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育学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是指用于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它以认识和引导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通过研究和分析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提出改进和发展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它包括教育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理论涉及到诸多概念,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实践是指在教育场景中,教师根据教育理论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的具体活动。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验证和实施过程,是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和支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效果。
而教育实践则是实现教育理论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然而,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挑战会促使教育理论不断更新与发展,而教育理论的引导和支持又能够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需要被理解为一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验证,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之,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和支撑,而教育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实施过程。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才能不断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进。
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培养人的过程和方法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理论通过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而教育实践则是将教育理论付诸实际,通过实际教学活动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应用。
一、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理论框架和观点。
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明确教育的任务和方法。
1.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的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的研究。
通过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所在,明确培养人的方向和标准。
例如,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得教育目标与价值观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认识、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
1.2 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教育方法与策略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
例如,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因此需要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实践的研究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托和验证。
它通过对实际教学活动的观察和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教育者。
2.1 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例如,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培养不足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的研究来找到解决的途径。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最终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
业”。包括了他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 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追 求。 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社会 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 至于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 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 的道德智能,使之能热爱并胜任自己从事的职业,
之商榷》,首倡实用主义。1916年,主持成立第一 个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 1917-1927 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 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杂志,并创办中华职 业学校。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 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活动互相 沟通,以打开发展的局面,并且与职业指导、职业 补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区的工作结合起来, 用职业教育带动城市、乡村的改造。 1927年以后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重点)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较系统地介绍 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著作。
(一)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杨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在 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发 生与发展的,“是帮助 人们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重点)
(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杨认为,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 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具有如下特点: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
体的、正统的。 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同时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 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 系。 所谓整体的,是反映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 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 通。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 的片面。 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 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 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演进和改变。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将从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和教育的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探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构建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
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对学习和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教育理论的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此外,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实践中,教育者注重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
此外,现代教育实践还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定量和定性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实践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教育的未来发展现代教育的未来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教育机构需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此外,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还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备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总结: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教育实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未来,教育需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注重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形式和需求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变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发展、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潜在研究方向等多个方面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思想和原则的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到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等现代教育理论的兴起,每一种教育理论都具有其特定的视角和价值观,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实践研究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策略,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层面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实践研究也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更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1. 教育技术与创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教育技术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和工具,例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
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和创新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领域。
2. 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现代教育体系普遍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质量的水平,为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3. 学生发展与学习策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策略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4. 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重要主体,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关于教育的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它探索和提供了关于教育过程和方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学习。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基于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在Piaget、Vygotsky和Bruner等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教育、社会情境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理论,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参与来实现的。
情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技能。
这些理论使教育更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除了理论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线学习、个性化教育和智能化教育工具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并且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现代教育实践也强调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的学科教学局限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而跨学科教学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项目学习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实践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化。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则面临缺乏基本教育资源的困境。
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理论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刺激和奖惩来塑造他们的行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通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纪律,提倡严格的学习环境和行为规范。
2.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索和理解世界来建构知识结构。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主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提倡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注重学生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4. 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包括教学软件、教学媒体、网络教学等。
教育技术理论强调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知识点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评估方式的确定等各方面因素。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施。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用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设计,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3.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学生的行为和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的实施。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评估与反馈评估与反馈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反馈可以及时地向学生反映其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在教育学领域,学习理论与实践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学习理论是指关于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而教育实践则是指根据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学中较早提出的理论之一,它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关键在于刺激和反馈。
