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女娲造人最后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女娲造人最后定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
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
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习氛围,使学生迅速走近课堂。
)
(朗读指导法,在教学中以多种形式读为主,以读启思、以读启悟。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作者思想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我将朗读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品味语言,获得启示。
(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我诱导学生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完成教师的点拨、引导任务。
)
(探究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
学法: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
”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
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的情感及形象的语言,培养语感。
)
(联想想象法,通过品读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讨论法,学生小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及学习方法,学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理解。
)
(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重点字词,找重要语句来理解课文,养成动手动脑的
良好学习习惯。
)
四、说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
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
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
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
三、探究品味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女娲是一
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
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
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
造人的画面。
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
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
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
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
四、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
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
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
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
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
五、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
六、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
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七、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说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袁珂
材料:黄泥、水、枯藤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方法:揉、搅、挥洒、
男女搭配
神:神通广大
女女娲是人也是神具有人的心理活动珍爱生命
娲人启发挥想象力
造具有人的喜怒哀乐示创造美好生活
人女娲造人成功的喜悦
人类诞生的欢欣
人类获得生命的欢呼
作者的评价
1、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
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