜藏。

诗人创建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频频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光景的变化一共三次出现。

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激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确立了雄伟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

中间则出此刻描绘蜀道峻峭难行和旅途恐惧凄清的感觉以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可以自制的感情的表现。

最后出此刻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邪恶和社会险危的深邃浩叹。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李白的《蜀道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它不仅仅在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上表现出色,在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本人教授《蜀道难》的完整教案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本文的语言技巧和韵律,增强诗歌欣赏能力。

3. 了解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加深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2. 理解李白的情感和文化背景对本文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内容1. 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a. 师生共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体验。

b. 通过诗歌的字面和隐喻,引导学生探究人生苦难和坚韧不拔之间的关系。

c. 利用情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历史上的挫折和困难,拓宽视野,共同找到积极向上的策略。

2. 学习赏析技巧和语言技巧。

a. 列出诗歌的韵律和特点,例如押韵和对句的运用等。

b. 分析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含义,例如关于风景和人物描述中的象征意义。

c. 探究李白的语言技巧和诗歌艺术,了解其在唐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探究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a. 分析文章中关于道路的描述,如路况和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了解唐朝时期的路线和开发情况,以及路线如何影响了文化、军事和经济交流。

c. 通过唐朝时期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手段1. 书面材料:《蜀道难》的诗歌文本和文化背景介绍。

2. 视觉材料:图片、地图和影片等展示唐代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交通状况。

3. 情感教育材料:个人经历和经典书籍等,帮助学生体验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成长和启迪。

六、教学效果的评估1.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蜀道难》含答案

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蜀道难》含答案

《蜀道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诵读.【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知识导学】4。

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本诗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的写作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而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蜀道难》原为乐府古题,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历代诗人曾反复咏叹.至于李白,藉古出新,标新立异,创造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明代王世贞亦直言“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清代沈德潜亦言“(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诸多赞美之辞无以复加.对于这首诗艺术成就的推崇,前人几乎众口一词,万人同喙。

然而关于其立意旨趣,历来众说纷纭:一曰为忧房琯、杜甫而作;二曰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三曰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曰“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前二说与《蜀道难》的创作时间对不上,不攻自破。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亦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则断言:“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根据以上所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在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前,最晚不超过唐玄宗天宝初年;而上述前两说皆言及安史之乱,自不能成立。

语文《蜀道难》教案(最新5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最新5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最新5篇)蜀道难教案篇一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学案参考答案

《蜀道难》学案参考答案

《蜀道难》学案参考答案《蜀道难》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了解李白的雄放飘逸的诗风;3.熟悉诗歌内容,体会李白诗歌的夸张、想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学习时数:两课时一、作者介绍。

结合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传。

(要点: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二、诗题诠释《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

”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三、预习要点1.给加点字注音。

鱼凫( )秦塞( )石栈( )猿( )扪参( )黄( )岩( )飞湍( )喧( )崖( )转石( )峥( )崔嵬( )咨嗟( )万壑( )趄( )吮吸(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崔天梯石栈扪参历井千沟万壑B.峥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壁立千仞C.飞湍瀑流猿攀援匪亲弗居一夫挡关D.磨牙吮血抚长叹鹤汀凫渚协从不问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渺茫遥远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D.以手抚坐长叹(抚摸着双腿)4.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其险也如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或:副词,倘若。

文章来自:cnrencai5.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D )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D.猿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6.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7.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 D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含答案.doc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含答案.doc

《蜀道难》教案语文组鲍树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中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学习,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爱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诗歌【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与“月光”是李白诗篇中的常客。

李白本人有好酒,酒后诗兴大发。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足见一个酒入豪肠、放诞不羁、桀鹭不驯的一代诗仙了。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及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陇西成纪人。

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乂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卅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唐代士人积极入枇、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乂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和”,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完整版)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蜀道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学习方法】反复诵读【相关知识】1、走近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

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

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

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

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

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

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教案

4、蜀道难·教课设计教课要求:1、认识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尝诗人热情豪放的感情和豪迈俊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教课重、难点: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教课假想:1、部署预习:联合说明,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频频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课方法:朗读,感悟,议论。

3、教课时间: 2 教时4、拟用多媒体协助教课第 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假想: 1、由复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比赛导入。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概。

3、自渎并议论全诗基本内容发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议论,沟通)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叹息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光景凄清,状山川邪恶——叹息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峻,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要点感悟1、发问二:确立全诗抒怀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议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叹息句,也是贯串全诗的要旨句。

