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米的认识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米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米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初步形成米的感觉。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米的实际应用,知道1米=100厘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和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说出自己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说一说各种长度单位的特点。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米。

2.动手操作,建立概念(1)观察米和厘米的特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出示用厘米标注好的米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3)学生动手测量铅笔、课桌椅、书本等物体的长度。

(4)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一米大约有多长。

(5)小组交流:你心目中的一米是什么样子的?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1)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过米这个单位?(2)想一想: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少米?旗杆大约有多米?教学楼大约有多少米?(3)小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度。

4.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并解答。

例如:一米等于多少厘米?等等。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和厘米的特点,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联系生活实际应用,以及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米的概念。

在观察思考中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在测量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增强。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过程,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适用年级:小学
教学内容:米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能够用米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一袋米或一小袋米;
2. 小黑板或白板;
3. 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袋米或一小袋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实际大小和重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米是什么,米的用途等。

3.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米的单位和基本概念,如米的大小、重量等。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米的简单计算,如:如果一袋米有5千克,那么3袋米有多少千克?
5. 实际应用: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重量,并用米来表示,让他们体会到米的实际应用。

6. 温故知新:回顾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米的概念。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我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同步备课】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米的符号“m”和读音“mi”,并能正确地快速写出这个符号。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3.了解米的使用范围,了解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符号“m”,并掌握读音“mi”。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互相转换。

2.对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课件:录像资料、PPT课件、计量器具演示图、米的实物、测量长度的实物。

2.教具: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度吗?2.举个例子:“我们身体的高度就是我们的长度。

”3.询问“长度”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学生举例)二、新知讲解(10分钟)1.通过视频或PPT,介绍米的符号“m”及读音“mi”。

2.演示不同长度物品的测量方法,如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让学生了解长度计量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一米”、“半米”、“一米多少厘米”这几个单位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在黑板上形象地绘制长度模型和米的比较模型,巩固学生对米的认识和理解。

三、双向互动(15分钟)1.提出问题:请学生举例,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米的实际应用。

这里老师提供一下可以讨论的话题: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1米长的围栏,需要多少根1米长的木棍?多少厘米的钢管?2.工具演示:让学生互相使用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工具测量教室内某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汇总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

四、练习(15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将不同长度的线段和带有刻度的木板、卷尺等几种测量工具配合活动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操作,加深他们对米和长度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我们学习了教材的第一章节,认识长度单位——米。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到米是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并且能够识别生活中的米制单位,如尺子、卷尺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米制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米,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与米制单位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米尺、卷尺、厘米标尺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把米尺,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把尺子的长度。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

3. 实例演示:我利用教具米尺和厘米标尺,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演示。

我让学生们观察并理解米尺上的刻度,以及如何用厘米标尺进行测量。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5.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题目是: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张简洁的板书,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包括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测量演示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份长度测量工具,或者组织一次校园内的长度测量比赛,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米的概念和用米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用米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用米量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用米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学会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举例: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1)量感的建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尤其是1米的量感是一个难点。
举例:通过多种方式,如让学生走1米、比较1米与常见物体长度等,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或是测量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度测量的奥秘。
3.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设计问题解决环节,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苏教版数学《认识米》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二、新授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四、总结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米的重要性,明白计算长度时用米作为单位。

2.学会使用标准尺寸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能够合理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白米是计算长度的重要单位,所有的尺寸测量基本上都必须以米为标准。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通过展示不同米数的钢尺,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

•将米的长、宽、高和其他物品的长度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米数的分组比较。

2. 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了解米的基础上,需要让他们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标准的计量器,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

•进行计量器的测量练习,让学生熟悉计量器的使用方式。

•进行小组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测量技能后,需要让他们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报告解决方案。

4.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将不同尺寸的物品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思考,将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PPT呈现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米的重要性,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并能够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也应该得到发展。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答问、小组讨论和完成任务等。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标: 1、经历以⽶、厘⽶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的含义,知道厘⽶、⽶之间的关系,知道⽶和厘⽶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尺、数学课本、⽂具盒、1⽶多长的绳⼦。

⼀、创设情境 1、师⽣利⽤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板、等⼯具测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同桌合作,⽤不同的测量⼯具测量绳⼦的长度。

学⽣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较、选择⽤哪些测量⼯具⽐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尺) 3、⽤⽶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体验探究 1、认识⽶,知道1⽶有多长。

2、让学⽣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有多长。

3、学⽣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与厘⽶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1⽶, 1⽶=100厘⽶, 1m=100cm 4、让学⽣联系⾝边的事物,找出⼏种长度是1⽶的物品。