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采用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赞扬和奖励来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通过惩罚来遏制消极行为。
这种教育实践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
因此,在现代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指导原则。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认知学习理论中,学习被视为一种意义的建构和理解的过程。
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他们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探索,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认知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忽视情感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文化交往的结果。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发生在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中,通过交互和合作完成。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倡导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特定性,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它呼吁重视学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与之契合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更新。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现代教育理论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发展,提倡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现代教育实践的特点现代教育实践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并通过实际教育活动将其付诸实践。
现代教育实践的特点如下:1. 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实践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实践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如电子白板、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广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1. 促进教育创新: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也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适应社会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学习理论则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通过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并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控制学习。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者应该给予学习者正确的刺激,并给予正面的反馈,以促使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正面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利用惩罚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时,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认知过程进行信息的加工和组织。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式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和现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过程。
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实践和社会互动,将个人经验与外部信息相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倡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四、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国心理学家瓦列里安卡。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合作学习特点的教学环境,提供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解释学习过程,并指导教育实践。
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引导和规范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
教师的教育理论可以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说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教育哲学关注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使命意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说是对教育实践理论的总结和规范,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
例如,进一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和学习主体性,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法则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对教育领域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与支持。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教育实践可以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环节。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的指导,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实施是教师将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际操作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社会挑战。
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价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问答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成绩变化,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辅导。
现代教育理论_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理论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现代教育理论是在对传统教育理论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1. 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3. 课程整合观课程整合观主张,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4. 教学创新观教学创新观强调,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同时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2. 教学内容的处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遵循课程整合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遵循教学创新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和教育管理中。
一、教育理论1.1 教育学的定义与基本原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其基本原理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和社会性等。
教育学旨在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1.2 教育学的发展与流派教育学自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其中包括进化论、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这些理论都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育中起到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育实践2.1 教育实践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实践是指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活动中的过程,它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实践和社会教育实践两个大的类别。
学校教育实践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而社会教育实践则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
2.2 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教育实践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实施教育实践时,可以采用实习、实训、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教育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利用、学生差异的处理等。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育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而实践则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通过对现代教学历史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教学的方方面面的若干特点和发展线索。
下面,我们试图探讨一下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掌握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性。
现代教学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以教学认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多样综合的教学结构来实施。
这就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目的:个人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的质的规定性,首先在教学目的上体现出来。
现代教学逐步地、愈来愈明确地把个人全面发展或个性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
(一)现代教学的目的是个人全面发展个人全面发展或者说个性发展逐步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乃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现代教学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它必然以个人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
现代教学追求并不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总是具体地历史地进行着,交织着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斗争。
现代教学追求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最先是针对中世纪教育的弊端,是对中世纪教育的反抗。
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比如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和谐发展教育,就含有全面发展的意蕴;与此同时,也有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比如雅典的教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智、德、体、美)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尽管这种实践非常有局限。
中世纪的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背道而驰,教会把持教育,对僧侣或贵族子弟施以宗教或伦理的教育,只强调人的品德、信仰的发展,压抑人的理性、美感的发展。
当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人文主义教育和新教教育力图改革中世纪的那种教育,在教学目的上提出了倡导平民教育,加强理性、身体和情感方面的教育。
新教教育则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主张让所有的人都读书识字。
这样,人文主义教育和新教教育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人文主义教育主要规定了个人发展的质即身心和谐发展;新教教育主要规定什么人得到发展即追求大多数人都受教育。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了现代教学目的的雏形:大多数的人获得身心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变革。
现代教育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注重发掘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下,现代教育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知识体系建构现代教育认为,知识并非板上钉钉的死条文,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育中所强调的重点知识点,在现代教育中只是知识的基础。
现代教育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从课程设置上看,现代教育将各类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基于知识体系来布置课程。
同时,现代教育注重研究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贡献,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革新现代教育注重提高学习体验。
在教学方法方面,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
因此,现代教育将更多的教学方法转向互动式、探究式、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实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创新现代教育的评价重点不在于对知识的背诵,而是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察。
因此,现代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评价方式如考试、笔试、口试等都有其局限性,现代教育将更多的评价方式转向了综合式评价、实践式评价、多样化评价等。
此外,现代教育还注重通过反馈机制、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的呵护、对思想的启迪。
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出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下,现代教育在教育质量、教育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石,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则是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理论的演进和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旨在深入理解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演进1. 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它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而忽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 构建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理论的演进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
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研究脑科学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教育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三、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性1. 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支持。
通过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动力和成绩。
2. 融合教育的实践融合教育是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纳入同一教育环境中,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融合教育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包容性和合作性,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3. 创新教育的实践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创造性任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教育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实践案例1. 芬兰教育模式芬兰教育模式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教育实践的典范。