它确立了全诗的抒怀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感情尽在“三叹”之中。

2、发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议论,沟通)明确:对于本诗寓意,向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忧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嘲讽章仇兼琼而作。

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 746)时期任剑南节度使,是个擅长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

所以说缺少依据。

三: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此也属臆。

3、:明人胡震亨在《李通》中以上三曾予批,且自新云:“⋯⋯愚《蜀道》自是古相和歌曲,梁、者不乏,必尽有而作?白蜀人,自蜀咏耳。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蜀道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范读全诗二、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高一语文下期必修3《第4课 蜀道难》优秀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期必修3《第4课  蜀道难》优秀学案(附答案)

第4课《蜀道难》优秀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探讨本诗的主旨、寓意【课时重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课时难点】探讨本诗的主旨、寓意【相关链接】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3、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自主预习】1、李白(701-762)字,号,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蜀道难》参考教案及同步练习

《蜀道难》参考教案及同步练习

《蜀道难》参考教案及同步练习《蜀道难》参考教案及同步练习引言:《蜀道难》作者李白,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蜀道难》参考教案及同步练习,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最新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最新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蜀道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五)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2、介绍作者、解题;3、疏通文句(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1)、口译(2)、笔译(二)预习要求: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3.4 蜀道难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4 蜀道难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4 蜀道难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预习检测1、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号,又号“人”(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我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并称为“”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扪胸(mén)巉岩(chán)飞湍(tuān)B.喧豗(huī)峥嵘(zhēng)吮吸(shǔn)鸿鹄(hú)C.崔嵬(wéi)砯崖(pīng)栈桥(zhàn)万壑(hè)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攀缘(pān)3、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磨牙吮血以手抚鹰蚕丛鱼凫仰协息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所守匪亲萦岩峦D.峥嵘崔嵬冲波逆折横绝峨眉倚绝壁4、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D.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1、太白诗仙2、选D (塞sài)3 、选B (“鹰”应为“膺”“协”应为“胁”)4.、选C (抚膺:抚摸胸口)过程学习要点解析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一共三次出现。

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

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蜀道难》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蜀道难》 教案

《蜀道难》教案设计
一、文本分析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

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诗歌充分显示了
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不少同学有去川蜀一带的经历,可以结合在一
起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
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
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五、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采用技术教学时间
导入渡荆门送

李白
李白,字太
白,陇西成纪
人。

白少有逸
回答老师提问白板
随机提问
九、作业设计
阅读余光中的《寻李白》和背诵本诗。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古代蜀道险峻艰难的景象,充满了对艰苦生活的描写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讴歌。

蜀道难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一、文本赏析1.1 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苍颜白发人如浮,富贵逼人如蒿蓬。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2 翻译哎呀,哀嚎啊,危险啊,多么高啊!蜀道之难,难于通往蓝天之上!茂密的蚕丛和水鸟,如今却是掩没在深邃的历史之中!从远古到如今的四万八千年,秦塞已经不见人烟。

向西朝着太白山有一条鸟道,可以横亘于峨眉山巅。

大地震裂山崩壮士舍生,然后通天的梯子和唇齿相连的石栈。

苍老的面容和白发的人如同浮萍漂流,富贵的人却如同蒿草。

天有情时天也会老去,人间的正道却是沧桑。

1.3 解析本节主要对诗歌的原文进行赏析和翻译,让学生了解李白笔下蜀道的险峻和哲理内涵。

二、命题训练2.1 选择题1.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秦塞已经废弃不通人烟B. 秦塞与世隔绝,不再有人烟C. 蜀道在四万八千岁前与秦塞有联系D. 秦塞的繁荣已被时间掩埋参考答案:B2.2 问答题2. 请简要解释“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无奈,强调了时光不回的无常和生命的短促。

2.3 作文题3. 请结合蜀道难的内容,谈谈你理解的“正道是沧桑”这句话的意义。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人间正道充满曲折和坎坷,蜀道难的险阻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唤醒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我们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走下去,不忘初心,方能走上人生正道。

通过命题训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预习检测1、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号,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扪胸(mén)巉岩(chán)飞湍(tuān)B.喧豗(huī)峥嵘(zhēng)吮吸(shǔn)鸿鹄(hú)C.崔嵬(wéi)砯崖(pīng)栈桥(zhàn)万壑(hè)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攀缘(pān)3、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磨牙吮血以手抚鹰蚕丛鱼凫仰协息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所守匪亲萦岩峦D.峥嵘崔嵬冲波逆折横绝峨眉倚绝壁4、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D.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2、选 D (塞 sài)3 、选B (“鹰”应为“膺”“协”应为“胁”)4.、选 C (抚膺:抚摸胸口)过程学习要点解析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一共三次出现。