三、实践应⽤ 1、1⽶⼤约等于⼏枝铅笔的长度? 2、学⽣⾃主量⼀量教室中⽐较⼤的物体的长度(或⾼度)。

教师要与学⽣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作业:让学⽣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学习⽬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1⽶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

2、会⽤⽶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1⽶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观察能⼒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的实际长度,形成1⽶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较的数学思想和⽅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教案:认识米,如何用米量物品

教案:认识米,如何用米量物品

教案:认识米,如何用米量物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米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用米量物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米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弄清量米、重米的区别及其使用。

三、学准备
教师:米量杯、米、水杯、玻璃球、毛笔、纸张。

学生: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笔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加深对米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一个米量杯,观察杯上的刻度,询问学生:“这个量杯上的数值代表什么?”同学们纷纷大喊:“代表米的重量!”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单位的米的重量值。

2.认识米的单位
教师为学生出示一张米的单位表,指导学生逐一认识常见的米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如: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等。

3.认识量米和重米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何时用量米,何时用重米来量物品。

如:测量水的体积需要用量米;测量头发或玻璃球的重量需要用重米。

4.如何用米量物品
教师示范如何用米量物品,例如:用米量杯量出500毫升水,以及用米量杯量出50克玻璃球。

5.练习
让学生自行练习如何用米量物品,如量出本身的体重、书的重量等。

六、巩固和展示
请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觉得合适的物品,并用米量杯、米来量出它的重量或体积,然后进行展示。

七、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写一篇300-500字的读后感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了一些情境化的案例和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米的换算和使用方法。

同时在结合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敏感度和认知深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2篇)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i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

例如:长江全长6397千米,黄河全长5464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米的认识教案篇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和读法。

2.培养学生对物品进行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米的认识与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认米和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白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猜测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到米。

2. 认识米1.认识米的外观,有的是长条形的,有的是圆球形的,有的是小粒子状的,将不同形状的米放到 PPT上,学生观察,感受不同形状的米,然后老师逐一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形状的米的名字。

2.再顺着同学们的关注点出发,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一天中吃的不同米饭餐,使用新学的词汇。

3. 物品的比较和排序1.教师给学生出示不同种类的物品,比如:木棒,海绵球,松花蛋等,叫孩子把它们按大中小进行排序。

a)引导学生关注物品大小。

b)让学生用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思维操作)c)教师再次打乱物品的排序,孩子们重新进行操作,顺便提高孩子专注力(稍微增加难度)。

4. 观察和分析1.教师将一张纸裁成不同的形状,如长条形,圆形,正方形等,并且,每次裁切完后向学生展示,“大家看一下,我刚才做的这块形状和什么物品相似呢?”(教师可以在裁切时,稍微有意摆上糖果、玩具、文具等进行顺带提及)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其言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介绍“米”的知识点,再次重点强调它的不同形态及读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总括所学。

五、教学反思整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观察和分析身边物品的起点出发,带领学生认识米及其各种形态,注重在课堂中进行物品比较、排序、审视,以及语言表述、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生活中,对于形状、大小的把握及比较,科学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在课堂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同,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知识点的深入度、难度、反应方式及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米 用米量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米 用米量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9篇认识米用米量 1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

(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

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教案1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教案1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动画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阿福又要去做衣服,他这次想做一件长袍,缝衣店的师徒俩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不能再用来量,他们也买来了一把尺子,这次阿福做衣服肯定不会再出错吧。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师接着讲故事)师傅拿着再给阿福量身长,师傅说:是1米,徒弟说:是100厘米。

师:看到这儿,你想提什么问题呢?(学生交流)生: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谈话:学了今天的内容,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1、认识米尺师:阿福的长袍到底做成1米,还是100厘米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师傅用的那把尺子吧。

(出示米尺)师:这就是师傅给阿福量衣服的米尺。

这段长度就是阿福衣服的长度,也就是师傅说的1米和徒弟说的100厘米,既然是这同一段长度,为什么师徒二人的说法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2、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师:我把师傅的米尺画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师傅说了是1米(板书出“1米”),徒弟说是100厘米(板书出“100厘米”)。

请一位同学拿着你的直尺在这条线段上量出1厘米(学生上台测量),相继再分别找学生接着量到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什么?生:1米=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其实师徒二人说的是同样的长度,只是用的长度单位不同。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优秀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①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米的认识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

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

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
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

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 )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 )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1 )米
跳绳长大约是(2 )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