该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经验,减少考试压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
芬兰教育模式的成功在于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
2.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心得《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本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著作,对于我来说,它提供了深入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机会。
本书以全面的视角探讨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的角色、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获得了对教育的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强调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本书还对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和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书提供了许多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和理论依据,让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教学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本书还着重强调了课程设计对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还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学习。
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我深刻认识到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还通过一些实践案例和专家的分享,了解到了一些先进的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关注教育的社会背景、社会动力和社会影响。它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机制,分析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带来的挑战。
4.教育学的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探究教育与学习的心理过程和规律。它关注学习者的发展和学习动机,研究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对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4.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成效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它基于教育学的理论和评价原则,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教育评价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信息,帮助改进教育策略和提高教育质量。
总结: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而教育实践又不断推动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建和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2.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涉及教育机构、教育资源、教育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它借鉴教育学的理论和原则,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管理教育实践的框架和工具。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育学的理论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程。它将教育学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学科,既包括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实践方面的探索。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现代教育体系。本文将就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并探究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了解识记)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定县实验”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了解识记)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在于因为西洋文明输入而导 致严重的文化失调。 礼俗蜕变,精神破坏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于依靠乡村建设建立 起新的乡村文化礼俗,恢复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 原因:首先中国社会是个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 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 和理性的根在乡村;第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破败 不堪,乡村尤甚。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 体的、正统的。 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同时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 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 系。 所谓整体的,是反映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 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 通。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 的片面。 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 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 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重 点、难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 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内涵:(P471)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了解识记) (二)课程设置:村学乡学依教育对象不同分为四部 儿童教育部:每天上课,农忙时停课。课程有国语、 算术、常识和公民等,以“适用”为原则,重视精神 陶冶。 高级部:以受过四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学生为教育 对象,目的是培养乡村建设干部,课程以历史、地理 和农村问题为重。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教学、智力、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环节的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①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②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③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
4.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1.课程的意义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教育学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历史的著作;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2)全人生的指导的含义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其出发点是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过革命的人生;(3)具体内容为:①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公民生活、劳动生活和文化生活四方面;③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1)职业教育的探索:①1913年发表重要论文《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②1914年赴安徽。
江苏、浙江等地考察教育;③1916年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④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⑤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⑥20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2)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为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职业教育的方针:第一,社会化,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即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6)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7)职业教育的内容:①提倡职业教育,同时主张要积极参加到全社会的运动中去;②主张教育与职业相沟通,学校与社会相沟通;③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原则;④职业教育应能包容一切;⑤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⑥职业教育应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全部的职业生涯;⑦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智能还要培养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谋职能力和创业精神;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1929-1936年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四大教育”:①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②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③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分基本教育和乡村改造教育两个阶段,文字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基础,首先就是扫除文盲;主要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三种类型)、社会式教育(主要靠平民同学会来推进)、家庭式教育(主要由家庭会来承担,成立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和幼童会五种形式);(3)“化农民”与“农民化”: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4)评价: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问题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没能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它的根源,否认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其实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有中国特色;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在山东邹平创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所(1931年);(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①中国问题的症结就是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②乡村建设的本质就是中国的文化改造,中国建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
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必须从乡村建设起;(2)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乡村教育没有乡村建设就没有生机,乡村建设没有乡村教育就没有前途,两者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3)乡村教育的实施:分社会式教育(包括社会改造运动及社会建设事业)和学校式教育(乡农学校,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4)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但是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消极的一面,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五、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1927年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古楼幼稚园;1927年在南京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扩大为中华儿童教育社;1940年,筹建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2)“活教育”思想体系:①“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②“活教育”的课程论是从大自然、大社会出发,让学生去直接学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又具体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活动);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④“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为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1、“生活教育”实践: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组织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2、晓庄学校: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晓庄创立,陶行知任校长。
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
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3、山海工学团:1932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工学团即是一种以贫苦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4、“小先生制”: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5、育才学校:1939年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的一所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实际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虽然将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有进步意义;其内涵在于: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社会即学校,不同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主张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扩大了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渗透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4)“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包括: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②是因为“行是知之始”;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④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5)生活课程论,就是“教学做合一”在课程上的反映,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目的,主张: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用什么书;②用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来代替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教科书;③把社会的需要及能力、个人发展的需要及能力和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6)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