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

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

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险危的深沉浩叹。

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

2.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3.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一段写了剑阁易守难攻、为蜀中门户的形势:对守蜀者成为割据势力的担忧;对蜀中惨烈战祸的揣想;对赴蜀居蜀者的告诫。

当时许多节度使盘踞要地,圣眷最浓的安禄山更是手握重兵。

作者写剑阁之险,蜀中战祸之烈,意在申诫、讽喻统治者注意太平景象下潜伏的危机。

后来的“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充分说明诗人的忧虑是多么深远。

典型题例1、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映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摹写神情、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2.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蜀气势磅礴忧虑与关切B.蜀秦气势磅礴忧伤与无奈C.秦蜀气贯长虹忧虑与关切D.蜀秦气贯长虹忧伤与无奈答案:2 、选A(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气贯长虹:贯:贯穿。

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

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由何润东、董洁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改“梁祝”爱情传说的古典凄美,增添了许多时尚青春的元素,竟然口碑载道。

B.民营企业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地方政府的思想上。

地方政府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改革开放30年,千帆竞发。

中国农民破天荒地首次揭开了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不仅仅使农村经济本身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城市的改革。

D.一条狭窄的石砌驿道与关口城墙相连,两旁陡峭山坡夹峙城楼,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答案:3 、选C (“破天荒”不能和“首次”同用)能力训练一.基础训练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1——2题。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2.作者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答案:1、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用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

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最后叙述蜀道的来由2.、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评价表二二、能力成长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填空:“左迁”意为王昌龄,本诗首句通过杨花等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4)作者把“愁心”寄与“明月”的原因何在?答:答案:(3)被贬暮春哀伤(惆怅)(4)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评价表三学海探究相关链接李白趣事:揭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之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思乡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千百年来,李白所思念的故乡到底在何处,却一直是个谜。

最近,这一问题更引发了“李白故里”之争: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秦安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都称自己是李白的故乡,为此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连当地政府都出面助阵。

两国四地之争2009年8月,湖北安陆在给央视4套投放的城市宣传片中宣传当地是“李白故里”,引起四川江油市不满,要求立即停播该宣传片,或者删除片中“李白故里”的字样。

安陆则提出,两地可以共同享用“李白故里”的称号,但江油市不答应,双方互不让步。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在访问安陆时,称李白的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

2010年3月,甘肃学者雷达提出李白故里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并引发了一场“李白故里在天水、为李白故里正名”的签名活动。

至此,两国四地为了“李白故里”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场争论日趋白热化的时候,《咬文嚼字》副总编王敏提出,这场争论的焦点本身就令人质疑,因为双方都没有理清“故里”这个词汇的基本意义。

王敏说,“故里”应该是家庭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

目前参与“李白故里”之争的四地当中,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的确在江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安陆是李白曾经长住的地方。

而李白在其他两地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尚有待考证。

出生地成疑李白(701年-762年)在其61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千余首内容丰富多彩的瑰丽诗篇,以才华横溢、豪迈善饮的“诗仙”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但关于其生平故事,却少见可信的历史记载,这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许多谜团。

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李白究竟出生于何地。

“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里赫然写着李白是山东人。

到了北宋,欧阳修重新编订《新唐书》,修改了一些谬误,说李氏一家曾在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生活。

据《新唐书》记载,隋朝末年,李白的先人不知是犯了什么罪,被流放到西域,李氏一家便开始在中亚生活,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回到四川。

李白生于四川。

然而,后世的学者又考证出这一说法也有问题,李白很有可能是在碎叶出生,他5岁时全家才迁到四川。

“生于碎叶”,也是目前关于李白出生地流传最广的说法。

查阅李白的诗作,却发现他曾不止一次表明自己“陇西人”的身份,祖籍陇西。

他曾在《与韩荆州书》一诗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意思是我本来是陇西的百姓,流落到了湖北。

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又说“家本陇西人”。

他还曾经说自己是“羲皇”后人,“学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

这个羲皇,就是中华民族文化里被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传说就生于陇西成纪。

因此,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代叫做陇西成纪)才有了此处为“李白故里”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