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测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
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找身边的物体,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所以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初步接触厘米、米,有的学生会混淆两个概念,可借助一些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估测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适用年级:小学
教学内容:米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能够用米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一袋米或一小袋米;
2. 小黑板或白板;
3. 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袋米或一小袋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实际大小和重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米是什么,米的用途等。
3.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米的单位和基本概念,如米的大小、重量等。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米的简单计算,如:如果一袋米有5千克,那么3袋米有多少千克?
5. 实际应用: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重量,并用米来表示,让他们体会到米的实际应用。
6. 温故知新:回顾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米的概念。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我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ldqu o;米rdquo;。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1 dquo;米 r dquo;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ldq uo;停rdquo: o(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岀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 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 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 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米的重要性,明白计算长度时用米作为单位。
2.学会使用标准尺寸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能够合理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白米是计算长度的重要单位,所有的尺寸测量基本上都必须以米为标准。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通过展示不同米数的钢尺,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
•将米的长、宽、高和其他物品的长度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米数的分组比较。
2. 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了解米的基础上,需要让他们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标准的计量器,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
•进行计量器的测量练习,让学生熟悉计量器的使用方式。
•进行小组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测量技能后,需要让他们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报告解决方案。
4.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将不同尺寸的物品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思考,将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PPT呈现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米的重要性,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并能够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也应该得到发展。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答问、小组讨论和完成任务等。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米的不同种类,了解其名称、特点。
(2)了解米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用途。
(3)掌握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烹饪技巧。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米的不同种类、生长过程、基本用途、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教学难点: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米的不同种类实物或图片。
(2)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3)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演示。
(4)烹饪所需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米的基本知识。
(2)准备烹饪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米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米有哪些种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认识米的种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讲解每种米的特点、名称。
(3)分组讨论:米的不同种类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了解米的生产过程(1)播放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2)讲解米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米是如何从种子变成粮食的?4. 认识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1)讲解米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2)演示米的烹饪方法,如煮饭、炒饭等。
(3)学生分组进行烹饪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米的种类、生长过程、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3)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家乡的粮食生产情况,了解当地特色米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烹饪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教案:认识米,如何用米量物品
教案:认识米,如何用米量物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米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用米量物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米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弄清量米、重米的区别及其使用。
三、学准备
教师:米量杯、米、水杯、玻璃球、毛笔、纸张。
学生: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笔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加深对米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一个米量杯,观察杯上的刻度,询问学生:“这个量杯上的数值代表什么?”同学们纷纷大喊:“代表米的重量!”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单位的米的重量值。
2.认识米的单位
教师为学生出示一张米的单位表,指导学生逐一认识常见的米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如: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等。
3.认识量米和重米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何时用量米,何时用重米来量物品。
如:测量水的体积需要用量米;测量头发或玻璃球的重量需要用重米。
4.如何用米量物品
教师示范如何用米量物品,例如:用米量杯量出500毫升水,以及用米量杯量出50克玻璃球。
5.练习
让学生自行练习如何用米量物品,如量出本身的体重、书的重量等。
六、巩固和展示
请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觉得合适的物品,并用米量杯、米来量出它的重量或体积,然后进行展示。
七、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写一篇300-500字的读后感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了一些情境化的案例和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米的换算和使用方法。
同时在结合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敏感度和认知深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米尺,一些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1米有多长。
同时,教师用米尺测量实物,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感受米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用米尺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和读法。
2.培养学生对物品进行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米的认识与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认米和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白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猜测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到米。
2. 认识米1.认识米的外观,有的是长条形的,有的是圆球形的,有的是小粒子状的,将不同形状的米放到 PPT上,学生观察,感受不同形状的米,然后老师逐一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形状的米的名字。
2.再顺着同学们的关注点出发,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一天中吃的不同米饭餐,使用新学的词汇。
3. 物品的比较和排序1.教师给学生出示不同种类的物品,比如:木棒,海绵球,松花蛋等,叫孩子把它们按大中小进行排序。
a)引导学生关注物品大小。
b)让学生用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思维操作)c)教师再次打乱物品的排序,孩子们重新进行操作,顺便提高孩子专注力(稍微增加难度)。
4. 观察和分析1.教师将一张纸裁成不同的形状,如长条形,圆形,正方形等,并且,每次裁切完后向学生展示,“大家看一下,我刚才做的这块形状和什么物品相似呢?”(教师可以在裁切时,稍微有意摆上糖果、玩具、文具等进行顺带提及)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其言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介绍“米”的知识点,再次重点强调它的不同形态及读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总括所学。
五、教学反思整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观察和分析身边物品的起点出发,带领学生认识米及其各种形态,注重在课堂中进行物品比较、排序、审视,以及语言表述、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生活中,对于形状、大小的把握及比较,科学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在课堂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同,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知识点的深入度、难度、反应方式及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整。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
3.知识整合,促进理解
-将米的概念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长度单位体系。
-通过图表、示例等方式,展示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4.情境模拟,解决问题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米尺,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通过故事、谜语等形式,引入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实践操作,增强体验
-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如米尺、绳子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学习“米”作为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学生在家中寻找三个不同长度的物体,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中,以特定的主题为出发点和核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幼儿对生活的敏感力,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主题活动以认识米为主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幼儿了解米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于所生活的环境的认知能力,同时锻炼幼儿的灵活运用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认识米的种类,学习区分白米和杂交稻米。
2.了解米的生长环境及特点,了解米在不同地域的生长习惯及对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要求。
3.学习米的饮食价值及米的营养成分。
4.发现米的用途及不同的食品,培养幼儿的口味,增强其食品品尝和分辨能力。
活动流程第一天主题:认识米的种类和生长习惯活动形式:宣布主题,小组讨论、实地观察1.宣布本轮主题,让孩子们欢欣鼓舞地开始本轮活动。
2.教师与孩子们讨论、认识和了解米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外观和特点。
3.观察米芽,并了解大米的生长习惯和生长所需条件。
第二天主题:米的环境及营养成分活动形式:科学实验、互动问答1.教师与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水质、土壤和气候下的水稻生长情况,了解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
2.互动问答:教师对米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发现米的饮食价值。
第三天主题:学习米的用途和饮食文化活动形式:饮食品尝、手工制作1.饮食品尝: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用途的米制品(如米饭、米粉、米线、米饼等),让孩子们全面感受米的多种食品形态,培养孩子们对食品的口味品尝和感受。
2.手工制作: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环保材料,通过实践动手制作米饼蛋糕,并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米的粘性、韧性和柔软性。
第四天主题:、展示及教学反思活动形式:互动讨论、展示活动成果、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Teaching design and explanation of "understa nding of rice"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
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
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
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
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
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
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
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
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
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
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
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
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
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
置贴上标签)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
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
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
富实效。
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
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
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
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
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
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
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