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继亮: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编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者:姚俊孟志宏苏焕平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6期为了贯彻落实《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等文件精神,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现在关键在于落实推进。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落实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以来,在我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积极研究和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凸显区域或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时代鲜明特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省承担了“十五”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2013年,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了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征集评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
同时,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许多学校没有全面落实课程设置方案,没有开发校本课程;二是校本课程概念模糊,开发过程盲目随意;三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或匮乏,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四是校本课程管理与教学研究不到位,校本课程评价没有建立起来等。
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而加以认真解决。
为此,省教育厅在印发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校本课程的性质,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义务教育课程有机的整体,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说明,没有校本课程就不是完整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就不是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申继亮的三句话基于核心素养深化教改背景下,教育何去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唯有深度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大会现场,专家从育人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等不同层面解读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的“三句话”引起了文海与会教师的共鸣。
申继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教学改革上,而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深化”上做文章。
但如何让教学改革走向“深化”?用“三句话”分享看法:第一句:要提高教学的站位。
提高教学站位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一角度来谈的,而不是简单的思想层面、理论层面的教育,一定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我们的站位。
而如何提高教学的站位?要实现三个“超越”。
一是超越学科,眼中要有完整的人;二是超越教材,将教材与孩子现实生活相联系;三是超越课堂,要考虑孩子的未来,离开课堂、离开学校会怎样。
第二句:要找准定位。
找准定位,即考虑这一门学科、这一节课到底应该实现怎样的目的。
这一个问题不考虑清楚的话,我们讲的“核心素养为纲”、“高效课堂”等就难以落到实处。
如何强调教学的定位?教师应该思考三个“对照”。
一是对照教学目标。
从具体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到一某一学科的目标,再到整体的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目标作为我们备课、教学的参照、对照,而不是漫无目的。
我们选教材内容的时候,为什么要选这一课?教学活动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课上完了,活动结束了,学生会有什么变化?“核心素养为纲”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这一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是什么?是要围绕素养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把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打通。
二是对照学情。
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能力类型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上述这些内容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参照和依据。
我们过去讲“备学生”,备什么?其实就是备学生的基本特点。
教育部司长申继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4点要求
教育部司长申继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4 点要求申继亮司长的讲话:如何理解综合改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第二次参加第二次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第一次我参加了,我来最起码是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基础二司作为课程教学管理的一个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大家知道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减少参加论坛研讨会,但每一次中心提出安排以后,我们司研究后都派我来参加这个会。
一个是来学习,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向在座的各个单位创造的经验学习。
更主要的是要全力的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
今天我想借用这个机会,就目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我们说的教学改革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清晰的认识到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
教育改革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看教育改革,首先看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
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改革现在处在个什么样的阶段,简单来说我觉得需要结合教育强调两个字,一个是综合,一个是深化。
如果我们把1949 年以来国家经历的社会发展作一个阶段划分的话,现在一共分了1949年到 1978 年我们叫做国家统治阶段, 完全的计划经济, 后明确提出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国家治理阶段。
治理与过去的 主导、与统治内涵是不一样的,治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 深化综合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教育今天来看我想也处 在这样一个大的要求之下,来推进我们的改革。
从事业发展来讲,基础教育应该说已经解决了规模问题,幼 儿园毛入园率已经超过了 70%,义务教育阶段 2011 年就全 面普及,高中阶段也基本普及。
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 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
而要解决内涵 的发展,解决育人模式的改革,是需要我们在原有课程改革 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深化我们各项改革, 要推进工作的深化, 那就需要进行综合改革。
那么如何理解综合改革,我想有四 点想法跟大家具体交流一下。
申继亮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4页PPT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法规类别】教育改革【发文字号】教基二[2014]4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14.03.30【实施日期】2014.03.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研究基本原则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心整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11问答详解义务教育三科教材
11问答详解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7年第09期8月2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2017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申继亮出席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已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日前,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统一组织编写三科教材的背景是什么?第一,这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
统编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有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
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对三科教材编写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必须虚心听取,认真研究,积极吸收,以实际行动回应各方关切。
2.统编三科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教材编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
教材首先要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地方课程实施工作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地方课程实施工作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者:孟志宏苏焕平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5期我省先后印发的《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地方课程“两个文件”),是我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又一重要成果,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地方课程“两个文件”,全面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一、认真学习“两个文件”,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两个文件”重申了地方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这就是说,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相互分割,不可相互替代,不可缺少。
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缺少地方课程就是不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不全面的义务教育。
同时,地方课程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而不是学校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不是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和基本保证。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地方课程“两个文件”,强化地方课程意识,增强地方课程实施的自觉性。
第一,地方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地方课程突出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志向的主要载体。
第三,地方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二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北京十一学校现场发布会上的发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老师们,同学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北京十一学校作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在希贵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高扬改革旗帜,探索创新,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
学校改革的亮点很多,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人人成才。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坚持面向人人,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理念决定方向,理念指导行动,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保障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目标的达成。
二是聚焦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
学校将课程作为改革的抓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了包括400多门课程和272个社团活动的分层、分类、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做到了一人一张课表,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走班制、导师制与高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配套形成了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注重制度建设,保障持续发展。
制度化是改革成熟的标志。
学校制定了《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作为办学总纲领,使一切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以服务师生为导向、基于学部的扁平式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有效机制。
注重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调动了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制度建设为学校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一学校是新世纪以来众多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普通高中学校的代表和典型。
十一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改革理念,以课程为抓手的改革策略,迎难而上、求真务实的改革精神,值得广大高中学校认真学习和借鉴。
申继亮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34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申继亮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申继亮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申继亮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一、使命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强化育人
一位校长的信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了一般 人看不到的事: 瓦斯房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 儿童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妇女和婴孩被“高学历毕业生”射杀且焚烧 因此,我怀疑教育
我的要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个有人性 的人。千万不要让你的辛苦,栽培出有学识 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
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 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学校教育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设计感、 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 感
核心素养的结构
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
联合国核心素养的学习领域框架
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结构模型
• 方向性: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民族性:中华文化底蕴 • 时代性:国际视野
• 三级管理 • 综合化 • 校本化
建设课程
• “双十双百工程”,即会做十种饭菜,学 会十种技能,认识百种植物,与一百人交 谈。
教学行为
反思/评估
积累经验 教师发展
板书 提问 演示 巡视
手势、表情
实践知识
本
条
体
件
性
性
知
知
识
识
个人知识 公共知识
职业知识结构
动力系统
职业承诺 组织承诺
。。。。。
教
师
评 价
资源系统
知识 智力
体
。。。。
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利民副部长就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作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研工作开拓创新,促进教研系统转型发展,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课程教材中心”)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于2015年1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近100个市县的教研系统负责同志,以及课程中心实验区负责同志等近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等领导同志到会并讲话。
刘利民同志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总结了教育部一年来开展的重点工作。
刘利民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系统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破解考试评价制度难题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破解制度难题,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有力推进。
四是开展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刘利民同志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在服务教育决策、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刘利民同志指出,教研工作还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教研部门要增强使命意识、转型意识,推动教研工作实现转型升级。
一要推进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
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更加重视课程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更加重视教研工作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功能,面对学校、教师的多元需求,更加重视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和服务;更加重视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突破,更加重视对教与学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更加重视教研工作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特别要重视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研究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社会变化
• 明细分工、大量生产 VS 个别化、 对口服务
• 人力金字塔 VS 扁、平、小机构 • 从一而终 VS 转工、转行
(多元思维、灵活应变、个人价值、自主自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对教育、 生活、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的10个行业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申继亮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一、使命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强化育人
一位校长的信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了一般 人看不到的事: 瓦斯房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 儿童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妇女和婴孩被“高学历毕业生”射杀且焚烧 因此,我怀疑教育
行业名称 中小学教育机构 储蓄信用中介 其他金融投资业 住宅建筑施工业 软件开发业 发电、输电业 建筑基础、结构、楼房外观承建业 房地产开发业 高速公路、街道及桥梁建筑业 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 就业比例(%) 6.0 2.6 2.6 2.2 2.2 2.2 2.2 1.8 1.7 1.7
就业率较高的25个本科专业
我的要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个有人性 的人。千万不要让你的辛苦,栽培出有学识 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 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 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学校教育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设计感、 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 感
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
联合国核心素养的学习领域框架
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结构模型
• 方向性: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民族性:中华文化底蕴
• 时代性:国际视野
建设课程
• 三级管理 • 综合化 • 校本化
• “双十双百工程”,即会做十种饭菜,学 会十种技能,认识百种植物,与一百人交 谈。
改革教学
• 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就 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
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
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 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 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 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 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 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 ,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 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到2020年, 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 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
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
供应缺口。
二、任务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对学生意味着
一 个 成 长 的 过 程 一 个 学 习 的 过 程
身 体
心 理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
• 学科本质
• 学科素养 • 五种思维品质与语文能力
打造师资队伍
• 专业化
• 个性化
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学生特点 x 教学目标 x 教学内容 x 教学环境
时间分配 教学手段
教师的知识 x 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学方案
内容顺序
教
学
监
控 板书 提问
例题、练习题
呈现知识 x 课堂管理 x 评价
教
学
行
为
演示 巡视
反思/评估
积累经验 教师发展
手势、表情
实践知识
个人知识
本 体 性 知 识
条 件 性 知 识
职业知识结构
公共知识
职业承诺
动力系统 教 师 评 价 体 系
组织承诺 。。。。。
资源系统
知识 智力 。。。。
引导系统
生涯规划
教育信念
评价的理论基础
横向他人比较 纵 向 自 我 比 较
三、愿景
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
基本特点
•
• • • • •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是后天获得的,可教可学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学生特点: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 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道德、心理问题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 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